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歪点子
不正派的办法;坏主意。例如:你要老实一点,若要想什么歪点子,那就别想活过今天。
《國語辭典》:妖里妖气(妖裡妖氣)  拼音:yāo lǐ yāo qì
形容装扮奇特,举止轻佻,多指女性,用于贬义。如:「那位女演员为了增添戏剧效果,刻意穿著暴露,画上浓妆,打扮地妖里妖气。」
《漢語大詞典》:邪味
(1).指不正的味道。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五六:“採嫩叶煠熟,以水浸,作成黄色,换水浸去邪昧,以水淘浄,油盐调食。”
(2).形容不正派的样子。 康濯 《水滴石穿》第二章:“高皮帽和大皮领更把他的神情衬得带着一股什么邪味儿。”
分類:正派味道
《漢語大詞典》:邪路货(邪路貨)
喻指不正派的人。《照世杯·掘新坑悭鬼成财主》:“ 金有方 又是邪路货,每日携他在马吊场中去吊。”
分類:正派
《國語辭典》:邪派  拼音:xié pài
人的品性乖戾不正。
《漢語大詞典》:心术不端(心術不端)
心地不正派;居心不良。《三侠五义》第八三回:“不多时,只见带上了个欺心背反、蓄意谋奸、三角眼含痛泪、一片心术不端的总管 马朝贤 来。”亦作“ 心术不正 ”。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如果有个心术不正的人,根据你的说法,把一切责任都压到 老阎 头上,你不觉得亏心吗?”
《国语辞典》:傍门外道(傍门外道)  拼音:páng mén wài dào
不正派的宗教派别。比喻不循正规的法门、途径。《西游记》第一七回:「讲的是立鼎安炉,搏砂拣汞;白雪黄芽,傍门外道。」也作「旁门左道」。
《国语辞典》:不三不二  拼音:bù sān bù èr
不像样、不正派。《三侠五义》第一一七回:「弄了钱来,也不干正经事体,不过胡抡混闹,不三不二的花了。」也作「不三不四」、「没三没四」。
《国语辞典》:假正经(假正经)  拼音:jiǎ zhèng jing
故意装出一副正派的样子。如:「那些平常呱噪嬉闹的小男生,遇到漂亮女孩,就一派假正经的模样。」《红楼梦》第一○○回:「宝蟾笑道:『我说二爷的那种假正经是信不得的。咱们前日送了酒去,他说不会喝;刚才我见他到太太那屋里去,那脸上红扑扑儿的一脸酒气。』」
《国语辞典》:塌拉骨  拼音:tā la gǔ
骂人的话。旧时讥讽女人身分下贱、蛮横不讲理、作风不正派。《醒世姻缘传》第九六回:「怪塌拉骨蹄子,夹著狗屄走罢了,甚么二奶奶三奶奶!你家题主点名哩么?」
《國語辭典》:鬼头鬼脑(鬼頭鬼腦)  拼音:guǐ tóu guǐ nǎo
1.形容精灵狡猾或隐约躲闪的样子。《精忠岳传》第三一回:「杨虎这狗男女,自己要功劳,鬼头鬼脑的哄我。」《儒林外史》第四六回:「又鬼头鬼脑,不知说了些甚么?便叫请出大爷来。」
2.傻头傻脑。《孽海花》第一六回:「吾原为你们俩鬼头鬼脑,怪可怜的,特为借此救你出来。」
《國語辭典》:不三不四  拼音:bù sān bù sì
不像样、不正派。《水浒传》第七回:「这夥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儒林外史》第三回:「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也作「不三不二」、「没三没四」。
《漢語大詞典》:不着调(不着調)
不合乐调。引申为不正派,没规矩。古名家本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二折:“説一会那丈夫打凤的机关,使了些不着调虚嚣的见识。” 孙芋 《妇女代表》:“这个死媳妇,就象迷住了窍似的,这么不着调,吃饱了又走啦!”
《漢語大詞典》:谄侧(諂側)
阿谀奉承,不正派。《宋书·恩幸传·徐爰》:“太中大夫 徐爰 拔迹厮猥,推斥饕逢,遂官参时望,门伍豪族,迁位转荣,莫非超荷。而諂侧轻险,与性自俱。”南史·宋巴陵哀王休若传:“前在 会稽 録事参军 陈郡 谢沉 以諂侧事 休若 ,多受财赂。”
《國語辭典》:持正不阿  拼音:chí zhèng bù ē
坚守正道,而不逢迎曲从。《明史。卷一八一。徐溥等传。赞曰》:「王鏊、刘忠持正不阿,奉身早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