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归顺(歸順)  拼音:guī shùn
归附顺从。《西游记》第二二回:「取经人在此久矣,你怎么还不归顺?」
《漢語大詞典》:不率
不服从,不遵循。左传·宣公十二年:“今 郑 不率,寡君使羣臣问诸 郑 ,岂敢辱候人?” 杜预 注:“率,遵也。”南史·袁宪传:“皇太子颇不率典训, 宪 手表陈諫十条,皆援引古今,言辞切直。” 宋 曾巩 《洪范传》:“使民足於养生送死之具,然后教之;教之,不率,然后刑之。” 清 王夫之 《老庄申韩论》:“不率,则毅然以委之霸刃之锋曰,吾以使人履仁而戴义也。”
《國語辭典》:顽民(頑民)  拼音:wán mín
不服从政府命令的人民。《书经。毕命》:「毖殷顽民,迁于洛邑。」《老残游记》第七回:「小盗则随时随地无赖之徒及失业的顽民胡乱抢劫。」
《國語辭典》:畏服  拼音:wèi fú
敬畏、佩服。《红楼梦》第五五回:「若少有嫌隙不当之处,不但不畏服,一出二门,还要编出许多笑话来取笑。」
《漢語大詞典》:率服
相率而服从。亦指顺服。《书·舜典》:“柔远能邇,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孔 传:“佞人斥远之,则忠信昭於四夷,皆相率而来服。” 孙星衍 疏:“蛮夷循服。”《汉书·王莽传上》:“今天下治平,风俗齐同,百蛮率服。” 宋 陆游 《上殿札子》之三:“年穀娄丰,四夷率服。”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御制千字诏》:“ 胡 越 贡朝,蛮夷率服。”
《國語辭典》:服从(服從)  拼音:fú cóng
遵从、顺从。《三国演义》第一四回:「但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
《國語辭典》:顺从(順從)  拼音:shùn cóng
服从。《孔子家语。卷六。执辔》:「故令不再而民顺从,刑不用而天下从。」《文明小史》第三二回:「原是要造就几个人才,抵当外国人的意思,并不是要他们顺从外国人。」
《漢語大詞典》:降人
(1).投降者。鹖冠子·近迭:“行枉则禁,反正则舍,是故不杀降人。”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悉将降人分配诸将,众遂数十万。”新唐书·王晙传:“今虏未殄灭,此降人皆戚属,固不与往年同已。”
(2).服人;使人服从。《三略·下略》:“贤人之政,降人以体;圣人之政,降人以心。体降可以图始,心降可以保终。”
分類:投降服从
《漢語大詞典》:诚服(誠服)
(1).真诚地服从。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 孔子 也。” 赵岐 注:“以己德不如彼而往服从之,诚心服者也。”《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而她以原告人的身份,不肯诚服。”
(2).真诚地佩服。 清 吴敏树 《己未上曾侍郎书》:“然先生此文乃 敏树 心所诚服,以为气力当在 庐陵 、 震川 上也。”
《國語辭典》:臣服  拼音:chén fú
1.奉人为君,自己称臣。《三国志。卷四二。蜀书。谯周传》:「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也作「臣事」。
2.服输。如:「职棒年度总冠军赛,雄狮发威,巨象臣服。」
《漢語大詞典》:拒命
抗命,不服从命令。太平广记卷一九○引 唐 无名氏《王氏见闻·温造》:“﹝ 梁 人﹞又惧朝廷讨伐,因团集拒命者岁餘。”新五代史·汉臣传·史弘肇:“ 高祖 建号于 太原 , 代州 王暉 拒命, 弘肇 攻破之。” 清 叶廷琯 《吹网录·陈夫人年谱》:“ 宗伯 已纳款, 宗宣 方在 桂林 拒命。”
《國語辭典》:顺命(順命)  拼音:shùn mìng
1.服从命令。《史记。卷六二。管晏传》:「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2.顺从天命。《易经。临卦。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
《漢語大詞典》:镇服(鎮服)
(1). 周 代王畿之外的九等地区之一。按远近分,每隔五百里为一等,镇服在夷服与藩服之间,属第八等。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又其(夷服)外方五百里曰镇服。” 郑玄 注:“镇者以其入夷狄深,故须镇守也。” 章炳麟 《封建考》:“八紘者镇服,八极者藩服,服皆五百里,两面则为千里。”参见“ 九服 ”。
(2).强使服从。 唐 韩愈 《上李尚书书》:“非閤下条理镇服,布宣天子威德,其何能及此?”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 李文靖 公 沆 为相,专以方严重厚镇服浮躁。” 郭沫若 《一只手》三:“他觉得他的一片牢骚似乎把那老妈妈给镇服着了,其实她并没有听他的话。”
《國語辭典》:九服  拼音:jiǔ fú
1.古代王畿以外的地域,每五百里划为一区,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九等,有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及藩服,称为「九服」。见《周礼。夏官。职方氏》。
2.泛指全国各地。《文选。刘琨。劝进表》:「自京畿陨丧,九服崩离,天下嚣然,无所归怀。」
3.古代天子的九种吉服,有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韦弁服、皮弁服、冠弁服。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九。制度》。
《漢語大詞典》:夹持(夾持)
犹夹辅,匡助。朱子语类卷七十:“自是小人皆不敢为非,被君子夹持得皆不敢为非,被君子夹持得皆革面做好人了。” 明 李贽 《复陶石篑》:“倘得胜友时时夹持,进未可量。”
挟持。夹,通“ 挟 ”。从两旁架住他人,迫使服从。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忽有四人持鏢负弩,悬剑櫜矢,自后奔突而至。两人趋余伞下,一人趋 顾僕 伞下,一人趋担夫笠下,皆勇壮兇狞,似避雨,又似夹持,余甚恐。”
《漢語大詞典》:违拒(違拒)
亦作“ 违距 ”。 违抗;不服从。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赋》序:“是岁 齐明 作相,疑论未决,密驰表疏,劝徵 慧景 ,折简而召,必不违拒。” 南朝 梁 江淹 《萧拜相国齐公十郡九锡章》:“违距以深,追增怵迫。” 元 无名氏 《谢金吾》楔子:“如有违拒者,依律论罪。” 清 陈天华 《猛回头》:“朝廷固然是不可违拒,难道説这洋人的朝廷,也不该违拒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