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甄后  拼音:zhēn hòu
三国魏文帝曹丕的妃子。原名甄宓,本为袁绍子熙之妻,曹操破绍,操子丕见其姿貌绝伦而纳之,生子睿;丕即帝位后,以失宠怨望赐死;及睿立为帝,上尊谥为文昭皇后。
《漢語大詞典》:薛夜来(薛夜來)
三国 魏文帝 曹丕 的宠姬。原名 薛灵芸 , 常山 人,美容貌。 魏文帝 改其名曰 夜来 。 夜来 妙於针工,虽处于深帷之内,不用灯烛之光,缝制立成,宫中号为针神。见 晋 王嘉 拾遗记·魏。 明 梅鼎祚 《玉合记·怀春》:“素手缝裳, 薛夜来 神针可数。” 清 赵翼 《题唐明皇马上击毬图》诗:“回身或疑 薛夜来 ,反腰直比 孙荆玉 。”
《漢語大詞典》:七步诗
诗篇名。三国魏曹植作。相传魏文帝曹丕欲加害其弟曹植,命他七步之内作一诗,否则处死。曹植应声成诗,诗为:“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惭愧,赦免了曹植。
《漢語大詞典》:受禅碑(受禪碑)
碑名。 三国 魏 曹丕 黄初 元年立,记 曹丕 受 汉 禅让事。也称《受禅表》。相传为 魏 锺繇 所写。其碑隶法方整浑厚,因时代久远,笔画模糊,多已不可辨认。另说碑为 王朗 文, 梁鹄 书, 锺繇 镌字,谓之三绝。故又称《三绝碑》。参阅 唐 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
分類:曹丕元年
《漢語大詞典》:五官将(五官將)
“五官中郎将”的省称。 三国 魏 曹操 《百辟刀令》:“往岁作百辟刀五枚适成,先以一与五官将。”此指 曹丕 。参见“ 五官 ”。
《國語辭典》:五官  拼音:wǔ guān
1.人面目上的耳、目、口、鼻等器官的总称。如:「五官分明」、「五官清秀」。《荀子。正名》:「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徵之而无说。」
2.殷周时分掌政事的五个高级官职。《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韩非子。五蠹》:「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3.五行之官。古代传说中的五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4.分司天、地、神、民、类物的五种官职。《国语。楚语下》:「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5.司历之官,自唐迄清皆置之。《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乾元元年置五官,有春、夏、秋、冬、中五官之名。」
6.秦、汉时的武职。为皇帝的侍从官。如秦汉时有五官、左、右中郎将,东汉时有五官侍郎、五官郎中诸官。
《漢語大詞典》:九宝(九寶)
(1).指 禹 铸的九鼎。 夏 商 周 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三国 魏 曹丕 《铸五熟釜成与钟繇书》:“昔 有黄 三鼎, 周 之九宝,咸以一体,使调一味。”详“ 九鼎 ”。
(2).指 曹丕 的九把刀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 魏文 九宝,器利辞钝。” 范文澜 注:“ 魏 曹丕 《典论剑铭》:‘余好击剑……以为宝器九。剑三:一曰飞景,二曰流采,三曰华锋。刀三:一曰灵寳,二曰含章,三曰素质。匕首二:一曰清刚,二曰扬文。灵陌刀一:曰龙鳞。因姿定名,以铭其柎。’”
(3).指九方御玺。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古唯六璽,至 唐 始名曰宝,增数至八,国朝所用。一曰镇国神宝,二曰受命之宝,三曰天子之宝,四曰天子信宝,五曰天子行宝,六曰皇帝之宝,七曰皇帝信宝,八曰皇帝行宝。 政和 七年,增定命宝,以九宝为称。”
《國語辭典》:九鼎  拼音:jiǔ dǐng
1.夏禹时,以九州贡金所铸的鼎,被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徵国家政权的传国宝器。周德衰,九鼎乃没于泗水彭城下。见《史记。卷一二。孝武本纪》。
2.比喻分量极重。如:「一言九鼎」。宋。黄庭坚〈次韵答叔原会寂照房呈稚川〉诗:「声名九鼎重,冠盖万夫望。」
《国语辞典》:魏文帝  拼音:wèi wén dì
帝号。指曹丕。参见「曹丕」条。
《漢語大詞典》:尘宵(塵宵)
魏文帝 曹丕 爱妃 薛灵芸 将至京师,帝以文车十乘迎之,灯火照耀数十里,车马塞路,扬尘遮蔽星月,当时人称此盛况为“尘宵”。见 晋 王嘉 拾遗记·魏
《國語辭典》:燕歌行  拼音:yān gē xíng
乐曲名。为乐府平调曲名。始创于魏文帝曹丕,作品皆描写妇女怀念从军远行的丈夫。后人的作品则多叙述征战之事,以唐代高适最为著名。
《漢語大詞典》:官渡柳
东汉 末年, 曹丕 在 官渡 植柳,以为 官渡 之战的纪念。后多用为感怀的典故。 北周 庾信 《奉报寄洛州》诗:“ 黎阳 水稍渌, 官渡 柳应春。” 唐 独孤及 有《官渡柳歌送李员外承恩往扬州觐省》诗。
《国语辞典》:量雅  拼音:liàng yǎ
雅,酒器。见《谈徵。言部。量雅》引三国魏。曹丕〈典论〉。「量雅」指人酒量大。如:「再喝下去我一定会出丑,还是大哥量雅。」
《漢語大詞典》:何尝行(何嘗行)
乐府相和歌辞名。古乐府有《艳歌何尝行》, 三国 魏 曹丕 亦有同名之作。均见乐府诗集卷三九。
《国语辞典》:彬彬君子  拼音:bīn bīn jūn zǐ
文质兼备的人。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
《漢語大詞典》:平原兄弟
(1).指 三国 魏 曹丕 、 曹植 兄弟。一说指 曹植 与 白马王 彪 。 曹植 封 平原侯 。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序》:“降及 建安 , 曹氏 父子篤好斯文, 平原 兄弟,鬱为文栋。”
(2).指 晋 陆机 、 陆云 兄弟。 机 官 平原 内史,故有此称。
《漢語大詞典》:燃萁之敏
相传 三国 魏 曹植 在其兄 曹丕 的胁迫下七步成诗,诗中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语。后因以“燃萁之敏”喻文思敏捷。 宋 宁参 《白水县斋十咏》序:“曾无击钵之音,但愧燃萁之敏。”参见“ 煮豆燃萁 ”。
《國語辭典》:煮豆燃萁  拼音:zhǔ dòu rán qí
萁,大豆的茎。三国魏文帝曹丕妒嫉其弟曹植的才能而欲加害,命曹植在七步之内完成一首诗,曹植便作〈七步诗〉一首:「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后用煮豆燃萁比喻兄弟相迫,骨肉相残。《幼学琼林。卷四。花木类》:「煮豆燃萁,比兄残弟。」也作「燃萁煮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