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歧 → 岐歧”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韵府拾遗 支韵》:过岐(过岐)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徵戒其族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
《漢語大詞典》:岐岐
(1).形容聪颖早慧。诗·大雅·生民“诞实匍匐,克岐克嶷” 汉 郑玄 笺:“能匍匐则岐岐然意有所知也。” 唐 韩愈 《原性》:“ 后稷 之生也,其母无灾,其始匍匐也,则岐岐然,嶷嶷然。”
(2).飞行貌。 汉 蔡邕 《篆势》:“若行若飞,岐岐翾翾。”文选·潘岳〈笙赋〉:“如鸟斯企,翾翾岐岐。” 李善 注:“翾翾岐岐,飞行貌。”
(3).翘起貌;挺立貌。 宋 梅尧臣 《观拽龙舟》诗:“拽龙舟,过天池,尾矫矫,角岐岐。” 明 李东阳 《瑞麦颂》:“维田有麦,载被其陇,既坚既实,岐岐总总。”
《漢語大詞典》:岐路人
宋 代称民间艺人。犹言走江湖者。 宋 王铚 默记卷下:“ 晏元献 罢相守 潁州 。一日,有岐路人献杂手艺者,作踏索之伎。”今本岐作“歧”。
《漢語大詞典》:歧黄
指 歧伯 与 黄帝 。《黄帝内经》托名 歧伯 与 黄帝 讨论医术。 李栋 王云高 《彩云归》四:“长此以往, 歧 黄 之后要变巫觋之徒了!”参见“ 岐黄 ”。
《國語辭典》:岐黄(岐黃)  拼音:qí huáng
岐伯和黄帝的合称。相传黄帝曾使岐伯尝百草,行医治病,今传之内经即托名黄帝和岐伯问答论医。故以岐黄为医家之宗祖。后亦用以比喻医道。《聊斋志异。卷八。紫花和尚》:「盖邑有某生者,精岐黄,而不以术行,三聘始至,疏方下药,病愈。」也作「歧黄」。
《漢語大詞典》:歧秀
聪慧出众。新唐书·张仲方传:“ 仲方 ,生歧秀,父友 高郢 见,异之。”
分類:聪慧出众
《骈字类编》:梁岐
书禹贡治梁及岐
《漢語大詞典》:悲路岐
传说古代 杨朱 看见四通八达的大路,可以往南,也可以往北,容易迷失方向,不觉哭了起来。见《淮南子·说林训》。后用为感伤人生道路多歧的典故。 明屠隆《綵毫记·团圆受诏》:“嘆流离,悲路岐,日落天寒野旷时,孤灯山鬼吹。”
《骈字类编》:一歧
晁补之 原上诗 萧萧九家静,脉脉一歧赊。
《漢語大詞典》:羊歧
羊入歧途。比喻事理不易掌握而容易失误。 唐 陆龟蒙 《幽居赋》:“豹管闲窥,羊歧忘返。”参见“ 歧路亡羊 ”。
《國語辭典》:歧路亡羊  拼音:qí lù wáng yáng
杨子的邻居走失了一只羊,因大路上有许多岔路,岔路中又有岔路,纵使多人搜寻,亦无法找回。典出《列子。说符》。比喻事理本同末异,繁杂多变,易使求道者误入迷途,以致一事无成。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三。中庸第二十五章一》:「而诸儒之言,故为纷纠,徒俾歧路亡羊。总以此等区处,一字不审,则入迷津。」也作「多歧亡羊」。
《漢語大詞典》:两岐歌(兩岐歌)
赞美吏治清明、岁和年丰的歌。 唐 包何 《和孟虔州闲斋即事》诗:“麦秋今欲至,君听两岐歌。” 唐 司空曙 《送夔州班使君》诗:“夷陵旧人吏,犹诵两岐歌。”参见“ 两岐 ”。
《漢語大詞典》:两岐(兩岐)
亦作“ 两歧 ”。
(1).分为两支。后汉书·张堪传:“﹝ 张堪 ﹞拜 渔阳 太守……乃於 狐奴 开稻田八千餘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 张君 为政,乐不可支。’” 唐 吕温 《道州观野火》诗:“遍生合颖禾,大秀两岐麦。”
(2).指两个分岔。 南朝 齐 谢朓 《将游湘水寻句溪》诗:“瑟汩泻长淀,潺湲赴两岐。” 宋 陆游 《雪作》诗:“飞蝗扫地无遗种,瑞麦连云有两歧。” 明 李东阳 《周公神道碑》:“麦有两岐,芝有三秀。”
(3).称颂地方官吏改善农业有方,民乐年丰。 南朝 齐 谢朓 《答张齐兴》诗:“子肃两岐功,我滞三冬职。” 宋 王安石 《送李才元校理知邛州》:“北堂已足夸三釜,南亩当今识两歧。”
(4).借指麦子。 南朝 梁 沈约 《留真人东山还》诗:“待余两岐秀,去去掩柴扉。”
(5).指特异之禾稼。 前蜀 韦庄 《〈又玄集〉序》:“是知美稼千箱,两岐爰少;繁絃九变,大护殊稀。”
(6).两种意见分歧;两种办法不统一。宋史·王觌传:“若悉考同异,深究嫌疑,则两歧遂分,党论滋炽。” 张孝若 《南京政府成立》第一节:“而 湘 赣 代表均已先后到 鄂 , 粤 代表 黄 君 克强 亦本在 汉阳 ,故復电催各省迅即派员赴 鄂 ,以免两歧。”
《漢語大詞典》:岐涂(岐塗)
见“ 岐途 ”。
《漢語大詞典》:岐途
亦作“ 岐涂 ”。 岔路。多喻不正确的道路。 唐 孔颖达 《〈礼记正义〉序》:“上自 游 夏 之初,下终 秦 汉 之际,其间岐涂诡説,虽纷然竞起,而餘风曩烈,亦时或独存。”一本作“ 歧涂 ”。 清 陈恭尹 《早发新塘浦向广州东山舟中作》诗:“伤哉逝川叹,慟矣岐途泣。”
《骈字类编》:岐西
史记秦本纪见岐丰下
《國語辭典》:歧视(歧視)  拼音:qí shì
轻视,以不公平的态度相待。如:「种族歧视」。
《漢語大詞典》:歧意
犹贰心。《公羊传·僖公二十八年》“其言如会何?后会也” 汉 何休 注:“説与会伐 宋 同。刺 陈侯 不慕霸者,反歧意于 楚 ,失信后会。”
分類:贰心何休
《漢語大詞典》:歧涂(歧塗)
见“ 歧途 ”。
《國語辭典》:歧途  拼音:qí tú
1.自大路歧出的道路。《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两旁歧途曲巷中,有无数的车马辐辏,冠盖飞扬,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2.比喻错误的道路。如:「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