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余秀(餘秀)
残存的花朵。 宋 朱熹 《邵武道中》诗:“林壑无餘秀,野草不復滋。”
分類:残存花朵
《漢語大詞典》:余滓(餘滓)
残存的滓秽。《文选·江淹〈杂体诗·效殷仲文“兴瞩”〉》:“极眺清波深,缅映石壁素。莹情无餘滓,拂衣释尘务。” 李善 注:“説文曰:滓,淀也,谓鄙秽。” 张铣 注:“滓,秽也。言远视山水,莹磨滓秽,而解尘俗之事。”
分類:残存
《漢語大詞典》:残部
吃败仗的残存的军队。例如:鬼子残部已不多。
《漢語大詞典》:孑黎
遗民;残存的百姓。 清 薛福成 《诰授资政大夫江苏巡抚张公五十寿序》:“追溯十稔以前, 江 南北无完土,孑黎喁喁,不得一夕甘寝,赖 淮 军百战而出诸水火之中。” 清 薛福成 《中兴叙略上》:“贼因诡道擣我 杭 郡,俾我精鋭南趋,乘间袭吾戎垒。师熸帅殉,列城崩溃,乘势脇略,尽收 吴 浙 膏腴地,孑黎孤城,喁喁北望。”
《國語辭典》:馀弦(餘弦)  拼音:yú xián
数学上指三角函数之一。记号为cos,即直角三角形中任一锐角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國語辭典》:三角函数(三角函數)  拼音:sān jiǎo hán shù
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于其任一锐角,可组成六种比率,而称为此角的正弦、馀弦;正切、馀切;正割、馀割。
《国语辞典》:沉渣  拼音:chén zhā
沉下的渣滓。比喻残存无用的事物。如:「将沉渣过滤后,豆浆才会香醇可口。」
《漢語大詞典》:彫氓
谓受摧折而残存的农夫。新唐书·陈子昂传:“春作无时,何望有秋?彫甿遗噍,再罹艰苦。”
《漢語大詞典》:散片
指古书之残存部分。《四库全书总目·圣谕》:“ 乾隆 四十年十一月十七日奉上諭,据四库全书馆总裁将所辑永乐大典散片各书进呈,朕详加披閲。”
分類:古书残存
《漢語大詞典》:余郁(餘鬱)
残存的郁蒸之气。 唐 孟郊 《秋怀》诗之十三:“蹇行散餘鬱,幽坐谁与曹。”
分類:残存
《漢語大詞典》:余沴(餘沴)
谓残存未尽的祸害。 唐 元稹 《上门下裴相公书》:“况今四邸并开,扫门之宾竞至; 碣石 餘沴,束身之款未坚。”
《国语辞典》:剩魄残魂(剩魄残魂)  拼音:shèng pò cán hún
残存的生命。指老人。清。孔尚任《桃花扇》试一出:「古董先生谁似我?非玉非铜,满面包浆裹,剩魄残魂无伴夥,时人指笑何须躲!」
《国语辞典》:劫后馀烬(劫后馀烬)  拼音:jié hòu yú jìn
原指火灾后现场残留的灰烬。后比喻灾难后残存下来的人、物或景象。如:「战火后,一片劫后馀烬,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国语辞典》:殆无孑遗(殆无孑遗)  拼音:dài wú jié yí
几乎没有一点残存。晋。周祗〈与刘裕书谏伐蜀〉:「然益土荒残,野无青草,成都之内,殆无孑遗。」
《漢語大詞典》:封建余孽(封建餘孽)
指现代社会中残存的拥护封建制度的分子。 鲁迅 《南腔北调集·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我说这话还在四年之前,当时曾有人评我为‘封建馀孽’,其实是捧住了这样的题材,欣欣然自以为得计者,倒是十分‘封建的’的。” 瞿秋白 《乱弹·红萝卜》:“对于这些‘消遣品’,以及一切封建馀孽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应当要暴露、攻击。”
《漢語大詞典》:蠹简遗编(蠹簡遺編)
泛指残存的书籍。 唐 罗隐 《咏史》:“蠹简遗编试一寻,寂寥前事似如今。”
分類:残存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