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720,分1782页显示 上一页 258 259 260 261 262 264 265 266 267 下一页
林尚仁(字 润叟 号 端隐 )
林泳(号 弓寮、艮斋 字 太渊 )
林泽(字 坚叔 号 梅逸 )
桂锡孙(字 予之 号 神童 )
耶律铸(字 成仲 号 双溪 文忠 )
赵汝腾(字 茂实 号 庸斋、紫霞老人 忠清 )
释净日(号 东岩 寥 )
陈振孙( 瑗 字 伯玉 号 直斋 )
刘应子(号 锦山 )
周焱(字 养晦 号 衡斋 )
李曾伯(字 长孺 号 可斋 )
王琮(字 中玉 号 雅林 )
董槐(字 庭植 号 矩堂 文清 吉国公、许国公 )
释如珙(字 子璞 号 横川 林 正则 )
其它辞典(续上)
李居寿(字 伯仁 号 淳然子 )林尚仁(字 润叟 号 端隐 )
林泳(号 弓寮、艮斋 字 太渊 )
林泽(字 坚叔 号 梅逸 )
桂锡孙(字 予之 号 神童 )
耶律铸(字 成仲 号 双溪 文忠 )
赵汝腾(字 茂实 号 庸斋、紫霞老人 忠清 )
释净日(号 东岩 寥 )
陈振孙( 瑗 字 伯玉 号 直斋 )
刘应子(号 锦山 )
周焱(字 养晦 号 衡斋 )
李曾伯(字 长孺 号 可斋 )
王琮(字 中玉 号 雅林 )
董槐(字 庭植 号 矩堂 文清 吉国公、许国公 )
释如珙(字 子璞 号 横川 林 正则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21—1280 【介绍】: 元汲县人,字伯仁,号淳然子。太一道教第五代掌教宗师。世祖即位,赐号太一演化贞常真人。至元中,建太一宫于两京,命居之,领祠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长乐人,字润叟,号端隐。工诗,以姚合、贾岛为法,精妥深润则过之。有《端隐吟稿》。全宋诗
林尚仁,字润叟,号端隐,长乐(今属福建)人。家贫攻诗,理宗淳祐辛亥(十一年,一二五一)陈必复曾为其《端隐吟稿》作序,以为与林逋一脉相承。集中亦有《辛亥元日游闻人省庵园和陈药房韵》,知其时林尚存世。曾游历吴越等地,集中有“十年客路叹飘蓬”(《秋日书怀》)之句。今存《端隐吟稿》,已非全本。事见本集卷首陈必复序。 林尚仁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端隐吟稿》为底本。校以清嘉庆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本)等,编为一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林泳,号弓寮,平阳(今属浙江)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清乾隆《温州府志》卷一九)。全宋文·卷八二○八
林泳,字太渊,自号艮斋,又号弓寮,福州福清(今福建福清)人,希逸子。举宝祐元年进士,尝为安溪令。多才艺,善画工诗,尤长四六文。见《淳熙三山志》卷二三、《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七、《历代诗话续编·梅涧诗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21—1276 【介绍】: 宋四明人,字坚叔,号梅逸。博学多闻,绝意仕进,杜门教子。创惠生道院,至鬻产以给,里人赖之。恭帝德祐二年,元兵游骑猝至,执令引路,大骂不屈而死。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21—1285 【介绍】: 元义州弘政人,字成仲,号双溪。耶律楚材子。幼聪敏,善属文,尤工骑射。父卒,嗣领中书省事,上言宜疏禁网,采历代德政合于时宜者八十一章以进。宪宗攻蜀,诏领侍卫骁果以从,屡出奇计,攻下城邑。世祖即位,拜中书左丞相,征兵扈从,败阿里不哥于上都。加光禄大夫,奏定法令三十七章,吏民便之。后坐事罢免,徙居山后。卒谥文忠。有《双溪醉隐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1 【介绍】: 宋宗室,居福州,字茂实,号庸斋。理宗宝庆二年进士。历知温州、江东提刑、知婺州等,累官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尝奏论前后奸谀兴利之臣,言甚切直。仕终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承旨。卒谥忠清。有《庸斋集》。全宋诗
赵汝腾(?~一二六一),字茂实,号庸斋,晚年又号紫霞翁,太宗七世孙,居福州(今属福建)。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进士,历礼、兵部架阁,籍田令。召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累迁玉牒所检讨官。出知温州,迁提点江东刑狱,知婺州。召为起居舍人,累迁权工部尚书兼权中书舍人,以事罢。未几,起为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出知绍兴府、泉州。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景定二年卒。著作未见载籍著录,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庸斋集》六卷。《宋史》卷四二四有传。 赵汝腾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七七七八
赵汝腾(?——一二六一),字茂实,自号紫霞老人,宗室,居福州(治今福建福州)。宝庆二年进士,累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升秘书郎兼史馆校勘,以直焕章阁出知温州。历江东提点刑狱、知婺州。召赴阙,迁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升起居郎。迁吏部侍郎兼侍讲,权工部尚书兼权中书舍人。为礼部尚书兼给事中,拜翰林学士兼知制诰,兼侍读。出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知泉州,兼翰林学士承旨。景定二年卒,谥忠清。《宋史》卷四二四有传。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净日。号东岩。俗居南康之都昌。姓寥氏。幼绝荤。蔬果自持。十五祈亲。祝发庐山之香林。鲐背长身。圆相杰耀。访道仰山石霜。遂入浙。叩痴绝。越二夏不契。登径山。见无准。准大许之。后谒西岩惠于天童。惠。无准大弟子也。其提示。一秉于准。危机敏锋。迎拒莫睹。风止水息。涣然帖顺。遂密契其旨。卒服从之。俾守藏室。后开先无文璨。屈为第一座。璨。亦禅俊出者。繇是誉闻益彰。宋景定中。江东帅汪立信慎许可。推以主圆通。继领东林。至元壬辰。迁育王。未几。归隐雪窦。大德庚子。佥议主天童。师之行。峻洁以完。语温气和。众益得以亲。纳其徒。俾明彻复性。不侈于言。解其蔓惑。处于世。若无所施为。遐迩向慕。缘福无踵而至。而于天童。功最著。久居东林。他俗警众民。争绘以祝。故其兴天童。庐山之民。奉赀以助尤夥。生宋嘉定十四年辛巳。终至大元年戊申。年八十有八。腊七十有一。将示寂。戒弟子。书韵语以示。曰。天为盖兮地为函。吾奚为乎塔与庵。灰吾骨兮山河。言已矢兮勿镵。越二日沐浴。端坐而逝。就化。齿根不坏。藏于西岩之清风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261 【介绍】: 宋湖州安吉人,曾名瑗,字伯玉,号直斋。宁宗、理宗时,历溧水、绍兴、鄞县教授,兴化军通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端平三年知台州,嘉熙元年改知嘉兴府。淳祐四年,除国子司业。后官至侍郎。藏书五万一千余卷,仿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直斋书录解题》。全宋诗
陈振孙,初名瑗(《皕宋楼藏书志》卷三三),字伯玉,号直斋,安吉(今属浙江)人。一作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八《重修通判厅》)。宁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为溧水教授(《吴兴藏书录》引《湖录》)。八年,调绍兴府教授,知南城县(《直斋书录解题》清卢文弨跋)。召为军器监簿、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平斋文集》卷一八《军器监簿陈振孙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制》)。理宗宝庆三年(一二二七),通判兴化府(清《福建通志》卷二三)。端平三年(一二三六),知台州兼权浙东提举。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知嘉兴府(《会稽续志》卷二)。淳祐四年(一二四四),为国子司业(《梅野集》卷七《授国子司业制》)。九年致仕。有《直斋书录解题》传世。清同治《安吉县志》卷一二有传。全宋文·卷七六七八
陈振孙,曾名瑗,字伯玉,号直斋,湖州安吉(今浙江安吉)人。嘉定四年为溧水教授,三载去官归。宝庆三年充兴化军通判、摄郡。端平三年,以朝散大夫知台州、兼权浙东提举常平茶盐事。嘉熙元年改知嘉兴府,升浙西提举。淳祐四年官国子司业。九年,以宝章阁待制、某部侍郎致仕,家居修《吴兴志》。未几卒,赠光禄大夫。振孙家藏旧书万卷,官兴化军时又传录郑、方、林、吴等氏旧藏凡五万馀卷,据以著为《直斋书录解题》五十六卷,为有宋著名目录学著作。惜全书已佚,今仅存永乐大典本二十二卷。事迹见《宋史翼》卷二九,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證》卷九。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22—? 【介绍】: 宋吉州吉水人,字养晦,号衡斋。理宗宝祐四年进士。历官南昌知县。宋亡誓不复仕,闭门著书以娱老。有《通鉴论断》、《四书衍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怀州人,居嘉兴,字长孺,号可斋。李邦彦孙。理宗淳祐中历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陈守边之宜五事。累进资政殿学士,授四川宣抚使,特赐同进士出身。景定五年,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寻遭论劾夺职。恭帝德祐初追复原官。多言边境之事,为贾似道所嫉,使不竟其用。有《可斋杂稿》。全宋诗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为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为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为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复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为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七八一一
李曾伯(一一九八——一二六八),字长孺,怀州(治今河南沁阳)人,后徙居嘉兴,邦彦之后。历官通判濠州,迁军器监主簿,添差通判鄂州、兼沿江制置副使司主管机宜文字。入为度支郎官,授左司郎官、淮西总领。寻迁右司郎官。为太府少卿、兼左司郎官、敕令所删修官。擢太府卿,淮东制置使、知扬州、兼淮西制置使,诏军事便宜行之。加华文阁待制,进宝章阁直学士,权兵部尚书,加焕章阁学士。淳祐九年,以旧职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兼广西转运使。进徽猷阁学士、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府、兼湖广总领、京湖屯田使,进龙图阁学士。加端明殿学士,兼夔州路策应大使。进资政殿学士,制置四川边面,与执政恩例。寻授四川宣抚使,特赐同进士出身。召赴阙,加大学士、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辞免,以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宝祐五年,起为湖南安抚大使、知潭州,兼节制广南。移治静江,为广南制置大使、兼广西转运使。开庆元年,进观文殿学士,以言者论罢。景定五年,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咸淳元年褫职,四年卒。见《宋史》卷四二○本传,《至元嘉禾志》卷一三,《楚纪》卷五二,《可斋杂藁》卷首李杓序,《可斋续藁后》卷一○《庚申病中作》。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2 【介绍】: 宋濠州定远人,字庭植,号矩堂。董永子。学于叶师雍、辅广。宁宗嘉定六年进士。历湖北提刑,知江州、潭州诸职,决狱甚慎,赈济流民,平息兵变,政绩显著。理宗淳祐间,任沿江制置使兼知建康府,训练士卒,整肃军纪。六年,权广西运判兼提刑,安抚少数民族,与交趾和约通商。宝祐二年,进参知政事,直言疏奏,事无所隐。三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以革除弊政为务,由是嫉之者众。次年,罢相奉祠。卒谥文清。全宋文·卷七四一○
董槐(?——一二六二),字庭植,永子,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学于永嘉叶师雍,复师事朱子门人辅广。登嘉定六年进士第,调靖安主簿。累官知常州,提点湖北刑狱。知江州、潭州,主管湖南安抚司公事。进直龙图阁、沿江制置副使。权户部侍郎,迁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兼知建康府。权广西运判兼提刑。迁工部侍郎、兵部侍郎,擢同知枢密院事,进参知政事。宝祐三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次年罢,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累封吉国公、许国公。景定三年卒,谥文清。《宋史》卷四一四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如珙(一二二二~一二八九),字子璞,号横川,俗姓林,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年十五从季父释正则祝发。预戒于本州广慈院。出学于外,初从石田薰于灵隐,继留从痴绝冲。又往太白投天目礼。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为临安府净慈寺首座,继领瑞安府雁荡山灵岩寺。八年,移住雁荡山能仁寺。元世祖至元二十年(一二八三),移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寺。二十六年卒。有本光编《横川如珙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名误为行珙)。事见《语录》及《牧潜集》卷三《横川和尚塔记》,《续灯存稿》卷四、《增集续传灯录》卷四有传。 释如珙诗,以辑自《语录》卷上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语录》卷下的诗编为第二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如珙。字子璞。永嘉林处士。娶宗正寺丞康公丕祖之女举三子。师其季也。生于宋嘉定壬午。处士。以师孩孤。狷洁不肉食。难养于俗。其季父。有为禅沙门者。名正则。年十五从其祝发。预戒后即行参访。初从石田于灵隐。及痴绝至。犹留从之。然终疑碍无入。闻天目礼禅师太白众盛。往投以疑。目察其可受。为举南山筀笋东海乌贼。师儗对。目随掌之。因忽有省。遂留给侍。国清断桥。明眼谨肯可求藏主得师。桥迁净慈。为第一座。桥尝言。第一座有行解。可师表宰相。乃以师领雁山灵岩禅寺。说法嗣天目。师疾宗唱之滥古响。瘖郁于可不可。白黑无所讳。为提拈赞示。必崖耸标立。务特起以映于古。不少牵避于俗好恶。其辩强自胜若此。然与人语嗫吻。促刺不敢出。视之巽愿人也。其蓄众慈以诚。不为衔勒威控之术。或面诤抗倔不逊旁听皆愤。师终无所罚。更收拭进。使之不以忤己为衔。人始嫌其不威。久而怀之。举迁能仁。丙子之乱。乃归放牧寮。辞病闭卧。不应外。至元二十年。忽有旨。授师育王广利禅寺。师愕眙。谓非己。疑拒累月乃受。盖有奏于上者。而不以告。其迁能仁亦然。自公选道废。位以求得。惟师皆自至。时论荣之。师既引宗据祖。屏遏今学。年渐岁炙。以取慕信。当教法衰残。诸老师物故。学者无所往。皆聚于师。故季年声实喧震。倾撼天下。然师未尝以望誉怙挟。慢略细故。虽瓦埏木植。羹𦵔辛咸。碎屑之间。即众所资仰。必尽其虑力。咸有迹可观述。凡六年乃退。前退之岁。为藏穴寺侧。曰此庵。将没造曰。吾旦日行矣。归坐。书所以诀众者而化。年六十八。至元二十六年三月也。师朴。外少饰中凝不杂。能持坦坦。不变于怒喜怨爱。晚居能仁育王。道益光。师亦惧于无传。讲诱孜孜。未有厌位。却众嗜闲意。或迫而欲之则忻然。避脱弃比毛秕。不以进退顺通怀虿芥。弟子禀遗诫。窆全身于塔。师自预为塔铭及诀众语。与所说法。有录。高安释圆至。序而行焉。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如珙,字横川,姓林氏,永嘉人也。生有特性,不尝肉食,叔父正则乃为之落发。初见石田于灵隐,时国清断桥延典藏錀。及迁净慈,命为首座。元至元十年,有旨授珙育王,懋畅宗风,行修精实,指示法门,深入玄妙。敩人行履,自明去来。一日忽自谓曰:“今年六十六,死日将至,火之乎,土之乎?”西堂唯庵贯云:“古鄮山中有一片地,荒草凄然,足安舍利。”因叠石为塔,而自铭焉,词曰:“天生一穴,藏我枯骨,骨朽成土,土能生物,结个葫芦挂赵州壁,永脱轮回起三世佛。”将殁,书诀而化。时至元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