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武科  拼音:wǔ kē
旧时选拔武官的科举考试。唐武则天长安二年设武举,为武科之始。以后历朝皆因袭之,但不定期举行,至明代中期始定武乡试、武会试之制。清代沿袭,考试科目为马箭、步箭、弓、刀、石,均名外场,又以默写武经为内场。清光绪二十七年废止。
《漢語大詞典》:武冠
古代武官戴的一种帽子的名称。相传 战国 赵武灵王 效 胡 服始用。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璫,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 刘昭 注引《晋公卿礼秩》:“大司马、将军、尉、驃骑、车骑、卫军、诸大将军开府从公者,著武冠,平上幘。”隋书·礼仪志六:“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冠,一名建冠,今人名曰笼冠,即古惠文冠也。”
《國語辭典》:千夫长(千夫長)  拼音:qiān fū zhǎng
职官名。统率千人的将领。《书经。牧誓》:「师氏:千夫长、百夫长。」明。徐渭《雌木兰》第一出:「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
《漢語大詞典》:小番
旧时泛指外国的或国内少数民族的文武官员及兵卒。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书诏名:“凡将相告身用金花五色綾纸;其次小番用五色麻纸,并不使印。”古今小说·杨思温燕山逢故人:“虽居北地,也重元宵。未闻鼓乐喧天,只听胡笳聒耳……小番鬢边挑大蒜,岐婆头上带生葱。”《说岳全传》第四二回:“待末将去擒这小番来。”
《國語辭典》:参将(參將)  拼音:cān jiàng
职官名。明置,位居总兵之下,驻守各地。清因之,位次副将,与现在的上校官职相等。也称为「参戎」。
《漢語大詞典》:衙校
低级的武官。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下:“ 復 少时学六壬,闻州一僧善发课,州有一衙校偶问之,僧曰:‘大凶,法当死於市。’”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三:“在国初有士夫被谴而责为衙校者,如海外数州每闕守帅司,或差衙校摄州郡,宴设修造,则令赔补及出犒赏,遂有破家之患。”
分類:低级武官
《國語辭典》:牙官  拼音:yá guān
供牙门前驱使的小官。《资治通鉴。卷二二三。唐纪三十九。代宗广德二年》:「子仪使牙官卢谅至汾州,维岳赂谅,使实其言。」
《國語辭典》:官校  拼音:guān xiào
国家专门培育军官的学校。如:「陆军官校」。
《漢語大詞典》:营头(營頭)
营盘;营寨。《说岳全传》第三八回:“军士报説:‘前面有四五千人马扎住营盘,不知是何处兵马,特来报知。’ 牛皋 吩咐也扎住了营头,差人探听。”
(1). 清 代的低级武官。《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你们带来的营头,还有砲船那些统领、帮带、哨官、什长、那一个不是颜色顶子?”
(2).星名。后汉书·天文志上:“昼有云气如坏山,堕军上,军人皆厌,所谓营头之星也。占曰:‘营头之所堕,其下覆军,流血三千里。’” 刘昭 注引《袁山松书》:“怪星昼行,名曰营头,行振大诛也。”新唐书·天文志二:“ 孙儒 攻 杨行密 于 宣州 ,有黑云如山,渐下,坠于 儒 营上,状如破屋,占曰:‘营头星也。’” 清 顾炎武 《春半》诗:“ 洪州 七月围,粮尽力亦殫;营头堕军中,旗纛沉江干。”
《國語辭典》:守府  拼音:shǒu fǔ
保存先王的府藏。引申为仅能守住先人的基业。《国语。周语中》:「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
《漢語大詞典》:黄金珰(黄金璫)
汉 代武官的冠饰。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璫,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 唐 张籍 《少年行》:“独对輦前射双虎,君王手赐黄金璫。”
分類:武官冠饰
《漢語大詞典》:画数(畫數)
指武官肩章上的星和金色线条。
《國語辭典》:狮蛮(獅蠻)  拼音:shī mán
1.宋朝重阳节时,于蒸糕上放置由粉制成的饰物。宋。孟元老《东京孟华录。卷八。重阳》:「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五。九月》:「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䌽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色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
2.古代武官用的腰带,常饰有狮子、蛮王等图案。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三折:「按狮蛮拽札起锦征袍,把龙泉扯离出沙鱼鞘。」《三国演义》第三回:「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随丁建阳出到阵前。」
3.节庆时人扮作狮子、蛮王的模样尽情跳舞。后泛指各种歌舞。《醒世恒言。卷二五。独孤生归途闹梦》:「狮蛮社火,鼓乐笙箫,通宵达旦。」
《漢語大詞典》:戎号(戎號)
武官品级。犹今军衔。魏书·淳于诞传:“ 诞 不愿先受荣爵,乃固让实官,止参戎号。”隋书·百官志上:“又有戎号拟官,自一品至於九品;凡二百三十七。”
《漢語大詞典》:春铨(春銓)
唐 宋 时文武官荫授子弟、宗子荫补者的礼部考试。按例于每年三月上旬举行,故称。宋史·选举志三:“ 绍熙 二年,命今岁春銓太史局试,应三全通,一粗通合格者并特收取,时局生多闕故也。” 宋 陆游 《送子遹》诗自注:“初欲赴春銓,以兄弟皆出故輟行。”参阅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荫补未仕官人赴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