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素朴  拼音:sù pú
朴实无华。《三国志。卷四二。蜀书。谯周传》:「身长八尺,体貌素朴,性推诚不饰,无造次辩论之才。」
《漢語大詞典》:何树(何樹)
即木荷。山茶科常绿小乔木。木材坚硬致密,可作家具、枕木等。 清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木类·何树:“何树, 江西 多有之。材中栋梁…… 雩娄农 曰:‘何树,巨木也。宫室器具之用,益於民大矣。’”
《漢語大詞典》:名材
名贵的木材。 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南方火,而 交趾 有大海之川;西方金,而 蜀 陇 有名材之林。” 唐 韩愈 《送廖道士序》:“其水土之所生,神气之所感,白金、水银、丹砂、石英、钟乳、橘柚之包,竹箭之美,千寻之名材,不能独当也。”
分類:名贵木材
《漢語大詞典》:杂木(雜木)
杂色木材;劣质木材。礼记·丧服大记:“君松槨,大夫柏槨,士杂木槨。” 孔颖达 疏:“士杂木槨者,士卑,不得同君,故用杂木也。”后汉书·杨震传:“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宋史·李昭遘传:“幼时, 杨亿 尝过其家,出拜, 亿 命为赋,既成, 亿 曰:‘桂林之下无杂木,非虚言也。’”《人民文学》1990年第5期:“只剩下两座荆棘丛生、乱藤杂木的荒山。”
《漢語大詞典》:菆涂(菆塗)
(1).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殯也,菆涂龙輴以椁。”原意为堆迭木材于輴上为椁形而涂之,后引申为停放灵柩。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骈俪一:“对越菆涂之新屋,悉还茅土之故封。”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剿抚异同:“岂有龙輴菆涂于大禁,而令异言异服之人苴茅献酎於其下。”
(2).借指灵柩。梁书·皇后传·高祖丁贵嫔:“菆涂既啟,桂罇虚凝。”
《漢語大詞典》:木章
粗大的木材。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卷六:“或问曰:‘今所谓木钟者,於义何取,字当云何?’答曰:‘本呼木章,音讹遂为钟耳。’”参见“ 木钟 ”。
分類:粗大木材
《漢語大詞典》:木钟(木鍾)
粗大的木材。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东园主章” 唐 颜师古 注:“ 如淳 曰:‘章谓大材也。旧将作大匠主材吏名章曹掾。’今所谓木钟者,盖章声之转耳。东园主章掌大材,以供东园大匠也。”
分類:粗大木材
《漢語大詞典》:生柴
(1).出产木材。管子·轻重戊:“ 莱莒 之山生柴。”
(2).未干的木柴。 五代 杜荀鹤 《山中寡妇》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宋 陆游 《雪夜》诗:“且烧生柴火,静听湿雪声。”
分類:木材木柴
《國語辭典》:木头(木頭)  拼音:mù tou
1.木材。《金瓶梅》第四五回:「进钱粮之时,香里头多上些木头,蜡里头多搀些桕油,那里查帐去!」《红楼梦》第四一回:「有木头的杯取个子来,便失了手掉了地下也打不了。」
2.比喻愚蠢或不灵活之人。如:「木头木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五回:「才听得承晖一路嚷著说:『怎么还不点灯啊?你们都是干甚么的?一大夥儿都是木头,拨一拨、动一动。』」也称为「木头人」、「木人」。
《漢語大詞典》:槐榆
(1).槐树和榆树。《淮南子·俶真训》:“是故槐榆与橘柚,合而为兄弟; 有苗 与 三危 ,通为一家。” 南朝 陈 徐陵 《广州刺史欧阳頠德政碑》:“裁变槐榆,并賑宗亲。” 唐 韩愈 《示儿》诗:“西偏屋不多,槐榆翳空虚。”
(2).古人钻木取火,四季所用木材不同,春用榆,冬用槐,因以之比喻时序。 唐 姚崇 《兖州都督于知微碑》:“俄丁穷罚,殆至灭性。虽槐榆屡变,而创痛犹殷。”
《漢語大詞典》:采伐(採伐)
砍伐。 清 陈梦雷 《木瘿瓢赋》:“樵苏採伐而弃捐兮,幸得免乎薪煮。”
砍伐树木,采集木材。 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古书者虽多,未必尽美,要当以为学者之山渊,使属笔者得采伐渔猎其中。”新唐书·百官志三:“﹝百工监﹞掌采伐材木。”
《國語辭典》:木炭  拼音:mù tàn
一种将木材密闭于窑中,用火烧成的燃料。
《國語辭典》:木炭画(木炭畫)  拼音:mù tàn huà
用木炭条画的素描。
《漢語大詞典》:木气(木氣)
(1).金、木、水、火、土五气之一。吕氏春秋·名类:“及 禹 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 禹 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汉书·天文志:“岁星曰东方春木,於人五常仁也,五事貌也。仁亏貌失,逆春令,伤木气,罚见岁星。” 唐 韩愈 《咏雪赠张籍》:“水官夸杰黠,木气怯肧胎。”
(2).指肝气。中医学本五行说认为肝属木。红楼梦第八三回:“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饮食无味。”
(3).指木煤气。气体燃料的一种。木材干馏时所生成的一种副产物。主要成分是氢、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用作燃料或供照明。
《國語辭典》:木筏  拼音:mù fá
以木材扎成船板形,飘浮水面,用来运货。《三国演义》第一○二回:「令人扎木筏百馀只,上载草把,选惯熟水手五千人驾之。」也作「木排」、「木伐」。
《漢語大詞典》:三材
(1).指天、地、人。易·繫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唐 褚亮 《祭方丘乐章·舒和》:“一德惟寧两仪泰,三材保合四时邕。” 宋 范仲淹 《易兼三材赋》:“以设象,象由意通。兼三材而穷理尽性,重六画而原始要终。”
(2).三种人材:官人使吏之材,士大夫官师之材,卿相辅佐之材。荀子·君道:“材人愿慤拘録,计数纤嗇,而无敢遗丧,是官人使吏之材也。修饰端正,尊法敬分,而无倾侧之心;守职修业,不敢损益,可传世也,而不使侵夺,是士大夫官师之材也。知隆礼义之为尊君也,知好士之为美名也,知爱民之为安国也,知有常法之为一俗也,知尚贤使能之为长功也,知务本禁末之为多材也,知无与下争小利之为便於事也,知明制度权物称之为不泥也,是卿相辅佐之材也……能论官此三材者而无失其次,是谓人主之道也。”
(3).三位辅弼之才。国语·晋语四:“且 晋 公子,敏而有文,约而不諂,三材侍之,天祚之矣。”三材,指 狐偃 、 赵衰 、 贾佗 三人。
(4).三种材料。制作车轮的三种木材。周礼·考工记·轮人:“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 郑玄 注:“三材,所以为轂、辐、牙也……今世轂用杂榆,辐以檀,牙以橿也。”
(5).三种材料。指制弓的胶、丝、漆。周礼·考工记·弓人:“凡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 郑玄 注:“三材,胶、丝、漆者。”
(6).三种材料。古代指炊事必备的水、木、火。《吕氏春秋·本味》:“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 高诱 注:“三材,水、木、火。”
《漢語大詞典》:蜀桐
蜀 中的桐木。亦代称以此种木材所制的乐器。水经注·渐江水引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 晋武 时 吴郡 临平 岸崩,出一石鼓,打之无声,以问 张华 。 华 曰:‘可取 蜀中 桐材,刻作鱼形,扣之则鸣矣。’於是如言,声闻数十里。 刘道民 诗曰:‘事有远而合, 蜀 桐鸣 吴 石。’” 唐 李贺 《追和柳浑》:“酒盃箬叶露,玉軫 蜀 桐虚。” 王琦 汇解:“古称 益州 白桐宜为琴瑟,所谓 蜀 桐也。” 唐 黄滔 《谢试官启》:“竟於 丰 狱以沉埋,谁以 蜀 桐而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