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相关人物
萧衍(梁武帝)
 
陈庆之


《南史》卷六十一《陈庆之传》
庆之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先是洛阳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例句

忆昔范增碎玉斗,未使吴兵著白袍。 杜甫 久雨期王将军不至

典故
相关人物
萧衍(梁武帝)


《隋书》卷十三《音乐志上》
初武帝之在雍镇,有童谣云:「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识者言,白铜蹄谓马也。白,金色也。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扬州之士,皆面缚,果如谣言。故即位之后,更造新声,帝自为之词三曲。

例句

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鞮。 朱庆余 送陈摽

典故 
楯鼻磨墨
 
横磨墨盾
 
盾鼻试残墨
 
磨楯鼻
  
草檄雄盾鼻

相关人物
荀济
 
萧衍(梁武帝)


《北史》卷八十三〈文苑列传·荀济〉~2786~
荀济字子通。其先颍川人,世居江左。济初与梁武帝布衣交,知梁武当王,然负气不服,谓人曰:「会楯上磨墨作檄文。」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梁纪十六·高祖武皇帝·太清元年〉~4960~
初,济少居江东,博学能文。与上有布衣之旧,知上有大志,然负气不服,常谓人曰:「会于盾鼻上磨墨檄之」。

例句

郡公楯鼻好磨墨,走马为君飞羽书。 韩翃 寄哥舒仆射

典故
相关人物
萧衍(梁武帝)


《梁书》卷五十六〈侯景列传〉~862~
初,中大同中,高祖尝夜梦中原牧守皆以地来降,举朝称庆,寤甚悦之。旦见中书舍人朱,说所梦,曰:「此岂宇内方一,天道前见其徵乎。」高祖曰:「吾为人少梦,昨夜感此,良足慰怀。」及太清二年,景果归附,高祖欣然自悦,谓与神通,乃议纳之,而意犹未决。曾夜出视事,至武德閤,独言「我家国犹若金瓯,无一伤缺,今便受地,讵是事宜;脱致纷纭,非可悔也。」

例句

兵围梁殿金瓯破,火发陈宫玉树摧。 司空图 南北史感遇十首

玉井已乾龙不起,金瓯虽破虎曾争。 罗隐 台城

典故
相关人物
萧衍(梁武帝)


《南史》卷七《梁本纪·武帝纪下》
「初,帝创同泰寺,至是开大通门以对寺之南门,取反语以协同泰。自是晨夕讲义,多由此门。三月辛未,幸寺舍身。甲戌还宫,大赦,改元大通,以符寺及门名。」

例句

何须同泰寺,然后始为奴。 李群玉 龙安寺佳人阿最歌八首

典故
下殿趋

相关人物
萧衍(梁武帝)


《北史》卷五《魏本纪·孝武帝纪》
(永熙三年)是岁二月,荧惑入南斗,众星北流,群鼠浮河向邺。梁武跣而下殿,以禳星变,及闻(北魏孝武)帝之西,惭曰:「虏亦应天乎?」

例句

有甚当车泣,因劳下殿趋。 李商隐 有感二首

典故
萧家菖蒲花

相关人物
尊献皇后
 
萧衍(梁武帝)
 
萧顺


《梁书》卷七《太祖张皇后传》
初,后尝于室内,忽见庭前昌蒲生花,光彩照灼,非世中所有。后惊视,谓侍者曰:「汝见不?」对曰:「不见。」后曰:「尝闻见者当富贵。」因遽取吞之。是月产高祖。将产之夜,后见庭内若有衣冠陪列焉。

例句

风彩出萧家,本是菖蒲花。 李贺 梁公子

典故
萧家寺
 
相关人物
萧子云
 
萧衍(梁武帝)


《梁书》卷五十《文学传下·任孝恭传》
孝恭少从萧寺云法师读经论,明佛理,至是蔬食持戒,信受甚笃。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
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云白大书「萧」字,至今一「萧」字存焉。

例句

萧寺春风正落花,淹留数宿惠休家。 刘沧 晚春宿僧院

萧寺楼台对夕阴,淡烟疏磬散空林。 刘沧 秋日山寺怀友人

禹门山色度寒磬,萧寺竹声来晚风。 刘沧 题龙门僧房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李贺 马诗二十三首之十九

入云萧帝寺,毕竟欲何如。 杜荀鹤 题成岛僧舍

萧寺休为客,曹溪便寄家。 杨炯 送杨处士反初卜居曲江

待月登庾楼,排云上萧寺。 权德舆 户部王曹长杨考功崔刑部二院长并同钟陵使府之旧因以寄赠又陪郎署喜甚常僚因书所怀且叙所知

旦游萧帝新松寺,夜宿嫦娥桂影潭。 胡曾 自岭下泛鹢到清远峡作

江南无限萧家寺,曾与白云何处期。 陆畅 送深上人归江南

落日乱蝉萧帝寺,碧云归鸟谢家山。 韦庄 江上题所居

爱远登高尘眼开,为怜萧寺上经台。 韩翃 留题宁川香盖寺壁

典故
相关人物
王俭
 
萧衍(梁武帝)


《梁书》卷一〈武帝本纪上〉~2~
起家巴陵王南中郎法曹行参军,迁卫将军王俭东閤祭酒。俭一见深相器异,谓庐江何宪曰:「此萧郎三十内当作侍中,出此则贵不可言。」
典故
坐御床

相关人物
侯景
 
梁武帝


《梁书》卷五十六《侯景传》
大同中,太医令朱耽尝直禁省,无何,夜梦犬羊各一在御坐,觉而恶之,告人曰:「犬羊者,非佳物也。今据御坐,将有变乎?」既而天子蒙尘,景登正殿焉。

例句

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 杜甫 忆昔二首

《国语辞典》:梁武帝  拼音:liáng wǔ dì
帝号。(西元464~549)姓萧名衍,字叔达,南兰陵中都里人(今江苏省武进县西北)。南北朝梁开国君主。与南齐同族,仕齐,曾任雍州刺史。后乘齐乱,篡而自立,在位四十八年。博学能文,勤政爱民。晚年信奉佛教,曾三次舍身同泰寺。后于侯景之乱时饿死,卒谥武,庙号高祖。著有《孝经义》、《中庸讲疏》、《涅盘》、《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义记》等书,明人辑有《梁武帝御制集》。
《漢語大詞典》:梁武
指 南朝 梁武帝 。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原道觉世训》:“ 汉桓 祠 老聃 , 梁武 三捨身, 唐宪 迎佛骨。”
分類:梁武帝
《漢語大詞典》:佛心天子
指 南朝 梁武帝 。因其笃信佛教,故称。《碧岩录·第一则评唱》:“ 武帝 尝披袈裟,自讲放光般若经……人谓之‘佛心天子’。”
《國語辭典》:昭明  拼音:zhāo míng
1.光明、显著。《书经。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诗经。大雅。既醉》:「君子万年,介尔昭明。」
2.天象之一,常被归为妖气或妖星。可能指特定形状的彗星,或轨迹特别的流星。
3.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的谥号。参见「萧统」条。
《漢語大詞典》:夏卿
(1).官名。 周 以夏官掌管军事,为六卿之一。后遂以夏卿为兵部尚书之别称。 唐 张说 《奉和饯王晙巡边应制》诗:“六月歌《周雅》,三边念夏卿。欲施攻战法,先作简稽行。”《旧唐书·来瑱传》:“超登宰辅,光拜夏卿,列在三台,掩其一眚。”
(2).官名。 南朝 梁武帝 时,以太府、少府、太仆三卿为夏卿。隋书·百官志上:“ 梁 初犹依 宋 齐 ,皆无卿名。 天监 七年……加置太府卿,以少府为少府卿,加置太僕卿,三卿是为夏卿。”参见“ 十二卿 ”。
《漢語大詞典》:十二卿
古代中央政府十二个高级官职。古有九卿, 南朝 梁武帝 天监 七年增为十二卿,即太常、宗正、司农、太府、少府、太仆、卫尉、廷尉、大匠、光禄、鸿胪、太舟。隋书·百官志上:“ 梁 初犹依 宋 、 齐 ,皆无卿名。 天监 七年,以太常为太常卿,加置宗正卿……凡十二卿,皆置丞及功曹、主簿。”参阅通典·职官七
《漢語大詞典》:白袍
旧指未做官的士人。 唐 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 宋济 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 济 曰:‘盖由緋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閒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 宋 苏轼 《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鵠。” 宋 叶适 《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霑恩。”
《漢語大詞典》:白铜鞮(白銅鞮)
(1).见“ 白铜蹄 ”。
(2).见“ 白铜堤 ”。
《漢語大詞典》:白铜蹄(白銅蹄)
亦作“ 白铜鞮 ”。 南朝 梁 歌谣名。隋书·音乐志上:“初, 武帝 之在 雍镇 ,有童謡云:‘ 襄阳 白铜蹄,反缚 扬州 儿。’识者言,白铜蹄谓马也;白,金色也。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 扬州 之士,皆面缚,果如謡言。故即位之后更造新声,帝自为之词三曲。” 唐 李涉 《汉上偶题》:“今日 汉江 烟树尽,更无人唱《白铜鞮》。” 明 高启 《长安有狭斜行》:“小妇劝杯酒,能唱《白铜鞮》。”
分類:歌谣
《漢語大詞典》:白铜堤(白銅堤)
古代 襄阳 境内 汉水 堤名。 唐 刘禹锡 《故相国燕国公于司空挽歌》之二:“ 汉水 青山郭, 襄阳 白铜堤 。”一本作“ 白铜鞮 ”。《全唐诗》卷七八五载《春》之一:“ 白铜堤 下烟苍苍,林端细蕊参差香。” 前蜀 韦庄 《浣溪沙》词之四:“緑树藏鶯鶯正啼,柳丝斜拂 白铜堤 。”一本作“ 白铜鞮 ”。
《漢語大詞典》:楯墨
北史·文苑传·荀济:“ 济 初与 梁武帝 布衣交,知 梁武 当王,然负气不服,谓人曰:‘会楯上磨墨作檄文。’”后因以“楯墨”为文人从军研墨草檄的典故。 宋 苏轼 《送曹辅赴闽漕》诗:“诗成横槊里,楯墨何曾乾。” 清 周亮工 《丙申寒食同张玄洲暨诸同社重登诗话楼凄然有感》诗之二:“莫向层城听剑戟,空从楯墨感人琴。”
《漢語大詞典》:磨盾
(1).见“ 磨盾鼻 ”。
(2).犹磨练。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这半月之中,凡是下场的最好过也最不好过,好过的是磨盾三年,算完了一桩大事,且得消閒几日。”
分類:磨练
《漢語大詞典》:磨盾鼻
在盾牌把手上磨墨草檄。典出《北史·荀济传》。后因以称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为“磨盾鼻”。 宋 刘克庄 《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词:“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亦省作“ 磨盾 ”。 宋 岳珂 桯史·吴畏斋谢贽启:“或可执鞭,愿供磨盾。” 清 曹寅 《一日休沐歌》:“ 程君 磨盾亦奇才,一挥万汇驱风埃。”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王昶》:“先生从征九年,虽羽书旁午,然磨盾之暇,马上吟咏,穹庐诵读,无一日废也。”
《國語辭典》:金瓯(金甌)  拼音:jīn ōu
1.酒器。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一。赐金瓯》:「腊月十五日放灯,纵都人夜游,妇女游者,珠帘下邀住,饮以金瓯酒。有妇人饮酒毕,辄怀金瓯。」
2.金制的小盆,比喻国土完整巩固。《南史。卷六二。朱异传》:「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明。周朝俊《红梅记》第二四出:「万事无过一醉休,升平元老固金瓯。」
3.古代用为命相时的工具。引申指命相。《新唐书。卷一○九。崔义玄传》:「初,玄宗每命相,皆先书其名,一日书琳等名,覆以金瓯,会太子入。」
《漢語大詞典》:同泰寺
寺名。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为 南朝 梁 所建, 梁武帝 曾数度舍身于此。南史·梁纪中:“癸巳,幸 同泰寺 ,设四部无遮大会。” 唐 李群玉 《龙安寺佳人阿最歌》之五:“何须 同泰寺 ,然后始为奴。” 清 吴伟业 《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萧条 同泰寺 ,南枕山之阳。” 清 赵翼 《梁制观世音像歌》:“ 同泰寺 中频捨身,帝王有价可钱赎。”
《國語辭典》:萧寺(蕭寺)  拼音:xiāo sì
僧寺、寺院。梁武帝造寺院,命萧子云书称萧寺,后以佛寺称为「萧寺」。唐。李贺 诗二三首之一九:「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相国行祠,寄居萧寺。」
分類:佛寺
《國語辭典》:萧郎(蕭郎)  拼音:xiāo láng
本指未称帝前的梁武帝萧衍。见《梁书。卷一。武帝纪上》。后世诗词中常借为女子对所喜爱男子的泛称。唐。崔郊 赠去婢诗:「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如今一旦要把萧郎做个路人看待,却如何甘心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