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525,分502页显示  上一页  259  260  261  262  263  265  266  267  268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李谷
李黼(子威 忠义 )
李仙
李震器
李祁(一初、萧远 希蘧 别称 不二心老人 )
李稷(孟豳 )
释可授(无旨 休庵 李 )
李仁复(克礼 樵隐 )
李好文(惟中 )
李达衷
李康(文中 )
李士瞻(彦闻 楚国公 )
李齐(公平 )
李善长(百室 韩国公 )
李明德

人物简介

简介
高丽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8—1352 【介绍】: 元颍州人,字子威。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累官宣文阁监书博士,兼经筵官。至正十年,授江州路总管。十二年,拜江西行省参政,行江州、南康等路军民都总管。红巾军破江州时,巷战死。谥忠义。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五一
李仙,元文宗天历间,佥宪吕沈改化州城上春风台为观风楼,题诗曰:“龙山凤井两争雄,突兀层霄倚碧空。三日一墟人不断,双流绕郭海相通。风林树色依天外,茅屋鸡声隔水东。臬府公馀登览处,大书楼上号观风。”后一日,忽见楼版上书李仙和诗云云。再往视之,字忽不见。事见清阮元修道光刊《广东通志》卷三三三。诗一首。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五一
李震器,海南澄迈县人。元英宗至治间任儋州直学,升澄迈教谕。应湖广乡试中式。元惠宗至元间升廉州学正。事见清阮元修道光刊《广东通志》卷六七。诗一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茶陵州人,字一初,号希蘧。顺帝元统元年左榜进士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改婺源州同知,迁江浙儒学副提举。元末乱,隐永新山中。明初力辞征辟,自称不二心老人。卒年七十余。有《云阳集》。
元诗选
祁字一初,别号希蘧,茶陵州人。元统元年登李齐榜进士第二,其右榜第二人则余阙廷心也。授应奉翰林文字,母老就养江南,除婺源州同知,迁江浙儒学副提举,以母忧解职,退隐永新山中。明初,兵至永新,一初被伤,儒衣冠僵仆道左。俞千户子茂遣人舁归,辟正舍礼之,力辞徵辟,年七十馀卒。子茂为刻其遗稿曰《云阳先生集》十卷。弘治中,大学士东阳表其墓云:「族高祖希蘧先生,当元季之乱,慨然欲效一障以死而不可得,又以为委质事人,不可终负,盖见诸《王明妃诗》及《青阳集序》,自以不得如廷心为恨也。刘学士三吾谓其胸次廓然,为文不事剞劂,诗亦如之。虽在艰危,不忘忠爱。其与李公平、余廷心科名相埒,宜矣。」(附记:西崖跋《刘学士题辞》云:南京太仆少卿李公贞伯,致政归苏,得吾乡先生刘学士题辞,谓所载希蘧府君事甚备,录以见遗。其云:策试以南士故失魁,表谢代李齐为首,及应奉未上,过家拜庆。既还乡,用荐佥湖南宪,道梗不赴者,皆孤陋所未闻。若丁内外艰,在同知婺源之前,与旧所闻亲老就养者异。姑附其文,以备参考。比婺源汪宪副希颜为予购大字杜诗真迹四绝,乃为俞统制子所书者。府君寓苏颇久,其遗文盖未尽见,他日犹有可考云。弘治癸丑二月朔,诸孙东阳再拜书。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一初,别号希蘧,茶陵州人。元统元年左榜进士第二人。应奉翰林文字除婺源州同知迁江浙儒学副提举有云阳集十卷
维基
李祁,字萧远,雍丘(今河南杞县)人。进士出身。
李稷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4—1364 【介绍】: 元滕州人,字孟豳。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淇州判官,有能声。顺帝至正初,为监察御史,劾奏宦官高龙卜侵挠朝政。累迁为户部尚书。十二年,从脱脱镇压徐州芝麻李等。后历参议中书省事、参知政事、御史中丞。二十四年,以山东廉访使致仕。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可授。字无旨。一号休庵。台临海李氏子。初教而后禅。亲见独孤明公。为虎岩伏老嫡孙。出世。凡四坐道场。皆不出乎台境。诸方将倚之以为重。竞来敷致。师漠然若不闻。作休庵于西坞。日修净土法门念佛三昧。且曰。此即禅定之功也。恶可强分同异哉。国朝洪武六年。杭中天竺。以府侯之命起师。师勉应之。行至钱塘江滨。净慈诸勤旧。相与谋曰。此大善知识。胡可失也。帅众邀于道。拥居其位。师屡却之不听。色颓然不怡。时当岁俭。问道者如云。糗粮方患不继。而施者踵至。居二载。而退归卧竹院。忽示微疾。端坐西向。召左右谓曰。吾将逝矣。或请偈。曰。吾宗本无言说。乃合爪连称佛号。至声渐微而寂。阅世六十九。僧腊五十。龛留七日。颜貌不变。阇维。齿牙贯珠不坏。舍利光色晶莹如金银水精者。遍满于地。塔而藏焉。师仪观雄硕。识见夐卓。其于荣名利养。视之如无物。出专法席。皆迫于不得已。会朝廷。设善世院。总统天下释教事。或劝师求檄以主名山。师笑而不答。然其所莅之处。不以恬退而不加之意。必革其敝习。新其规制。使可贻于悠久。五会语。多肆口而说。曾不经思。平居遇物成味。率出人意表。戒其徒勿以示人。至于尊贤尚德。推己及物。有非人之所及。诚末世大法幢也。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释可授,字无旨,号休庵。姓李氏,临海人也。年十九从九岩万壑观受具,后参普觉明于灵隐,有省,命充堂司,四众悦服。寻还石门,白岩真主真如延居上座。元至元六年出主大雄山之安圣。授凡四坐道场,皆以净土法门为佛事,且曰:“此即禅定之功也,恶可强分同异哉?”明洪武六年,杭之中天竺以府侯之命,请主寺事。行至钱塘江滨,净慈诸旧相与谋曰:“此大善知识,胡可失也?天竺尚可致,吾属独不能耶?”帅众邀于道,拥居其位,授屡却不听,强应之。时当岁俭,问道如云,糗粮方患不继,而施者踵至。居二载,遂退卧竹院,忽示微疾,端坐西向,爪合连称佛号,至声渐微而寂。荼毗,齿牙贯珠不坏,设利罗光色精莹,如金银水,遍泻于地。宋景濂铭其塔。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星州人,字克礼,号樵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大名东明人,字惟中。英宗至治元年进士。授浚州判官,入为国子助教。泰定间除太常博士。纂成《太常集礼》。后为监察御史。顺帝复以“至元”纪元,好文言年号袭旧之非,并言时弊之甚。累官礼部尚书,与修辽、金、宋史。至正九年,皇太子入学,命以翰林学士兼谕德,乃摘诸经要略,取史传及先儒论说,加以所见,为《端本堂经训要义》,供太子学习。又集历代帝王故事,成《大宝龟鉴》。官终翰林学士承旨。
维基
李好文,字惟中,大名府东明(今山东省东明县)人,元朝文人,至治元年(1321年)进士,官至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以翰林学士承旨一品俸禄终其身。撰有《长安志图》、《大宝龟鉴》。至治元年(1321年),李好文登第进士,被任命为大名路浚州判官。入朝担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国子助教。泰定四年(1327年),李好文担任太常博士。当时有窃贼偷太庙已故君王的牌位,李好文根据礼教,劝说将已故君王牌位采用木制,金玉祭器则放置在其他地方。认为从建国开始,已经过了七八十年,每逢大礼,都是临时才去拿祭器,博士只得遵照以往的应答。往年有诏令让李好文编《集礼》,又令各省及各郡县纂修,导致长久都无法修成的问题。觉得礼乐应依照朝廷标准,不该令郡县编纂。于是李好文告知掌管太常仪礼院的官员,让他们选了下属几位同僚,又请求调用书阁中相关的资料,以便采用。三年之后成书,共五十卷,名为《太常集礼》。李好文后来升迁为国子博士,由于母亲逝世而返家,服丧后,被起用为国子监丞,后受命为监察御史。再度使用至元为年号,身为监察御史的李好文以年号袭旧从古至今从未听说过抨击,表示只沿用当时名声却没有当时的繁景,不见得有好处。(实际上元朝以前,晋惠帝年号建武,晋元帝也是号建武。唐高宗有年号上元,而唐肃宗也是有号上元。都是一个朝代有二个相同年号的例子,先例不是始于元朝)并述说了十几条当今比不上当初至元年间的事。至元六年(1340年),元惠宗亲自在太庙中祭祀,诏令李好文太常礼仪院事。至正元年(1341年),李好文任国子监祭酒,后被任命为陕西行台活书侍御史,迁任河东道廉访使。至正二年(1342年),李好文拟《长安志图》写序。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在郊外举行祭祀,李好文受诏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事。元顺帝亲自主持祭祀,抵达元宁宗的庙中时,遣阿鲁询问李好文身为兄长是否该向弟弟拜礼,李好文与博士刘闻回答由于顺帝帝位在他人之后,所以该行礼。于是元顺帝拜礼。至此以后,每当元顺帝主持祭祀时,必任命李好文礼仪使。至正四年(1344年),李好文被任命为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李好文还没出发前去就任,又改任礼部尚书,参与编《辽史》、《金史》、《宋史》,担任治书侍御史后,仍参与编修史书。不久,李好文参议中书省之事。工作了十天,由于编修史书工作繁忙,仍为治书,李好文后来担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当时行台中官吏缺人,李好文一人处理行台中的事务。朝廷派使者出巡西蜀,使者报私仇,公藉此污蔑廉访使曾文博、佥事兀马儿、王武等人。曾文博被害死,兀马儿被迫认罪,王武不屈服,被判轻侮之罪。李好文率领御史为王武等人的冤情争辩,并弹劾几十件奉使不法之事。至正六年(1346年),李好文担任翰林侍讲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又迁任集贤侍讲学士,仍兼任国子祭酒。至正九年(1349年),李好文出朝担任参知湖广行省政事,后改任湖北道廉访使,不久又被召任为太常礼仪院使。由于皇太子逐渐长大,元顺帝为了教育太子,开设端本堂,令太子入学,令右丞相脱脱、大司徒牙不花二人负责端本堂,命李好文以翰林学士的身份教育太子,李好文极力推辞,上书给宰相,宰相将李好文锁上的书呈给元顺帝,元顺帝赞叹李好文,不接受李好文的推辞。李好文摘出《孝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书的重点加以注释,又取史传及先儒论说,加上自己的观点想法,仿照真德秀《大学衍义》的体例,撰书十一卷,书名为《端本堂经训要义》,进呈奏表给元顺帝。元顺帝诏令将此书送到端本堂,让太子学习。李好文后来又集历代帝王的故事,将国运长短兴衰相关辑成书,书名为《大宝录》,辑前代帝王能效法跟该引以为戒的故事为书,书名为《大宝龟鉴》。至正十六年(1356年),李好文上书太子希望他能参考自己所推荐的各书(《贞观政要》、《大学衍义》等书)并推行,认为如果能推广应用,那么万几之政、太平之治就不难,太子认同并接受李好文的建言。之后,李好文经常以年迈为由打算辞官,一再请辞,却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以翰林学士承旨一品的俸禄终其身。

人物简介

简介
高丽人。
李康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浙江桐庐人,字文中。元至正二年郡守马九皋遣使币聘,不起。善画人物,有《伏羲像》等。诗文、书法、琴、棋,冠绝一时。有《桐川诗派》、《梅月斋永言》、《看山清暇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3—1367 【介绍】: 元南阳新野人,徙汉阳,字彦闻。顺帝至正十一年进士。辟中书右司掾历吏、户二部侍郎。累拜枢密副使。条上二十事,帝嘉纳,迁参知政事。仕至翰林学士承旨,封楚国公。有《经济文集》。
元诗选
士瞻,字彦闻,先世南阳人,后徙汉上。至正初,以布衣游公卿间。荐为知印,非其志也。寻中大都路进士第,辟中书省掾。累迁户部尚书,出督福建海漕,就拜行省左丞。召参议中书省事,进参知政事,改枢密副使、翰林学士承旨。封楚国公,二十七年卒,年五十有五。彦闻襟度弘远,立朝謇谔,有经济之才。遗文五卷,曰《经济文集》。子守成,后名延兴,至正丁酉进士,官翰林检讨。明洪武间,尝典邑校。有《一山文集》传于世,兹不复录也。(李彦闻以进士起家,占籍东安。四子皆知名。孙方曙,明行人司副。曾孙伸,国子监丞。侃,正统壬戌进士,山西巡抚佥都御史。玄孙德容,襄城训导。德宪,松江通判。德恢,严州知府。德仁,刑部员外郎,乙未戊戌两科进士也。《经济集》、《一山集》,皆曾孙伸所编次,侃及德恢、德仁校定焉。吉安知府张廷玺又尝合彦闻父子诗文为《济美集》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53 【介绍】: 元广平人,字公平。工辞章。顺帝元统元年进士第一。累知高邮府。十三年,张士诚破泰州,奉使招降,被拘。久之得释。后奉行省命出守甓社湖。张士诚入高邮后,复奉命往招。被执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4—1390 【介绍】: 明初凤阳府定远人,字百室。少读书有智谋,策事多中。元末迎谒朱元璋,劝元璋效法汉高祖,“行仁义,禁杀掠,结民心”。从下滁州,为掌书记。力赞渡江。元璋为吴王,拜善长右相国。洪武初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制词比之萧何。四年,致仕。十年,复命与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胡惟庸案,坐胡党者众,善长如故,且领御史台事。至二十三年,善长已老迈,久不问事,乃以胡党追问,一门七十余人被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54 【介绍】: 元瑞州路上高人。读书有志操,孝行笃至。顺帝至正间,乱兵抄掠上高,执其父欲杀之。明德泣请代死,遂被害,父得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