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本业(本業)  拼音:běn yè
本身的职业。如:「我本业是机械工程师,只有假日才回老家帮父母看店,卖杂货。」《三国演义》第二八回:「老夫耕读传家,止生此子,不务本业,惟以游猎为事。」
《國語辭典》:素业(素業)  拼音:sù yè
旧业。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
《國語辭典》:本色  拼音:běn sè
1.古以青、黄、赤、白、黑五色为正色,称为「本色」。
2.未加涂染的原色。唐。崔令钦《教坊记》:「圣寿乐,舞衣襟,皆各绣一大窠,皆随其本色。」
3.原来的面貌、特色。宋。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红楼梦》第四○回:「我们庄家人,不过是现成的本色,众位别笑。」
4.本行。《新唐书。卷一六三。柳公绰传》:「仲郢以为医有本色官,若委钱谷,名分不正。」
5.旧时纳税的名目。指原定徵收的实物田赋。《明史。卷七八。食货志二》:「十七年,云南以金、银、贝、布、漆、丹砂、水银代秋租。于是谓米麦为本色,而诸折纳税粮者,谓之折色。」
《國語辭典》:失业(失業)  拼音:shī yè
失去工作或找不到工作而赋閒在家。《汉书。卷八五。谷永杜邺传。谷永》:「百姓失业流散,群辈守关。」《老残游记》第七回:「小盗则随时随地无赖之徒及失业的顽民胡乱抢劫。」
《國語辭典》:就绪(就緒)  拼音:jiù xù
事情已安排妥当,初具规模。《诗经。大雅。常武》:「不留不处,三事就绪。」《文明小史》第六○回:「看看同派出洋考察政治的那几位,诸事业已就绪了。」
《國語辭典》:乐业(樂業)  拼音:lè yè
乐于所从事的工作。如:「安居乐业」。《三国演义》第一○三回:「欲为久驻之计,乃令蜀兵与魏民相杂种田:军一分,民二分,并不侵犯,魏民皆安心乐业。」《红楼梦》第四回:「宝钗日与黛玉迎春姊妹等一处,或看书下棋,或做针黹,倒也十分乐业。」
《國語辭典》:安业(安業)  拼音:ān yè
安居乐业。《元史。卷二九。泰定帝本纪一》:「但凡军马人民的不拣甚么勾当里,遵守正道行来的上头,数年之间,百姓安业。」
分類:本业
《國語辭典》:兼营(兼營)  拼音:jiān yíng
同时经营。如:「这家茶艺馆兼营茶叶批发。」
《國語辭典》:废业(廢業)  拼音:fèi yè
1.不勤于事业。《后汉书。卷二七。王丹传》:「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
2.亡失旧业。南朝梁。陆倕新刻漏铭〉:「而司历亡官,畴人废业。」
3.中辍学业。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哀声动邻,犹不废业。」
4.被废弃之事。《后汉书。卷八二。方术传上。许杨传》:「明府今兴立废业,富国安民。」
《漢語大詞典》:常业(常業)
(1).固有之业。我国古代以农业立国,故特指农业。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晋 陶潜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穫早稻》诗:“开春理常业,岁功卿可观。”
(2).各阶层人民的本业;主要的职业。 宋 曾巩 《兜率院记》:“古者为治有道,生民各有常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救世歌》:“敬遵天命,奉之弗遑,各安常业,士农工商。” 沙汀 《困兽记》十三:“她的常业,是替市面上的单身汉洗浆衣服,充当娘姨奶妈的经纪。”
《漢語大詞典》:还业(還業)
返回就其本业。后汉书·杨津传:“及 津 之至, 略 举家逃走, 津 乃下教慰喻,令其还业。”宋史·兵志十:“今 睦 贼讨平之后,胁从叛亡者方始还业。”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癸巳,詔賑 京东 、 河北 流民,贷以穀麦种,諭使还业,蠲今年租税。”
分類:返回本业
《漢語大詞典》:余业(餘業)
(1).留传下来的基业、功业。史记·乐毅列传:“ 齐 ,霸国之餘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汉书·杨恽传:“ 惲 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餘业得备宿卫。”清史稿·礼志三:“ 周世宗 藉餘业,扩疆宇,卓然可称。”
(2).古代指本业之外的副业。史记·平準书:“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餘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糶,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漢語大詞典》:徙业(徙業)
谓不专心本业,见异思迁。 唐 韩愈 《送高闲上人序》:“夫外慕徙业者,皆不造其堂,不嚌其胾者也。”
《國語辭典》:业馀(業餘)  拼音:yè yú
1.工作完毕后空閒的时间。如:「在周末业馀时,你都安排些什么活动?」
2.非职业性的。如业馀运动员、业馀摄影家。
《漢語大詞典》:倍本
(1).背弃本业。倍,通“ 背 ”。古以农业为本业。墨子·非儒下:“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倍本弃事而安怠傲。”史记·太史公自序:“民倍本多巧,姦轨弄法,善人不能化,唯一切严削为能齐之。”
(2).忘本。倍,通“ 背 ”。史记·外戚世家:“帝非我不得立,已而弃捐吾女,壹何不自喜而倍本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