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215,分1748页显示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24  25  26  27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王须拔(漫天王 )
薛举(西秦霸王 举为武皇帝 )
薛仁杲(万人敌 )
裴行俨(万人敌 )
魏刀儿(漫天王、历山飞 )
沈法兴(江南道总管 )
李播(别称 李昭徽 黄冠子、唐太史令淳风之父 )
窦氏
李密(魏公、蒲山公 玄邃、法主、元邃 邢国公、蒲山郡公 )
林士弘(元兴王、南越王 )
僧昙伦( 三国论魁 )
释慧思( 寒林 )
方亮(吴王 )
王绩(无功 东皋子 别称 五斗子、五斗先生、斗酒学士 )
汪华(吴王 越国公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8 【介绍】: 隋上谷人。炀帝大业十一年,于上谷举兵反,自号漫天王,国号燕。北连突厥,南侵燕赵,有众十余万。后攻幽州,为窦建德所败,中流矢死。
薛举 朝代:隋末至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8 【介绍】: 隋末唐初河东汾阴人,移居兰州金城。隋末为金城府校尉,与子薛仁杲起兵,自号西秦霸王,建元秦兴。尽有陇西地,众十三万。大业十三年,于兰州称帝。次年,与唐军交战,败唐军,欲乘胜直趋长安,方行而病,未几卒。子仁杲立,谥举为武皇帝。未葬而仁杲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8 【介绍】: 隋末唐初河东汾阴人,移居兰州金城,薛举长子。多力善骑射,军中号为万人敌,然凶残好杀人。大业十三年,举称帝于兰州。次年举死,仁杲嗣位,诸将素与其有隙者,皆猜惧,兵势日衰。秦王李世民率军驻高墌,坚壁以折之。久之,仁杲粮乏,挑战不许,兼众叛亲离,遂降。李世民囚仁杲归京师斩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18 【介绍】: 隋河东人。裴仁基子。骁勇善战,号万人敌。随父归李密。密败,归王世充为左辅大将军。世充惮其威名,颇加防范。仁基父子不自安,谋归国。事泄,与父同为世充所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8 【介绍】: 隋人。炀帝大业末,群雄并起,上谷人王须拔拥众数万,自号漫天王,刀儿为其亚将。唐高祖武德元年,须拔死,刀儿代领其众,自号历山飞。入据深泽,有徒众十万。窦建德佯与之和,因其无备袭破之。
沈法兴 朝代:隋至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0 【介绍】: 隋至唐初湖州武康人。沈恪子。隋炀帝大业末,为吴郡太守。宇文化及杀炀帝,乃以诛化及为名起兵,将精卒六万趋江都。杀毗陵郡通守路道德,据有江表十余郡,自署江南道总管。闻越王杨侗立,乃上书称大司马,承制置百官。唐高祖武德二年,称梁王,建元延康。自以为江南指日而定,专立威刑,将士有小过,即便诛戮。后为李子通所败,投江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中山卢奴人。李先裔孙。博涉稽古,脱略不羁,时人称为播郎,因以为字。善辩,属文不拘常格。有志隐逸,寻师访道不远千里。初为道士,中年应诏举任高唐尉。炀帝大业中携妻子隐于嵩山,号黄冠子。有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岐州雍人。李淳风父。历官高唐尉。以官卑不得志,遂弃官为道士,自号黄冠子。有文学,通天文历算,与王绩、吕才等为友。有文集十卷,佚。今存《天文大象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岐州雍(今陕西凤翔)人。隋时官高唐尉,以官卑不得志,遂弃官为道士,自号黄冠子。有文学,通天文历算。与王绩、吕才等为友。《旧唐书·李淳风传》附其事迹。有文集1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首,出于《玉台后集》。
全隋文·卷三十六
播,中山人,一云太原人。徙岐州雍县,为高唐尉。弃官为嵩阳观道士,号黄冠子,即唐太史令淳风之父。有《集》三卷。
窦氏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京兆平陵人。李渊妻。父窦毅,北周时为上柱国,入隋,为定州总管。母为周武帝姊襄阳长公主。窦氏幼年时深受周武帝宠爱,养宫中,异于他甥。后以雀屏选婿而嫁李渊。隋炀帝时,渊多畜善马,窦氏以炀帝爱马,劝献帝,留之速罪。渊不听,果坐谴。后渊见隋政乱,为自安计,听窦氏言,数奉献鹰犬异驹,炀帝果喜,擢位将军。窦氏善为文,工书,与李渊书相杂,人莫能辨。卒年四十五。入唐,尊为太穆皇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2—618 【介绍】: 唐京兆长安人,其先世为辽东襄平人,字玄邃,一字法主。趣解雄远,多策略。初为隋炀帝宿卫,谢病去,感励读书。杨玄感起兵,密为之谋,以不能用其策而败。又与翟让据洛口,称魏公,江淮以北,远近响应,复杀让。旋为王世充所败。归唐,拜光禄卿。以失望复叛,为盛彦师所斩。时年三十七。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82—618 字玄邃,一字法主。郡望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其先居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后徙家,遂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初以父荫为隋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隋大业九年(613),杨玄感反隋,以密为谋主。后兵败依翟让,号蒲山公。旋为众推立为主,建号魏公。唐武德元年(618)归唐,拜光禄卿,封邢国公。以赏薄怨恨。会奉命出使,疑惧谋叛,为熊州副将盛彦师所杀。生平见《隋书》及新、旧《唐书》本传、魏徵《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全唐诗》存诗1首,作于隋代。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一
密字元邃。一字法主。其先辽东襄平人。父宽。隋上柱国。封蒲山郡公。遂家长安。大业九年。杨元感举兵黎阳。以密为谋主。元感败。以策干东郡贼翟让。让令别统所部。号蒲山公。十三年二月。推密为主。建号魏公。改元永平。越王侗称帝。遣使授密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武德元年。为王世充所败。归唐。拜光禄卿。封邢国公。以赏薄怨望。高祖使领本兵经略东都。行至桃林。复徵之。大惧谋叛。熊州副将盛彦师斩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2 【介绍】: 唐饶州鄱阳人。隋炀帝大业末,与乡人操师乞起而反隋。师乞自号元兴王,以士弘为大将军。师乞死,士弘收其众,据虔州,自号南越王,复号楚,称帝,建元太平。高祖武德中,士弘死,其部溃败。
僧昙伦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6 【介绍】: 隋唐时僧。汴州浚仪人。俗姓孙。年十三出家。受戒后,不读经礼佛,唯闭房不出,行住坐卧唯以念心为志。隋文帝仁寿二年,召住京师大庆严寺。卒年八十余。其参禅之偈,六祖慧能曾称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汴之浚仪孙氏子。年十三。依脩福寺端禅师出家。端习次第观。尝诲之曰。汝系心鼻端。可得定也。伦曰。若有散心。则系鼻端。心本不散。则又何以系为。自是每坐辄定。后为师送钵上堂。未至堂顷。卓然跏趺入定。而持钵自若。师大加赏识。异时谓曰。去昏障譬犹剥葱。要当重重去尽。然后得净。伦答以为本来无葱。又奚庸剥。师独以其根器非常。而阴敬之。且不敢役使。虽礼佛看经。犹莫之务。但扫一房终日闭户。四威仪中。离念而已。偶命之直岁。守护僧物。每戒其下。勿以僧粥食犬。其下漫弗听。犬则呕粥。其下又以为偶然尔。食犬粥如常时。于是犬群呕粥僧前。若有物使之者。其下始大惧。以伦为神。 伦姿性憺怡。平居不表襮。或问以义理。随问随答。无底滞。仁寿二年。造禅室。追献后冥福。诏处之。至则扫房闭户如故。时人目之卧伦。兴国善粲法师。博学有才辨。自号三国论魁。竟造伦语。三日夜莫能测。其述般若义。则空华水泡不可把玩。本性清净。如太虚空。粲亟下拜。以为不可及。居京。惟玄琬律师。静琳法师。率门人僧伽净等。往来受法。其馀请谒者。不啻鱼子。然武德之季。卧疾于庄严寺。或问往生何处。曰无尽世界。又问舍报后如何。曰籧篨裹而弃之尔。又曰。四大方斗。已到屈膝。主人翁只管看。僧伽遽探其冷触。退谓其人曰。冷触果到膝矣。四大分离应生苦趣。伦遥知之曰。苦趣亦空。顷之问打五更钟未。曰未。及打钟。视之已绝。寿八十馀。弟子承遗言。舁尸露之南山中野。其传有鲍居士慈氏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习禅六
释昙伦。姓孙氏。汴州浚仪人。十三出家住修福寺依端禅师。然端学次第观。便诫伦曰。汝系心鼻端。可得静也。伦曰。若见有心可系鼻端。本来不见心相。不知何所系也。咸怪其言。嗟其近学如何远悟。故在众末礼悔之时随即入定。大众弹指心恒加敬。后送钵上堂。未至中路卓然入定。持钵不倾。师大深赏。异时告曰。令汝学坐先净昏情犹如剥葱。一一重重剥却然后得净。伦曰。若见有葱可有剥削。本来无葱何所剥也。师曰。此大根大茎非吾所及。不敢役使。进具已后读经礼佛都所不为。但闭房不出。行住坐卧唯离念心以终其志。次知直岁。守护僧物约勒家人曰。犬有别食莫与僧粥。家人以为常事。不用伦言。犬乃于前呕出僧粥。伦默不及之。后又语令莫以僧粥与犬。家人还妄答云。不与。群犬相将于僧前吐出粥以示之。于时道俗咸伏其敬慎。又有义学论士诤来问者。随言即遣无所挂碍。仁寿二年献后亡背。兴造禅室召而处之。还即掩关依旧习业。时人目之为卧伦也有兴善粲法师者。三国论首无学。不长。怪伦卧禅言问清远。遂入房与语探究是非。伦笑曰。随意相审遂三日三夕法乐不眠。伦述般若无底空华焰水无依无主不立正邪本性清净。粲乃投地敬之赞叹。心路无滞。不思议乃如此也。伦在京师。道俗请者相续。而机缘不一悟迷亦多。虽善巧方便令其醒悟。然各自执见见我为是。故此妙理罕得广流。有玄琬律师静琳法师。率门人僧伽净等往来受法。如此众矣如鱼子焉武德末年疾甚。于庄严寺傍看寂然。有问往生何处。答无尽世界。又便寂然。僧伽以手寻其冷触。私报人曰。冷触到膝四大分离亦应生苦。伦曰。此苦亦空。问曰。舍报云何。报曰。我主四大斗在已到屈膝死后籧篨裹弃之莫作馀事。又曰。打五更钟未。报曰未少时维那打钟。看之已绝。年八十馀矣。诸门学等依言送于南山。露骸散于中野。有鲍居士者名慈氏。弱年背俗爱乐禅观。生不妻娶形无饰华。亲承德音调心养气守闲抱。素承伦馀业五十馀。年七十五矣。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孙。汴州俊仪人。十三出家。住修福寺依端禅师。端诫伦曰。汝系心鼻端。可得静也。伦曰。若见有心。可系鼻端。本来不见心相。不知何所系也。咸怪其言。嗟其近学。如何远悟。故在众末。礼悔之时。随即入定。大众弹指。心恒加敬。后送钵上堂。未至中路。卓然入定。持钵不倾。师大深赏。异时告曰。令汝学坐。先净昏情。犹如剥葱。一一重重剥却。然后得净。伦曰。若见有葱。可有剥削。本来无葱。何所剥也。师曰此大根大茎。非吾所及。不敢役使。进具已后。读经礼佛。都所不为。但闭房不出。行住坐卧。唯离念心。以终其志。次知直岁。守护僧物。约勒家人曰。犬有别食。莫与僧粥。家人以为常事。不用伦言。犬乃于前呕出僧粥。道俗咸伏其敬慎。又有义学论士诤来问者随言即遣。无所挂碍。仁寿二年。献后亡。兴造禅室。召而处之。还即掩关。依旧习业。时人目之。为卧伦也。有兴善粲法师者。三国论首。无学不长。怪伦卧禅。言问清远。遂入房与语。探究是非。伦笑曰。随意相审。遂三日三夕法乐不眠。伦述般若无底。空华𦦨水。无衣无主不立正邪。本性清净。粲乃投地敬之。伦在京师。善巧方便。有玄琬律师。静琳法师。率门人僧伽净等。往来受法。武德末年疾甚。于庄严寺傍看。寂然。有问往生何处。答无尽世界。又便寂然。僧伽以手寻其冷触。私报人曰。冷触到膝。四大分离。亦应生苦。伦曰。此苦亦空。问曰。舍报云何。报曰。死后籧篨裹弃之。莫作馀事。又曰。打五更钟未。报曰未。少时维那打钟。看之已绝。年八十馀。诸门学等。依言送于南山。露骸散于中野。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出汾州介休郭氏。世习儒。少通经史。尤尚虚玄。善辞章。工篆隶。驰誉乡社。年二十五。教授并部。然犹未识所谓佛法也。会沙门道晔。讲摄大乘论。间往听焉。若有所省。因求出家。且知要业莫如禅定。而师范罕遇。乃周寻竺典。三十许载。备研奥旨。疏衣粝食。见者发心。志士屯赴。遂法集于箕山之阴。六时笃课。罔坠徽猷。尝与朋侪言志。而思则曰。学佛之徒。生死从缘安用尔。丧葬多事哉。当时人以其戏言耳。逮乎属疾。才经两月。忽告众曰。余其死矣。即按行空窟。屏除残尸。尽谢徒侣。伽坐其中。时寒林森竦。众不忍离。夜守其旁。且而观之。则端拱而逝矣。寿五十五。贞观十六年之五月也。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五
释慧思。姓郭氏。汾州介休人也。少学儒史宗尚虚玄。文章书隶有声乡曲。年二十五在并传授。初不知佛乘之深奥也。会沙门道晔。德盛当锋。处宗讲扬摄大乘论。试往潜听冥漠难追。累日详受薄知希向。因求度脱。传闻出家德业勿高禅定。即而习焉。三十许载师承靡绝。又闻念慧相须譬诸轮翘。遂周寻圣教备尝弘旨。冬夏业定春秋博采。单衣节食见者发心。道志之伦往往屯赴。因而结众于箕山之阴。昼则敛容默念。中夜昏塞为众说法。六时笃课不坠清猷时说死观各言其志。有云省约有志泰甚。思曰。出家之人生已从缘死当自任。岂劳人事送此枯骸。余必一期当自运耳。时以为未经疾苦。故得虚置其言。后觉不愈。财经两日寻告众曰。余其死矣。便起蹑履案行空屈除屏残尸。入中加坐发遣徒侣累以正命。处既森竦世号寒林。众不忍离经夜旁守。至明往观端拱如故。就触其身方知已卒。春秋五十有五。即贞观十六年五月矣。因即而殓焉。
方亮 朝代:隋末至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末唐初吴郡雉山人。炀帝大业十三年,天下大乱,汪华起兵新安,称王睦州。杜伏威起兵淮南,自号吴王,命王雄诞平歙,复睦州,用亮为睦州刺史。唐高祖武德初,伏威又使之持节领卢、申二州诸军事。乃纳土归唐,乡里得免屠戮,为时所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90—644 【介绍】: 唐初绛州龙门人,字无功。王通弟。隋炀帝大业中举孝悌廉洁,授秘书省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六合县丞。性简放,嗜酒不任事,以世乱还乡里,著书东皋,自号“东皋子”。唐高祖武德中,以前朝原官待诏门下省,特判日给酒一斗,时称“斗酒学士”。太宗贞观初以疾罢归,以琴酒自娱。预知终日,命薄葬,自为墓志。工诗文,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为王绩之误。《全唐诗》收诗3首,皆出自《文苑英华》卷二一三。《全唐诗》又见于王绩名下。其中《咏妓》一首,见《王无功文集》卷三,题作《裴仆射宅咏妓》。另《益州城西张超亭观妓》、《辛司法宅观妓》二首,乃误收卢照邻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85,一说590—644 《全唐诗》中王绩,乃王绩之误。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十五岁至长安求仕。隋炀帝大业中,中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因简傲嗜酒,屡受勘劾。大业十年(614)托风疾弃官归里,复浪迹于中原、吴、越间。十三年返归故里。隋季板荡,绩奔亡河北。高祖武德五年(622),以六合丞待诏门下省。太宗贞观四年(630),其兄王凝得罪大臣,兄弟均抑而不用。绩复托风疾归隐故乡。十一年,任太乐丞,不足两年,又挂冠归田。十八年自撰墓志,忧愤而死。生平见吕才《王无功文集序》、《旧唐书》、《新唐书》本传。绩遭逢世乱,失意归隐,仰慕阮籍、陶渊明,寄情诗酒。著《五斗先生传》、《醉乡记》等文以抒怀。其文疏朗萧散,骈散兼长。其诗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云:“王无功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鸾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九评为“意境高古”,“气格遒健”,“皆能涤初唐排偶板滞之习”。唐宋间,吕才编《王绩集》五卷本与陆淳删《东皋子集略》二卷本并行于世。元代以降,五卷本不见著录,仅有三卷本(实为陆淳所删二卷本)流传。王国安《王绩诗注》即据此作注。今人韩理洲据清人抄本成《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溢出诗60余首,文10余篇,最称完备。《全唐诗》收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69首。
唐诗汇评
王绩(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兄通,隋末名儒,号文中子。绩于隋大业末,应孝悌廉洁举,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县丞。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归里。高祖武德中,以前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因足疾罢归,乃结庐河渚,纵意琴酒,又躬耕东皋,时人号东皋子。绩简放嗜酒,其诗平淡质朴。有《王绩集》(吕才编)五卷,后仅以《东皋子集》三卷行世,五卷本遂隐,近重新发现刊行,其中诗较《全唐诗》王绩卷溢出六十馀首。今人王国安有《王绩诗注》。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一
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隋大业中应孝弟廉洁举。授扬州六合县丞。弃官还乡里。躬耕于东皋。时人号为东皋子。贞观十八年卒。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绩)性简傲,好饮酒,能尽五斗,自著《五斗先生传》。弹琴,为诗,著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
《周氏涉笔》
旧传四声,自齐、梁至沈、宋,始定为唐律。然沈、宋体制,时带徐、庾,未若王绩剪裁锻炼,曲尽情玄,真开迹唐诗也。
升庵诗话
王无功,隋人入唐,隐节既高,诗律又盛,盖王、杨、卢、骆之滥觞,陈、杜、沈、宋之先鞭也,而人罕知之。
四友斋丛说
盖当武德之初,犹有陈、隋馀习,而无功能尽洗铅华,独存体质,又嗜酒诞放,脱落世事,故于情性最近。今观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殊有魏晋之风。
《载酒园诗话又编》
诗之乱头粗服而好者,千载一渊明耳。乐天效之,便伤俚浅,唯王无功差得其仿佛。“陶王”之称,余尝欲以东皋代辋川。辋川诚佳,太秀,多以绮思掩其朴趣,东皋潇洒落穆,不衫不履,如“来时常道贳,惭愧酒家胡”、“家贫留客久,不暇道精粗”。至若“相逢宁可醉,定不学丹砂”、“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真齐得丧、一死生之言。旷怀高致,其人自堪尚友,不徒音响似之。
《载酒园诗话又编》
彭泽、东皋皆素心之士。陶为饥寒所驱,时有凉音;王黍秫果药粗足,故饶逸趣。
石洲诗话
王无功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鸾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然非入唐之正脉。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程晓、应璩,性情疏放,发为心声,直质放言,有汉魏间意。唯无往复之致,故或朴而不雅。乱头粗服,不没其佳,唯其有真气耳。
汪华 朝代:隋末至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末唐初歙州绩溪人。少以勇侠闻。隋末,起兵于新安,并有宣、杭、睦、婺、饶五州,自号吴王,郡内赖以平安者十余年。唐高祖武德四年,为唐将王雄诞所败,遂降。授总管歙、宣、杭、睦、饶、婺六州军事,歙州刺史,封越国公。卒于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