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衣袍  拼音:yī páo
袍子。唐。孟郊〈立德新居〉诗一○首之四:「晓碧流视听,夕清濯衣袍。」《三国演义》第三四回:「行不数步,马前蹄忽陷,浸湿衣袍。」
《國語辭典》:大敛(大斂)  拼音:dà liàn
把死者放入棺木里,钉上棺盖的礼节。《仪礼。既夕礼》:「大敛于阼。」唐。韩愈 崔评事墓铭:「其终也,往哭焉。比小敛、大敛,三哭焉。」也作「大殓」。
《國語辭典》:棺柩  拼音:guān jiù
棺材、灵柩。《儒林外史》第二○回:「请几众师父替我念一卷经,超度我生天。棺柩便寻那里一块空地,把我寄放著。」
《漢語大詞典》:尸柩(屍柩)
同“ 尸柩 ”。 北史·隐逸传·徐则:“须臾尸柩至,知其灵化。”
盛有尸体的棺材。礼记·丧大记:“君弔,见尸柩而后踊。”《汉书·师丹传》:“前大行尸柩在堂。而官爵臣等以及亲属,赫然皆贵宠。”
分類:尸体棺材
《漢語大詞典》:槥椟(槥櫝)
小棺材,亦泛指棺材。汉书·成帝纪:“其为水所流压死,不能自葬,令郡国给槥櫝葬埋。” 颜师古 注:“槥櫝,谓小棺。”新唐书·令狐楚传:“ 楚 以新诛大臣,暴骸未收,怨沴感结,称疾不出,乃请给衣衾槥櫝,以敛刑骨,顺阳气。” 宋 司马光 《启殡祭文》:“旅宦飘颻,家无常所,槥櫝未瘞,久寓西郊。” 明 宋濂 《谢节妇传》:“及舅姑卒,鬻所居庐,以易槥櫝,行丧治葬,务合仪则。”
分類:棺材
《漢語大詞典》:棺槥
粗陋的小棺材。梁书·武帝纪上:“ 高祖 并加隐卹,其死者命给棺槥。”新唐书·卢钧传:“其子姓穷弱不能自还者,为营棺槥还葬。” 明 唐顺之 《封知府朱公墓志铭》:“寺傍空室一区,寺僧以寄棺槥。”
分類:粗陋棺材
《國語辭典》:墓穴  拼音:mù xuè
埋葬棺木的洞穴。如:「考古队在墓穴中发现不少陪葬的古物。」
《国语辞典》:举柩(举柩)  拼音:jǔ jiù
搬运棺材。《三国演义》第二回:「何进暗使人鸩杀董后于河间驿庭,举柩回京,葬于文陵。」
分类:搬运棺材
《漢語大詞典》:棺盖(棺蓋)
棺材的盖板。《剪灯馀话·武平灵怪录》:“柱挂木鱼,壁倚棺盖。”
分類:棺材
《漢語大詞典》:堲周
烧土为砖绕于棺材四周。礼记·檀弓上:“ 有虞氏 瓦棺, 夏后氏 堲周, 殷 人棺椁, 周 人墙置翣。” 郑玄 注:“火熟曰堲,烧土冶以周於棺也。或谓之土周。”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古者瓦棺容尸,木板堲周,足以收形骸,藏髮齿而已。”一说,烧土为瓦棺。《淮南子·氾论训》:“ 夏后氏 堲周。” 高诱 注:“ 夏后氏 世无棺椁,以瓦广二尺,长四尺,侧身累之以蔽土,曰堲周。”
分類:棺材四周
《國語辭典》:出材  拼音:chū cái
移出棺木归葬,即出殡。《文明小史》第二五回:「谁想他父亲一病死了,济川就想照外国办法不守孝,不设灵,早早择地埋葬;他母亲不肯,定要过了百日才准出材。」
分類:棺材墓地
《漢語大詞典》:题和(題和)
把死者的名字写在棺材头上。和,棺题。镜花缘第九八回:“ 章 文 两府兄弟听了,好不伤悲,只得装殮题和,同众人之柩寄在一处,并派兵丁看守。” 章炳麟 新方言·释器:“吕氏春秋·开春论:‘ 灓水 啮其墓,见棺之前和。’ 高诱 曰:‘棺头曰和。’今 浙江 犹谓棺之前端曰:‘前和头’,音如华。 淮南 谓题字於棺前端曰‘题和’,音如壶。”参阅 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死丧》
《漢語大詞典》:梓棺
梓木棺材。《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杝棺一,梓棺二,四者皆周。”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古者瓦棺容尸……今富者绣墙题凑,中者梓棺楩椁。”后汉书·蔡茂传:“二十三年薨于位,时年七十二。赐东园梓棺,賻赠甚厚。”
分類:梓木棺材
《漢語大詞典》:棺具
葬死者所需的棺材等物。后汉书·孔融传:“郡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具而敛葬之。” 南朝 梁武帝 《埋枯骨诏》:“若委骸不塟或蒢衣莫改,即就收敛,量给棺具。”
《漢語大詞典》:沐椁
整治棺材。礼记·檀弓下:“ 孔子 之故人曰 原壤 ,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 郑玄 注:“沐,治也。”一说,指光洁如沐的椁材。 清 黄生 义府·沐椁:“沐椁,椁材光洁如沐,此夫子以赠 原壤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