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威制
用威力压服或用暴力制服。汉书·赵广汉传:“威制豪彊,小民得职。”魏书·崔浩传:“此是国家威制诸夏之长策也。”
《漢語大詞典》:肆暴
滥施暴力,行凶。《后汉书·顺帝纪》:“朕託王公之上,涉道日寡,政失厥中,阴阳气隔,寇盗肆暴,庶狱弥繁。” 晋 潘岳 《西征赋》:“虐 项氏 之肆暴,坑降卒之无辜;激 秦 人以归德,成 刘后 之来苏。” 明 高启 《南宫生传》:“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明史·姜龙传:“ 大候州 土官 猛国 恃险肆暴, 龙 擒之。”
分類:暴力行凶
《國語辭典》:强夺(強奪)  拼音:qiáng duó
以强力夺取。《聊斋志异。卷十。瑞云》:「媪颇恚,将强夺之而未发也。」
《國語辭典》:伏事  拼音:fú shì
1.指在朝廷或官员属下任职。晋。陆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诗〉:「谁谓伏事浅,契阔踰三年。」
2.服侍、侍候。《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养做外宅,又讨个妳子并小厮,伏事走动。」
《國語辭典》:伏侍  拼音:fú shì
1.侍奉。《西游记》第一六回:「这个放心,暗中自有神灵保护,明中等我叫那些和尚伏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滴珠身伴要讨个丫鬟伏侍,曾对吴大郎说。」
2.收拾。《水浒传》第四六回:「你与我拔了这贱人的头面,剥了衣裳,我亲自伏侍他。」
《國語辭典》:海盗(海盜)  拼音:hǎi dào
在海上掠夺他人财物者。《文明小史》第二九回:「有某国教士从宁波走到敝县界上,不幸为海盗劫财伤命。」
《國語辭典》:强占(強占)  拼音:qiáng zhàn
强行占据。如:「强占民宅」、「强占土地」。元。关汉卿《救风尘》第四折:「宋引章有亲夫,他强占作家属。」
《國語辭典》:伏侍  拼音:fú shì
1.侍奉。《西游记》第一六回:「这个放心,暗中自有神灵保护,明中等我叫那些和尚伏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滴珠身伴要讨个丫鬟伏侍,曾对吴大郎说。」
2.收拾。《水浒传》第四六回:「你与我拔了这贱人的头面,剥了衣裳,我亲自伏侍他。」
《國語辭典》:伏事  拼音:fú shì
1.指在朝廷或官员属下任职。晋。陆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诗〉:「谁谓伏事浅,契阔踰三年。」
2.服侍、侍候。《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养做外宅,又讨个妳子并小厮,伏事走动。」
《國語辭典》:强奸(強姦)  拼音:qiáng jiān
1.以强力胁迫,致使不能抗拒而奸淫。如:「强奸未遂」。
2.指强将自己的意见加于他人身上,使其无法抗拒,如:「强奸民意」。
《國語辭典》:武装(武裝)  拼音:wǔ zhuāng
1.军服、武器等装备。如:「全副武装」。
2.以物质的装备或心理的建设来加强。如:「一旦外侮入侵,全国人民都要武装起来。」
《漢語大詞典》:暴害
(1).以暴力侵害。 汉 刘向 说苑·贵德:“居不为垣墙,人莫能毁伤;行不从周卫,人莫能暴害。此君子之行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条书》:“暴害人民还自害,英雄何不早回头。”
(2).犹祸害。 汉 桓宽 盐铁论·备胡:“古者,明王讨暴卫弱……今不征伐则暴害不息,不备则是以黎民委敌也。”
《国语辞典》:大尾  拼音:dà wěi
闽南方言。本指大条鱼,借指暴力帮派中的首要分子,或用以形容人强横霸道。
《國語辭典》:抢夺(搶奪)  拼音:qiǎng duó
用暴力的手段夺取。《三国演义》第一一九回:「府中将吏大惊,欲待动手抢夺,早望见尘头大起,哨马报说钟司徒大兵到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七回:「这一路的好汉,只要东西,不伤人;若是和他争论抢夺,他便是一刀一个。」
《漢語大詞典》:防暴
防止暴力或暴动:~术ㄧ~警察ㄧ~武器。
《漢語大詞典》:梃击(梃擊)
(1).持棍棒殴击。也泛指以暴力攻击。《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去矣与会党为伍》:“则无政府革命,直以平民之力,梃击王庭,锄刈豪右兼并之家。”
(2).指晚 明 三案之一的梃击案。 万历 四十三年(1615年), 张差 手执木棍,闯进太子住的 慈庆宫 ,打伤守门太监。被执后供系 郑贵妃 ( 神宗 宠妃)手下太监 庞保 、 刘成 引进。时人怀疑 郑贵妃 欲谋杀太子。 神宗 与太子不愿深究,以疯颠奸徒为罪,杀 张差 于市,并毙 庞 、 刘 于内庭了案。史称“梃击”案。 清 陈睿思 《阅三朝要典》诗:“‘红丸’‘梃击’连‘移宫’,三案手翻乱廷平。”参阅明史·神宗纪、 清 谷应泰 明史纪事本末·三案
《漢語大詞典》:威挟(威挾)
以暴力强迫。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一章:“吾乡有日劫窃其妇之首饰,不得则威挟而力夺之,其终则卖其妻以供一博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