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525,分502页显示  上一页  246  247  248  249  250  252  253  254  255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李仲春
李元楷
李喜住
李大谦
李宝符
李昶(士都 )
李炜
李辟之
李鉴(汝明 )
李鸣复(成叔 复山 )
李桄
李知退(退翁 )
李山节
李粹甫
李茂先(茂先 )
李仲春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八○○
李仲春,南宋人,乾淳间在世。
李元楷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绍定六年(1233)任抚州知州。
李喜住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金人。哀宗天兴间,以振武都尉,率兵三千援亳州王进。时蒙古兵围亳者众至十万,援军人少不敌,喜住与三人间道入城,为进指挥守城。蒙古兵攻八日不能下,兵退。迁集庆军节度使。金亡投宋。
李大谦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端平元年(1234)官两浙东路提点刑狱公事。

人物简介

简介
金朝第八代皇帝金宣宗的后宫,封宝符御侍。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汴京城破,李氏和太后王氏、真妃庞氏、皇后徒单氏被蒙古军俘虏北迁。到宣德州时,宝符李氏居住在摩诃院。李氏自入院,只睡寝佛殿中,作为幡旆。当在与后妃北行出发时,发现她在佛像前自缢死,他死前在门上贴纸写下“宝符御侍此处身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03—1289 【介绍】: 金元间东平须城人,字士都。金宣宗兴定二年进士,仕至漕运提举。金亡,东平严实辟为都事。后以父丧去官,闭门教授,一时名士,多出其门。忽必烈攻宋,行经濮州,召见,以“伐罪、救民、不嗜杀”相告。世祖即位,召至开平。至元间累官吏礼部尚书,品格条式、选举礼文之事,多所裁定。凡议大政,宰相延置上座,倾听其说。以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致仕。有《春秋左氏遗意》、《孟子权衡遗说》。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士都,东平须城人。金兴定二年,登进士第。入元为幕官。中统二年,召拜翰林侍读学士。至元中,进吏部尚书,历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
李炜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绍定五年(1232)任遂宁府知府。
李辟之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八九四
李辟之,绍兴三十一年知建康府上元县,隆兴二年四月任满。见《景定建康志》卷二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福州连江人,一作宁德人,字汝明。宁宗嘉定十年进士。累官广东提举。平易近民,通晓军事。尝从杨复游,又问学于黄棘。与同邑龚剡创建讲坛,阐明师说。有《和鸣集》。
全宋文·卷七三○七
李鉴,字汝明,福州连江(今福建连江)人。初从杨复游,又受学于黄干,得闻敬义之旨。归创六经讲社,推明师说。登嘉定十年进士第,为宁国府司法参军。官终广东提举。著有《和鸣集》。见《淳熙三山志》卷三一,《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六,《宋元学案》卷六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泸州人,字成叔,号复山。宁宗嘉定二年进士。累官至签书枢密院事。理宗端平三年,进参知政事,寻以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嘉熙、淳祐间,两为参知政事。寻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后被劾落职,卒于嘉兴。
全宋文·卷七○四七
李鸣复,字成叔,号复山,泸州(治今四川泸州)人。嘉定二年进士,历官权发遣金州兼干办安抚司公事。召入朝,授司农寺丞,迁兵部郎中、军器少监、大理少卿,拜侍御史兼侍讲。端平三年,权刑部尚书、兼给事中,除签书枢密院事。拜参知政事,出知绍兴府。嘉熙初复为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淳祐四年出知福州,为福建路安抚使。后提举宫观,卒于嘉兴。《宋史》卷四一九有传。
李桄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绍定六年(1233)任抚州知州。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李知退,字退翁,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理宗绍定元年(一二二八),知浦江县(明嘉靖《浦江志略》卷三)。四年,转镇江府推官(《吴都文粹续集》卷八《常平司干厅东斋记》)。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七六六五
李知退,字退翁,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绍定元年任浦江知县,四年为镇江府推官、监榷货务都茶场。嘉熙初为朝请郎、监行在都奏院。见嘉靖《浦江志略》卷三,道光《苏州府志》卷一三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李山节,汾州(今山西汾阳)人。理宗端平中朱复之使北,偕之归宋。初为乡郡节制司干官,后官浙西通判。事见《山房随笔》。
李粹甫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七六○
李粹甫,重庆府(治今重庆)人。端平间为川东安抚司属官。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李茂先,温陵(今福建泉州)人。理宗绍定六年(一二三三)教授南恩州。事见《西山文集》卷二九《送李茂先之官南恩序》、《宋元学案补遗》卷八一。
全宋文·卷七九三二
李桂高,字茂先,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从真德秀学,绍定五年登进士第,为恩州教授。嘉熙间为文林郎、签书新州判官厅公事。见雍正《福建通志》卷三五,民国《东莞县志》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