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布幕  拼音:bù mù
1.垂挂用的布幔。如:「舞台上的布幕一拉开,戏就开始上演了。」《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许宣转到里面,只见:四扇暗槅子窗,揭起青布幕,一个坐起。」
2.古代丧礼中覆盖在诸侯棺木上的布。《礼记。檀弓上》:「哭泣之哀,齐斩之情,饘粥之食,自天子达,布幕,卫也;縿幕,鲁也。」汉。郑玄。注:「幕,所以覆棺上也。」
《漢語大詞典》:焚榇(焚櫬)
烧掉棺木。古代受降仪式。交战两国君之战败者舆榇乞降,表示接受诛杀;战胜者焚榇,表示宽大而赦免其死罪。三国志·魏志·邓艾传:“ 艾 至 成都 , 禪 率太子诸王及羣臣六十餘人面缚舆櫬诣军门, 艾 执节解缚焚櫬,受而宥之。”晋书·王濬传:“ 濬 躬解其缚,受璧焚櫬,送于京师。”艺文类聚卷五八引 北齐 魏收 《檄梁文》:“当使焚櫬而出,拂席相待。”
《漢語大詞典》:奉移
帝后死,由嗣皇奉死者棺木移至殡殿,称奉移。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松文清公:“ 嘉庆 二十五年八月, 睿庙 梓宫自 热河 回 京 ,初奉安於 乾清宫 ,继乃择日,奉移於 观德殿 。”
《國語辭典》:收殓(收殮)  拼音:shōu liàn
把尸体装到棺材里去。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出:「买棺收殓,独自一个戴孝守灵。」《老残游记》第五回:「那里吴家业已备了棺木前来收殓。到晚,于学诗、于学礼先后死了。」也称为「殓尸」。
《漢語大詞典》:通替棺
一种像抽屉一样可以随意开闭的棺木。南史·后妃传上·宋孝武殷淑仪:“及薨,帝常思见之,遂为通替棺,欲见輒引替覩尸,如此积日,形色不异。”亦省称“ 通替 ”。 清 叶廷琯 《读朗玉弟〈湘烟小录〉缀成韵语代写哀思》诗之十四:“更无通替能相见,落叶哀蝉一哭中。”
《国语辞典》:尸榇(尸榇)  拼音:shī chèn
盛装尸体的棺木。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将我尸榇,献与贼人,也须得个远害全身。」
《国语辞典》:大杠(大杠)  拼音:dà gàng
出殡时用以抬棺木的大木杠。
《漢語大詞典》:龟兹板(龜兹板)
古代 西域 出产的一种木板。可供建筑及棺木之用。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壶史:“ 房琯 太尉祈 邢 算终身之事。 邢 言:‘若来由东南,止西北,禄命卒矣。降魄之处,非馆非寺,非途非署。病起於鱼飧,休於 龟兹 板。’”
《漢語大詞典》:敛榇(斂櫬)
入敛死者的棺木。敛,通“ 殮 ”。北史·魏彭城王勰传:“累日,达 宛城 ,乃夜进安车於郡厅事,得加敛櫬,还载卧舆。”
分類:死者棺木
《漢語大詞典》:义槥(義槥)
施舍的棺木。 清 朱仕琇 《太学生陈君墓志铭》:“岁饥,家乏粟,出财转穀於外以赡族,至质卖世业以济。行给义槥、义塚以为常。”
分類:施舍棺木
《漢語大詞典》:咸绳(咸繩)
古代束棺木的绳子。礼记·丧服大记“君封以衡,大夫士以咸” 汉 郑玄 注:“咸读为缄……今 齐 人谓棺束为缄绳。” 孔颖达 疏:“云‘今 齐 人谓棺束为缄绳’者,以今人之语证经,缄是束棺之物。”骈雅·释器:“咸绳,棺束也。”
分類:棺木绳子
《国语辞典》:封棺  拼音:fēng guān
殡葬仪式之一。大殓后,将死者棺木密封的仪节。如:「当封棺的那一刹那,在场的亲人都忍不住落泪。」
《国语辞典》:杠人  拼音:gàng rén
出葬时抬运棺木的人。《红楼梦》第六四回:「前者所用棚杠孝布并请杠人青衣,共使银一千一百一十两。」也称为「杠夫」。
分类:棺木
《国语辞典》:领魂车(领魂车)  拼音:lǐng hún chē
旧俗在出殡仪式中,准备一辆空车或空轿于棺木前,以接引死者的魂魄。也称为「领魂轿」。
《漢語大詞典》:棺束
谓以皮革束合棺木。礼记·檀弓上:“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 孔颖达 疏:“棺束者,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
分類:皮革棺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