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有节(有節)
有节度;有节制。礼记·檀弓上:“夫礼,为可传也,为可继也。故哭踊有节。” 唐 李德裕 《欹器赋》:“表人道之隆替,明百事之有节。” 清 黄燮清 《十一月朔大雪》诗:“主帅慎进退,出师贵有节。” 张书绅 《正气歌》三:“在 南昌 起义失败的教训里,在 皖南 事变有利有节的斗争中……哪一个革命者不应看到,这一切一切都是由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血和生命写成。”
《國語辭典》:大使  拼音:dà shǐ
1.职官名。唐代节度使有大使、副大使之别。
2.地位最高的外交官员。派驻在邦交国,代表国家与一国元首。如:「大使代表国家元首,率领使馆人员与驻在国元首或外交部门办理交涉事项。」
《國語辭典》:忠节(忠節)  拼音:zhōng jié
1.忠贞而有节操。《后汉书。卷四五。周荣传》:「出为颍川太守,坐法,当下狱。和帝思荣忠节,左转共令。」
2.忠贞而有节操的人。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愿王更隐抚忠节,勿为谗口能谤亵。」
《漢語大詞典》:无节(無節)
(1).谓无先验之明。一说谓不通礼节。礼记·礼器:“无节於内者,观物弗之察矣。欲察物而不由礼,弗之得矣。” 孔颖达 疏:“节,犹验也……言欲外观察万物,必先内有识验之明。若心内无明,则外不能分辨也。” 陈澔 集说:“无节於内,言胸中不能通达礼之节文也。”
(2).没有法度;不加节制。晏子春秋·外篇上三:“ 晏子 对曰:‘君居处无节,衣服无度,不听正諫,兴事无已。’”后汉书·济南安王康传:“﹝ 康 ﹞奢侈纵欲,游观无节。”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 琅玡王 ﹞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文献通考·田赋三:“ 庄宗 既灭 梁 蜀 之后,骄侈自恣,赏賚无节。”
(3).没有节操。 汉 班固 《典引》:“ 司马相如 洿行无节,但有浮华之辞,不周於用。”
(4).指物体不分段,没有节。 北周 庾信 《拟连珠》:“盖闻卷葹不死,谁必有心;甘蕉自长,故知无节。”参见“ 无节竹 ”。
《漢語大詞典》:无节竹(無節竹)
竹的一种。即通竹。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五·竹:“无节竹出 溱州 ,通心直上,即通竹也。”
分類:竹的一种
《國語辭典》:舞蹈  拼音:wǔ dào
1.古代朝拜的仪节。《宋史。卷三三六。司马光传》:「元祐元年复得疾,诏朝会再拜,勿舞蹈。」《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庄徵君戴了朝巾,穿了公服,跟在班末,嵩呼舞蹈,朝拜了天子。」
2.一种艺术形式。为人体配合音乐或节奏所作的各种动作。以有韵律的动作表达人内心的思想情感,并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
《國語辭典》:节妇(節婦)  拼音:jié fù
夫死独守贞节不再嫁的妇人。晋。傅玄 秋胡行:「奈何秋胡,中道怀邪。美此节妇,高行巍峨。」
《國語辭典》:文体(文體)  拼音:wén tǐ
文章的体裁或风格。《文选。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自汉至魏四百馀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隋书。卷三五。经籍志四》:「世有浇淳,时移治乱,文体迁变,邪正或殊。」
《國語辭典》:大丈夫  拼音:dà zhàng fū
有志气而勇敢刚毅的男子。《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漢語大詞典》:起波
(1).产生波浪。《汉书·郊祀志下》:“祠后土还,临 河 当渡,疾风起波,船不可御。”《三侠五义》第四九回:“忽然水上起波。”
(2).掀起风波;寻衅肇事。《水浒后传》第十七回:“那兴讼构非,诬誑词状,唆人起波的事,一时记不起许多。”
(3).比喻有节奏地间歇、曲折前进。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二:“水有水波,热有热浪。在一定意义上讲,走路也是起波的,一步一步走就是起波。唱戏也是起波的,唱完一句再唱第二句,没有一口气唱七八句的。写字也起波,写完一个字再写一个字,不能一笔写几百个字。这是事物矛盾运动的曲折性。”
《漢語大詞典》:咽咽
(1).呜咽哀切之声。 唐 李贺 《伤心行》:“咽咽学 楚 吟,病骨伤幽素。” 唐 僧鸾 《赠李粲秀才》诗:“愁如 湘灵 哭 湘 浦,咽咽哀音隔云雾。”
(2).谓声音低哑。 明 高启 《始闻夏蝉》诗:“翾翾纔得脱,咽咽未成喧。”
《漢語大詞典》:吟讽(吟諷)
(1).作诗。亦谓作诗讽刺。宋书·袁粲传:“好饮酒,善吟讽,独酌园庭,以此自适。” 唐 韩偓 《〈香奁集〉序》:“大道入关,緗帙都坠,迁徙不常厥居,求生草莽之中,岂復以吟讽为意?” 宋 刘克庄 《和南塘食荔叹》:“在昔 唐 家充岁贡,吟讽何止 杜陵翁 。”
(2).谓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南史·王筠传:“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二:“此皆流丽有情致,可吟讽也。”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姬独举《雪中人》‘可人夫壻是 秦嘉 ,风也怜他,月也怜他’数句,吟讽不輟。”
(3).借指诗歌。 明 李东阳 《集句后录小引》:“幽情鬱思,欲託之吟讽而未能者,略寻往年故事,集古句以自况。”
《高级汉语词典》:跄跄  拼音:qiāng qiāng
舞动腾跃的样子
《國語辭典》:列女  拼音:liè nǚ
刚正且有节操的女子。《战国策。韩策二》:「非独政之能,乃其姊者,亦列女也。」也作「烈女」。
《國語辭典》:节士(節士)  拼音:jié shì
节烈之士。《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望之欲自杀,其夫人止之,以为非天子意。望之以问门下生朱云。云者好节士,劝望之自裁。」
分類:有节节操
《漢語大詞典》:哕哕(噦噦)
(1).有节奏的铃声。《诗·鲁颂·泮水》:“其旂茷茷,鸞声噦噦。” 毛 传:“噦噦,言其声也。” 高亨 注:“噦噦,有节奏的铃声。”文选·张衡〈东京赋〉:“鑾声噦噦,和鸣鉠鉠。” 薛综 注:“噦噦,和鸣声。”《水浒传》第八二回:“九重门啟,鸣噦噦之鸞声。”
(2).深暗貌。《诗·小雅·斯干》:“噲噲其正,噦噦其冥。” 马瑞辰 通释:“噦噦,犹昧昧,是状其室之深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