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切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总义,则法华经譬喻品曰:「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同化城喻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仁王经下曰:「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中论疏九末曰:「知一切法,名一切智。」华严经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论云:如函大盖亦大,还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是故如来名一切智。」次示别义,则为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嘉祥之法华经义疏二曰:「般若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种种相,故名一切种智。」同六曰:「一切智者,谓空智也。」智度论二十七曰:「论一切种智之差别,有人言无差别,或时言一切智,或时言一切种智。有人言:总相是一切,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大乘义章十曰:「举六种之差别,又以名声闻缘觉之智。」智度论二十七曰:「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三智之一。(参见:三智)
【佛学次第统编】
知一切法,名曰一切智。
【三藏法数】
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三藏法数】
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三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智度论所说:一、一切智,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二、道种智,菩萨之智也。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三、一切种智,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天台以之配于空假中三谛之观智。然三智就人分别,虽如上各别,而就法之胜劣分别之,则以上兼下,于一切种智中容馀二智,犹如五眼中之佛眼容馀四眼也。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止观三曰:「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四教仪集注下曰:「三智圆明,五眼洞照。」又,一、世间智。是凡夫外道之智也。于一切法分别种种,执著有无,不能出离世间,故名。二、出世间智,是声闻缘觉二乘之智也。发无漏智,照偏真之四谛,能出离世间,故名。三、出世间上上智,是佛菩萨之智也。观察一切诸法之实相,能得妙觉,超出二乘之智,故名。说见楞伽经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字部三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总相就是空相;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差别相的智;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
【佛学次第统编】
三智者:
一、一切智 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
二、道种智 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
三、一切种智 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
【三藏法数】
(出观音玄义)
〔一、一切智〕,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二、道种智〕,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
〔三、一切种智〕,谓能以一种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种,是名一切种智,即佛之智也。(一切道者,一切诸佛之道法也;一切种者,一切众生之因种也。)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一、世间智〕,谓凡夫外道之智也。凡夫、外道等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著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是名世间智。
〔二、出世间智〕,谓声闻、缘觉之智也。声闻、缘觉以一切智,修四谛行,而能出离世间,是名出世间智。(一切智者,谓一切诸法皆能了达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出世间上上智〕,谓佛、菩萨之智也。由佛、菩萨观察一切诸法寂静之相,不生不灭,得如来地,超出声闻、缘觉之智,是名出世间上上智。
一切智者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具足一切智者,是佛之异称。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我是一切智者,一切见者,智度者,开道者,说道者。」梵Sarvajn^a。
【佛学常见辞汇】
与一切智人同义。
一切智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知一切者之意。佛之尊称。善生经曰:「如来即是一切智藏。」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尊称,因佛是一切智的含藏者。
一切智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一切智藏条。智度论二曰:「问曰:有一切智人,何等人是?答曰:是第一大人,三界尊,名曰佛。」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尊称,因佛是具足一切智的人。
一切智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智中之一切智,混声闻缘觉之智,故为分别彼一切智,而名佛智为一切智智。大日经疏一曰:「梵云萨婆若那Sarvajn^a%na,即是一切智,今谓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又「一切智智,如实了知,名为一切智者。」又谓一切智智,譬如虚空界,离一切分别,又如大地,为一切众生所依,又如火界,烧一切无智之薪,又如风界,除去一切诸烦恼之尘,又如水界,一切众生依之欢乐。又谓此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菩提心为因者,谓行者如实知自心也。大悲为根者,谓行者发悲愿,拔众生之苦,与以乐也。方便为究竟者,为一切智智之果,即以利他之行而名之也。仁王经中曰:「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智中之智,亦即佛智。
一切智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求一切智之心也。日本源信之往生要集中末曰:「一切智心者,是第一义空相应心,或可是愿求佛种智心。」
一切智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證得一切智之位,即佛果位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其所说法,皆悉至于一切智地。」
【佛学常见辞汇】
證得一切智的地位,即佛位。
一切智船
【佛学大辞典】
(譬喻)乘人而运于一切智地岸之船。即佛也。教行信證文类二曰:「能流入愿海,乘一切智舟。」
一切智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萨婆若多Sarvajn^ata%,一切智之相貌。智度论二十七曰:「萨婆秦言一切,若多秦言相。」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智的相。
说一切智
【佛学大辞典】
(杂语)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五愿为说一切智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愿之意,谓欲往生我国土者,宜悉随顺佛智而演说一切智之妙境界也。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参见:一切智)附录。
一切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总义,则法华经譬喻品曰:「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同化城喻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仁王经下曰:「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中论疏九末曰:「知一切法,名一切智。」华严经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论云:如函大盖亦大,还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是故如来名一切智。」次示别义,则为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嘉祥之法华经义疏二曰:「般若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种种相,故名一切种智。」同六曰:「一切智者,谓空智也。」智度论二十七曰:「论一切种智之差别,有人言无差别,或时言一切智,或时言一切种智。有人言:总相是一切,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大乘义章十曰:「举六种之差别,又以名声闻缘觉之智。」智度论二十七曰:「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三智之一。(参见:三智)
【佛学次第统编】
知一切法,名曰一切智。
【三藏法数】
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三藏法数】
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一切智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忍之一。(参见:忍)
【佛学常见辞汇】
六忍之一。菩萨于妙觉位时,在断了一品无明之后,便證得一切智,能遍知一切中道之理,此时其心便安住于理上,永不再动摇,叫做一切智忍。忍就是把心安住于理上永不再动摇的意思。
【三藏法数】
智者,知也。谓别教妙觉果佛,断一十二品无明惑尽,遍知一切中道之法,而于此法,忍可忍證,故名一切智忍。(妙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十二品者,十地等觉,妙觉所断之惑,各一品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一切智无所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无畏之一。(参见:四无畏)
【佛学常见辞汇】
佛四无畏之一。佛在大众中说法,因自己是一位有真正智慧的人,所以心中毫无怖畏。
【三藏法数】
一切智者,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尽知尽见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是一切正智人,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馀众,实不能转。是一切智无所畏。(梵语沙门,华言勤息,谓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天魔梵者,天魔即他化自在天,梵即梵天魔。)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失译。一卷。
一切智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为波斯匿王,分别一切智之事,四姓之胜劣等者。摄于中阿含经五十九。
一切如来智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胎藏界之曼陀罗,第二遍知院中之三昧耶形也。在莲华上作三角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