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216,分1748页显示 上一页 136 137 138 139 140 142 143 144 145 下一页
释法因(号 净名 )
释法平(字 元衡 号 怡云野人 )
释法泉( 时 号 佛慧 )
释法泰(号 佛性 李 )
释法淳(号 圆智 )
释海评(号 庐山二龙云 )
释深(号 已庵 )
释清哲(号 朴庵 )
释清旦( 严 号 慧通 )
释玄宝(号 文畅大师 )
释玿(号 石庵 )
释皎渊(字 本月 大理段氏国公 )
释真慈(号 元庵 李 )
释矿师(号 圣僧 )
其它辞典(续上)
释楚明(号 宝印 张 宝印禅师 )释法因(号 净名 )
释法平(字 元衡 号 怡云野人 )
释法泉( 时 号 佛慧 )
释法泰(号 佛性 李 )
释法淳(号 圆智 )
释海评(号 庐山二龙云 )
释深(号 已庵 )
释清哲(号 朴庵 )
释清旦( 严 号 慧通 )
释玄宝(号 文畅大师 )
释玿(号 石庵 )
释皎渊(字 本月 大理段氏国公 )
释真慈(号 元庵 李 )
释矿师(号 圣僧 )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泉,俗姓时。随州(今属湖北)人。住金陵蒋山,号佛慧,深谙内典,丛林谓之泉万卷(《罗湖野录》卷三)。乃青原下十一世,云居舜禅师法嗣。多为名士敬崇,与苏轼等有交往,赵抃曾师事之。晚年诏住大相国智海禅寺,未赴而卒。事见《五灯会元》卷一六、,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一。今录诗十一首。全宋文·卷二○○五
法泉,俗姓时,随州(治今湖北随州)人。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赐号佛慧。晚年奉诏住大相国智海禅寺。能为诗,与东坡为方外友。见《补续高僧传》卷一○。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泉。随州时氏子。住持蒋山寺。经营辛苦。以成就丛林。与苏东坡。为方外友。坡舟行至金陵。阻风江浒。师迎之至寺。坡云。如何是智海之灯。师随以偈答之。曰。指出明明是甚么。举头鹞子新罗过。从来这碗最稀奇。会问灯人能几个。坡欣然。以诗答之。今日江头天色恶。炮车云起风欲作。独望钟山唤宝公。林间白塔如孤鹤。宝公骨冷嗔不闻。却有老泉来唤人。电眸虎齿霹雳舌。为予吹散千峰云。南来万里亦何事。一酌曹溪知水味。他年若画蒋山图。仍作泉公唤居士。师住衢之南禅。赵清献公抃。日亲之。师未尝容措一词。后典青州。宴坐闻雷而悟。临薨遗师书曰。非师平日警诲。至此必不得力矣。师悼以偈曰。仕也邦为瑞。归欤世作程。人间金粟去。天上玉楼成。慧剑无纤缺。水壶彻底清。春风瀫水路。孤月照云明。师晚年奉诏住大相国智海禅寺。因问众曰。赴智海。留蒋山。去就孰是。众皆无对。师索笔书偈云。心是心非徒儗议。得皮得髓谩商量。临行珍重诸禅侣。门外千山正夕阳。书毕而逝。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又法泉,字佛慧,随州时氏子,居太平兴国寺,经营辛苦,多所修建,以成丛林。与苏东坡友善,晚奉诏住大相国智海禅寺。问众曰:“赴智海,留蒋山,去就孰是?”众未及对,泉书偈曰:“非心非佛徒拟议,得皮得髓漫商量。临行珍重诸禅侣,门外千山正夕阳。”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泰,号佛性,俗姓李,汉州(今四川广汉)人。住鼎之德山,邵之西湖及谷山道吾,敕居潭州大沩。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七十一首。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法泰号佛性。汉州李氏子。僧问。理随事变该万有而一片虚凝。事逐理融等千差而咸归实际。如何是理法界。师曰。山河大地。曰如何是事法界。师曰。万象森罗。曰如何是理事无碍法界。师曰。东西南北。曰如何是事事无碍法界。师曰。上下四维。上堂渺渺邈邈十方该括。坦坦荡荡绝形绝相。目欲视而睛枯。口欲谈而词丧。文殊普贤全无伎俩。临济德山不妨提唱。龟吞陕府铁牛。蛇咬嘉州大像。吓得东海鲤鱼直至如今肚胀。上堂忆昔游方日获得二种物。一是金刚锤。一是千圣骨。持行宇宙中气岸高突兀。如是三十年用之为准则。而今年老矣。一物知何物掷下金刚锤击碎千圣骨。抛向四衢道不能更惜得。任意过浮生。指南将作北。呼龟以为鳖。唤豆以为粟。从他明眼人笑我无绳墨。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法泰,字佛性,汉川李氏子。僧问:“理随事变,该万有而一片虚凝;事逐理融,等千差而咸归实际,如何是理法界?”泰曰:“山河大地。”曰:“如何是事法界?”泰曰:“万象森罗。”曰:“如何是理事无碍法界?”泰曰:“东西南北。”曰:“如何是事事无碍法界?”泰曰:“上下四维。”上堂:“渺渺漠漠,十方该括,坦坦荡荡,绝形绝相。目欲视而睛枯,口欲谈而词丧。文殊、普贤全无伎俩,临济、德山不妨提倡。龟吞陜府铁牛,蛇咬嘉州大象,吓得东海鲤鱼,直至如今肚胀。”上堂:“忆昔游方,日获得二种物,一是金刚锤,一是千圣骨,持行宇宙中,气岸高突兀,如是三十年用之为准则,而今年老矣。一物知何物?掷下金刚锤,击碎千圣骨,抛向四衢道,不能更惜得,任意过浮生,指南将作北,呼龟以为鳖,唤豆以为粟,从他明眼人,笑我无绳墨。”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清旦,俗姓严,蓬州仪陇(今属四川)人。初出关至德山,后住岳州永庆寺,迁潭州慧通寺。为南岳下十六世,大沩佛性法泰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六首。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清旦号慧通。蓬州严氏子也。初辞亲爱即嗜空宗。闻有教外别传之道注念日切。乃腰包出关拟投丛席。时大沩泰和尚住德山。谒之值泰上堂举。赵州曰。台山婆子已为汝勘破了也。且道意在甚么处。良久曰。就地撮将黄叶去。入山推出白云来。旦闻平生疑碍释然。翌日入室。泰问曰。前百丈不落因果因甚堕野狐。后百丈不昧因果因甚脱野狐。旦曰。好与一坑埋却。住后上堂曰。三脚驴子弄蹄行。步步相随不相倒。树头惊起。双鲤鱼拈来。一老一不老。为怜松竹引清风。其奈出门便是草。因唤檀郎识得渠。大机大用都推倒。烧香勘證见根源。粪扫堆头拾得宝。丛林浩浩谩商量。劝君莫谤先师好。旦之门庭严肃机语峻利。是故学者多难泊焉。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清旦,字慧通,蓬州严氏子也。初辞亲爱,即嗜空宗,闻有教外别传之道,注念日切。乃发足远游,欲投丛席。时大沩山泰住德山,谒之。值泰上堂,举赵州曰:“台山婆子已为汝勘破了也,且道意在甚么处?”良久曰:“就地撮将黄叶去,入山推出白云来。”旦闻,平生疑碍释然。翌日入室,泰问曰:“前百丈不落因果,因甚堕野狐?后百丈不昧因果,因甚脱野狐?”旦曰:“好与一坑埋却住。”后上堂曰:“三脚驴子弄蹄行,步步相随不相到。树头惊起双鲤鱼,拈来一老一不老。为怜松竹引清风,其奈出门便是草。因唤檀郎识得渠,大机大用都推倒。烧香勘證见根源,粪扫堆头拾得宝。丛林浩浩谩商量,劝君莫谤先师好。”旦之门庭严肃,机语峻利,故学者仰之,知取法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皎渊,字本月,亦高氏子,袭大理段氏国公,而嗣法普济者也。尝问济云:“如何免得生死?”济曰:“谁将生来?”渊拟议,济以扇击几有声,遂悟。及住水目弘化,后进朝野尊仰。寂示偈云:“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掷笔而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真慈,号元庵,俗姓李,潼川(今四川三台)人。初依成都正法出家,后南游,依道颜禅师。住婺州智者寺。为南岳下十七世,东林道颜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有传。今录诗三首。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真慈号元庵。潼川李氏子也。总角即慕空寂好游伽蓝。恳父母依成都之正法院圆顶受具足大小乘戒。洁肃冰雪解慧日隆。耽嗜贝文遍游讲肆。听圆觉修多罗。至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毕竟无体实同幻化。因而有省颂曰。一颗明珠。在我这里。拨著动著。放光动地。呈似诸座讲师。无能识者。归举受业师。师以狗子无佛性话诘之。慈曰。百千公案无出此颂也。师乃叱出。因而南游庐阜挂锡圆通。时卐庵为西堂为众入室。举僧问云门。拨尘见佛时如何。门曰。佛亦是尘。慈闻豁然。随声便喝。以手指胸曰。佛亦是尘。复呈颂曰。拨尘见佛佛亦是尘。问了答了直下翻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颂尘尘三昧曰。钵里饭桶里水。别宝昆崙坐潭底。一尘尘上走须弥。明眼波斯笑弹指。笑弹指珊瑚枝上清风起。卐庵颔之。于是声扬四表道洽殊途。出主智者诲诱学者。大屠龙之手焉。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元庵。真慈者。潼州李氏子。初依成都正法出家。具戒。嗣游讲肆听圆觉。至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毕竟无体。实同幻化。因而有省。作颂曰。一颗明珠。在我这里。拨著动著。放光动地。归以呈其师。其师诘之。师曰。虽百千万亿公案。不出此颂也。其师以为不逊。乃叱去。因南游。至庐山圆通。时卐庵为西堂。为众入室。举僧问云门。拨尘见佛时如何。门云。佛亦是尘。师随声便喝。以手指胸曰。佛亦是尘。复颂曰。拨尘见佛。佛亦是尘。问了答了。直下翻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颂尘尘三昧曰。钵里饭。桶里水。别宝昆崙坐潭底。一尘尘上走须弥。明眼波斯笑弹指。笑弹指。珊瑚枝上清风起。卐庵深肯之。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真慈,字元庵,潼州李氏子也。总角即慕空寂,好游伽蓝。恳父母,依成都之正法院圆顶,受具足,大小乘戒,洁肃冰雪,解慧日隆。耽嗜贝文,遍游讲肆,听《圆觉修多罗》,至“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毕竟无体,实同幻化。”因而有省,颂曰:“一颗明珠,在我这里。拨著动著,放光动地。”呈似诸座讲师,无能识者。归举受业师,师以狗子无佛性话诘之。慈曰:“百千公案,无出此颂也。”师乃叱出。因而南游庐阜,挂锡圆通。时卐庵为西堂,为众入室,举“僧问云门,拨尘见佛时如何?门曰:佛亦是尘。”慈闻豁然,随声便喝,以手指胸曰:“佛亦是尘。”复呈颂曰:“拨尘见佛,佛亦是尘。问了答了,直下翻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颂尘尘三昧曰:“钵里饭,桶里水,别宝昆崙坐潭底。一尘尘上走须弥,明眼波斯笑弹指。笑弥指,珊瑚枝上清风起。”卐庵颔之。于是声扬四表,道洽殊途,出主智者,诲诱学者,大屠龙之手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福州海坛县。戍卒之子。出家居楞伽院。八岁即嗜野菜。凡经锄𣃁。皆以为杀伤物命。每见庖治毛鳞则投沙灰其中。使不可食。及薙落。顶有香气。如爇沈檀。谓人曰。开元寺塔。我于隋朝所造者。其说往事。殊有徵验可信。时号圣僧侍御史皇甫政为郡留后。请就府供养。以一素锤子。杂百肉锤子。以进。矿独取素者馀尽挥去。政惊叹。年十三卒。盖亦其自所记云。神僧传·卷第九
矿师者。海坛戍卒之子。自七八岁不喜鱼肉甘嗜野菜。每见家厨烹燀(音阐)毛鳞。则手掬沙灰投于爨镬。贵其不食。自言开元寺塔隋朝中我造也。多说未萌事后皆契合。便请出家。因披法服。顶有香气如爇沈檀。时号为圣僧。侍御史皇甫政请入府署。因作肉锤子百数。惟一是素者。盘器交杂悉陈于前。意验之凡圣耳。矿临筵径拈素者啖之。馀者手拂而作。皇甫部曲一皆惊叹。自言寿止十三当定归灭至是果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