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仙村人 朝代:宋末元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仙村人,真名不详。月泉吟社第四名。事见《月泉吟社诗》。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徐世昌(1854-1939) 乳名卫生,字卜五,号菊人,又号涛斋、水竹村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等。河南卫辉人。1879年与袁世凯结为盟兄弟,得袁资助北上应试,先中举人,后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北洋政府总统。与林琴南、严范孙、赵湘帆、华世奎等名士组成"晚清簃诗社"。善诗词书画。1920年以大总统身份成立"国画研究社",聘国画大家周肇祥主其事,同时拨巨额公款,明令成立北京艺术篆刻学校(今中央美院前身),由陈师曾任校长,齐白石、王梦白等人任教。徐世昌下野之后,周肇祥仍将名人画作送往天津徐宅,请其为之鉴赏评论。著有《清儒学案》、《颜李遗书》、《韬斋述学》、《韬养斋日记》、《国乐谱》、《古文典范》、《明清八家文钞》、《水竹村人集》(又名《徐大总统诗集》)、《归云楼集》、《海西草堂集》、《退耕堂集》、《竹窗楹语》、《藤墅俪言》、《拣珠录》、《晚晴簃诗汇》(又名《清诗汇》)等。
人物简介
徐世昌(一八五五—一九三九),字卜五,号菊人,天津人。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兵部侍郎、军机大臣、巡警部尚书、东三省总督等,助袁世凯窃取总统职位,一九一八年由国会选为总统,下台后迁居天津,以编书、赋诗、写字遣兴。有《退耕堂文集》。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鹏云(1862~1915),字毓丞,一作毓臣、毓宸、育臣,号乌虖子、北园后人、鹭江市隐、稻香村人、鲲海逸民。原籍福建永春,同治四年(1865)因其父郑祥和任淡水厅儒学训导,遂卜居于竹堑。曾师事潜园名儒林奕图,光绪九年(1883)取进新竹县附学生,受知于台湾巡抚兼提督学政唐景崧。后与丘逢甲、汪春源、叶郑兰等,入海东书院,从台南进士施士洁学。乙未(1895)割台,避乱内渡。明治三十年(1897)四月返台,授佩绅章,十一月担任新竹厅嘱托,十二月东渡日本旅游。后往厦门,经营阜源钱庄。1901年往北京谒肃亲王,上书条陈兴革意见,未果。明治四十二年(1909)返台参加诗社活动,与台地文士多所唱和。大正元年(1912)西渡厦门,转至福州主事「瀛侨会馆」,1915年病殁于榕城(今福建福州)。 郑鹏云为新竹「竹梅吟社」重要成员,亦屡受邀为「栎社」上宾,可惜无个人诗集传世。明治三十年(1897)与曾逢辰合纂《新竹县志》,对保存文献颇具贡献。曾编撰《师友风义录》,网罗闽台一百馀位诗家,五百七十馀首作品,分成内、外、附篇,为晚清闽台诗坛之重要资料,明治三十六年(1903)由上海日本绛雪斋书局出版。阮圣谟认为此书:「内编与附编多乡贤之作,吟闽台时事,咏闾里佳话;外编则感时兴作及东游纪实,均存府志别集未收之罕见史料。」王国璠则推崇云:「藉吉光片羽之珍,存知己一言之契。」同年又与王人骥、郑以庠等合编《送米溪先生诗文》,收录乙未割台后西渡厦门台籍士人之诗作。〖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许雪姬《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年5月。 〗今郑氏作品据《台湾新报》、《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师友风义录》、《台阳诗话》、《台海击钵吟集》、《东宁击钵吟前后集》、《广台湾诗乘》、《台湾诗钞》、《台湾诗录拾遗》等编校辑录。(杨永智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