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18,分22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业首( 张 )
僧慧嵬(别称 天女 )
释法相( 梁 )
僧昙霍(年建和 )
昙摩流支( 法乐 )
释慧询( 赵 )
卑摩罗叉(别称 无垢眼、青眼律师 善诵 )
释慧恂( 赵 )
释慧虔( 皇甫 )
佛陀耶舍(大毗婆沙 )
释昙翼( 昙翼 姚 )
释法安( 法案 慈钦 )
僧彻( 王 )
释道琼( 江 )
僧昙迁( 支 )
僧业首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3—462 【介绍】: 南朝宋女尼。彭城人,俗姓张。戒行清正,深解大乘。宋武帝深敬之。宋文帝元嘉三年王景深母施地为之立青园寺。后得潘贵妃敬重,又为立佛殿及僧房,徒众二百人。
比丘尼传·卷第二
业首。本姓张。彭城人也。风仪峻整戒行清白。深解大乘善搆妙理。弥好禅诵造次无怠。宋高祖武皇帝雅相敬异。文帝少时从受三归。住永安寺供施相续。元嘉二年王景深母范氏。以王坦之故祠堂地施首。起立寺舍。名曰青园。斋肃徒众甚有风规。潘贵妃叹曰。首尼弘振佛法甚可敬重。以元嘉十五年。为首更广寺。西创立佛殿。复拓寺北造立僧房。赈给所须寺业兴立。众二百人法事不绝。春秋稍高仰者弥盛。累以耆艾自陈众咸不许。年九十。大明六年而卒。时又有净哀宝英法林。并以立身清洁有声京县。哀久禅诵任事清允。泰始五年卒。英建塔五层。阅理有勤。蔬食精进。泰始六年卒。林博览经律老而不懈。元徽元年卒。又有弟子昙寅。兼通禅律。简绝荣华。不𨶳朝市。元徽六年卒。
僧慧嵬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僧。止长安大寺。戒行澄洁。多栖山谷,修禅定之业。尝有一女求宿,坚拒不纳。晋安帝隆安中游西域,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不知何许人。初游长安止大寺。久之。去禅冥山谷中。夜有一鬼无头者。忽前立。嵬不惧。徐曰。汝无头。便免头痛之累。一何快哉。鬼即没。顷之一无腹者至。嵬曰。汝无腹。正免饥渴之患。又何快哉。如是异形百出。嵬皆随其所变遣之。一夕大雪。四施人迹。忽有美女子。扣门求宿曰。我天女也。以上人有戒德。故来相慰。嵬曰。汝来不过欲见我耳。兹既见自当去。且汝于法为障道。其可宿乎。于是女子凌空而去。曰河水可竭。须弥可倾。彼上人者秉志坚贞。安帝时。与法显西游。后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
释慧嵬不知何许人。止长安大寺。戒行澄洁。多栖处山谷修禅定之业。有一无头鬼来。嵬神色无变。乃谓鬼曰。汝既无头。便无头痛之患。一何快哉。鬼便隐形。复作无腹鬼来。但有手足。嵬又曰。汝既无腹。便无五藏之忧。一何乐哉。须臾复作异形。嵬皆随言遣之。后又时天甚寒雪。有一女子来求寄宿。形貌端正。衣服鲜明。姿媚柔雅。自称天女。以上人有德。天遣我来以相慰喻。谈说欲言劝动其意。嵬执志贞确一心无扰。乃谓女曰。吾心若死灰无以革囊见试。女遂陵云而逝。顾而叹曰。海水可竭须弥可倾。彼上人者秉志坚贞。后以晋隆安三年。与法显俱游西域。不知所终。
释法相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居常山。诵经十馀万言。泰山祠有大石函。贮宝器。夜偶宿于祠侧。有玄衣武冠者。使相开函。忽不见。相意函百牛不可动。试举之轻甚。于是出宝器货易之。以施贫者。后渡江。止越城寺。忽游纵放荡。于冒朝贵。镇北将军司马恬招而鸩之。然爵连三釂。神气愈清爽。恬大异之。
高僧传·卷第十二 诵经
释法相。姓梁。不测何人。常山居精苦。诵经十馀万言。鸟兽集其左右皆驯若家禽。太山祠有大石函贮财宝。相时山行宿于庙侧。忽见一人玄衣武冠。令相开函言绝不见。其函石盖重过千钧。相试提之飘然而起。于是取其财以施贫民。后度江南止越城寺。忽游纵放荡优俳滑稽。或时裸袒干冒朝贵。晋镇北将军司马恬恶其不节。招而鸩之。频倾三钟。神气清夷。淡然无扰。恬大异之。至晋元兴末卒。春秋八十。时有竺昙盖竺僧法。并苦行通感。盖能神咒请雨。为杨州刺史司马元显所敬。法亦善神咒。晋丞相会稽王司马道子。为起治城寺焉。
僧昙霍 朝代:南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南凉僧。秃发傉檀时从河南来。尝谏傉檀穷兵好杀之非,傉檀不能从。后兵乱,不知所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知何许人。好居冢间树下。河西鲜卑秃发利鹿孤僭据西平。改元建和。时霍持一锡杖。自河南至。使人跪之曰。此般若眼。奉之者可以得道。人施以衣服。受之而掷地弃水。后其衣自还施家。无所污染。行疾如风。或力追之。莫可及。言祸福皆验。有戏藏其锡杖者。霍敛目良久。即知所藏处。起取去。无所问。鹿孤弟车骑傉檀。权倾一国。霍每劝令事佛。傉檀曰。吾先世事天地。今事佛。恐违先人之训。公能七日不食者。吾从公。且令人守视之。傉檀阴遗以饼饵。霍谓沙门智行曰。吾谁欺。欺国王耶。卒如期不食。于是傉檀信服焉。傉檀女疾。请救。霍曰。生死分定。圣不能转。正可粗知早晚耳。固请时后宫门久闭。霍趣开之曰。及开则生。不及则死。果宫门未及开而卒。每谓傉檀曰。若能安坐无为。则天下可定。国祚克昌。如其穷兵好杀。祸将及矣。傉檀不能从。后兵乱。霍不珠所终。
神僧传·卷第二
沙门昙霍。不知何许人也。秃发傉檀。时从河南来。持一锡杖令人跪曰。此是般若眼。奉之可以得道。时人咸异之。或遗以衣服。受而投之于河。后日以还其本主。衣无所污。行步如风云。言人生死贵贱无毫发之差。人或藏其锡杖。昙霍大哭数声。闭目须臾起而取之。咸奇其神异莫能测也。因之事佛者甚众。利鹿孤有弟傉檀。假署车骑权倾伪国。猜忌多所贼害。霍谓傉檀曰。当修善奉佛为后世桥梁。傉檀曰。先世未曾奉佛。今若奉佛恐违先世之旨。公若能七日不食颜色如常。是为佛道神明。仆当奉之。乃使人幽守七日。而霍无饥渴之色。傉檀遣沙门智行密持饼遗霍。霍不肯食。傉檀深奇之每。谓傉檀曰。若能安坐无为则天下可定。祚胤克昌如其穷兵好杀祸将及己。傉檀不能从傉檀女病甚。请救疗昙霍曰。人之生死自有定期。圣人亦不能转祸为福。昙霍焉能延命耶。正可知早晚耳。傉檀固请之。时后宫门闭。昙霍曰。急开后门。及开门则生。不及则死。傉檀命开之。不及而死。后兵乱不知所在。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释昙霍者。未详何许人。蔬食苦行。常居冢间树下。专以神力化物。时河西鲜卑偷发利鹿孤。愆据西平。自称为王。号年建和。建和二年十一月。霍从河南来至自西平。持一锡杖令人跪之云。此是波若眼。奉之可以得道。人遗其衣物受而辄投诸地。或放之河中。有顷衣自还本主。一无所污。行疾如风。力者追之。恒困不及。言人死生贵贱毫釐无爽。人或藏其锡杖。霍闭目少时。立知其处。并奇其神异终莫能测。然因之事佛者甚众。鹿孤有弟耨檀。假署车骑。权倾伪国。性猜忌多所贼害。霍每谓檀曰。当修善行道为后世桥梁。檀曰。仆先世以来恭事天地名山大川。今一旦奉佛恐违先人之旨。公若能七日不食颜色如常。是为佛道神明。仆当奉之。乃使人幽守七日。而霍无饥渴之色。檀遣沙门智行密持饼遗霍。霍曰。吾尝谁欺。欺国王耶。檀深奇之厚加敬仰。因此改信节杀兴慈。国人既蒙其祐。咸称曰大师。出入街巷百姓并迎为之礼。檀有女病甚笃。请霍救命。霍曰。死生有命。圣不能转。吾岂能延寿。正可知早晚耳。檀固请之。时宫后门闭。霍曰。急开后门。及开则生。不及则死。檀命开之。不及而卒。至晋义熙三年耨檀为勃勃所破。凉土兵乱不知所之。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蔬食苦行。常居冢间树下。专以神力化物。时河西鲜卑利鹿孤。僭据西平。自称为王。号年建和二年十一月。霍从河南。来至自西平。持一锡杖。云此是般若眼。奉之可以得道。人遗其衣物。受而辄投诸地。或放之河中。有顷。衣自还本主。一无所污。行疾如风。言人死生贵贱。毫𨤲无爽。人或藏其锡杖。霍闭目少时。立知其处。并奇其神异。因之事佛者甚众。鹿孤有弟傉檀假署车骑。权倾倾伪国。性猜忌。多所贼害。霍每谓檀曰。当修善行道。为后世桥梁。檀曰。仆先世已来。恭事天地名山大川。今一旦奉佛。恐违先人之旨。公若能七日不食。颜色如常。是为佛道神明。仆当奉之。乃使人幽守七日。而霍无饥渴之色。檀遣沙门智行。密持饼遗霍。霍曰。吾尝谁欺而欺国王耶。檀深奇之。厚加敬仰。因此改信。节杀兴慈。国人既蒙其佑。咸称曰大师。出入街巷。百姓迎礼。至晋义熙三年。傉檀为勃勃所破。凉土兵乱。不知所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法乐。西国人也。弃家以精律著名。弘始七年。至关中。时弗若多罗已化久矣。庐山慧远。闻支善毗尼。愿竟其学。遣书通好曰。佛教之兴。先自上国。分流已来。四百年于兹矣。然比丘根本。皆所未知。顷幸弗若多罗。诵出十诵。方半而没。兹用追恨。窃闻仁者。亦赍此经。必蒙开施。勿伥愤发。果使始涉之流。不失无上之津。此恩不赀。何以论报。支得书。乃与罗什。足多罗未尽之文。支住长安大寺。沙门慧观欲延居洛阳。支曰。洛中有人弘法。足以利世。吾当化律学未至之处。于是去。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中
昙摩流支。此云法乐。西域人也。弃家入道。偏以律藏驰名。以弘始七年秋达自关中。初弗若多罗诵出十诵未竟而亡。庐山释慧远闻支既善毗尼。希得究竟律部。乃遣书通好曰。佛教之兴先行上国。自分流以来四百馀年。至于沙门德式所阙尤多。顷西域道士弗若多罗。是罽宾人。甚讽十诵梵本。有罗什法师通才博见为之传译。十诵之中文始过半。多罗早丧中途而寝。不得究竟大业。慨恨良深。传闻仁者赍此经自随。甚欣所遇。冥运之来岂人事而已耶。想弘道为物感时而动。叩之有人。必情无所吝。若能为律学之徒。毕此经本。开示梵行洗其耳目。使始涉之流不失无上之津参怀胜业者日月弥朗。此则慧深德厚。人神同感矣。幸愿垂怀不乖往意。一二悉诸道人所具。流支既得远书及姚兴敦请。乃与什共译十诵都毕。研详考覈条制审定。而什犹恨文烦未善。既而什化不获删治。流支住长安大寺。慧观欲请下京师。支曰。彼土有人有法足以利世。吾当更行无律教处。于是游化馀方不知所卒。或云终于凉土未详。
释慧询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一 明律
释慧询。姓赵。赵郡人。少而蔬食苦行。经游长安受学什公。研精经论尤善十诵僧祇。乃更制条章义贯终古。宋永初中还止广陵大开律席。元嘉中至京止道场寺。寺僧慧观亦精于十诵。以询德为物范。乃令更振他寺。于是移止长乐寺。大明二年卒于所住。春秋八十有四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无垢眼。罽宾国人。沈鸷有志力。以苦行自律。弘毗尼。为龟兹学者之宗。龟兹陷。避地乌缠。闻罗什在长安。欲使胜品妙味。复沾东土。弘始八年。至关中。什敬礼如师。及什弃世。即引去。游寿春。译十诵本五十八卷。最后一诵。谓明受戒法。及诸成善法事。逐其义要。改名善诵。叉后赍住石涧。开为六十一卷。最后一诵。改为毗尼诵。故今犹二名存焉。又坐夏江陵之新寺。以汉言讲演无作妙本。盛行于时。慧观习其指要。为两卷。京师传写。纸为增价。终于石涧。寿七十七。为人眼青。时号青眼律师。
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中
卑摩罗叉。此云无垢眼。罽宾人。沈靖有志力。出家履道苦节成务。先在龟兹弘阐律藏。四方学者竞往师之。鸠摩罗什时亦预焉。及龟兹陷没乃避地焉。顷之闻什在长安大弘经藏。又欲使毗尼胜品复洽东国。于是杖锡流沙冒险东入。以伪秦弘始八年达自关中。什以师礼敬待。叉亦以远遇欣然。及罗什弃世。叉乃出游关左。逗于寿春止石涧寺。律众云聚盛阐毗尼。罗什所译十诵本五十八卷。最后一诵谓明受戒法及诸成善法事。逐其义要名为善诵。叉后赍往石涧。开为六十一卷。最后一诵改为毗尼诵。故犹二名存焉。顷之南适江陵于辛寺夏坐开讲十诵。既通汉言善相领纳。无作妙本大阐当时。析文求理者其聚如林。明条知禁者数亦殷矣。律藏大弘叉之力也。道场慧观深括宗旨。记其所制内禁轻重。撰为二卷。送还京师。僧尼披习竞相传写。时闻者谚曰。卑罗鄙语。慧观才录。都人缮写纸贵如玉。今犹行于世为后生法矣。叉养德好闲弃諠离俗。其年冬复还寿春石涧卒于寺焉。春秋七十有七。叉为人眼青。时人亦号为青眼律师。
释慧恂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赵氏。赵郡人。少而精苦。游关中从罗什。究十诵僧祇。乃义疏之。永初中。讲授于广陵。元嘉中。至京师止道场寺。后移长乐寺。大弘律学。大明二年殁。寿八十。
释慧虔 朝代: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释慧虔。姓皇甫。北地人也。少出家奉持戒行志操确然。憩庐山中十有馀年。道俗有业志胜途者莫不属慕风彩。罗什新出诸经。虔志存敷显宣扬德教。以远公在山足纽振玄风。虔乃东游吴越嘱地弘通。以晋义熙之初。投山阴嘉祥寺剋己导物。苦身率众。凡诸新经皆书写讲说。涉将五载。忽然得病寝疾。少时自知必尽。乃属想安养祈诚观世音。山阴比寺有净严尼。宿德有戒行。夜梦见观世音从西郭门入。清晖妙状光映日月。幢幡华盖皆以七宝庄严。见便作礼。问曰。不审大士今何所之。答云。往嘉祥寺迎虔公。因尔无常。当时疾虽绵笃而神色平平有如恒日。侍者咸闻异香。久之乃歇。虔既自审必终。又睹瑞相。道俗闻见咸生叹羡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僧人。罽宾国人。能诵大小乘经数百万言,世间法术,多所综习。在沙勒国,为太子达摩弗多所重,留养宫中。鸠摩罗什从而受学。后至姑臧,姚兴迎之,与罗什共译经。译出《四分律》、《长阿含经》等。辞还外国,至罽宾,得《虚空藏经》等。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此云觉明。罽宾国婆罗门种。世奉外道。有比丘乞食其家。耶舍父怒驱之。遂手足挛躄。卜曰。坐犯大人。即求向比丘忏悔。遂愈。父大惊。俾耶舍师事焉。时年十三。尝随师逢虎嚝野中。师窘欲逃匿。耶舍曰。毋畏。虎且去。师问其故。曰虎已饱矣。前行见馀残。师心异之。年十五。日诵三万言。有异僧怜其慧敏。为乞食分共之。使无废诵习。年十九。诵大小乘经。数百万言。性高简以知见广大。自持视世。莫足以师己者。人亦以此短之。然见其风度。谈笑则又爽然。失所恨。以是反壮犹为沙弥。益从其舅。学五明诸论。年二十七乃得戒。常供众僧饭于沙勒王家。太子达磨勿多与语悦之。留以供养。罗什后至。复相研究欢甚。会什侍毋还龟兹。沙勒太子嗣位。时吕光伐龟兹。龟兹求敕于沙勒。兵未至。而龟兹陷。罗什为所执舍独东化龟兹。十年什在姑臧。遣书邀舍。国人留挽。又一年因夜与弟子。窃发。弟子曰。且日追至奈何。于是祝药投钵水中。洗足以行。黎明数百里。问弟子何觉。曰但闻疾风泪出耳。复祝药投水。洗足乃止。至姑臧什在长安闻兴以女子逼为非法。叹曰。好绵其可使驰之棘林中哉。什劝兴迎之使至。耶舍笑曰。明旨远降。便当驿驰。仰副檀越待士之勤。脱见礼如罗什者。即贫道未敢闻命。使还以闻。兴叹其几慎。遣使敦喻。乃肯来。兴郊迎。别建精舍于逍遥园。虽盛供设。无所受。时至分卫一食而已。时罗什译十住品经。疑未操笔。至是审定。焉舍为人赤髭。善毗婆沙。时号赤髭毗婆沙又以其道。为什所师。号大毗婆沙。司隶校尉姚爽。请出昙无德律。兴疑其脱谬。试令诵差籍药方五万言及覆无误者。又译四分律。凡四十四卷。长阿含等兴以万缣施。凡所施积一屋。皆未尝问。或货之以造城南寺云。还西域至罽宾。得虚空藏经一卷。傅贾客寄凉州故人。
神僧传·卷第二
佛陀耶舍。此云觉名。罽宾人。婆罗门种。世事外道。有一沙门从其家乞食。其父怒使人打之。父遂手脚挛躄不能行止。乃问于巫师。对曰。坐犯贤人鬼神使然也。即请此沙门竭诚忏悔。数日便瘳。因令耶舍出家为其弟子。时年十三。常随师远行。于旷野逢虎。师欲走避。耶舍曰。此虎已饱必不侵人。俄而虎去。前行果见馀㱴。师密异之。至年十五诵经日记二三万言。所住寺常于外分卫废于诵习。有一罗汉重其聪敏。恒乞食供之。至年十九诵大小乘经数百万言。年二十七方受具戒。后至沙勒国。时国王不豫。请僧斋会。太子见而悦之请留宫内供养。罗什后至。复从舍受学。甚相尊敬。后罗什往龟兹。为吕光所执。舍停十馀年。乃东适龟兹法化甚盛。时什在姑臧。遣使要之。欲去国人留之停岁许。后语弟子云。吾欲寻罗什。可密装衣发勿使人知。弟子曰。恐明日追至不免复还耳。耶舍乃取清水一钵以药投中。咒数十言。与弟子洗足。即便夜发。比至旦行数百里。问弟子曰。何所觉耶。答曰。唯闻疾风之响。眼中泪出耳。耶舍又与咒水洗足住息。明旦国人追之。已差数百里不及。行达姑臧。而什已入长安。闻姚兴逼以妾媵劝为非法。乃叹曰。罗什如好绵何可使入棘林中。什闻其至姑臧劝姚兴迎之。兴未纳。顷之兴命什译出经藏。什曰。夫弘宣法教宜令文义圆通。贫道虽诵其文未善其理。唯佛陀耶舍深达幽致。今在姑臧愿诏徵之。一言三详。然后著笔。使微言不坠取信千载也。兴从之。即遣使招迎。厚加赠遗悉不受。乃笑曰。明旨既降便应载驰。檀越待士既厚。脱如罗什见处。则未敢闻命。使还具说之。兴叹其慎重。至长安兴自出候问。别立新省于逍遥园中。四事供养。并不受。时至分卫一食而已。耶舍先诵昙无德律。伪司隶校尉姚爽请令出之。乃试耶舍。令诵羌籍药方可五万言。经一日执文覆之不误一字。众服其强记。即以弘始十二年译出四分律。凡四十四卷。并出长阿含等。凉州沙门竺佛念译为秦言。道含笔受。至十五年解座。兴䞋耶舍布绢万匹。悉不受。道含佛念布绢各千匹。名德沙门五百人。皆重䞋施。耶舍后辞还外国。至罽宾得虚空藏经一卷。寄贾客传与凉州诸僧。后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中
佛陀耶舍。此云觉明。罽宾人也。婆罗门种。世事外道。有一沙门从其家乞。其父怒使人打之。父遂手脚挛癖不能行止。乃问于巫师。对曰。坐犯贤人鬼神使然也。即请此沙门竭诚忏悔。数日便瘳。因令耶舍出家为其弟子。时年十三。常随师远行于旷野逢虎。师欲走避。耶舍曰。此虎已饱必不侵人。俄而虎去。前行果见馀残。师密异之。至年十五诵经日得二三万言。所住寺常于外分卫废于诵习。有一罗汉重其聪敏。恒乞食供之。至年十九诵大小乘经数百万言。然性度简傲颇以知见自处。谓少堪己师者。故不为诸僧所重。但美仪止善谈笑。见者忘其深恨。年及进戒莫为临坛。所以向立之岁。犹为沙弥。乃从其舅学五明诸论。世间法术多所练习。年二十七方受具戒。恒以读诵为务手不释牒。每端坐思义。尚云不觉虚过于时。其专精如此。后至沙勒国。国王不悆请三千僧。会耶舍预其一焉。时太子达摩弗多。此言法子。见耶舍容服端雅问所从来。耶舍詶对清辩。太子悦之仍请留宫内供养。待遇隆厚。罗什后至。复从舍受学甚相尊敬。什既随母还龟兹。耶舍留止。顷之王薨。太子即位。时符坚遣吕光西伐龟兹。龟兹王急求救于沙勒。沙勒王自率兵赴之。使耶舍留辅太子委以后事。救军未至而龟兹已败。王归具说罗什为光所执。舍乃叹曰。我与罗什相遇虽久未尽怀抱。其忽羁虏相见何期。停十馀年。乃东适龟兹法化甚盛。时什在姑臧遣信要之。裹粮欲去。国人留之。复停岁许。后语弟子云。吾欲寻罗什。可密装夜发勿使人知。弟子曰。恐明日追至不免复还耳。耶舍乃取清水一钵以药投中。咒数十言。与弟子洗足。即便夜发。比旦行数百里。问弟子曰。何所觉耶。答曰唯闻疾风之响。眼中泪出耳。耶舍又与咒水洗足住息。明旦国人追之。已差数百里不及。行达姑臧。而什已入长安。闻姚兴逼以妾媵劝为非法。乃叹曰。罗什如好绵。何可使入棘林中。什闻其至姑臧劝姚兴迎之。兴未纳。顷之兴命什译出经藏。什曰。夫弘宣法教宜令文义圆通。贫道虽诵其文未善其理。唯佛陀耶舍深达幽致。今在姑臧。愿下诏徵之。一言三详然后著笔。使微言不坠取信千载也。兴从之。即遣使招迎。厚加赠遗。悉不受。乃笑曰。明旨既降便应载驰。檀越待士既厚。脱如罗什见处则未敢闻命。使还具说之。兴叹其几慎。重信敦喻。方至长安。兴自出候问。别立新省于逍遥园中。四事供养。并不受。时至分卫一食而已。于时罗什出十住经。一月馀日疑难犹豫尚未操笔。耶舍既至。共相徵决辞理方定。道俗三千馀人皆叹其当要。舍为人赤髭。善解毗婆沙。时人号曰赤髭毗婆沙。既为罗什之师。亦称大毗婆沙。四事供养衣钵卧具。满三间屋不以关心。姚兴为货之。于城南造寺。耶舍先诵昙无德律。伪司隶校尉姚爽请令出之。兴疑其遗谬。乃请耶舍令诵羌籍药方可五万言。经二日乃执文覆之不误一字。众服其强记。即以弘始十二年译出四分律凡四十四卷。并长阿含等。凉州沙门竺佛念译为秦言。道含笔受。至十五年解座。兴䞋耶舍布绢万匹。悉不受。道含佛念布绢各千匹。名德沙门五百人皆重䞋施。耶舍后辞还外国。至罽宾得虚空藏经一卷。寄贾客传与凉州诸僧。后不知所终。
释昙翼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馀杭人。有卓行。初为沙门。依庐山慧远。又诣关中。依鸠摩罗什。后东归。结庵秦望西北峰。涧饮诵法华。感普贤现女子身。以筠笼盛白豕持二蒜。至前曰。妾以事入山。将归而夕。豺狼当道。柰何。愿托一宿。翼坚却之。女哀求尤苦。遂宿之檐外。夜半号呼谓腹疼。请翼按摩。翼不可。请不已。乃以布裹杖头。遥为摩之。逮旦忽祥云四合。其豕为象。蒜为莲华。凌空谓翼曰。我观汝心。如水中月。清净无染。不久当归我众矣。是时会稽大守孟顗。方晨坐堂上视事。忽见光射庭际。隐然金石丝竹之声。访而知之。遂以翼道行闻于朝。敕以法华精舍。为法华寺。初翼以雉听沙门法志诵法华。阅七年而命终。志瘗之。夜梦童子拜曰。今因经力。获生山前王氏家。一日王氏设斋。召志。志方踵门。儿曰。我和尚来也。志使解衣视腋下。果有雉毳三茎。遂依志出家。名昙翼云。宋元嘉二十七年卒。祷七十。翼同游昙学者。有庵号乐林精舍。与翼庵不远。又有道敬者。王右军之后也。有道学。严于持律。操行尤清厉。
名僧传抄
本姓姚。生羌土中。年十六。师事道安。善辞大乘。弥精三藏。才识明俊。虽不逮安。而节行清苦。门人莫竞。晋长沙大守荆洲胜舍。钦安风德。欲远相迎请。舍宅为寺。告安求一僧为寺主。安顾谓翼曰。荆楚士庶始欲归宗。成其美者。非尔谁欤。尔其行也。翼贞锡南佂。至即缔构。一年功毕。名长沙寺。后游盖部。刺史毛璩一遇相重。便饷米千斛。为设中食。饭内得一粒谷。即择取先啖。璩叹曰。此沙门岂弃人供养者邪。遂厚加赠遗。寻归荆洲。及丘贼入境。抄掠汉南。江陵阖境。避难上明。翼又于上明造东寺。后还长沙寺。复加开祐造大塔。并丈六金像。未有舍利。祈请累年。忽尔而得。即集僧尼五百人。烧香赞唱。请一钵水。以汎舍利。舍利右旋。五色光耀。清彻满室。因往巳陵君山伐木。山海经谓阔廷山者也。上有幽穴。潜通吴之苞山。山既神异。行者惮之。上人说。桓玄闻山有白雉兔。乃往求之。迷路累日。望船甚近。而不得至。翼至见白蛇数十断道。翼为说法。蛇乃避路。夜得梦云。林木是所惜。既营佛塔辄给。但莫命部曲非法取也。人力皆是借倩。遂有所窃。至江陵。翼杖巳。上饫木未取。为军人御夺。改先小塔。更立大塔。又铸丈六金像。先契二匠。便设大会。愿无鲠妨。四辈闻知。皆乐随憙。所获铜𩿊过足周用。因以所馀更造灵仪。举香七尺。翼德被䧅服。学徒归凑。每叹寺足众僧。形像尚少。尝闻阿育王多造佛像。随缘流布。而独不至此。岂非精诚未诣邪。于是弥致恳恻。永和十九年二月八日夜。忽有像现城北。身光照夜。明若晨曦。阖洲惊骚。远近云集。时白马寺遣迎百人。展力折不能动。翼曰。此必阿育王像当往长沙寺。非强力所能移。佥曰请效甚验。翼乃稽首致敬。命弟子擎捧。裁有五人。飘然轻举。四众推伏。请问其故。翼笑曰。昔有诚愿。推理谓尔后耳。罽宾禅师僧伽难陁。从蜀下入寺礼拜。云是外国像。寻觅铭题佛光。果有胡书。读曰阿育王造也。年八十二。义照中卒(云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一名慈钦。不知何许人。师事远公。善讲学。有戒行。兼习禅业。义熙中。过新阳县。县民犬牙相望。百馀家。安至怪已闭门。问之知多虎。有社庙居大树下。安因就禅坐。顷之一虎负尸置安前。跳跃喜见爪尾。安呵之。虎于是踞地敛目。安为说法而去。旦日追捕者。见安大惊。以为神。虎灾自是而息。遂易庙为寺。留安居之。田园皆为常住。后不知所终。
神僧传·卷第二
释法安。一名慈钦。未详何许人。远公弟子也。善持戒行讲说众经兼习禅业。善能开化愚矇拔邪归正。晋义熙中新阳县虎灾。县有大社树下筑神庙。左右居民以百数。遭虎死者夕有一二。安尝游其县暮投此村。民以畏虎早闭门闾。安径之树下通夜坐禅。向晓闻虎负人而至投之树北。见安如喜如惊。跳伏安前。安为说法授戒。虎踞地不动。有顷而去。平旦村中人追虎至树下。见安大惊。谓是神人。遂传之一县。士庶宗奉。虎灾由此而息。因改神庙留安立寺。左右田园皆舍为众业。后欲作画像须铜青困不能得。夜梦见一人近其床前云。此下有铜钟觉即掘之果得二口。因以青成像。后以一钟助远公铸佛。馀一武昌太守熊无患借视遂留之。安后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三
释法安。一名慈钦。未详何许人。远公之弟子也。善戒行讲说众经兼习禅业。善能开化愚曚拔邪归正。晋义熙中新阳县虎灾。县有大社树下筑神庙。左右居民以百数。遭虎死者夕有一两。安尝游其县暮逗此村。民以畏虎早闭闾。安径之树下通夜坐禅。向晓闻虎负人而至投之树北。见安如喜如惊跳伏安前。安为说法授戒。虎踞地不动。有顷而去。旦村人追虎至树下。见安大惊。谓是神人。遂传之一县士庶宗奉。虎灾由此而息。因改神庙留安立寺。左右田园皆舍为众业。后欲作画像须铜青困不能得。夜梦见一人迂其床前云。此下有铜钟。觉即掘之果得二口。因以青成像。后以铜助远公铸佛。馀一武昌太守熊无患借视遂留之。安后不知所终。
僧彻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王氏。太原人。初客寄襄阳。年十六。造庐山远公。公异之。问曰。宁有出家志邪。对曰。远尘离俗。是其本心。成就法器。当烦匠者。远笑曰。种性已能无畏。它日其可量哉。于是落发。以精究经论。文学有称于时。尝至山南。拊寒松而舒啸。谷风远至。山鸟和鸣。超然自得。因而问远。律禁丝管。绝歌舞。固也。若乃一吟一啸。可得为乎。远曰。以散乱言之。皆谓违法。于是终身不妄谈笑。远使讲小品。辨倾辈流。难者不能折。南游止江陵五层寺。为彭城王义康所敬。元嘉二十九年没。寿七十。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僧彻。姓王。本太原晋阳人。少孤兄弟二人寓居襄阳。彻年十六入庐山造远公。远见而异之。问曰。宁有出家意耶。对曰。远尘离俗固其本心。绳墨镕钧更唯匠者。远曰。君能入道当得无畏法门。于是投簪委质从远受业。遍学众经尤精波若。又以问道之暇亦厝怀篇牍。至若一赋一咏辄落笔成章。尝至山南攀松而啸。于是清风远集众鸟和鸣。超然有胜气。退还咨远。律制管弦戒绝歌舞。一吟一啸可得为乎。远曰。以散乱言之皆为违法。由是乃止。至年二十四远令讲小品。时辈未之许。及登座词旨明析。听者无以折其锋。远谓之曰。向者勍敌并无遗力。汝城隍严固攻者丧师。反轸能尔。良为未易。由是门人推服焉。远亡后南游荆州止江陵城内五层寺。晚移琵琶寺。彭城王义康仪同萧思话等。并从受戒法。筵请设斋。穷自下馔。宋元嘉二十九年卒。春秋七十。刺史南谯王刘义宣为造坟圹。时荆州上明有释僧庄者。亦善涅槃及数论。宋孝武初被敕下都。称疾不赴。
释道琼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道琼。本姓江。丹阳人也。年十馀博涉经史。成戒已后明达三藏精勤苦行。晋太元中皇后美其高行。凡有所修福多凭斯寺。富贵妇女争与之游。以元嘉八年大造形像处处安置。彭城寺金像二躯。帐座完具。瓦官寺弥勒行像一躯。宝盖璎珞。南建兴寺金像二躯。杂事幡盖。于建福寺造卧像并堂。又制普贤行像。供养之具靡不精丽。又以元嘉十五年造金无量寿像。以其年四月十日。像放眉间相光明照寺内。皆如金色。道俗相传咸来修敬。瞻睹神辉莫不欢悦。复以元皇后遗物。开拓寺南更造禅房。云。
僧昙迁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4—482 【介绍】: 南朝宋僧。月支国人。本姓支,寓居建康。游心佛义,善谈老庄。工楷书,常布施题经。与范晔、王昙首等友善。住乌衣寺。及范晔被诛,知交无敢近。迁乃货衣物,悉力营葬。宋孝武帝闻而叹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建康支氏。少出家。游心竺义。兼通孔老。善辞章。研究十地。尝注之。以行世。巧于转读。梵声清婉。特拔终古。与彭城王义康。范晔王昙首游。初居祗洹寺。后徙乌衣寺。终始一节。不为世俗变也。范晔既被诛。合门十二。丧莫敢举。迁货衣钵。营葬焉。孝武闻而义之。谓徐爰曰。卿著宋书。慎勿遗此士也。建元四年卒。寿九十九。
高僧传·卷第十三 经师
释昙迁。姓支。本月支人。寓居建康。笃好玄儒。游心佛义。善谈庄老。并注十地。又工正书。常布施题经。巧于转读有无穷声韵。梵制新奇特拔终古。彭城王义康范晔王昙首。并皆游狎。迁初止祇洹寺。后移乌依寺。及范晔被诛。门有十二丧。无敢近者。迁抽货衣物悉营葬送。孝武闻而叹赏。谓徐爰曰。卿著宋书勿遗此士。王僧虔为湘州及三吴。并携共同游。齐建元四年卒。年九十九。时有道场寺释法畅。瓦官寺释道琰。并富声哀婉。虽不竞迁等。抑亦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