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2,分1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有根身
有识根身
此土耳根利
男根
身根
扶根
扶尘根
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
利根
定根
具知根
念根
命根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佛类词典(续上)
舌根有根身
有识根身
此土耳根利
男根
身根
扶根
扶尘根
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
利根
定根
具知根
念根
命根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舌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根之一。舌为知味发言之根本,故云舌根。义林章三本曰:「舌者,能尝能咒,能除饥渴义,梵云时乞缚。此云能尝,除饥渴故,(中略)翻为舌者义相当故。」梵语杂名曰:「舌尔贺缚。」
【佛学常见辞汇】
六根之一。(参见:六根)
【三藏法数】
谓舌能尝于食味。瑜伽论云:能尝众味,数发言论。是也。
(术语)六根之一。舌为知味发言之根本,故云舌根。义林章三本曰:「舌者,能尝能咒,能除饥渴义,梵云时乞缚。此云能尝,除饥渴故,(中略)翻为舌者义相当故。」梵语杂名曰:「舌尔贺缚。」
【佛学常见辞汇】
六根之一。(参见:六根)
【三藏法数】
谓舌能尝于食味。瑜伽论云:能尝众味,数发言论。是也。
六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眼等之五根,加意根也。据大乘,则第七之末那识名为意根。据小乘,则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此六法有能生六识而使各别缘六境之胜用,故立为六根。俱舍论三曰:「颂曰:了自境增上,总立于六根。论曰:了自境者,谓六识身眼等五根,于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为根。」
【佛学常见辞汇】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馀可类推。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只认现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尘,而生六识。所谓六根者,先言根义,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言六根者:
一、眼 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
二、耳 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
三、鼻 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
四、舌 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
五、身 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
六、意 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此之六根,尚有其他六受、六入、六处等名义,另详他章,兹不细及,以免繁絮。
【三藏法数】
(出首楞严经)
根,即能生之义。谓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
〔一、眼根〕,谓眼能于色境尽见诸色。瑜伽论云:能观众色。是也。
〔二、耳根〕,谓耳能听闻众声。瑜伽论云:数由此故,声至能闻。是也。
〔三、鼻根〕,谓鼻能嗅闻香气。瑜伽论云:数由此故,能嗅于香。是也。
〔四、舌根〕,谓舌能尝于食味。瑜伽论云:能尝众味,数发言论。是也。
〔五、身根〕,谓身为诸根之所依止。瑜伽论云:诸根积聚。是也。
〔六、意根〕,谓意于五尘境界,若好若恶,悉能分别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眼等之五根,加意根也。据大乘,则第七之末那识名为意根。据小乘,则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此六法有能生六识而使各别缘六境之胜用,故立为六根。俱舍论三曰:「颂曰:了自境增上,总立于六根。论曰:了自境者,谓六识身眼等五根,于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为根。」
【佛学常见辞汇】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馀可类推。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只认现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尘,而生六识。所谓六根者,先言根义,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言六根者:
一、眼 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
二、耳 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
三、鼻 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
四、舌 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
五、身 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
六、意 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此之六根,尚有其他六受、六入、六处等名义,另详他章,兹不细及,以免繁絮。
【三藏法数】
(出首楞严经)
根,即能生之义。谓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
〔一、眼根〕,谓眼能于色境尽见诸色。瑜伽论云:能观众色。是也。
〔二、耳根〕,谓耳能听闻众声。瑜伽论云:数由此故,声至能闻。是也。
〔三、鼻根〕,谓鼻能嗅闻香气。瑜伽论云:数由此故,能嗅于香。是也。
〔四、舌根〕,谓舌能尝于食味。瑜伽论云:能尝众味,数发言论。是也。
〔五、身根〕,谓身为诸根之所依止。瑜伽论云:诸根积聚。是也。
〔六、意根〕,谓意于五尘境界,若好若恶,悉能分别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有根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以身根总有他根故也。唯识述记三本曰:「身者总名,身中有根,名有根身。」
(术语)谓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以身根总有他根故也。唯识述记三本曰:「身者总名,身中有根,名有根身。」
有识根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有根身)
(术语)(参见:有根身)
有根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以身根总有他根故也。唯识述记三本曰:「身者总名,身中有根,名有根身。」
(术语)谓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以身根总有他根故也。唯识述记三本曰:「身者总名,身中有根,名有根身。」
此土耳根利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玄义六曰:「他土馀根皆利,随所用尘起之令他得益,此土耳根利,故偏用声尘。」他佛土之众生或有眼根之利者,佛对之而起色尘使得益,或有鼻根之利者,佛对之而起香尘使入于益,即六尘说法是也。今此娑婆界,耳根最利,故佛偏起声尘而说法也。此谓之作音声佛事。
(术语)法华玄义六曰:「他土馀根皆利,随所用尘起之令他得益,此土耳根利,故偏用声尘。」他佛土之众生或有眼根之利者,佛对之而起色尘使得益,或有鼻根之利者,佛对之而起香尘使入于益,即六尘说法是也。今此娑婆界,耳根最利,故佛偏起声尘而说法也。此谓之作音声佛事。
男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女根而言。男之阴部,为身根之一部分。男性之形类、音声、作业、志乐等异于女性者其根之作用也。
(术语)对于女根而言。男之阴部,为身根之一部分。男性之形类、音声、作业、志乐等异于女性者其根之作用也。
身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根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五根之一。(参见:五根)
【三藏法数】
谓身为诸根之所依止。瑜伽论云:诸根积聚。是也。
(术语)五根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五根之一。(参见:五根)
【三藏法数】
谓身为诸根之所依止。瑜伽论云:诸根积聚。是也。
五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二种:(一)眼等之五根:一眼根,生眼识者。二耳根,生耳识者。三鼻根,生鼻识者。四舌根,生舌识者。五身根,生身识者。俱舍论一曰:「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二)信等之五根:一信根,信三宝四谛者。二精进根,又名勤根。勇猛修善法者。三念根,忆念正法者。四定根,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五慧根,思惟真理者。此五法为能生他一切善法之本,故名为五根。见智度论十九、法界次第中之下,大乘义章四。俱舍论三曰:「于清净法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此势力伏诸烦恼,引圣道故。」
【佛学常见辞汇】
1。指眼等之五根,眼根能生眼识,耳根能生耳识,鼻根能生鼻识,舌根能生舌识,身根能生身识。2。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五根,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为名也。」
一、信 信根,谓信三宝四谛,又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
二、进 精进根,又名勤根。谓修勇猛之善法,又谓既信四念处,正观及诸助道善法。倍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三、念 念根,谓忆念正法。又谓但念正道及诸助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
四、定 定根,谓心止于一境,不散失。又谓摄心正道及诸助道,一心寂定,相应不散,是名定根。
五、慧 慧根谓思惟真理也。又谓四念处之慧,为定法所摄,内性自照,不从他知,是名慧根。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为名也。(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也。)
〔一、信根〕,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则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正道者,即四念处观也。助道者,即五停心之观也。无漏者,因修禅定不落生死也。)
〔二、精进根〕,谓既信四念处正观及诸助道善法,倍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三、念根〕,谓但念正道及诸助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
〔四、定根〕,谓摄心正道及诸助道,一心寂定,相应不散,是名定根。
〔五、慧根〕,谓四念处之慧,为定法所摄,内性自照,不从他知,是名慧根。
【三藏法数】
根即能生之义,谓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也。一、信根,谓信于正道也。二、精进根,谓修正法无间无杂也。三、念根,谓于正法记忆不忘也。四、定根,谓摄心不散也。五、慧根,谓于诸法观照明了也。
(术语)(参见: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二种:(一)眼等之五根:一眼根,生眼识者。二耳根,生耳识者。三鼻根,生鼻识者。四舌根,生舌识者。五身根,生身识者。俱舍论一曰:「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二)信等之五根:一信根,信三宝四谛者。二精进根,又名勤根。勇猛修善法者。三念根,忆念正法者。四定根,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五慧根,思惟真理者。此五法为能生他一切善法之本,故名为五根。见智度论十九、法界次第中之下,大乘义章四。俱舍论三曰:「于清净法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此势力伏诸烦恼,引圣道故。」
【佛学常见辞汇】
1。指眼等之五根,眼根能生眼识,耳根能生耳识,鼻根能生鼻识,舌根能生舌识,身根能生身识。2。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五根,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为名也。」
一、信 信根,谓信三宝四谛,又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
二、进 精进根,又名勤根。谓修勇猛之善法,又谓既信四念处,正观及诸助道善法。倍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三、念 念根,谓忆念正法。又谓但念正道及诸助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
四、定 定根,谓心止于一境,不散失。又谓摄心正道及诸助道,一心寂定,相应不散,是名定根。
五、慧 慧根谓思惟真理也。又谓四念处之慧,为定法所摄,内性自照,不从他知,是名慧根。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为名也。(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也。)
〔一、信根〕,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则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正道者,即四念处观也。助道者,即五停心之观也。无漏者,因修禅定不落生死也。)
〔二、精进根〕,谓既信四念处正观及诸助道善法,倍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三、念根〕,谓但念正道及诸助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
〔四、定根〕,谓摄心正道及诸助道,一心寂定,相应不散,是名定根。
〔五、慧根〕,谓四念处之慧,为定法所摄,内性自照,不从他知,是名慧根。
【三藏法数】
根即能生之义,谓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也。一、信根,谓信于正道也。二、精进根,谓修正法无间无杂也。三、念根,谓于正法记忆不忘也。四、定根,谓摄心不散也。五、慧根,谓于诸法观照明了也。
扶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扶尘根之略。
(术语)扶尘根之略。
扶尘根
【佛学大辞典】
(杂语)扶又作浮。五根之外形眼可见者。是为扶助正根之五尘,故谓之扶尘根。又此尘根为浮虚之法,故谓之浮。此扶尘根为所依,别有净色之眼耳根等,此谓之正根或胜义根。有发识取境之实用也。
(杂语)扶又作浮。五根之外形眼可见者。是为扶助正根之五尘,故谓之扶尘根。又此尘根为浮虚之法,故谓之浮。此扶尘根为所依,别有净色之眼耳根等,此谓之正根或胜义根。有发识取境之实用也。
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三卷,赵宋法贤译。说持诵燄鬘德迦明王真言之仪轨。
(经名)三卷,赵宋法贤译。说持诵燄鬘德迦明王真言之仪轨。
利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利者锐利,根者信等之五根,又眼等之五根也。又根为根器,即天性也。【又】利者速疾之义,根者能生之义,速疾生妙解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
【佛学常见辞汇】
很锐利的根器。
(术语)利者锐利,根者信等之五根,又眼等之五根也。又根为根器,即天性也。【又】利者速疾之义,根者能生之义,速疾生妙解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
【佛学常见辞汇】
很锐利的根器。
定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根之一。禅定能生一切之功德,故名根。
【佛学常见辞汇】
禅定能生一切的功德,故名根,为五根之一。
【三藏法数】
谓摄心正道及诸助道,一心寂定,相应不散,是名定根。
(术语)五根之一。禅定能生一切之功德,故名根。
【佛学常见辞汇】
禅定能生一切的功德,故名根,为五根之一。
【三藏法数】
谓摄心正道及诸助道,一心寂定,相应不散,是名定根。
具知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无漏根之一。无学道之无漏智也。俱舍论二曰:「在无学道,知己已知,故名为知。有此知者,名为具知。或习此知,已成性者,名为具知。」
【佛学常见辞汇】
三无漏根之一。(参见:三无漏根)
(术语)三无漏根之一。无学道之无漏智也。俱舍论二曰:「在无学道,知己已知,故名为知。有此知者,名为具知。或习此知,已成性者,名为具知。」
【佛学常见辞汇】
三无漏根之一。(参见:三无漏根)
念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根之一。(参见:根)
【佛学常见辞汇】
五根之一。
【三藏法数】
谓但念正道及诸助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
(术语)五根之一。(参见:根)
【佛学常见辞汇】
五根之一。
【三藏法数】
谓但念正道及诸助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
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Indriya,能生之义。增上之义。草木之根,有增上之力,能生干枝,因而眼之眼根,有强力,能生眼识,则名为眼根。信有生他善法之力。则名为信根。又人性有生善恶作业之力,则名为根性。俱舍论二曰:「根者是何义?最胜自在光显名根,由此总成根增上义。」大乘义章四曰:「能生名根,」俱舍光记三曰:「胜用增上,故名为根。」
【佛学常见辞汇】
1。能生的意思。2。增上的意思。
(术语)Indriya,能生之义。增上之义。草木之根,有增上之力,能生干枝,因而眼之眼根,有强力,能生眼识,则名为眼根。信有生他善法之力。则名为信根。又人性有生善恶作业之力,则名为根性。俱舍论二曰:「根者是何义?最胜自在光显名根,由此总成根增上义。」大乘义章四曰:「能生名根,」俱舍光记三曰:「胜用增上,故名为根。」
【佛学常见辞汇】
1。能生的意思。2。增上的意思。
命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命即寿也,然据小乘有部之义,则别有非色非心之体,由过去之业而生,因而一期之间维持煖与识,名之为命,命能持煖与识,故名为根。据大乘唯识之义,则第八识之种子有住识之功能,因而一期之间使色心相续,是假名为命根,非别有命之实体也。俱舍颂疏五曰:「论云:命体即寿,既将寿释命,故命即寿。此复未了何法为寿?谓有别法持煖与识,说名为寿。」唯识述记二本曰:「命谓色心不断,是命之根也。」
【俗语佛源】
佛教认为从生到死的一期生命有三个要素:寿、暖、识。「寿」就是寿命,维持寿命的功能谓之「命根」,从梵语jivta而来。命根是由过去世的业力所生的。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二说:「命谓色心不断,是命之根也。」色心不断的意思是一期生命的身心活动延续不断。《俱舍论》卷五指出:「命根体即寿,能持暖及识。」「暖」是以体温为标志的生理活动,「识」是以认识为标志的心理活动。命根能维持暖和识,并以暖和识为其存在的依据。死去或被杀,称为断命根。如《敦煌变文汇录·频婆娑王变文》:「罗大臣近生要恶逆,谋夺国位。杀父王竟,寻起四兵,伺捕二兄,已断命根。」后来,俗语中称及其重视的人或物为命根子。如《红楼梦》第二回:「政老爷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独那史老太君还是命根一样。」此命根指贾宝玉,是史老太君(贾母)最疼爱的小辈。又如秦牧《花城·土地》:「呵,这宝贵的土地……而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具有强烈的感情,把它当作命根子。」此指劳动者珍视的土地。(李明权)
(术语)命即寿也,然据小乘有部之义,则别有非色非心之体,由过去之业而生,因而一期之间维持煖与识,名之为命,命能持煖与识,故名为根。据大乘唯识之义,则第八识之种子有住识之功能,因而一期之间使色心相续,是假名为命根,非别有命之实体也。俱舍颂疏五曰:「论云:命体即寿,既将寿释命,故命即寿。此复未了何法为寿?谓有别法持煖与识,说名为寿。」唯识述记二本曰:「命谓色心不断,是命之根也。」
【俗语佛源】
佛教认为从生到死的一期生命有三个要素:寿、暖、识。「寿」就是寿命,维持寿命的功能谓之「命根」,从梵语jivta而来。命根是由过去世的业力所生的。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二说:「命谓色心不断,是命之根也。」色心不断的意思是一期生命的身心活动延续不断。《俱舍论》卷五指出:「命根体即寿,能持暖及识。」「暖」是以体温为标志的生理活动,「识」是以认识为标志的心理活动。命根能维持暖和识,并以暖和识为其存在的依据。死去或被杀,称为断命根。如《敦煌变文汇录·频婆娑王变文》:「罗大臣近生要恶逆,谋夺国位。杀父王竟,寻起四兵,伺捕二兄,已断命根。」后来,俗语中称及其重视的人或物为命根子。如《红楼梦》第二回:「政老爷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独那史老太君还是命根一样。」此命根指贾宝玉,是史老太君(贾母)最疼爱的小辈。又如秦牧《花城·土地》:「呵,这宝贵的土地……而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具有强烈的感情,把它当作命根子。」此指劳动者珍视的土地。(李明权)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重译。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附于此。
(经名)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重译。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附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