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215,分1748页显示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田游岩(许由东邻 行第 二 )
僧法藏( 康、诸葛 贤首 金师子章 )
李峤(巨山 世称 苏李 文章四友 赵国公、赞皇县公 )
司马承祯(子微 别称 赤城居士 道隐 天台白云子、白云子 贞一先生 )
释法成( 海池 王守慎 )
僧道世(别称 玄恽、玄恽焉 法苑珠林 )
张氲( 张蕴 藏真 洪崖子 蕴 )
僧道岸( 大和尚 )
僧慧云( 造寺祖师 )
王玄宗(太和先生 承真 )
贺知章(季真 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世称 四明狂监、狂吟老监、吴中四士、贺监 行第 八 )
张鷟(文成 青钱学士、浮休子 )
史德义(逸人 )
释子仪(水月大师 )
李适(子至 东山子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三原人。高宗永徽时补太学生。罢归。携母、妻自蜀历荆、楚,爱夷陵青溪,筑庐其侧。长史李安期表其才,召赴京师,辞疾入箕山,居许由祠旁,自号许由东邻。高宗幸嵩山,访之,游岩野服出拜,因拜崇文馆学士,进太子洗马,后还山。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排行二,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高宗永徽时,补太学生。罢归,遍游山水,后入箕山,于许由庙东筑室而居,自称“许由东邻”。调露中,高宗游嵩山,亲至其门,游岩山衣田冠出拜。敕令乘传赴都,授崇文馆学士。武后光宅元年(684)进朝散大夫,拜太子洗马。垂拱元年(685),放还山林。与宋之问有交游。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七。《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3—712 【介绍】: 唐僧。原藉西域康居,因俗姓康。武则天赐以贤首之称号,后人即尊为贤首大师。先从智俨学《华严》,智俨死后,出家。预义净译场,为则天讲新《华严经》,因撰《金狮子章》,径捷易解,则天遂悟其旨。创华严宗法界缘起理论,被尊为华严宗第三祖。有《华严探玄记》、《般若心经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法藏字贤首。俗姓诸葛氏。苏州吴县人。一云姓康氏。康居人。自少出家。如意元年。武后制于东都大福先寺检校无尽藏。长安四年。又制于化度寺检校无尽藏。后延为荐福寺大德。开元二年卒。年七十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字贤首。其先康居国人。因姓康氏。幼知学佛。高宗时应名僧迁。参奘公译事。颇以證义润文笔受之任见称。及天后置馆翻传。首登入场之选。实叉难陀。以所赍华严梵夹。与义净复礼出新经。藏。尤有力。后义净专主译任。偕胜庄大仪等。充證义。既而后召讲新经。指镇殿金狮子。以喻天帝网。十重玄门。海印三昧。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等。于是后晓。然开寤。得未曾有。遂缉其言。为金狮子章。行于世。圣历二年十月八日。又诏讲于佛授记寺。至华严世界品。讲堂及寺中。地皆震动。都维那恒景表闻。有答诏。不录。且尝以巧方便。示刹海。涉入无尽之指。则对悬十鉴于八方上下。中。安佛像。然一炬以照之则互影交光。重重映蔽。不可得而思议矣。 始燉煌杜顺以华严法界观。传弟子智俨。俨传藏。其统绪之正如此。别疏般若心经。复号康藏国师云。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法藏。字贤首。姓康。康居人也。风度奇正利智绝伦。薄游长安弥露锋颖。寻应名僧义学之选。属奘师译经。始预其间。后因笔受證义润文见识不同而出译场。至天后朝传译首登其数。实叉难陀赍华严梵夹至同义净复礼译出新经。又于义净译场与胜庄大仪證义。昔者燉煌杜顺传华严法界观。与弟子智俨讲授此晋译之本。智俨付藏。藏为则天讲新华严经。至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门。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此诸义章皆是华严总别义网。帝于此茫然未决。藏乃指镇殿金狮子为喻。因撰义门。径捷易解。号金师子章。列十门总别之相。帝遂开悟其旨。又为学不了者设巧便。取鉴十面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馀。面面相对中安一佛像。燃一炬以照之。互影交光。学者因晓刹海涉入无尽之义。藏之善巧化诱。皆此类也。其如宣翻之寄亦未能舍。盖帝王归信缁伍所凭之故。洎诸梵僧罢译。帝于圣历二年己亥十月八日。诏藏于佛授记寺讲大经。至华藏世界品。讲堂及寺中地皆震动。都维那僧恒景具表闻奏。敕云。昨请敷演微言阐扬秘赜。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祥。开讲之辰感地动以标异。斯乃如来降迹。用符九会之文。岂朕庸虚敢当六种之震。披览来状欣惕于怀云。其为帝王所重实称非虚。所以华严一宗付授澄观。推藏为第三祖也。著般若心经疏。为时所贵天下流行。复号康藏国师是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5或646—714或715 【介绍】: 唐赵州赞皇人,字巨山。年二十,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迁给事中。武则天时,来俊臣兴狄仁杰狱,峤复验,辩其无罪,忤旨,出为润州司马。旋入为凤阁舍人,文册大号令,多委其主之。圣历初,与姚崇偕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俄转鸾台侍郎,依旧平章事,监修国史。中宗神龙初,贬通州刺史,数月即召回,旋又拜相。睿宗即位,再被贬,寻以年老致仕。玄宗时贬庐州别驾卒,年七十。工诗文,与苏味道齐名,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号文章四友。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6—715? 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弱冠登进士,高宗上元二、三年(675、676)间,举制策甲科,历任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高宗时奉命宣谕岭南邕、严二州,叛者尽降,高宗甚嘉之。酷吏来俊臣构陷同平章事狄仁杰、知御史大夫事李嗣真等,李峤挺身直其枉状,忤旨出为润州(今江苏镇江)司马。后以文章受知武后,三度拜相,并领修《三教珠英》。中宗复位,以附会张易之兄弟,出为豫州刺史。景龙三年(709)以特进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睿宗即位(710),出为怀州刺史,寻以年老致仕。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峤富才思,有所属缀,人辄传讽”,张说《五君咏》誉其“才华乃天授,……新诗贯宇宙”。曾与杜审言、骆宾王、苏味道、崔融诸人唱和,跻身初唐诸名家间,颇善乐府歌行,长篇流畅而见情韵。其诗注本有今人徐定祥《李峤诗注》。《杂咏》诗120首曾单行,玄宗天宝时张庭芳作注,有日本《佚存丛书》本,日本又存古钞本数种。《全唐诗》存诗5卷。《全唐诗逸》补诗6首,然一作李桥。《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断句2。
唐诗汇评
李峤(645—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弱冠登进士第,举制策甲科。圣历初,累官至鸾台少监、知凤阁侍郎、同平章事。罢为成均祭酒,长安三年复为相。张易之败,眨通州刺史,数月后召回,神龙二年为中书令,次年加修文馆大学士,封赵国公,以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睿宗立,罢知政事,除怀州刺史,致仕。玄宗立,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卒。峤富才思,所作人多传讽,与苏味道齐名,人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有《李峤集》五十卷,已佚。今《李峤集》三卷乃明人所辑。《全唐诗》编诗五卷。
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二
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人。举进士。累迁麟台少监。圣历初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转成均祭酒。罢知政事。检校文昌左丞。长安三年。复以本官平章事。中宗朝封赞皇县公。拜中书令。加修文馆大学士。进封赵国公。元宗践位。以中宗时峤密表相王诸子勿留京师。下制放斥。寻起为卢州别驾。卒年七十。

作品评论

新唐书本传
峤富才思,有所属缀,人多传讽。……然其仕前与王勃、杨盈川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诸人没,而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
《唐诗品》
唐初诸子,词心共艳,律调俱扬,不可尚已。而擅古作者,宋、李二君之宗,尤为炳著。延清之七言,裁茂郁之幽思,按鸿朗之疏节,品第梁陈,固已含跨其上;而巨山五言,词华英净,节奏铿谐,置之晋、宋之间,则潘岳之流调,惠连之靡富,微波尚传,不当擅美。若复湔其泾杂,骋其长驾,则七子之流,未知上下其论。
唐音癸签
汉称“苏李”,唐亦曰“苏李”,以今论之,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延硕七言,尤富风华,亦复又难为李尔。
《诗源辨体》
李峤五言古,平韵者止“奉诏收边服”一篇声韵近古,馀皆杂用律体;仄韵者虽忌鹤膝,而语自工。七言古调虽不纯,而语亦工。五言律在沈、宋之下,燕、许之上。其咏物一百二十首中有极工者。七言律二篇稍近六朝,然颇称完美。
三唐诗品
其源远祖文通,近规江令。才多略格,每见率尔成篇。七言骋妍,有陈宫艳体。《汾阴》之作,盛传当时,亦只以章尾四言跌宕,振起全篇,前路铺排,已无深致。咏物累牍,取成事类,风味无成,角巧分题,源出梁陈杂体;试帖之兴,其滥觞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7—735 【介绍】: 唐道士。洛州温人,字子微。法号道隐。事潘师正,传习辟谷道引术。遍游名山,止于天台山,自号天台白云子。武则天、睿宗时曾迎入京。玄宗开元时又两次召至都,令于王屋山置坛室以居。善篆、隶,书法自成一体,号“金剪刀书”。以三体写《老子》石经,刊正文句。初,卢藏用隐居终南山,指终南曰:“此中大有嘉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藏用惭。卒谥贞一先生。有《修真秘旨》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7—735 字子微,号白云子,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早年不屑为吏,遂为道士。师道士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又受上清经法。后遍游名山,隐居于天台山玉霄峰。武后时,被召至洛阳。睿宗时,召入长安。归山时,朝士赠诗者300余人,后编为《白云记》。玄宗时,两次被召,并奉诏居王屋山。卒谥贞一先生。为唐代道教上清派之重要人物,著有《坐忘论》、《天隐子》。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承祯字子微。河内温人。为道士。事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止天台山。武后闻其名。召至都。降手敕赞美之。景云二年。睿宗复召之。固辞还山。开元九年十五年。元宗两召之。敕于王屋山建阳台观以居。卒年八十九。赠银青光禄大夫。谥贞一先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王氏。始名守慎。天后时。官至监察御史。以后任酷吏。罗织元良。以起大狱。遽弃官出家。务苦节。化导民俗。仪凤二年。望气者。以京兆西市有异光。诏发之。得石函。内盛佛舍利。馀万颗。明莹坚致。不可磨涅。诏即其地。建光宅寺。筑七宝台。舍利分使京师诸刹供养。当是时。成因请疏凿馀地。引永安渠。以为大池。号海池。上树佛屋经楼。以侈其观。士女之好营福事者。皆就之。纵飞潜生物。以祝国𨤲。方疏凿时。得铭土中。曰百年为市。后复为池。自隋初立都市。至是仅百年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法成。本姓王。名守慎。官至监察御史。属天后猜贰信酷吏罗织。乃避法官。乞出家为僧。苦节勤于化导。声发响随行高质直。长安中于京兆西市疏凿大坎。号曰海池焉。支分永安渠以注之。以为放生之所。池上佛屋经楼皆成所造。穿池之际获古石铭云。百年为市而后为池。自隋朝置都立市。至于时正一百年矣。仪凤二年望气者云。此坊有异气敕掘之得石函。函内贮佛舍利万馀粒。光色粲烂而坚刚。敕于此处造光宅寺。仍散舍利于京寺及诸州府。各四十九粒武后于此始置七宝台。遂改寺额。成公居之行其激劝。多以崇福为己任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京兆人,俗姓韩,字玄恽,名犯太宗讳,以字行。幼出家,居青龙寺。高宗显庆中,诏住京师西明寺,以著书为务。有《法苑珠林》、《信福论》、《大小乘禅门观》、《四分律讨要》、《金刚经集注》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韩,字玄恽,因避太宗讳,多以字行。原籍伊阙(今河南伊川),因祖代为官,遂居长安(今陕西西安)。12岁出家于长安青龙寺,高宗显庆间尝预玄奘译事。后入西明寺,与道宣律师同传律宗。撰有《法苑珠林》、《诸经要集》、《善恶业报论》等书。《法苑珠林》影响最著,在唐代即盛传,为沟通佛经内容与变文讲唱之津梁。《宋高僧传》卷四、《大唐内典录》卷五有传。《法苑珠林》、《诸经要集》等书存其诗偈6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道世字玄恽。避太宗偏讳以字行。俗姓韩氏。其先伊阙人。祖代因官为京兆人。年十二。出家青龙寺。显庆中诏住慈恩寺。复诏总持西明寺。编法苑珠林。至总章元年毕功。
全唐诗续补遗
道世,俗姓韩,字玄恽,伊阙人。后避太宗讳以字行。年十二出家,显庆中诏居京师西明寺。所著有《法苑珠林》、《诸经要集》、《四分律讨要》、《金刚经集注》等。卒于总章元年后。一云弘道元年卒。诗六十二首。(《全唐诗》无道世诗,传据《宋高僧传》卷四、《释氏疑年录》卷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玄恽。其先伊阚韩氏。祖代官京兆。子孙家焉。年十二依青龙寺辞俗名犯大宗庙讳。以字行。 研覈律部。尤慕上乘。显庆间。以奘师新翻经论。入内共养。仍选慈恩寺大德轮番行道。不替于时。世预其列。 及东宫造西明寺亦以英博召居之。时宣律师盛阐毗尼。世辅翊不敢怠。复编类一书。号法苑珠林。百篇釐为十帙。以使内学披揽。馀著述颇多既而卒。寿腊之详。史不具述。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道世。字玄恽。姓韩氏。厥先伊阙人也。祖代因官为京兆人焉。生且渥润渐而聪敏。俄厌众沙思参救蚁。二亲钟爱遏绝其请。久而遂心。时年十二。于青龙寺出家。从执德瓶止临欣鉴。律宗研覈书籍钻寻。特慕上乘融明实性。于时籍甚三辅钦归。显庆年中。大帝以玄奘师所翻经论。未几诏入内。及慈恩寺大德。更代行道不替于时。世亦预其选。及为皇太子造西明寺。爰以英博召入斯寺。时道宣律师当涂行律。世且旁敷。同驱五部之车。共导三乘之轨。人莫我及。道望芬然。复因讲贯之馀。仍览甚深之藏。以为古今绵代制作多人。虽雅趣佳辞无足于传记。由是搴文囿之菁华。嗅大义之瞻卜。以类编录号法苑珠林。总一百篇。勒成十帙。始从劫量终乎杂记。部类之前各序别论。令学览之人就门随部捡括所知。如提纲焉。如举领焉。世之用心周乎十稔。至总章元年毕轴。兰台郎李俨为之都序。此文行于天下。又著善恶业报及信福论。共二十三卷。大小乘禅门观及大乘观。共十一卷。受戒仪式礼佛仪式共六卷。四分律讨要五卷。四分律尼钞五卷。金刚经集注三卷。十部都一百五十三卷。世颇多著述。未测其终。名避太宗庙讳多行字耳。故时称玄恽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晋州人,一名蕴,字藏真,号洪崖子。学道不娶,尝寓李峤家十余年。后隐居洪崖古坛。武则天及唐玄宗屡召不赴。能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3—745 一名蕴,字藏真,号洪崖子,晋州神山(今山西浮山)人。道士。曾隐洞中15年,熟读仙书秘典、九经百氏。后历游名山,善金丹、易形之术。武后圣历间被召,不赴。后居洛阳李峤家中13年。玄宗开元七年(719)召见于湛露殿,不久,仍听其归山。事迹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〇、《三洞群仙录》卷七。著有《高士传》10卷、《神仙记》20卷、《阿东记》30卷等,皆不存。《全唐诗》存诗3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4—717 【介绍】: 唐僧。光州人,俗姓唐。少通经史百家,及长,出家,为文纲法师高足,精《四分律》。居会稽龙兴寺,时号大和尚。中宗时,徵召至京师,为菩萨戒师。后辞归,度人置寺。知江表多行《十诵律》,乃请帝墨敕执行南山律宗,《四分律》始盛于江淮间。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唐氏。其先颍川人。晋永嘉南渡迁光州。遂世为光州人。岸生而不群。始自期以儒学奋。既而悔之。乃求薙染。夜梦迦叶波有所教戒。且阅经所见。与梦中语合。由是慧解日进。而声名日起。时初法师方以道德重扬。越俗号大和尚。岸从之。住会稽龙兴寺。中宗朝。诏偕诸大德见内殿。宠遇隆渥。上因从受菩萨戒。诏图其形林光宫。且制赞其辞曰。戒珠皎洁。慧流清净。身局五篇。心融八定。学纵真典。观通实性。维持法务。纪纲僧政。律藏冀以传芳。象教因乎光盛。历任白马中兴。庄严荐福罔极等寺。纲维之职。天下以为荣。锡赉山积云委。俄还乡里。度人建寺以散之。而星霜之变。复二纪于兹矣。迫钟漏之期。念钓游之地。开元五年八月十日卒于龙兴。寿六十四。弟子。以礼葬。礼部侍郎姚奕。撰文勒碑云。先是江表。盛行十诵至岸为天子师。动以墨敕从事。东南之僧罔敢或戾。而四分之传。繄亦岸之力欤。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道岸。姓唐氏。世居颖川。是为大族。汉尚书令琳司空珍吴尚书仆射固雍州刺史彬凉镇北将军瑶之后也。永嘉南度迁于光州。衣冠人物晖映今古。岸生而不群少而奇概。爰在髫龀有若老成。齿胄胶庠侚齐坟典。犹恐闻见未博艺业有遗。遂浮江淮达洙泗探禹穴升孔堂。多历年所矣。操翰林之鼓吹。游学海之波澜。讨论百家商攉三教。乃叹曰。学古入官纡金拾紫。儒教也。餐松饵柏驾鹤乘龙。道教也。不出轮回之中俱非筏喻之义。岂若三乘妙旨六度宏功。缁铢世间掌握沙界哉。遂落发出家洗心访道。一音克举四句精通。竖修律仪深入禅慧。夜梦迦叶来为导师。朝阅真经宛契冥牒。由是声名籍甚远近吹嘘。为出世之津梁。固经行之领袖。十方龙象罔不师范焉。万国鹓鸾无敢詶对者。向若回兹妙识适彼殊途。议才必总于四科。济世雅符于三杰。有若越中初法师者。秘藏精微罔不明练。道高寰宇德重丘山。岸闻善若惊同声相应。乘杯去楚杖锡游吴。云雾一披钟鼓齐振。期牙合契澄什联芳。由是常居会稽龙兴寺焉。扬越黎庶江淮释子。辐辏乌合巷少居人。罕登元礼之门。且睹公超之市。岸身遗缠盖心等虚空。不择贤愚无论贵贱。温颜接待善诱克勤。明鉴莫疲洪钟必应。皆窥天挹海虚往实归。其利博哉。无得称也。时号为大和尚。登无畏座讲木叉律。容止端严。辞辩清畅。连环冰释理窟毫分。瞻仰者皆悉由衷。听受者得未曾有。于是高僧大士心醉神倾。捐弃旧闻佩服新义。江介一变其道大行。孝和皇帝精贯白业游艺玄枢。闻而异焉。遣使徵召前后数介。然始入朝与大德数人同居内殿。帝因朝暇躬阅清言。虽天眷屡回而圣威难犯。凡厥目对靡不魂惊。皆向日趋风灭听收视。岸人望虽重僧腊未高。犹沦居下筵累隔先辈。惜帝有轮王之位不起承迎。以吾为舍那之后晏然方坐。皇帝睹其高尚。伏以尊严偏赐衣钵。特彰荣宠。因请如来法味屈为菩萨戒师。亲率六宫围绕供养。仍图画于林光宫。御制画赞。辞曰。戒珠皎洁。慧流清净。身局五篇心融八定。学综真典。观通实性。维持法务。纲统僧政律藏冀兮传芳。象教因乎光盛。比夫灵台影像麟阁丹青。功德义殊。师臣礼异。铨择网管统帅僧徒者。有司之任也。以岸盛德广大至行高邈。思遍雨露特变章程。所历都白马中兴。庄严荐福罔极等寺纲维总务。皆承敕命深契物心。天下以为荣。古今所未有。中宗有怀罔极追福因心。先于长安造荐福寺。事不时就作者烦劳。敕岸与工部尚书张锡。同典其任。广开方便博施慈悲。人或子来役无留务。费约功倍。帝甚嘉之顿邀赏锡。何间昏晓既荷天泽。言酬恩地遂还光州。度人置寺。于是祇陀苑囿郁起僧坊。拘邻比丘便为人宝。能事斯毕夫何恨哉。江海一辞星霜二纪。每怀成道之所。更迫钟漏之期。遂去上京还至本处。将申顾命精择门人僧行超玄俨者。是称上足也。克传珠髻之宝。俾赐金口之言。右胁而卧示其泡幻也。以开元五年岁次丁巳八月十日。灭度于会稽龙兴道场。时年六十有四。海竭何依。山崩安仰。天人感恸道俗哀号。执绋衣缞动盈万计弟子龙兴寺慧武寺主义海都维那道融大禹寺怀则大善寺道超齐明寺思一云明寺慧周洪邑寺怀莹香严寺怀彦平原寺道纲湖州大云寺子瑀兴国寺慧纂等。秀禀圭璋器承磨琢。荷导蒙之力怀栝羽之恩。思播芳尘必题贞石。乃请礼部侍郎姚奕为碑纪德。初岸本文纲律师高足也。及孝和所重其道克昌。以江表多行十诵律东南僧坚执罔知四分。岸请帝墨敕执行南山律宗。伊宗盛于江淮间者岸之力也。
僧慧云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5—? 【介绍】: 唐僧。湖湘人,俗姓姚。十岁时从南岳初祖禅师出家,弱冠于岳寺受具足戒,专营福事,为士庶所钦。住东京相国寺。历游荆郢江浙,所至劝人舍资造寺庙,前后共成二十余所,多有灵异之相。时号造寺祖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姚氏。湖湘人。麟德初。云十岁。辞父母。出家于南岳。弱冠受具戒。游历幽胜。随有废弛。辄营治。如是至凡寺宇二十馀。所久视初。驻锡浚郊。夜宿繁台。望有异气。起汴水北园池中。且访其地。乃知其为歙州司马郑景宅也。因杖屦以往。见池阔甚。澜漪浩渺无际涯。下布天影。而参差轇轕。有宫殿楼阁状。独叹曰。此可以致吾力矣。神龙二年。徙居濮州报成寺。发愿募金。写就丈八弥勒像。树殿池旁。且拟名其寺为福慧。以安奉之。伐材聘工。将底功绪。景龙二年。始从景购得其宅。或出古碣土中。记曰齐天保六年乙亥岁。创建国寺。于是行部使者。命迎像其地。仍撤殿材。以定建国额。会刑部尚书王志愔。以采访使。将诏指尽撤天下无名额寺宇。并收铜铁像。送近寺。时云规模已备。所欠者仅绘饰尔。既值此诏。竟中辍。云乃焚香涕泣。日夕膜拜于像前曰。苟事必成。当现奇瑞。顷之像首发金色光。辉烛天壤。合城聚观叹异。或瞋视谤言。则目盲口喑。云为像前悔过而愈。皆誓奴役终其身。未机上闻诏赐额相国。先是上于潜邸。尝符梦想云。复诏佛授。记寺大德明干。捡挍功德。毋令官府烦扰。中书舍人贾曾。侍郎平章事岑羲。悉捐俸赀以助。玄宗受内禅。先天中。上皇躬御翰墨。书额以赐。诏大德真谛。并弟子品官。并持幡华以侈之。久而卒。葬东郊。至今寺庄影堂在焉。号造寺祖师。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慧云。姓姚氏。湖湘人也。性识精明气貌疏朗。高宗麟德元年。正十岁矣。邈然有出尘之志。二亲多厌沮之。其心匪席不可卷也。父哀其所愿。从往南岳初祖禅师禀承慈训。而能黠慧好味经教。沈默如也。至于弱冠于岳寺受具足法。自专护戒且善毗尼。寻罢讲科专营福事。发言响答化俗风从。立事绝私士庶钦揖。乃出重湖而游荆郢。江南振锡浙汭携囊。务在劝人令舍悭病。随处盖造葺修寺宇二十馀所。皆功成不宰。天后久视元年江北行化因缘未会。长安元年来观梁苑。夜宿繁台。企望随河北岸有异气属天。质明入城寻睹。乃歙州司马宅西北园中池沼。云徙步临岸见澜漪中有天宫影。参差楼阁合沓珠璎。门牖䌽绘而九重仪像逶迤而千状。直谓兜率之宫院矣。云睹兹异事喜贯心膺。吾闻智严经说。琉璃地上现宫殿之影。此不思议之境界也。今决拟建梵宫答其徵瑞。乃挂锡于安业寺。神龙二年丙午往濮州属县报成寺。发愿为国摹写弥勒像。举高一丈八尺。募人出赤金。于时施者委输逡巡若丘阜矣。遂振橐籥程巧工。一铸克成。相好奇特殆景龙四年庚戌六月属温王让位奉睿宗。叔父也。景云元年云于寺东廊南隅造别殿安圣容。始云治材方议版筑。檀越众议纷纭未成建树。至二年辛亥于福慧寺经坊北。贸新安典午郑景宅。方事兴工掘得古碑。则北齐天保六年乙亥岁置建国寺。乃高欢嗣子文宣帝也。睹之者皆惊叹。同舍利弗悲蚁垤焉。采访使君称异再三。遂沿此记改福慧为建国寺。迎取安业圣容及殿材至寺。太极元年五月十三日。改元延和。是岁刑部尚书王志愔为采访使。至浚郊宣敕。应凡寺院无名额者并令毁撤。所有铜铁佛像收入近寺。云移所铸像及造殿宇门廊。犹亏䌽缋。遇新敕乃辍工。云于弥勒像前泣泪焚香。重礼重告曰。若与此有缘当现奇瑞策悟群心。少顷像首上放金色光照曜天地。满城士庶皆叹希有。是时生谤毁者随丧两目。又有舌肿一尺许者。远近传闻争来瞻礼。舍施如山乃全胜概。像坐垂趺人观稽颡。涉恶报者云望像为其悔过。斯须失明者重视。舌卷者能言。皆愿为寺之奴持钟扫地也。采访使王志愔贺兰务同录祥瑞。奏闻睿宗潜符梦想。有敕改建国之榜为相国。盖取诸帝由相王龙飞故也。仍敕佛授记寺大德明干。同共检校功德勿令州府烦扰。中书舍人贾曾侍郎崔沼给事中卢逸中书侍郎平章事岑羲。皆捐俸禄共构因缘。或启发心之元。或施外护之力。先天中行传神于潞邸。玄宗即位。至八月十五日上皇御书寺额。奉诏令大德真谛并弟子二人品官一人赍敕赐幡华及寺额至。迎受悬挂。云道化梁园身荣福树。百龄有限四相交迁。终于寺之别院。葬今京之东郊寺庄塔亭存焉。时号造寺祖师。云去世后天宝四载造大阁号排云。肃宗至德年中造东塔号普满者。至代宗大历十年毕工。或云造塔。僧能分身行化难测品阶。文殊维摩是王府友吴道子装塑。又开元十四年。玄宗东封回敕车政道往于阗国。摹写天王样就寺壁画焉。僧智俨募众画西库北壁。三乘入道位次皆称奇绝。今之殿宇皆大顺年火灾之后盖造。宋太祖重修。翰林待诏高益笔迹壁画。时推笔墨之妙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江都人,祖籍琅邪,号太和先生。隐于嵩山,传黄老术。
全唐文·卷二百三
玄宗字承真。琅琊临沂人。隐嵩山。号太和先生。传黄老术。垂拱二年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9—744 【介绍】: 唐越州永兴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少以文词知名。武后證圣元年进士。初授四门博士,又迁太常博士。玄宗开元十年,张说奏贺知章及徐坚等入书院,同撰《六典》。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后迁太子宾客,授秘书监。性放旷,好饮酒,与李白友善。工书法,尤擅草隶。天宝初,因病乃上疏度为道士,至乡卒。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9—744 字季真,排行八,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武后證圣元年(695)登进士第,因陆象先引荐,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玄宗开元十年(722),因张说荐,入丽正殿修书。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后为太子宾客、秘书监。为人旷达不羁,不拘礼法。善谈笑,时人誉为“清淡风流”。晚年尤放诞,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世称贺监。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号为“吴中四士”(《新唐书·刘晏传》附《包估传》),又与李白、杜甫等诗人友善。知章能诗,且善草、隶书。玄宗天宝三载(744),上疏请度为道士,归隐镜湖,不久病逝。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其诗大多散失,今存诗中颇有情味隽永之作。有《贺秘监集》。今人王启兴、张虹有《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2首,断句1,题1。
唐诗汇评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以文词知名。证圣元年(695),棹进士第,又登超拢群类科,授四门博士,累迁太常博士、户部员外郎、起居郎。开元十年,入丽正殿修《六典》等。十三年,迁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历工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天宝三载,因病恍偬,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玄宗许之,返乡不久卒。知章工书能诗,尤善草隶,神龙中与吴越文士包融、张旭、张若虚俱以文词杨名上京,合称“吴中四士”。性放旷,晚年无复拘检,自号“四明狂客”。又嗜酒,与李白等合称“饮中八仙”。后人辑有《贺秘监集》一卷行世。《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贺知章字季真,会稽永兴人。证圣初擢进士第,陆象先引为太常博士,累迁秘书监。天宝三载请为道士还乡里,未几卒,年八十六。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
知章字季真。会稽永兴人。第进士。开元中累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充皇太子侍读。迁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授秘书监。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天宝三载。上疏请度为道士。还乡里。元宗亲制诗赠行。卒年八十六。肃宗立。赠礼部尚书。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知章)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
旧唐书本传
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数子人间往往传其文,独知章最贵。
《载酒园诗话又编》
若虚与贺季真同时齐名,遽分初盛,编者殊草草。吾读诗至贺秘书,真若云开山出,境界一新,毋宁罝张于初,列贺于盛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60—约740 【介绍】: 唐深州陆泽人,字文成,自号浮休子。高宗调露进士。八次应制举,均登甲科。时称其文犹青铜钱,万选万中,及迁学士,乃号“青钱学士”。玄宗开元中流放岭南。后任司门员外郎。其文章风行当时,并为突厥、新罗、日本所重。有《朝野佥载》、《龙筋凤髓判》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8—730 字文成,自号浮休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西)人。儿时曾梦鸑鷟降于庭,祖父因以“鷟”名之。高宗上元二年(675)登进士第,授岐王府参军。八次应制举,皆登甲科。历襄乐尉、洛阳尉、长安尉等职,迁鸿胪丞。四参选,判策为铨府之最。员半千称其文“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故时号“青钱学士”。武后證圣(695)中,任御史。玄宗开元初,为御史李全交所劾,贬岭南。后内迁,卒于司门员外郎(一说卒于龚州长史)。生平见新、旧《唐书·张荐传》,《朝野佥载》卷一、三、五、六,《大唐新语》卷八。鷟下笔敏速,出言诙谐,文体浮艳,大行一时,名声远播。新罗、日本等国遣使入唐,必出重金购其文。所著《朝野佥载》6卷、《龙筋凤髓判》4卷及传奇《游仙窟》,流传至今。《全唐诗》存诗1首,断句2句。《全唐诗外编》补诗58首。
全唐诗补逸
张鷟字文成,深州陆泽人。补诗一卷,计五十八首。(按张鷟《游仙窟》诗共七十馀首,日本河世宁《全唐诗逸》曾选取十九首。今自《古佚小说丛刊》本《游仙窟》中将河世宁氏所未收者,悉数录出,而以彭泽汪辟疆先生《唐人小说》所载《游仙窟》诗校之)。
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二
鷟字文成。深州陆泽人。儿时梦紫文大鸟。其大父曰。紫文鸑鷟也。壮殆以文章瑞朝廷乎。因以为名。调露初登进士第。授岐王府参军。凡八应举。皆甲科。再授长安尉。迁鸿胪丞。四参选。判策为铨府最。开元初为御史李全交所劾。贬岭南。刑部尚书李日知讼斥太重。得内徙。终司门员外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苏州昆山人。隐居虎丘山,以琴书自适,或骑牛带瓢,出入廛野,号为逸人。高宗闻其名,召赴洛阳,寻称疾归。武周天授初,周兴荐之,复召赴都,擢朝散大夫。兴死,免官归,素誉顿衰。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子仪号水月大师。天授中乐清白鹤寺沙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字子至。举进士。领修《三教珠英》,书成迁户部员外郎,兼修书学士。擢修文馆学士,再迁工部侍郎,卒年四十九,赠贝州刺史。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3—711 字子至,自号东山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武后时举进士,调猗氏县尉。圣历中,预修《三教珠英》,书成,迁户部员外郎,兼修书学士。中宗景龙初,擢修文馆学士,迁中书舍人。睿宗景云二年(711),转工部侍郎,寻卒,赠贝州刺史。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贾至《工部侍郎李公集序》,独孤及《唐故正议大夫右散骑常侍赠礼部尚书李公(季卿)墓志铭》,李季卿《三坟记》、《栖先茔记》。睿宗时,天台道士司马承祯还山,适赠诗甚美,朝士属和者300余人,徐彦伯编为《白云记》,颇传于世。《旧唐书·经籍志下》著录《李适集》20卷(《新唐书·艺文志四》录为1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多为应制奉和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