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526,分502页显示 上一页 75 76 77 78 79 81 82 83 84 下一页
李思古
李承嘉( 襄武郡公 )
李元恭
李守礼(名 光仁 雍王、邠王、相王 )
李迥秀(字 茂之、茂实 别称 风流之士 )
李休烈
李晋( 新兴王 厉 )
李日知
李邕(字 泰和、太和 世称 李北海 号 先例 )
李一( 悼 )
李咸
李孟犨(字 公悦 行第 一 )
李行言
李从远( 赵郡公 懿 )
其它辞典(续上)
李重俊( 义兴郡王、卫王 节悯 )李思古
李承嘉( 襄武郡公 )
李元恭
李守礼(名 光仁 雍王、邠王、相王 )
李迥秀(字 茂之、茂实 别称 风流之士 )
李休烈
李晋( 新兴王 厉 )
李日知
李邕(字 泰和、太和 世称 李北海 号 先例 )
李一( 悼 )
李咸
李孟犨(字 公悦 行第 一 )
李行言
李从远( 赵郡公 懿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7 【介绍】: 唐中宗第三子。初封义兴郡王,又封卫王。神龙二年立为皇太子。性明果,然少法度。武三思图逆,重俊忿,率羽林军杀三思及党羽。因士兵倒戈,被杀。睿宗立,谥节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渤海蓨人。武周时任鸿州渭南令,县人于圣历中为立清德碑。入为右司员外郎。又任户部郎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陇西人。武则天时,历官司勋员外郎、并州太原令。中宗神龙初,官御史大夫。时武三思擅权,承嘉附之。二年,奏请族诛桓彦范等。进封襄武郡公。官至户部尚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陇西人。武则天时,历金部、司勋员外郎,转司勋郎中。中宗景龙初,官大理少卿。二年冬,以本官知吏部侍郎,与岑羲、郑愔、崔湜分掌选事。元恭掌东都选,以赃贿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2—741 【介绍】: 唐宗室。本名光仁,后改今名。李贤子。授太子洗马,封嗣雍王。以父得罪,处宫中十余年不出庭院。中宗即位,授光禄卿同正员,寻诏封邠王。玄宗开元初历六州刺史。然惟弋猎酣乐,不领事。全唐文·卷九十九
守礼。章怀太子次子。始名光仁。垂拱初改今名。授太子洗马。嗣爵雍王。武后革命。畏疾宗室。守礼以父得罪。与睿宗诸子闭处宫中十馀年。圣历元年。睿宗自皇嗣封相王。许出外邸。守礼等始居外。改司议郎中。中宗立。复故封。拜光禄卿。唐隆元年进封邠王。睿宗立。检校左金吾卫大将军。出为幽州刺史。遥兼单于大都护。迁司空。开元初。累为州刺史。皆择僚首。持纲纪。惟弋猎酣乐。未尝领事。后还京师。二十九年薨。年七十馀。赠太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雍州泾阳人,字茂之。李大亮族孙。及进士第,又中英才杰出科。累转考功员外郎。武后爱其才,甚宠待之,迁凤阁舍人,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俄坐赃出为庐州刺史。张易之诛,贬衡州长史。中宗即位,授将作少监,累迁鸿胪卿、修文馆学士。雅有文才,广交宾朋,当时称为风流之士。终兵部尚书。卒年五十,赠侍中。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2 字茂之,一说字茂实,雍州泾阳(今陕西泾阳)人。进士及第。弱冠中英材杰出科,调相州参军事。累转考功员外郎,迁凤阁舍人,进天官(吏部)侍郎。武后长安元年(701)以夏官(兵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四年,贬为庐州刺史。再贬衡州长史。中宗即位,召授将作少监。景龙中,累转鸿胪卿,修文馆学士。约睿宗景云二年(711),迁兵部尚书。玄宗先天元年(712),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旋卒于官。赠侍中。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新唐书》之《武后本纪》、《中宗本纪》、《宰相世系表二上》,《唐诗纪事》卷九。迥秀雅有文才,时称风流之士。《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二
迥秀。赠秦州都督大宽族孙。弱冠应英材杰出举。长安初历天官夏官二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出为庐州刺史。景龙中累转鸿胪卿修文馆学士。持节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终兵部尚书。赠侍中。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3 【介绍】: 唐宗室。李叔良侄孙。中宗景龙末,为宗正卿。韦后临朝称制,封新兴王。玄宗先天中,为殿中监,兼雍州长史、户部尚书。二年,坐附太平公主为逆,伏诛。改姓厉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5 【介绍】: 唐郑州荥阳人。举进士。武周天授中累迁司刑丞。中宗神龙初为给事中,迁黄门侍郎。睿宗景云初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侍中。玄宗先天元年,转刑部尚书,致仕。治狱宽平无冤滥,事母孝,正直敢谏。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5 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举进士,武后天授中历司刑丞。中宗神龙初,为给事中,累迁黄门侍郎。时安乐公主池馆新成,中宗亲往临幸,从官皆预宴赋诗,日知卒章,独以规诫。睿宗景云元年(710),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转御史大夫,仍知政事。明年,进拜侍中。玄宗先天元年(712),罢为刑部尚书。自请致仕归田。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断句2。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747 【介绍】: 唐扬州江都人,字泰和。李善子。早擅才名,工文善书,尤长以行楷写碑,取法王羲之、献之而自具面目。其父注《文选》,邕补益之,附事见义,两书并行。玄宗即位,召为户部郎中,又官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性豪侈,不拘细行。天宝时,为李林甫所忌,遭罗织,受杖死。有文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5—747 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李善之子。少知名。武后长安初李峤等荐其词高行直,授左拾遗。中宗时,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参军事。少帝唐隆元年(710)召为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又贬崖州舍城县丞。玄宗开元三年(715),入为户部郎中。又出为括州司马,十三年,迁陈州刺史。以贪赃枉法贬为钦州遵化县尉。二十三年后,以军功累转括、淄、滑三州刺史。天宝初,为汲郡、北海太守。六载(747)为李林甫所害。官终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代宗时,追赠秘书监。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书史会要》卷九,李昂《唐故北海郡守赠秘书监江夏李公墓志铭》。邕以文名天下,尤长碑颂,其诗《六公咏》为杜甫所推重(见《八哀诗·秘书监江夏李邕》)。精于书法,行草之名尤著。《新唐书·艺文志四》载有文集70卷,已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黄鹤楼志·人物篇
李邕(678—747)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字泰和,其祖父迁至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后又随父迁回江夏(今武昌)。历官左拾遗、户部郎中、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早具才名,能文能诗,《新唐书》著录《李邕集》七十卷。尤擅书法,所作碑文自书自刻,并以黄鹤楼传说取名号,传世碑刻中曾署名“黄仙鹤”,开以名胜或传说作名号之先例。自此后,以黄鹤(鹄)为名的人数十计。传世碑刻有《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李思训碑》等。唐诗汇评
李邕(675-747),字太和,郡望江夏,后徙家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父善注《文选》,人号“书簏”。邕少知名,博闻强志。长安初,召拜左拾遗。中宗时,坐与张柬之善,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玄宗即位,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贬崖州舍城丞。开元三年召为户部郎中,贬为括州司马。征为陈州刺史,又贬钦州遵化尉。后历括、淄、滑、卫诸州刺史。邕素负美名,为执政所忌,故屡遭贬谪。天宝初,为汲郡、北海二郡太守,世称“李北海”。宰相李林甫陷以罪,杖杀之。邕久擅才名,尤长碑颂,有《李邕集》七十卷,已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全唐诗》存诗四首。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其《张韩公行状》、《洪州放生池碑》、《批韦巨源谥议》,文士推重之。新唐书本传
(李)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圭荐邕文高气方直,才任谏净,乃召拜左拾遗。……邕之文,于碑颂是所长,人奉金帛请其文,前后所受钜万计。邕虽诎不进,而文名天下,时称“李北海”。卢藏用尝谓:“邕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但虞伤缺耳。”后卒如言。石林诗话
李邕、苏源明诗中极多累句,余尝痛刊去,仅各取其半,方为尽善。杜工部草堂诗话
《金石录》曰:唐《六公咏》,李邕撰,胡履灵书。余初读杜甫《八哀》诗云:“朗咏《六公》篇,忧来豁蒙蔽。”恨不见其诗。晚得石本,其文辞高古,真一代佳作也。六公者,五下各为一章,狄丞相为一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7 【介绍】: 唐宗室。玄宗第九子。生而韶秀,帝钟爱无比,故名之曰一。孩孺而卒,谥悼。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7—731 【介绍】: 唐宗室后裔。字公悦。初官梁州参军,历合阳、猗氏、三原三县令,有善政。迁邓州司马,兴修白水陂堰,劝农耕穑。擢礼部员外郎。玄宗开元十三年,改虞部员外郎。出为泗州刺史,治行第一。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赵州高邑(今河北高邑)人。神龙、景云年间,历中书令、太府卿、黄门侍郎,累封赵郡公。谥曰懿。事迹见新、旧《唐书·李至远传》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全唐诗》存诗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