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525,分502页显示  上一页  412  413  414  415  416  418  419  420  421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李钟峨(雪原、西源、雷泉 芝麓 )
释通明(眼闻 李 )
李元贞(观海 谧斋 )
李兴祖(广宁 慎斋 )
李含渼(南溟 )
李尝之(伯艰 五视居士 )
李廷纲
李文来(昌期 )
李日(省甫 )
李日荣(君宠 )
李泌
李衷灿(梅村 藜仲 )
李健命(仲刚 寒圃斋、霁月斋 忠悯 )
李钟伦(世得、世德 )
释明智(息为 李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四川通江人,字雪原,一字西源,号芝麓。康熙四十五年进士,授检讨,官至太常寺少卿。曾疏请改变馆选不分省旧例,广开储才之路,部议准行,遂使各边远省份皆有进士入选庶吉士。有《保宁志》、《垂云亭诗文集》。
晚晴簃诗汇·卷五十七
李钟峨,字雪原,通江人。康熙丙戌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历官太常寺少卿。
维基
李钟峨(1661年—1749年),字雪原,又字雷泉,号芝麓,四川通江县人,清朝官员。同进士出身。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通明,字眼闻,姓李氏,滁州人也。生有异性,方在襁褓,偶哺肉羹,即便吐弃,更以蔬食,接受如常,家人怪之。年甫弱冠,泊然自处,有志离尘。康熙庚申,从牛首山宏觉寺以忠祝落,湛心内典,力求彻悟,遂登华山禀戒于定庵。弥复精勤,始受律义,随乞便讲,辨析文理,折衷指归,勤勤苦学,多历年所。一日读《云栖法汇》至“凡心未尽,圣果未圆”处,即痛念生死,更自磨砺,行般舟行。三易寒暑,其志不坠。定庵嘉其诚恳,闳斯愿力,命主慈应法席,明禀祜居醇,含章纵哲,箧蛇能剪,心猿久制,譬圆珠之朗洁,若春云之霭和,是以风徽远鬯,缁素归心,爱畏兼深,尊为律虎。寂于康熙五十九年,寿六十,腊三十有九,塔于慈应山前。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李元贞,字观海,号谧斋,康熙时庐江人,著《洑溪草堂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汉军旗人,居直隶安肃,字广宁,号慎斋。明宁远伯李成梁后裔。康熙间历庆云知县、河间知府,官至江西布政使,以事罢官。曾师事王馀佑,工诗文。有《课慎堂集》。
晚晴簃诗汇·卷五十
李兴祖,字广宁,汉军旗人。历官山东布政使。有《课慎堂诗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嘉兴人,字南溟。工画山水,兼长花卉草虫。壮游南北,康熙间应蕲辅聘,与周熙载同画黄河图,进呈称旨。兄李含溆,弟李含泽、含涎,皆善画有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湖南平江人,字伯艰,号五视居士。诸生。康熙间曾佐绥远将军蔡世荣幕,云南平,辞不受赏。工诗。
晚晴簃诗汇·卷五十二
李尝之,字伯艰,平江人。诸生。有《布帆梦》、《绿阳台》诸集。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李廷纲(?~?),凤山县籍。清康熙年间(1662~1723)人士。由俊秀捐监生。〖编者按: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人物〉标注「李廷纲(由俊秀捐纳)」。〗(许俊雅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西婺源人,字昌期。与休宁汪桓相往来,康熙间撮合汪氏《医方集解》、《本草备要》两书,经汪氏校正,易名《李氏医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福建安溪人,字省甫。李光地从父。诸生。康熙间陈平海五策,授邵协副将,调任台湾安平镇,擢永州镇总兵。以年老乞休,辑性理诸书进献朝廷。卒年九十。
李日荣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甘肃中卫人,字君宠。幼从军。康熙间王辅臣叛时,从王进宝克复临洮。旋随军入川平乱,官至广东顺德总兵。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李泌(?~?),清康熙年间(1662~1723)福建惠安人。以下诗作据清修台湾方志所引辑录。(吴福助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安徽含山人,号梅村。官荆门州知州。有《拳拳录》、《颜巷录》、《晚闻篇》。
人物简介
李衷灿,字藜仲,号梅村,安徽含山人,顺治贡生,授洵阳知县,康熙中历官冀州荆门等知州,卫辉府同知。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人,字仲刚,号寒圃斋、霁月斋,谥忠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63—1706 【介绍】: 清福建光溪人,字世得,一作世德。李光地子。康熙三十二年举人。从叔父李光坡治三《》,于《周礼》、《礼记》尤精。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二
释明智,字息为,姓李氏,江陵人。父曰明恒,母氏齐,方在孕时,梦一箨冠道人假屋修鍊,期以游南岳复来。及智将生之夕,其母复梦道人顶笠负囊入室,知有夙因。生而三月,母病绝乳,智虽在襁褓而有殊性,不乳他人,食以米汁。年十一,寄学观音寺,秋时患痢三月,病几不起,家人始许舍身,乃从剃度。师命礼大士号,昕夕无间,久之,梦白衣神赐净水一盏饮之,顿觉身心清凉,醒而告师,因勉以精进,勿自放逸。康熙十二年癸丑,三藩告变,吴三桂屯兵衡阳,建号称帝,骚乱湖湘,王师南下会于荆汉,两壁相望,但隔一江。智年才舞刁,与师困守刀林鎗雨,无所恐怖。二十年,滇南平息,民气方苏,法会渐启,始从天皇寺莲月受具足戒。每欲参游,以师衰老见阻。未几,枕石自常德过寺与语,而善开示参悟法门,侍至更深,但以仔细磋磨为切实工夫。二十八年,大博厂夫来寺度冬,朝夕请益,与厂阅《密祖录》至三峰所论”一净瓶内贮毒蛇、蜈蚣、蠍子三种,试拈出善者来?”厂命下语,不契,正逼问间,智忽猛省,当胸一拳跳出,厂随击一篦,智曰: “也非善的。”晚复开示看青州布衫,坐香三日如身在空中,㳽漫无路,正恐怖间被厂一篦击来,浑身醒豁,即作礼致谢。由是机悟敏捷,应答无爽。一日,闻童子诵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恍如脱桶,因说偈曰:“学道参禅须要急,磨穿铁砚始称奇。明明历历非他物,识得方知性不疑。”遂怀香谒天钟,大叩大鸣应声如响,即承印可。四十二年,沙市檀越请居东山,因思此地既非法席,绝少丛林,且属通衢,往来游侣,无从栖止,乃事叩化一盏之食,聚集千家,竟得赡足,南北衲子始以东山为憩息之所。是冬,天钟示疾,以法付之。四十六年冬,至公安华严寺参轶山,留堂习坐五日,夜半如重病加身,百骸俱散,但见黑云覆盖,如处暗室。俄而天开一线,四面渐朗,皓月当空,置身太虚,不觉世界身心合成一片,喜不自禁,自呈所悟,山曰:“此乃工用边事,正好着力。”自此,方信禅有深浅,机有大小。更于康熙己丑,跪诵《法华》、《华严》、《楞严》诸经,一字一叩,十馀年间,鱼声远应,香云彩结,人天感动,施信景从。复建大悲阁,重葺寮庑,铸钟刻像,庄严备饰。每岁结制放戒,斋供不绝。著有语录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