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丘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安令首 朝代:后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后赵比丘尼。本姓徐,东莞人。幼聪敏好学,秉性虚淡,以佛法自娱。从佛图澄及净检尼受戒,住建贤寺为尼。博览群籍,思致渊深,一时从其出家者二百余人。后赵主石虎敬之,擢其父忡为清河太守。
比丘尼传·卷第一
安令首。本姓徐。东莞人也。父忡仕伪赵为外兵郎。令首幼聪敏好学。言论清绮雅性虚淡。不乐人间。从容闲静。以佛法自娱不愿求娉。父曰。汝应外属何得如此。首曰。端心业道绝想人外。毁誉不动廉正自足。何必三从然后为礼。父曰。汝欲独善一身。何能兼济父母。首曰。立身行道方欲度脱一切。何况二亲耶。忡以问佛图澄。澄曰。君归家洁斋三日竟可来。忡从之。澄以茵支子磨麻油傅忡右掌。令忡视之。见一沙门在大众中说法。形状似女。具以白澄。澄曰。是君女先身。出家益物往事如此。若从其志。方当荣拔六亲令君富贵。生死大苦海向得其边。忡还许之。首便剪落从澄乃净检尼受戒。立建贤寺。澄以石勒所遗剪花纳七条衣及象鼻澡灌与之。博览群籍经目必诵。思致渊深神照详远。一时道学莫不宗焉。因其出家者二百馀人。又造五六精舍。匪惮勤苦皆得修立。石虎敬之。擢父忡为黄门侍郎清河太守。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一
明感。本姓朱。高平人也。世奉大法经。为虏贼所获。欲以为妻。备加苦楚。誓不受辱。谪使牧羊经历十载。怀归转笃反途莫由。常念三宝兼愿出家。忽遇一比丘就请五戒。仍以观世音经授之。因得习诵昼夜不休。愿得还家立五层塔。不胜忧念逃走东行。初不识路昼夜兼涉。径入一山见有斑虎。去之数步初甚恐懅小却意定心愿逾至。遂随虎而行。积日弥旬得达青州。将入村落虎便不见。至州复为明伯连所虏。音问至家夫儿迎赎。家人拘制其志未谐苦身。勤精三年。乃遂专笃禅行戒品无𮘧。脱有小犯辄累晨忏悔要见瑞相然后乃休。或见雨花。或闻空声。或睹佛像。或夜善梦。年及桑榆操行弥峻江北子女师奉如归。晋永和四年春与慧湛等十人。济江诣司空公何充。充一见甚敬重于时京师未有尼寺。充以别宅。为之立寺。问感曰。当何名之。答曰。大晋四部今日始备。檀越所建皆造福业。可名曰建福寺。公从之矣。后遇疾少时便卒。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一
妙相。本姓张。名佩华。弘农人也。父茂家素富盛。相早习经训。十五适太子舍人北地皇甫达达居丧失礼。相恶之告求离绝因请出家。父并从之。精勤蔬食。游心慧藏明达法相。住弘农北岳荫林面野。徒属甚多悦志闲旷。遁影其中二十馀载。励精苦行久而弥笃。每说法度人。常惧听者不能专志。或涕泣以示之。是故其所启训皆能弘益。晋永和中弘农太守请七日斋。座上白衣咨请佛法言挟不逊。相正色曰。君非直见慢亦大轻邦宰。何用无礼苟出人间耶。于是称疾而退。当时道俗咸叹服焉。后枕疾累日临终怡悦。顾语弟子曰。不问穷达生必有死。今日别矣。言绝而终。
僧令宗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女尼,俗姓满,高平金乡人。遭遇丧乱,为北兵所驱,乃拔除其眉,伪托恶疾。既归,皈依释氏,学行精恳。百姓遇有疾困者,辄倾资济之。忍饥勤苦,形容枯悴。年七十五卒。
比丘尼传·卷第一
令宗。本姓满。高乎金乡人也。幼有清信乡党称之。家遇丧乱为虏所驱。归诚恳至称佛法僧。诵普门品。拔除其眉。托云恶疾。求诉得放。随路南归。行出冀州。复为贼所逐。登上林树专诚至念。捕者前望终不仰视。寻索不得俄尔而散。宗下复去。不敢乞食。初不觉饥。晚达孟津无船可济。慞惶忧惧更称三宝。忽见一白鹿不知所从来。下涉河流。沙尘随起。无有波澜。宗随鹿而济。曾不沾濡。平行如陆。因得达家。仍即入道诚心冥诣。学行精恳。开览经法。深义入神。晋孝武闻之遣书通问。后百姓遇疾贫困者众。宗倾资赈给告乞人间。不避阻远随宜赡恤。蒙赖甚多。忍饥勤苦形容枯悴。年七十五。忽早召弟子说其夜梦。见一大山云是须弥。高峰秀绝上与天连。宝饰庄严晖耀烂日。法鼓铿锵香烟芳靡语吾令前愕然惊觉。即体中忽忽有异于常。虽无痛恼状如昏醉。同学道津曰。正当是极乐耳。交言未竟。奄忽迁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24—396 【介绍】: 东晋女尼。丹阳建康人。俗姓陶。事母至孝。年及笄,出家为尼。精勤戒行,日夜无怠。晋穆帝永和中,何后为立永安寺。名誉日广,远近投集者三百人。
比丘尼传·卷第一
昙备。本姓陶。丹阳建康人也。少有清信愿修正法。而无有昆弟。独与母居。事母恭孝宗党称之。年及笄嫁徵币弗许。母不能违听其离俗。精勤戒行日夜无怠。晋穆皇帝礼接敬厚。常称曰。久看更佳。谓章皇后何氏曰。京邑比丘尼鲜有昙备之俦也。到永和十年后为立寺于定阴里。名永安(今之何后寺是)谦虚导物。未尝有矜慢之容。名誉日广。远近投集。众三百人。年七十三。泰元二十一年卒。弟子昙罗。博览经律机才赡密。敕续师任。更立四层塔讲堂房宇。又造卧像及七佛龛堂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比丘尼。常山人,俗姓赵。有雅操,戒行修备。太守杜霸憎疾佛教,下令即日简汰僧尼。又羡贤之美而欲逼以非礼。贤抗言拒之,被斫二十余创,卒不为屈。前秦苻坚敬重之,为制织绣袈裟。后往司州西寺。年七十余,犹虔诵《法华经》。
比丘尼传·卷第一
智贤。本姓赵。常山人也。父珍扶柳县令。贤幼有雅操志槩贞立。及在缁衣戒行修备。神情凝远旷然不杂。太守杜霸笃信黄老憎嫉释种。符下诸寺剋日简汰。制格高峻非凡所行。年少怖惧皆望风奔骇。唯贤独无惧容兴居自若。集城外射堂皆是耆德。简试之日尼众盛壮唯贤而已。霸先试贤以格。格皆有馀。贤仪观清雅辞吐辩丽。霸密挟邪心逼贤独住。贤识其意誓不毁戒法。不苟存身命抗言拒之。霸怒以刀斫贤二十馀疮。闷绝躄地。霸去乃苏。倍加精进菜斋苦节。门徒百馀人。常如水乳。及符坚伪立闻风敬重。为制织绣袈裟。三岁方成。价直百万。后住司州西寺。弘显正法开长信行。晋太和中年七十馀。诵正法华经。犹日夜一遍。其所住处众鸟依栖。经行之时鸣呼随逐云。
竺道馨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女尼。太山人,俗姓羊。志性于谨。年二十,能诵《法华》、《维摩》诸经。具戒后研求理味,蔬食苦节。住洛阳东寺,雅能清谈,尤善小品。晋海西公太和中有女人杨令辩妒之,以毒药害之。
比丘尼传·卷第一
竺道馨。本姓羊。太山人也。志性专谨与物无忤。沙弥时常为众使口恒诵经。及年二十诵法华维摩等经。具戒后研求理味蔬食苦节。弥老弥至。住洛阳东寺。雅能清谈尤善小品。贵在理通不事辞辩。一州道学所共师宗。比丘尼讲经馨其始也。晋泰和中有女人杨令辩。笃信黄老专行服气。先时人物亦多敬事。及馨道王其术寝亡。令辩假结同姓数相去来。内怀姤嫉伺行毒害。后窃以毒药内馨食中。诸治不愈。弟子问往谁家得病。答曰。我其知主。皆籍业缘。汝无问也。设道有益我尚不说。况无益耶。不言而终。
僧基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一
僧基。本姓明。济南人也。绾发志道秉愿出家。母氏不听。密以许嫁。秘其聘礼。迎接日近女乃觉知。即便绝粮水浆不下。亲属共请意不可移。至于七日母呼女婿。婿敬信。见妇殆尽。谓妇母曰。人各有志不可夺也。母即从之。因遂出家。时年二十一。内外亲戚皆来庆慰。竞施珍华争设名供。州牧给伎郡守亲临。道俗咨嗟叹未曾有。基净持戒范精进习经。数与昙备尼名辈略齐。枢机最密善言事议康。皇帝雅相崇礼。建元二年皇后褚氏为立寺于都亭里通恭巷内。名曰延兴。基居寺住。徒众百馀人。当事清明道俗加敬。年六十八。隆安元年卒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支妙音。东晋尼。自幼出家,有才致。晋孝武帝、会稽王司马道子并相亲昵。为立简静寺,以为寺主。尝为王国宝致书太子司马德宗生母陈淑媛,说国宝忠谨,宜见亲信。荆州刺史王忱死,又受桓玄之托荐殷仲堪于帝,使为荆州刺史。弄权倾朝野。
比丘尼传·卷第一
妙音。未详何许人也。幼而志道居处京华。博学内外善为文章。晋孝武皇帝太傅会稽王道孟顗等并相敬信。每与帝及太傅中朝学士。谈论属文。雅有才致。藉甚有声。太傅以太元十年为立简静寺。以音为寺主。徒众百馀人。内外才义者因之以自达。供䞋无穷。富倾都邑。贵贱宗事。门有车马日百馀两。荆州刺史王忱死。烈宗意欲以王恭代之。时桓玄在江陵为忱所折挫闻恭应往素又惮恭。殷仲堪时为恭门生。玄知殷仲堪弱才亦易制御。意欲得之。乃遣使凭妙音尼为堪图州。既而烈宗问妙音。荆州缺外问。云谁应作者。答曰。贫道道士岂容及俗中论议。如闻外内谈者。并云无过殷仲堪。以其意虑深远荆楚所须。帝然之。遂以代忱。权倾一朝威行内外。云。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法盛。本姓聂。清河人也。遭赵氏乱避地金陵。以元嘉十四年于建福寺出家。才识慧解率由敏悟。自以桑榆之齿流寓皇邑。虽复帝道隆宁。而犹怀旧土。唯有探颐玄宗。乃可以遣忘老耳。遂从道场寺偶法师受菩萨戒。昼则披陈玄素。夕则清言味理。渐染积年神情朗瞻。虽曰暮齿有逾壮年。常愿生安养。谓同业昙敬昙爱曰。吾立身行道志在西方。十六年九月二十七日。塔下礼佛晚因遇疾稍就绵笃。其月晦夕初宵假寐。如来垂虚而下。与二大士论二乘。俄与大众腾芳蹈蔼临省盛疾。光明显烛一寺咸见。佥来问盛此何光色。盛具说之。言竟寻终。年七十二。豫章太守吴郡张辩。素所尊敬。为之传述云。
名僧传抄
本姓李。垄西人。寓于高昌。九岁出家。勤精读诵。每曰。吾三坚未树。五众生灭。合会有离。皆由痴爱。若不断三毒。何求勉脱。年造十九。遇沙门智猛。从外国还。述诸神迹。因有志焉。辞二亲。率师友。与二十九人。远诣天竺。经历诸国。寻觅遗灵。及诸应瑞。礼拜供养。以申三业。□忧长国东北。见牛头栴檀弥勒像。身高八寻。一寻是此国一丈也。佛灭度后四百八十年中。有罗汉名可利难陀。为济人故。舛兜率天。写佛真形。印此像也。常放光明。四众伎乐四时笑乐。远人皆卒从像悔过。愿无不剋。得初道果。岁有十数。盛与诸方道俗五百人。愿求舍身。必见弥勒。此愿可谐。香烟右旋。须臾众烟合成一盖。右转三匝。渐渐消尽(云云)。
僧业首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3—462 【介绍】: 南朝宋女尼。彭城人,俗姓张。戒行清正,深解大乘。宋武帝深敬之。宋文帝元嘉三年王景深母施地为之立青园寺。后得潘贵妃敬重,又为立佛殿及僧房,徒众二百人。
比丘尼传·卷第二
业首。本姓张。彭城人也。风仪峻整戒行清白。深解大乘善搆妙理。弥好禅诵造次无怠。宋高祖武皇帝雅相敬异。文帝少时从受三归。住永安寺供施相续。元嘉二年王景深母范氏。以王坦之故祠堂地施首。起立寺舍。名曰青园。斋肃徒众甚有风规。潘贵妃叹曰。首尼弘振佛法甚可敬重。以元嘉十五年。为首更广寺。西创立佛殿。复拓寺北造立僧房。赈给所须寺业兴立。众二百人法事不绝。春秋稍高仰者弥盛。累以耆艾自陈众咸不许。年九十。大明六年而卒。时又有净哀宝英法林。并以立身清洁有声京县。哀久禅诵任事清允。泰始五年卒。英建塔五层。阅理有勤。蔬食精进。泰始六年卒。林博览经律老而不懈。元徽元年卒。又有弟子昙寅。兼通禅律。简绝荣华。不𨶳朝市。元徽六年卒。
释道琼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道琼。本姓江。丹阳人也。年十馀博涉经史。成戒已后明达三藏精勤苦行。晋太元中皇后美其高行。凡有所修福多凭斯寺。富贵妇女争与之游。以元嘉八年大造形像处处安置。彭城寺金像二躯。帐座完具。瓦官寺弥勒行像一躯。宝盖璎珞。南建兴寺金像二躯。杂事幡盖。于建福寺造卧像并堂。又制普贤行像。供养之具靡不精丽。又以元嘉十五年造金无量寿像。以其年四月十日。像放眉间相光明照寺内。皆如金色。道俗相传咸来修敬。瞻睹神辉莫不欢悦。复以元皇后遗物。开拓寺南更造禅房。云。
释慧果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慧果。本姓潘。淮南人也。常行苦节不衣绵纩。笃好毗尼戒行清白。道俗钦羡风誉远闻。宋青州刺史北地传弘仁。雅相叹贵厚加赈给。以永初三年(昙宗云元嘉七年寺生弘安尼以起寺借券书见示是永初三年)割宅东面为立精舍。名曰景福。果为纲纪。䞋遗之物悉以入僧。众业兴隆大小悦服。到元嘉六年。西域沙门求那跋摩至。果问曰。此土诸尼先受戒者。未有本事。推之爱道。诚有高例。未测厥后。得无异耶。答无异。又问就如律文戒师得罪何无异耶。答曰。有尼众处不二岁学。故言得罪耳。又问。乃可此国先未有尼非阎浮无也。答曰。律制十僧得授具戒。边地五人亦得授之。正为有处不可不如法耳。又问。几许里为边地。答曰。千里之外山海艰隔者是也。九年率弟子慧意慧铠等五人。从僧伽跋摩重受具戒。敬慎奉持如爱顶脑。春秋七十馀。元嘉十年而卒。弟子慧铠。并以节行闻于时也。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光静。本姓胡。名道婢。吴兴东迁人也。幼出家随师住广陵中寺。静少而励行长而习禅思。不食甘肥。将受大戒绝谷饵松。具足之后积十五年。虽心识鲜明而体力羸惫。祈诚慊到。每辄感劳。动经晦朔。沙门释法成谓曰。服食非佛盛事。静闻之还食粳粮。倍加勇猛精学不倦。从学观行者常百许人。元嘉十八年五月患疾曰。我厌苦此身其来久矣。于是牵病忏悔不离心口。情理恬明神气怡悦。至十九年岁旦饮粒皆绝。属念兜率心心相续。如是不断。至四月十八日夜。殊香异相满虚空中。其夜命过焉。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普照。本姓董。名悲。勃海安陵人也。少秉节概。十七出家。住南皮张国寺。后从师游学广陵建熙精舍。率心奉法阖众嘉之。及师慧孜亡。杜于庆吊而苦行绝伦。宋元嘉十八年十二月。因感劳疾虽剧。而笃情深信初自不改。专意祈诚不舍日夜。不能下地。枕上叩头忏悔时息如常。诵法华经一日三卷。到十九年二月中忽然而绝。两食顷苏云。向西行中道有一塔。塔中有一僧。闭眼思惟惊问何来。答以其事。即问僧曰。此处去某甲寺几里。答曰。五千万里。路上有草及行人。皆无所识。时风云高靡区墟严净。西面尤明。意欲前进。僧乃不许。因尔回还豁然醒悟。后七日而卒。时年二十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