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丘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释道仪 朝代: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一
道仪。本姓贾。雁门娄烦人慧远之姑。出𡣪同郡解直。直为寻阳令亡。仪年二十二。弃舍俗累披著法衣。聪明敏哲博闻强记。诵法华经讲维摩小品。精义妙理因心独悟。戒行高峻神气清邈。闻中畿经律渐备讲集相续。晋泰元末乃至京师住何后寺。端心律藏妙究精微。身执卑恭在幽不惰。衣裳粗弊自执杖钵。清散无矫道俗高之。年七十八遇疾已笃。执心弥励诵念无殆。弟子请曰。愿加消息冀蒙胜损。答曰。非所宜言。言绝而卒。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一
慧湛。本姓彭。任城人也。神貌超远精操殊特。渊情旷达济物为务。恶衣蔬食乐在其中。尝荷衣山行逢群劫。欲举刃向湛。手不能胜。因求湛所负衣。湛欢笑而与曰。君意望甚重所获殊轻。复解其衣内新裙与之。劫即辞谢并以还湛。湛舍之而去。建元二年渡江。司空何充大加崇敬请居建福寺住云。
僧净检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92—361 【介绍】: 东晋比丘尼。彭城人,俗姓种,名令仪,早寡家贫,常为贵游子弟教授琴书。晋悯帝建兴中,遇沙门法始,感悟出家。与同志者二十四人共立竹林寺。蓄徒养众,清雅有则。晋土之有比丘尼,自检始。
比丘尼传·卷第一
净检。本姓仲。名令仪。彭城人也。父诞武威太守。检少好学早寡家贫。常为贵游子女教授琴书。闻法信乐莫由咨禀。后遇沙门法始经道通达。晋建兴中于宫城西门立寺。检乃造之。始为说法。检因大悟。念及强壮以求法利。从始借经遂达旨趣。他日谓始曰。经中云。比丘比丘尼。愿见济度。始曰。西域有男女二众。此土其法未具。检曰。既云比丘比丘尼。宁有异法。始曰。外国人云。尼有五百戒便应是异。当为问和上。和尚云。尼戒大同细异。不得其法必不得授。尼有十戒得从大僧受。但无和上尼无所依止耳。检即剃落从和上受十戒。同其志者二十四人。于宫城西门共立竹林寺。未有尼师。共咨净检。过于成德和上者西域沙门智山也。住罽宾国。宽和有智思雅习禅诵。晋永嘉末来达中夏。分卫自资语必弘道。时信浅薄莫知祈禀。建武元年还反罽宾。后竺佛图澄还述其德业。皆追恨焉。检蓄徒养众清雅有则。说法教化如风靡草。晋咸康中沙门僧建。于月支国得僧祇尼羯磨及戒本。升平元年二月八日。洛阳请外国沙门昙摩羯多为立戒坛。晋沙门释道场以戒因缘经为难云。其法不成。因浮舟于泗。检等四人同坛上从大僧以受具戒。晋土有比丘尼亦检为始也。当其羯磨之日。殊香芬馥。阖众同闻。莫不欣叹加其敬仰。善修戒行志学不休。信施虽多随得随散。常自后己每先于人。到升平未。忽复闻前香并见赤气。有一女人手把五色花自空而下。检见欣然因语众曰。好持后事我今行矣。执手辞别腾空而上。所行之路有似虹蜺。直属于天。时年七十矣。
比丘尼传
【佛学大辞典】
(书名)四卷,梁宝唱撰。
比丘尼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比丘尼具足戒即五百戒并八敬戒是也。
比丘尼大戒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诵比丘尼大戒之略名。
比丘尼戒本
【佛学大辞典】
(书名)揭比丘尼五百戒之本经也。每月比丘尼之布萨日诵之。
比丘尼阿姨
【佛学大辞典】
(人名)Bhiks!un!i A^rya%,阿姨者阿梨夷之略,梵语阿梨耶,译言圣者,今依女声曰阿梨夷,即比丘尼圣者之意,为佛姨母大爱道之尊称也,或言阿,如汉语阿爷阿娘之阿,姨即姨母也。
比丘尼八归敬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比丘尼当守之八法也。百夏之比丘尼当礼初受戒之比丘。不得骂比丘。不得说比丘之罪及其过失。当从大德之僧受具足戒。尼,犯僧残当从僧忏悔。每半月宜受僧教诫。宜从比丘三月安居,夏满宜诣僧中求自恣之人。以上八法谓之比丘尼之八敬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比丘尼僧祇律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摩诃僧祇比丘尼戒本之异名。
华色比丘尼欲先见佛
【佛学大辞典】
(传说)智度论十一举翻名,谓之华色比丘尼。毗奈耶杂事存梵名,谓为嗢钵罗苾刍。又分别功德论谓之莲华色尼。是为同一之莲华比丘尼,佛自忉利天降下时,以神通变身为轮王,最初礼佛。后呵责提婆达多非法,遂为彼所打杀。(参见:华色)
优钵罗比丘尼
【佛学大辞典】
(人名)即华色比丘尼也。
宝珠比丘尼
【佛学大辞典】
(人名)舍卫国有长者,生一女,顶上自然有一宝珠,因字云宝珠。有来乞者,即取而施与,施已复生。年长诣佛所出家,遂證阿难汉。佛说其往因。见百缘经八。
郁钵罗华比丘尼
【佛学大辞典】
(人名)即华色比丘尼也。(参见:华色条及莲华女)
比丘尼应
【三藏法数】
梵语尼,华言女。谓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菩萨即于彼前,应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