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参较(參較)
参酌比较;比照核验。 宋 苏辙 《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类聚参较,别行立法。” 清 沈大成 《学福斋杂著·西洋测时仪记》:“测法,以日晷参较,引二针分指时刻。” 梁启超 《泰西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试举两说之要领,而参较之。”
《國語辭典》:比况(比況)  拼音:bǐ kuàng
与类似事例进行比照。汉。孔安国〈书经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唐。孔颖达。正义:「彼直言后世圣人,知是伏牺者,以理比况而知。」
《國語辭典》:生像  拼音:shēng xiàng
1.长相、面貌。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做子弟的有十个母儿:一家门、二生像、三吐谈,……。」《红楼梦》第三九回:「我这生像儿,怎好见的。」也作「生相」。
2.比照人物相貌制成的画像或塑像。清。洪升《长生殿》第三二出:「又选高手匠人,将旃檀香雕成妃子生像。」
《国语辞典》:叙勋(叙勋)  拼音:xù xūn
依据立功事迹大小,比照勋赏条例规定叙予勋赏。叙勋时期,除有特殊功绩或必要者外,每年分「国庆」、「元旦」两次辨理。国庆叙勋以战功考绩特优,奉准存记叙勋为限。元旦叙勋,以平时成绩为限。
《漢語大詞典》:流比
同类比照类推。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世人或有文章引‘伐鼓渊渊’者,宋书已有屡游之誚;如此流比,幸须避之。”《宋书·殷琰传》:“去冬开天之始,愚迷者多,如足下流比,进非社稷宗臣,退无顾命寄託,朝廷既不偏相嫌责,足下亦復无所独愧。”
《漢語大詞典》:引比
(1).引为类比。 唐 韩愈 《唐故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圣愕旋 河 犊引比,相 婴 拨 汉 纳 孔 轨。”
(2).援引比照。《明律·刑律·断狱断罪引律令》:“其特旨断罪,临时处治,不为定律者,不得引比为律。”
《漢語大詞典》:比勘
谓比照验证。《花月痕》第十回:“ 荷生 回营,细想那丫鬟的话及园中光景,与那 吕仙阁 丽人比勘起来,觉得 剑秋 的话句句是真;也疑 吕仙阁 所见的,定是 采秋 。”
分類:比照验证
《漢語大詞典》:比缀(比綴)
编排连缀。管子·小匡:“合羣国,比校民之有道者,设象以为民纪,式券以相应,比缀以书,原本穷末。”
比照缀合。国语·齐语:“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比缀以度,竱本肇末,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
《國語辭典》:样板(樣板)  拼音:yàng bǎn
1.工业生产中可作为基准的固定模板。
2.大陆地区用语:(1)指可供学习的模范。如:「样板田」、「样板戏」。(2)老套、固定的模式。
《漢語大詞典》:譬况(譬況)
亦作“ 譬况 ”。 用近似的事物来比照说明。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逮 郑玄 注六经, 高诱 注《吕览》《淮南》, 许慎 造説文, 刘熙 製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耳。” 明 杨慎 《丹铅杂录·古人多譬况》:“ 秦 汉 以前,书籍之文,言多譬况,当求於意外。” 刘师培 文说·和声:“同一字而音韵互歧,同一音而形体各判。故‘读如’‘读若’,半为譬况之词;‘当作’‘当为’,亦属旁通之证。”
《國語辭典》:比率  拼音:bǐ lǜ
1.比照、比例。《史记。卷一○。孝文本纪》:「佗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率从事。」
2.甲数和乙数相比所得的值。也称为「比值」。
《漢語大詞典》:东土山(東土山)
指 东晋 谢安 在 金陵 城东南比照 会稽 东山 所筑之山。一名 土山 。 唐 李白 《东山吟》:“携妓 东土山 ,悵然悲 谢安 。” 王琦 注:“江南通志: 东山 ,在 江寧府 城东南三十里,一名 土山 。 晋 谢安 先隐居 会稽 东山 ,既出,心尝思忆,因筑土为山拟之,寄怀欣赏。晋书云 谢安 于 土山 营墅,楼馆林竹甚盛,每携中外子姪往来游集,即此地也。”
《漢語大詞典》:订况(訂況)
比照,比较。 宋 宋祁 《上李相为撰〈燕子楼记〉书》:“且念 楚 宫揆日,列在国风, 赵 室歌斯,著于礼典,皆立言足志,千古克传。今兹订况,有殊前范,经始迈于衞 晋 ,而称道非诗人大夫之贤,所以含毫沮恧,久而不献。”
分類:比照
《漢語大詞典》:酌古准今(酌古準今)
择取古代之事,用来比照今天的情况。 明 张居正 《请专官纂修疏》:“今既汇为一书,固当深究本原,备详因革,酌古準今,以定一代之章程,垂万年之典则。”亦作“ 酌古准今 ”。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如酌古准今,谈经论史,探性命之原,图不朽之业,乐声应气,求而不孤者,则 刘君 、 郑君 是矣。”《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此是丞相酌古准今,仿孙子十三篇而作。”
见“ 酌古準今 ”。
《國語辭典》:充类至尽(充類至盡)  拼音:chōng lèi zhì jìn
将事物比照类推至极处,把意义引申到极点。语本《孟子。万章》:「夫谓『非其有而取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