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亡缺
散失残缺。后汉书·荀爽传:“﹝ 荀爽 ﹞著《易传》《诗传》……又作《公羊问》《辩讖》,并它所论敍,题为新书。凡百餘篇,今多所亡缺。”
分類:散失残缺
《漢語大詞典》:残落(殘落)
(1).残缺零落。后汉书·儒林传序:“昔 王莽 更始 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
(2).指残馀部落。新唐书·崔知悌传:“ 裴行俭 之破 突厥 ,斩 泥孰匐 ,残落保 狼山 ,詔 知悌 驰往 定襄 慰将士,佐 行俭 平遗寇,有功。”
《漢語大詞典》:残剥(殘剥)
(1).残害剥夺。周书·李贤传:“然其政令莫施,唯以残剥为业。”《三国演义》第七三回:“自是之后,羣凶纵横,残剥海内。”
(2).残缺剥蚀。明史·赵俊传:“帝以国子监所藏书板,岁久残剥,命诸儒考补,工部督匠修治。”
《漢語大詞典》:废残(廢殘)
残缺破损。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桌上放着些废残的经典。”
分類:残缺破损
《漢語大詞典》:残脱(殘脱)
残缺脱漏。 宋 曾巩 《刘向〈新序〉目录序》:“ 汉 兴,六艺皆得於断絶残脱之餘。”
分類:残缺脱漏
《漢語大詞典》:阙逸(闕逸)
亦作“ 闕佚 ”。亦作“ 闕軼 ”。 残缺散失。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三:“令闕佚渐加,钻访必不徒然。” 元 赵穆 《〈归潜志〉跋》:“ 辽 金 之间殆数百年,太史宜有论载,而旧闻闕逸,后有述者,可无考订於斯邪?”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王:“至 驪山 之祸,先王之诗,率已闕軼。” 清 卢见曾 《〈封氏闻见记〉序》:“寻唐书·艺文志《晁氏读书志》并云五卷,今所传乃十卷,翻有闕佚,则似展转相録而失其本真耳。”
分類:残缺散失
《漢語大詞典》:圮缺
亦作“圯闕”。 倾毁,残缺。 宋 苏辙 《东轩记》:“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闢听事堂之东为轩。” 宋 叶适 《治势上》:“向之衰败、圮闕者二百餘年,英武之君、忠智之臣,图回收取,不能什一。”
分類:残缺
《漢語大詞典》:剥缺
剥落残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基前有碑,文字剥缺,不復可识。” 唐 韩愈 《黄陵庙碑》:“庭有石碑,断裂分散在地,其文剥缺。”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韦苏州》:“ 汉 以后碑碣,石虽精好,然易剥缺。”
分類:剥落残缺
《漢語大詞典》:蹶蹄
亦作“ 蹶蹏 ”。
(1).骡马之类以后蹄踢人。
(2).兽类之蹄残缺。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四:“﹝画马﹞其后 李伯时 得之,则马四足已败烂。 伯时 题之云:‘此马虽无追风奔电之足,然甚有生气。’因自作四足以补之……余因作六字四言云:‘刖足俄然增足,蹶蹄那害全蹄。还解追风奔电,不妨一跃 檀溪 。’”
《漢語大詞典》:残丑(殘醜)
(1).谓残存的歹徒或敌人。 汉 陈琳《为远绍檄豫州文》:“犬羊残丑,消沦山谷。”《后汉书·桓帝纪》:“而四方盗窃,颇有未静,故假延临政,以须安謐,幸赖股肱御侮之助,残丑消荡。”
(2).残缺丑陋。晋书·魏咏之传:“ 咏之 生而兔缺……谓家人曰:‘残丑如此,用活何为?’”
《漢語大詞典》:微玷
玉上有微小斑点或残缺。亦喻微小的过失或缺点。辽史·仪卫志三:“ 王莽 篡 汉 , 平皇后 投璽殿阶,螭角微玷。” 唐 武翊黄 《瑕瑜不相掩》诗:“贞姿偏特达,微玷遇磨礱。”
《漢語大詞典》:损缺(損缺)
亦作“ 损闕 ”。
(1).缺失。 汉 荀悦 《汉纪·惠帝纪论》:“夺民之利,不以为耻,是以清节毁伤,公义损缺。”
(2).损坏残缺。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上:“穴中得一铜鼓,其色翠緑,土蚀数处损闕。”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大观太清楼帖:“吾家收 宣 政 间所拓前十卷字画,有锋芒且无损缺。”
(3).减省。《后汉书·黄琼传》:“今亦宜顾省政事,有所损闕,务存质俭,以易民听。”
《漢語大詞典》:颓残(頽殘)
坍塌残缺。 袁鹰 《悲欢·飞》:“从幼年时代起,他就爱倚在城中心 镇淮楼 的石栏杆上,爱登上古老的城墙,倚着颓残的雉堞,伫目纵望遥天。”
分類:坍塌残缺
《漢語大詞典》:断碎(斷碎)
(1).残缺破碎。 宋 晁冲之 《以承宴墨赠僧法一》诗:“百年相传文断碎,彷彿尚见蛟龙背。”
(2).割碎;切碎。《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酒房中有个大瓮,莫若权把来断碎了,入在瓮中。明日覷个空便,连瓮将去抛在江中,方无人知觉。”
《漢語大詞典》:枝离(枝離)
支离,残缺。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或且黑且丑,或聋盲顽嚚,或枝离劬蹇,所得非所欲也。”
分類: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