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杂货(雜貨)  拼音:zá huò
各种日用零星货物。《官话指南。卷四。官话问答》:「由福州雇定了敝国一只来板船,装载杂货,运到此处。」《老残游记》第九回:「譬如三个铺面挂了三个招牌,其实都是卖的杂货,柴米油盐都是有的。」
《漢語大詞典》:杂货铺(雜貨鋪)
售卖各种日用零星货物的店铺。 冰心 《冬儿姑娘》:“我的妹妹家住在 蓝旗 ,有个菜园子,也有几口猪,还开个小杂货铺。”如:这些东西,你到杂货铺里就可买到。
《国语辞典》:杂货店(杂货店)  拼音:zá huò diàn
贩卖日常零星用品的店铺。《儒林外史》第一七回:「把这剩下来的十几吊钱把与他哥,又租了两间屋开个小杂货店。」也称为「星货铺」、「杂货铺」、「杂货店铺」、「杂货行」。
《漢語大詞典》:五洋杂货(五洋雜貨)
旧称外国来的一些日用商品,如洋油、洋火、洋碱、洋蜡之类。亦泛指各种日用的零星货物。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五洋杂货的利润虽然不错,比起西药来,利润还是薄的。”
《漢語大詞典》:杂卖(雜賣)
指杂货小商贩。 宋 王孝竭 《寿圣院泛海观音记赞》:“此邑杂卖 李氏 家有香檀可以作臂。”参阅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诸色杂卖
《國語辭典》:货郎(貨郎)  拼音:huò láng
旧时肩挑担子,手摇小鼓,沿街叫卖日常用品的小贩。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我这隔壁有个王货郎,他如今去汴梁做买卖。」《水浒传》第七四回:「扮做山东货郎,腰里插著一把串鼓儿,挑一条高肩杂货担子。」也称为「货郎担儿」、「货郎儿」。
《漢語大詞典》:闹竿(鬧竿)
亦作“ 闹桿 ”。 一种悬挂各种玩具或诸色杂货的竹竿。古代货郎所用。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诸色杂货:“小儿戏耍家事儿,如……闹竿儿。”词林摘艳·〈摊破金字令·春游〉曲:“花篮儿和闹桿并食垒,鞦韆下共相随,花压帽簷低。”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看时,却是人头、人脚、人手掛在屋簷上,一似闹竿儿相似。”参阅 顾学颉 王学奇 《元曲释词·闹竿儿》
《國語辭典》:瓦市  拼音:wǎ shì
宋、元、明娱乐与买卖杂货的市场。元。李直夫《虎头牌》第二折:「伴著火泼男也那泼女,茶房也那酒肆,在那瓦市里穿。」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才离瓦市,恰出茶房。」也称为「瓦舍」、「瓦子」。
《國語辭典》:卖查梨(賣查梨)  拼音:mài zhā lí
卖弄是非,言语不实。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俺不是卖查梨,他可也逞刀锥,一个个败坏人伦,乔做胡为。」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三折:「自来不相会,走将来磕牙料嘴,陪著笑卖查梨。」也作「没遭罹」。
《漢語大詞典》:唤娇娘(唤嬌娘)
旧时卖闺房杂货者手摇的响器。以一小铜锣置于金属圈中,圈上系小锤,有柄,摇之丁丁作声。 清 无名氏 《韵鹤轩杂著》:“百工杂技,荷担上街,每持器作声,各为记号……卖闺房杂货者所摇,曰‘唤娇娘’。”
《漢語大詞典》:杂件(雜件)
杂货;各种小用品
杂件什物
《国语辞典》:南北货(南北货)  拼音:nán běi huò
南北各地来的各式各样杂货。后亦泛指各地的货品。如:「台北迪化街是有名的南北货集散区。」
《漢語大詞典》:干货船
以载运干燥货物为主的货船。分为散货船和杂货船两类。前者专载运散装货物,如矿石、煤、散粮等;后者以装运成包、成捆、成桶等杂件货为主,也可装运某些散装货。
《漢語大詞典》:多用途货船
既能载运普通件杂货,也能载运散货、大件货和一部分集装箱以及冷藏货的货船。通常为双甲板、尾机型和大舱口,并配有大起重量的回转式起重机,以装卸集装箱。对货物品种适应性强,营运经济性较好。
《漢語大詞典》:货挑子(貨挑子)
指货郎挑的杂货担。 王安忆 《小鲍庄》三三:“他把货郎鼓往腰里一插,挑起货挑子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