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全部 11分类词汇 11
《漢語大詞典》:九变(九變)
(1).复杂多变。汉书·武帝纪:“云:‘九变復贯,知言之选。’”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九,数之多也。”《南齐书·高帝纪上》:“公忠诚慷慨,在险弥亮,深识九变,妙察五色。” 章炳麟 《訄书·商鞅》:“ 鞅 之作法也,尽九变以笼五官,覈其宪度而为治本。”
(2).多次演奏。周礼·春官·大司乐:“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 郑玄 注:“变犹更也,乐成则更奏也。” 唐 鲍防 《元日早朝行》:“九韶九变五声里,四方四友一身中。”《宋史·乐志九》:“乐谐九变,献举重觴。”参见“ 九成 ”。
(3).指用兵的多种机变。孙子·九变:“圯地无舍,衢地合交,絶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用矣。”
(4).谓认识大道的九项内容及其次序。庄子·天道:“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
《國語辭典》:九成  拼音:jiǔ chéng
1.成,乐曲终止。「九成」指乐声九变。《书经。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若五音之变化,济九成之妙曲。」
2.九层。比喻极高。南朝齐。谢朓观朝雨诗〉:「既洒百常观,复集九成台。」
3.百分之九十。如:「这事的成功率高达九成。」
《漢語大詞典》:繁费(繁費)
费用繁多。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洪亮吉》:“故 福郡王 所过繁费,州县供亿,致虚藏帑。”亦指繁杂多馀的费用。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必须及早把我家这些无用的冗人去一去,无益的繁费省一省。”
《國語辭典》:精简(精簡)  拼音:jīng jiǎn
1.精心选择。《南史。卷六一。陈庆之传》:「陈天康中,徐陵为吏部尚书,精简人物,缙绅之士皆向慕焉。」
2.精练简要。宋。文同秦诏〉诗:「文章既精简,字画亦佳妙。」
《漢語大詞典》:交彩(交綵)
错杂多彩。南齐书·张融传:“磊若惊山竭岭以竦石,鬱若飞烟奔云以振霞,连瑶光而交綵,接玉绳以通华。”
分類:错杂杂多
《漢語大詞典》:杂泛(雜泛)
亦作“ 杂汎 ”。
(1). 明 代徭役之一种。明史·食货志二:“役曰里甲,曰均徭,曰杂泛,凡三等。”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书河南府施志后:“明史言,国初,有里甲、均徭、杂汎三等, 嘉靖 时,行一条鞭法,量地计丁,丁粮毕输於官。”参见“ 杂泛差役 ”。
(2).谓杂多而无针对性。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医师:“今之用药者,大抵杂泛而均停,既见之不明,而又治之不勇,病所以不能愈也。”
《漢語大詞典》:杂泛差役(雜泛差役)
元 明 时指各种不定的零碎的徭役、差使,如斫柴、修仓、运料、接递等等。《元典章·圣政一·兴学校》:“应係籍儒户,杂泛差役,依例蠲免。” 明 李东阳 《应诏陈言奏》:“惟杂泛差役及额外科派,请下有司,痛令裁省。”亦作“ 杂泛差徭 ”。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养老:“天下富民年八十以上赐爵里士,九十以上赐爵社士,咸许冠带,与县官平礼,免杂泛差徭。” 明 高明 《琵琶记·义仓赈济》:“身充里正实难当,杂泛差徭日夜忙。”
《国语辞典》:花花絮絮  拼音:huā huā xù xù
杂多缤纷的样子。如:「园艺展上业者推出的盆栽造型,花花絮絮,令人目不暇给。」
分类:杂多缤纷
《国语辞典》:讽刺剧(讽刺剧)  拼音:fèng cì jù
由歌唱、舞蹈、短剧等杂多的短场面所构成的,穿插丰富的讽刺或笑料的表演形式,称为「讽刺剧」。
《國語辭典》:多歧亡羊  拼音:duō qí wáng yáng
比喻所学杂多便不易专精。参见「歧路亡羊」条。《列子。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明。康海《中山狼》第二折:「俺闻的古人说:『大道以多歧亡羊』,想起来乃至驯之畜,一个小厮儿,便可制服。」
《漢語大詞典》:繁诡(繁詭)
复杂诡异;复杂多变。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才性异区,文辞繁诡。”《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天下之文,浩何所极,才性异区,文词繁诡,欲为品别,斯信难矣。”
《漢語大詞典》:七杂八色(七雜八色)
形容品种与颜色纷杂多样。 李古北 《农村奇事》:“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互助组--全部把牲口牵来了。单干户们的牲口也牵来不少。骡子、马、驴、牛,七杂八色,站了一场,象牲口集一样。”
《國語辭典》:歧路亡羊  拼音:qí lù wáng yáng
杨子的邻居走失了一只羊,因大路上有许多岔路,岔路中又有岔路,纵使多人搜寻,亦无法找回。典出《列子。说符》。比喻事理本同末异,繁杂多变,易使求道者误入迷途,以致一事无成。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三。中庸第二十五章一》:「而诸儒之言,故为纷纠,徒俾歧路亡羊。总以此等区处,一字不审,则入迷津。」也作「多歧亡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