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毕万有后

相关人物
毕万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一〈闵公·传元年〉~88~
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大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还为大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士蔿曰。大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为之极。又焉得立。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吴大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与其及也。且谚曰。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天若祚大子。其无晋乎。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启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名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
《國語辭典》:有后(有後)  拼音:yǒu hòu
身死后有子孙。《左传。桓公二年》:「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唐。韩愈 河南少尹裴君墓志铭:「何寿之不遐,而禄之不多,谓必有后,其又信然耶!」
分類:有后后嗣
《國語辭典》:退有后言(退有後言)  拼音:tuì yǒu hòu yán
当面顺从,背后却有不服从的言论。《书经。益稷》:「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
《国语辞典》:事不三思,终有后悔(事不三思,终有后悔)  拼音:shì bù sān sī,zhōng yǒu hòu huǐ
(谚语)比喻做事前要仔细考虑,否则终会后悔。《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常言:『事不三思,终有后悔。』孟夫人要私赠公子,玉成亲事,……千不合,万不合,教女儿出来相见。」
《國語辭典》: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拼音:dà nàn bù sǐ,bì yǒu hòu fú
(谚语)比喻历经大灾难而不死的人,日后必能享大福。也作「大难不死,必有厚禄」。
《國語辭典》:大难不死,必有后禄(大難不死,必有後祿)  拼音:dà nàn bù sǐ,bì yǒu hòu lù
(谚语)比喻历经大灾难而不死的人,日后必能享大福。《喻世明言。卷二一。临安里钱婆留发迹》:「所以说:『贵人无死法。』又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禄。』今日说钱公满意要溺死孩儿,又被王婆留住,岂非天命?」也作「大难不死,必有厚福」。
《國語辭典》:无后(無後)  拼音:wú hòu
1.没有后嗣。《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2.不落后、不迟到。宋。欧阳修纵囚论〉:「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
《国语辞典》:无悔(无悔)  拼音:wú huǐ
没有后悔。如:「无怨无悔」。
分类:有后后悔
《國語辭典》:有种(有種)  拼音:yǒu zhǒng
有骨气,胆量够。
《國語辭典》:绝后(絕後)  拼音:jué hòu
1.断绝后代子嗣。《红楼梦》第三九回:「原本你该绝后的,如今奏了玉皇,给你个孙子。」
2.以后很难再有。如:「空前绝后」。
《漢語大詞典》:无嗣(無嗣)
没有继承的人;没有后代。汉书·王莽传上:“策曰:‘ 汉 危无嗣,而公定之……故赐号曰 安汉公 。’”法苑珠林卷十八:“吾以年朽,家国无嗣。”《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朱十老 因年老无嗣,又新死了妈妈,把 秦重 做亲子看成,改名 朱重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湘裙:“﹝ 晏伯 ﹞三十而卒,无嗣……每思生二子,则以一子为兄后。”
《漢語大詞典》:使院
节度使出征、入朝,或死而未有后代,皆有留后摄其事,称节度留后。节度留后治事之官署,称使院。节度使便坐治事,亦或就使院。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六年:“ 仙芝 为节度使,即署 常清 判官; 仙芝 出征, 常 为留后…… 常清 至使院,使召 德詮 ,每过一门,輒闔之。”
《漢語大詞典》:绝绪(絶緒)
1.绝嗣,没有后代。后汉书·张衡传:“ 王 ( 王皇后 )肆侈于 汉 庭兮,卒衔恤而絶绪。” 李贤 注:“絶绪言无后也。” 晋 潘岳 《哀永逝文》:“启夕兮宵兴,悲絶绪兮莫承。” 南朝 梁 任昉 《为褚谘议蓁让代兄袭封表》:“且先臣以大宗絶绪,命臣出纂傍统。”
2.指史事头绪中断,无人继续撰述。《通志·总序》:“既无衍文,又无絶绪,世世相承,如出一手。”
《漢語大詞典》:后绝(後絶)
(1).谓没有后代。太平广记卷三二○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桓恭》:“吾终没以来,七百餘年,后絶嗣灭,烝尝莫寄。”
(2).谓以后不会再有。南齐书·文学传论:“若 陈思 《代马》羣章, 王粲 《飞鸞》诸製,四言之美,前超后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