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打仔  拼音:dǎ zǎi
1.受人雇用、替人打架的人。也称为「打手」。
2.电影戏曲艺术工作者中,专门从事武打的演员,称为「打仔」。
《国语辞典》:竹板歌  拼音:zhú bǎn gē
一种流行于闽西、广东一带客家地区的民间曲艺。演唱时手持竹板,边敲边唱,称为「竹板歌」。旧时乞丐多以此卖艺乞食,故也称为「乞食歌」。
《国语辞典》:坠子戏(坠子戏)  拼音:zhuì zi xì
源于河南的一种曲艺。多由女子演唱,演唱时一手拍板为节,一手形容所唱曲中情节。其旁一人弹二弦琴,并以足牵踏小鼓相伴奏。后传至山东,渐及于各地。简称为「坠子」。
《国语辞典》:单弦说唱(单弦说唱)  拼音:dān xián shuō chàng
流行于北平的民间曲艺。参见「单弦」条。
《国语辞典》:龙舟歌(龙舟歌)  拼音:lóng zhōu gē
一种民间曲艺。流行于广东,乃水上渡船卖唱者演唱的曲谣。歌词以七字句为主,内容多述民间传说或社会新闻。现存有百馀种短篇曲子。
《国语辞典》:说相声(说相声)  拼音:shuō xiàng sheng
一种曲艺。率由两人对话,以诙谐逗趣为务。
《漢語大詞典》:嘎锦(嘎錦)
侗族曲艺曲种。流行于 贵州 、 广西 、 湖南 侗族居住地区。“嘎锦”侗语意为“叙事歌”。唱调具有民歌特色。传统曲目有《珠郎娘美》《山伯英台》等。
《國語辭典》:凤阳花鼓(鳳陽花鼓)  拼音:fèng yáng huā gǔ
流行于安徽的民间歌舞。由明代一种秧歌发展而成,最早产生于凤阳。今之表演者背著花鼓,两手执竹枝做成的鼓键敲击,配合舞步,边敲边唱。节奏鲜明,舞姿轻盈。
《漢語大詞典》:呱哒板(呱噠板)
亦作“ 呱嗒板 ”。亦作“ 呱打板 ”。 演唱快板等曲艺节目用的打拍子的器具。用两块板或几块板连结而成。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二十:“ 张景祥 扯起嘶哑的嗓门,一手摇着呱打板,唱着《卖线》。”《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吹铜号,拔铁弓子,打铁呱嗒板儿的,发出各种怪腔怪调的叫买叫卖声。”《新华文摘》1982年第1期:“﹝ 南朝鲜 的侨民﹞举起一副呱哒板,噼噼啪啪使劲打。”
《國語辭典》:二人转(二人轉)  拼音:èr rén zhuǎn
一种戏曲曲艺。流行于东北各地。以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莲花落等演变而成。用唢呐、板胡、竹板、锣鼓等伴奏,由二人舞蹈说唱,以五至八支曲牌联缀,演唱故事。
《國語辭典》:独脚戏(獨腳戲)  拼音:dú jiǎo xì
1.一种不用配角,仅靠一人独力演完全出的戏。也作「独角戏」。
2.比喻事情由一人独支全局,孤立无援。如:「再这样专任行事,朋友会一个个离你而去,到时候你就一人唱独脚戏吧!」也作「独角戏」。
《漢語大詞典》:黄冠体(黄冠體)
曲艺的一种。即道情。源于 唐 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说道教故事。 明 朱权 《太和正韵谱·乐府体式》:“黄冠体:神游广漠,寄情太虚,有湌霞服日之思,名曰道情。” 侯宝林 《曲艺概论·道情》:“﹝啸余谱﹞里又称为‘黄冠体’。”
《漢語大詞典》:湖南丝弦(湖南絲弦)
曲艺的一种。流行于 湖南省 。 清 中叶就有专业艺人演唱。曲调分板子丝弦、牌子丝弦、丝弦杂调三类。伴奏乐器以扬琴、琵琶、三弦等为主。
《漢語大詞典》:湖北大鼓
曲艺的一种。 清 代 咸丰 年间由 光州 (今 河南省 潢川县 )一带的大鼓传入 湖北省 发展而成,流行于 武汉市 和 鄂 东一带。初用鸳鸯铁板按节拍,后改用木板,并以三弦、二胡伴奏。基本曲调有四平调等。
分類:曲艺咸丰
《漢語大詞典》:湖北渔鼓(湖北漁鼓)
曲艺的一种。 清 代 乾隆 年间,道情流入 湖北省 后发展而成。流行于 湖北 。原为一人坐唱,仅用渔鼓、简板按节拍。曾与皮影戏合流,改由集体演唱或两人对唱,句尾增加帮腔。解放后与皮影戏脱离,并吸收 湖北 小曲的曲牌,增加四胡、扬琴等伴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