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丘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释慧果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慧果。本姓潘。淮南人也。常行苦节不衣绵纩。笃好毗尼戒行清白。道俗钦羡风誉远闻。宋青州刺史北地传弘仁。雅相叹贵厚加赈给。以永初三年(昙宗云元嘉七年寺生弘安尼以起寺借券书见示是永初三年)割宅东面为立精舍。名曰景福。果为纲纪。䞋遗之物悉以入僧。众业兴隆大小悦服。到元嘉六年。西域沙门求那跋摩至。果问曰。此土诸尼先受戒者。未有本事。推之爱道。诚有高例。未测厥后。得无异耶。答无异。又问就如律文戒师得罪何无异耶。答曰。有尼众处不二岁学。故言得罪耳。又问。乃可此国先未有尼非阎浮无也。答曰。律制十僧得授具戒。边地五人亦得授之。正为有处不可不如法耳。又问。几许里为边地。答曰。千里之外山海艰隔者是也。九年率弟子慧意慧铠等五人。从僧伽跋摩重受具戒。敬慎奉持如爱顶脑。春秋七十馀。元嘉十年而卒。弟子慧铠。并以节行闻于时也。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光静。本姓胡。名道婢。吴兴东迁人也。幼出家随师住广陵中寺。静少而励行长而习禅思。不食甘肥。将受大戒绝谷饵松。具足之后积十五年。虽心识鲜明而体力羸惫。祈诚慊到。每辄感劳。动经晦朔。沙门释法成谓曰。服食非佛盛事。静闻之还食粳粮。倍加勇猛精学不倦。从学观行者常百许人。元嘉十八年五月患疾曰。我厌苦此身其来久矣。于是牵病忏悔不离心口。情理恬明神气怡悦。至十九年岁旦饮粒皆绝。属念兜率心心相续。如是不断。至四月十八日夜。殊香异相满虚空中。其夜命过焉。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普照。本姓董。名悲。勃海安陵人也。少秉节概。十七出家。住南皮张国寺。后从师游学广陵建熙精舍。率心奉法阖众嘉之。及师慧孜亡。杜于庆吊而苦行绝伦。宋元嘉十八年十二月。因感劳疾虽剧。而笃情深信初自不改。专意祈诚不舍日夜。不能下地。枕上叩头忏悔时息如常。诵法华经一日三卷。到十九年二月中忽然而绝。两食顷苏云。向西行中道有一塔。塔中有一僧。闭眼思惟惊问何来。答以其事。即问僧曰。此处去某甲寺几里。答曰。五千万里。路上有草及行人。皆无所识。时风云高靡区墟严净。西面尤明。意欲前进。僧乃不许。因尔回还豁然醒悟。后七日而卒。时年二十五也。
释慧浚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慧浚。本姓陈。山阴人也。幼而颖悟精进迈群。旦辄烧香运想礼敬移时。中则菜蔬一饭鲜肥不食。虽在居家有如出俗。父母不能割其志。及年十八许之从道。内外坟典经眼必诵。深禅秘观无不必入。静而无竞和而有节。朋游旧狎未尝戏言。宋宰江夏王义恭雅相推敬。常给衣药四时无爽。不蓄私财悉营寺舍。竹园成立浚之功也。禅味之乐老而不衰。年七十三。宋大明八年而卒。葬于傅山。同寺有化尼。聪颖卓秀。多诵经律。蔬食苦节。与浚齐名。
释法相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法相。本姓侯。燉煌人也。履操清贞才识英拔。笃志好学不以屡空废业。清安贫窭。不以荣达移心。出适傅氏。家道多故。符坚败绩眷属散亡。出家持戒信解弥深。常割衣食好者施慧宿尼。寺僧谏曰。慧宿质野言不出口。佛法经律曾未厝心。欲学禅定又无师范。专顽拙讷是下愚人耳。何不种以上田而修此下福。答曰。田之胜负唯圣乃知。我既凡人宁立取舍。遇有如施何关作意耶。慧宿后建禅斋七日。至第三夜与众共坐。众起不起。众共观之。坚如木石牵持不动。或谓已死。后三日起。起后如常。众方异之。始悟法相深相领照矣。其如此类前后非一。相年逮桑榆操行弥笃。年九十馀。元嘉末卒也。
释慧木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慧木。本姓傅。北地人。十一出家。师事慧超受持小戒。居梁郡筑戈村寺。始读大品日诵两卷。兼通杂经。木母老病口中无齿。木嚼脯饴母。为口不净不受大戒白衣精勤忏悔自业。忽见戒坛与天皆黄金色。举头仰视。南见一人。著襈衣衣色悉黄。去木或近或远。语木曰。我已授汝戒。寻复不见。木不以语人。多诸感异皆类此也。木兄闻欲知。乃诈之曰。汝为道积年竟无所益。便可养发当为访婿。木闻心愁。因述所见。即受具戒。临受戒夕梦人口授戒本。及受戒竟再览便诵。宋元嘉中造十方佛像。并四部戒本及羯磨施四众云。
释玄藻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玄藻。本姓路。吴郡人安苟女也(宣验记云即是安苟)藻年十馀身婴重疾。良药必进日增无损。时玄台寺释法济。语安苟曰。恐此疾由业非药所消。贫道按佛经云。若履危苦能归依三宝忏悔求愿者。皆获甄济。君能与女并捐弃邪俗洗涤尘秽。专心一向当得痊愈。安苟然之。即于宅上设观世音斋。澡心洁意倾诚戴仰。扶疾稽颡专念相续。经七日初夜忽见金像高尺许。三摩其身。从首至足。即觉沈痾豁然消愈。既灵验在躬遂求出家。住太玄台寺。精勤匪懈诵法华经。菜食长斋三十七载。常翘心注想愿生兜率。宋元嘉十六年出都造经。不测所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1—477 【介绍】: 南朝宋女僧。陈郡人,俗姓陈。十九岁出家于建安寺。操行精修,博通禅律,宋文帝深礼之。明帝泰始元年敕为普贤寺主。二年又为都邑僧正。秉性刚直,在任清简。
比丘尼传·卷第二
宝贤。本姓陈。陈郡人也。十六丁母忧。三年不食谷。以葛芋自资。不衣缯纩不坐床席。十九出家住建安寺。操行精修博通禅律。宋文皇帝深加礼遇供以衣食。及孝武雅相敬待。月给钱一万。明帝即位赏接弥崇。以泰始元年敕为普贤寺主。二年又敕为都邑僧正。甚有威风明断如神。善论物理屈抂必释。秉性刚直无所倾挠。初晋兴平中净检尼。是比丘尼之始也。初受具戒指从大僧。影福寺惠果净音等。以咨求那跋摩。求那跋摩云。国土无二众。但从大僧受得具戒。惠果等后遇外国铁萨罗尼等至。以元嘉十一年。从僧伽跋摩于南林寺坛重受具戒。非谓先受不得。谓是增长戒善耳。后诸好异者。盛相传习典制稍亏。元徽二年法律颖师。于晋兴寺开十诵律。颍其日有十馀尼。因下讲欲重受戒。贤乃遣僧局赍命到讲座。鸣木宣令诸尼。不得辄复重受戒。若年岁审未满者。其师先应集众忏悔竟。然后到僧局。僧局许可。请人监检方得受耳。若有违拒即加摈斥。因兹已后矫竞暂息。在任清简。才兼事义。安众惠下。萧然寡欲。世益高之。年七十七。升明元年卒也。
释慧琼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慧琼者。本姓钟。广州人也。履道高洁不味鱼肉。年垂八十志业弥勤。常衣刍麻不服绵纩纲纪寺舍兼行讲说。本经住广陵南安寺。元嘉十八年。宋江夏王世子母王氏以地施琼。琼修立为寺。号曰南外永安寺。至二十二年兰陵萧承之为起外国塔。琼以元嘉十五年。又造菩提寺。堂殿坊宇皆悉严丽。因移住之。以南安施沙门慧智。琼以元嘉二十年。随孟顗之会稽。至破纲卒。敕弟子云。吾死后不须埋藏。可借人剥裂身体以饲众生。至于终尽不忍屠割。乃造句容县举著山中。欲使鸟兽自就啖之。经十馀日。俨然如故。颜色不异。令使村人以米散尸边。鸟食远处米尽。近尸之粒皆存。弟子慧朗在都闻之。奔驰奉迎。还葬高座寺前堈。坟上起塔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3—486 【介绍】: 南朝齐女僧。会稽人,俗姓李。五六岁时闻人唱经赞颂,辄能诵忆。少长,读经数百卷。宋文帝元嘉中孔默出镇广川,携敬行,欲泛海求佛迹。以道俗禁闭,留滞岭南三十余年。众为之立众造寺。宋明帝迎之还,敕住崇圣寺。齐武帝永明四年示寂。葬于钟山,沈约为撰碑文。
比丘尼传·南齐
僧敬。本姓李。会稽人也。寓居秣陵。僧敬在孕家人设会。请瓦官寺僧超西寺昙芝尼。使二人指腹呼胎中儿为弟子。母代儿唤二人为师。约不问男女必令出家。将产之日母梦神人语之曰。可建八关。即命经始。僧像未集敬便生焉。闻空中语曰。可与建安寺白尼作弟子。母即从之。及年五六岁闻人经呗辄能诵忆。读经数百卷妙解日深。菜蔬刻已清风渐著。逮元嘉中鲁郡孔默出镇广州。携与同行。遇见外国铁萨罗尼等来向宋都。并风节峧异。更从受戒深悟无常。乃欲乘船泛海寻求圣迹。道俗禁闭。留滞岭南三十馀载。风流所渐犷俗移心。舍园宅施之者十有三家。共为立寺于潮亭。名曰众造。宋明帝闻之远遣徵迎。番禺道俗大相悲恋。还都敕住崇圣寺。道俗服其进止。丹阳乐遵为敬舍宅立寺后迁居之。齐文惠帝竟陵文宣王。并钦风德䞋施无阙。年八十四。永明四年二月三日卒。葬于钟山之阳。弟子造碑。中书侍郎吴兴沈约制其文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5—485 【介绍】: 南朝齐女僧。毗陵人,俗姓孙。出家后游学京师,住南永安寺,笃志精研,穷究经律。后游会稽止于剡之白山昭明精舍,从学者云集,道遂盛于东南。
比丘尼传·南齐
德乐。本姓孙。毗陵人也。高祖毓晋豫州刺史。乐生而口有二牙。及长常于闇室不假灯烛了了能见。愿乐离俗。父母爱惜而不敢遮。至年八岁许。其姊妹同时入道。为晋陵光尼弟子。具足以后并游学京师。住南永安寺。笃志精勤以昼继夜。穷研经律言谈典雅。宋文帝善之。元嘉七年外国沙门求那跋摩。宋大将军立王园寺(在枳园寺路北也)请移住焉。到十一年有师子国比丘尼十馀人至。重从僧伽跋摩受具足戒。至二十一年。同寺尼法净昙览。染孔熙先谋人。身穷法毁坏寺舍。诸尼离散。德乐移憩东青园。乐咨请深禅穷究妙境。及文帝崩。东游会稽。止于剡之白山照明精舍。学众云集从容教授。道盛东南矣。齐永明五年陈留阮俭笃信士也。舍所居宅立齐兴精舍。乐纲纪大小悦服远近钦风。皆愿依止。徒众二百馀人。不聚䞋施岁建大讲。僧尼不限平等资供。年八十一。永元三年卒剡。有僧茂尼。本姓王。彭城人也。节食单蔬勤苦为业。用其䞋遗纪竹园精舍焉。
僧果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僧果。本姓赵名法祐。汲郡修武人也。宿殖诚信纯笃自然。在乳哺时不过中食。父母嘉异。及其成人心唯专到缘碍参差。年二十七方获出家。师事广陵慧聪尼。果戒行坚明禅观清白。每至入定辄移昏晓。绵神净境形若枯木。浅识之徒或生疑。及元嘉六年。有外国舶主难提。从师子国载比丘尼来。至宋都住景福寺。后少时问果曰。此国先来已曾有外国尼未。答曰。未有。又问。先诸尼受戒那得二僧。答但从大僧受。得本事者乃是发起受戒。人心令生殷重是方便耳。故如大爱道八敬得戒五百释女以爱道为和上。此其高例。果虽答然心有疑。具咨三藏。三藏同其解也。又咨曰。重受得不。答曰。戒定慧品从微至著。更受益佳。到十年舶主难提。复将师子国铁萨罗等十一尼。至先达诸尼已通宋语。请僧伽跋摩于南林寺坛界。次第重受三百馀人。十八年年三十四矣。时宴坐经日。维那故触。谓言已死。惊告寺官寺官共视。见果身冷肉强。唯气息微转。始欲舁徙。便自开眼语笑寻常。于是愚者骇服。不知所终也。
释冯尼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四
冯尼者。本姓冯。高昌人也。时人敬重。因以姓为号。年三十出家住高昌都郎中寺。菜蔬一食戒行精苦。烧六指供养。皆悉至掌。诵大般涅槃经。三日一遍。时有法慧法师。精进迈群。为高昌一国尼依止师。冯后忽谓法惠言。阿阇梨未好。冯是阇梨善知识。阇梨可往龟兹国金花帐下直月闻当得胜法。法惠闻而从之。往至彼寺见直月。直月欢喜以蒲萄酒一升与之令饮。法惠惊愕。我来觅胜法。翻然饮我。非法之物不肯饮。直月推背急令出去。法惠退思。我既远来未达此意。恐不宜违。即顿饮之。醉吐迷闷无所复识。直月便自他行。法惠酒醒自知犯戒追大惭愧。自搥其身悔责所行欲自害命。因此思惟得第三果。直月还问曰。已得耶。答曰。然。因还高昌。未至二百里。初无音信。冯呼尼众远出迎候。先知之迹皆类此也。高昌诸尼莫不师奉。年九十六。梁天监三年卒。
释法全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南齐
法全本姓戴。丹阳人也。端庄好静雅勤定慧。初随宗瑗博综众经。后师审隐遍游禅观。昼则披文远思。夕则历观妙境。大乘奥典皆能宣讲。三昧秘门并为师匠。食但蔬菜衣止蔽形。训诱未闻奖成后学。听者修行功益甚众。寺既广大阅理为难。泰始三年众议欲分为二寺。时宝婴尼求于东面起立禅房更搆灵塔。于是始分为东青园寺。升明二年婴卒。众既新分人望未缉。乃以全为寺主。于是大小爱悦情无纤介。年八十三。隆昌元年卒。时寺复有净练僧律慧形。并以学显名也。
释善妙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善妙。本姓欧阳。繁县人也。少出家。性用柔和少瞋喜。不营好衣不食美食。有妹婿亡孀居无所依托。携一稚子寄其房内。常闻妙自慨生不值佛。每一言此流涕歔欷悲不能已。同住四年五年。未曾见其食。妹作食熟呼妙共食。妙云适于某处食竟。或云。四大不好未能食。如此积年。妹甚恨愧。白言。无福婿亡更无亲属。携儿依姊多所秽乱。姊当见厌故不与共食耳。流泪而言。言已欲去。妙执其手喻之曰。汝不解我意。我幸于外得他供养。何须自损家中食。汝但安住我不久应远行。汝当守屋慎莫馀去。妹闻此而止。自绩作布买数斛油。瓦堈盛之著庭中。语妹云。拟作功德慎勿取也。至四月八日夜半以布自缠而烧其身。火已亲顶命其妹令呼维那打磬。我今舍寿。可遍告诸尼。速来共别。比诸尼惊至。命未绝。语诸尼云。各勤精进。生死可畏。当求出离。慎勿流转。我舍此身供养已二十七反。止此一身当得初果(问益士人。或云元嘉十七年烧身。或云孝建时或言大明中故备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