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216,分1748页显示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7 38 39 40 下一页
皇甫氏(号 洞庭子 )
秦景通(号 大秦君 )
秦炜(号 小秦君 )
胡愔(号 见素子 )
萧芮(号 萧道者 )
葛氏女
薛瑶英(号 关节 )
郑中丞(号 大忽雷、小忽雷 )
郑氏
释元晓(别称 钤海 薛 号 略疏 )
释头陀(号 抖擞上人 )
释惟恭(号 一寺二害 )
释慧警( 张 号 奇童 )
释智则( 凭 号 狂者 )
其它辞典(续上)
皇甫松(号 檀栾子 嵩 字 子奇 )皇甫氏(号 洞庭子 )
秦景通(号 大秦君 )
秦炜(号 小秦君 )
胡愔(号 见素子 )
萧芮(号 萧道者 )
葛氏女
薛瑶英(号 关节 )
郑中丞(号 大忽雷、小忽雷 )
郑氏
释元晓(别称 钤海 薛 号 略疏 )
释头陀(号 抖擞上人 )
释惟恭(号 一寺二害 )
释慧警( 张 号 奇童 )
释智则( 凭 号 狂者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嵩。唐睦州新安人,字子奇,号檀栾子。皇甫湜子。工词。有《醉乡日月》、《大隐赋》。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子奇,自称檀栾子。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皇甫湜之子,或曰牛僧孺表甥。事迹略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一、《唐诗纪事》卷五二。《新唐书·艺文志三》、《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一著录其《醉乡日月》3卷,《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大隐赋》1卷,今佚。《全唐诗》存诗13首,断句1联,词18首(内诗词重收者4首)。《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唐诗汇评
皇甫松,生卒年不详,一作皇甫嵩,字子奇,自号檀栾子。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西)人。皇甫淡之子。举进士不第,终身布衣。松工诗词,《花间集》录其词十二首,近人辑有《檀栾子词》一卷。有《醉乡日月》三卷,今但存辑本。《全唐诗》存诗十三首。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为吉州牧,政平讼理。好读老子书。结庵金凤山之界,自号萧道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能诗书,善歌舞。宰相元载纳为姬,宠惑之,怠于庶务。瑶英父兄递相出入,以构贿赂,号为关节。载败死,瑶英为里人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文宗宫女,善琵琶。因忤旨被缢杀投于河中,为梁厚本所救,纳为室。中丞自言其琵琶在南赵家修理,号大忽雷、小忽雷,厚本购得之。值良辰美景酒酣,中丞不觉高弹数曲,为文宗知之,宣召问其故,乃赦厚本罪,任从匹偶,并加赏赐。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见郑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新罗国湘州薛氏子也。丱年入道。随师游学无常处。时三藏玄奘公。化王中原。偕友将造之。事见湘法师传。因缘既忤。踪迹遂乖。任性逍遥。一无定止。会王置百座。召名德讲仁王经本州。以宿硕闻。或以其行污𧮂不纳。居无何。夫人病脑痈。医祷皆莫效。卜曰。宜致神剂赤县地。于是遣使西度。海冥涨中。忽见人邀至龙君所。宫殿严丽。徒从庄萧。盖非世间耳目所及。君自称钤海。谓使曰。汝夫人青帝第三女也。其于佛法尤有愿力。金刚三昧经者。乃二觉圆通。示菩萨行也。我尝得之。而未易流通。今以夫人之病。而发机焉。则岂惟夫人利益而已。因持刀裂其腨肠。入散经三十许纸。其内外用蜡纸缠滕。而傅以他药。且曰。恐所历有魔事。故为此耳。又曰。可请大安圣者诠次缀缉。元晓法师造疏讲释。如是则虽雪山阿伽陀药不过也。大安者。形服素诡异。每击铜钵井市中。唱大安大安。王至是亟召安。安曰。但将经来。即以义理。釐为八品而去。然终不肯见王。晓得经。即疏之牛车上。成五卷。且设几案笔砚于牛两角间曰。本始二觉。此经指也。姑以表之耳。寻尅日于黄龙寺开阐。浮薄者忌其能。窃之以逃。王命限三日。更出略疏三卷。以急疗治。晓宣吐雍容。辩抗敏锐。称扬弹指声沸于空。其曰。昔日采百椽时。虽不预会。今朝横一栋处。惟我独能。所以讥曩者之𧮂焉。众有惭色。后不知所终。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元晓。姓薛氏。东海湘州人也。丱䰂之年惠然入法。随师禀业游处无恒。勇击义围雄横文阵。仡仡然桓桓然。进无前却。盖三学之淹通。彼土谓为万人之敌。精义入神为若此也。尝与湘法师入唐。慕奘三藏慈恩之门。厥缘既差息心游往。无何发言狂悖示迹乖疏。同居士入酒肆倡家。若志公持金刀铁锡。或制疏以讲杂华。或抚琴以乐祠宇。或闾阎寓宿。或山水坐禅。任意随机都无定检。时国王置百座仁王经大会遍搜硕德。本州以名望举进之。诸德恶其为人。谮王不纳。居无何。王之夫人脑婴痈肿。医工绝验。王及王子臣属祷请山川灵祠无所不至。有巫觋言曰。苟遣人往他国求药。是疾方瘳。王乃发使泛海入唐募其医术。溟涨之中忽见一翁。由波涛跃出登舟。邀使人入海睹宫殿严丽。见龙王王名钤海。谓使者曰。汝国夫人是青帝第三女也。我宫中先有金刚三昧经。乃二觉圆通示菩萨行也。今托仗夫人之病为增上缘。欲附此经出彼国流布耳。于是将三十来纸。重沓散经付授使人。复曰。此经渡海中恐罹魔事。王令持刀裂使人腨肠而内于中。用蜡纸缠縢以药傅之。其腨如故。龙王言。可令大安圣者铨次缀缝请元晓法师造疏讲释之。夫人疾愈无疑。假使雪山阿伽陀药力亦不过是。龙王送出海面。遂登舟归国。时王闻而欢喜。乃先召大安圣者黏次焉。大安者不测之人也。形服特异恒在市廛。击铜钵唱言大安大安之声。故号之也。王命安。安云。但将经来不愿入王宫阈。安得经排来成八品。皆合佛意。安曰。速将付元晓讲。馀人则否。晓受斯经正在本生湘州也。谓使人曰。此经以本始二觉为宗。为我备角乘将案几。在两角之间。置其笔砚。始终于牛车造疏成五卷。王请剋日于黄龙寺敷演。时有薄徒窃盗新疏。以事白王。延于三日。重录成三卷。号为略疏。洎乎王臣道俗云拥法堂。晓乃宣吐有仪解纷可则。称扬弹指声沸于空。晓复昌言曰。昔日采百椽时虽不预会。今朝横一栋处唯我独能。时诸名德俯颜惭色伏膺忏悔焉。初晓示迹无恒化人不定。或掷盘而救众。或噀水而扑焚。或数处现形。或六方告灭。亦杯渡志公之伦欤。其于解性览无不明矣。疏有广略二本。俱行本土。略本流入中华。后有翻经三藏。改之为论焉。 系曰。海龙之宫自何而有经本耶。通曰。经云。龙王宫殿中有七宝塔。诸佛所说。诸深义别有七宝箧满中盛之。谓十二因缘总持三昧等。良以此经合行世间。复显大安晓公神异。乃使夫人之疾为起教之大端者也。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薛。东海湘州人。三学淹通。彼土谓为万人之敌。时国王置百座仁王经大会。遍搜硕德。本州以名望举进之。王不纳。居无何。王之夫人。脑婴痈肿。医工绝验。王及王子臣属。祷请山川灵祠。无所不至。有巫觋言曰。苟遣人往他国求药。是疾方瘳。王乃发使泛海入唐。募其医术。溟涨之中。忽见一翁。由波涛跃出登舟。邀使人入海。睹宫殿严丽。见龙王。王名钤海。谓使者曰。汝国夫人。是青帝第三女也。我宫中先有金刚三昧经。乃二觉圆通。示菩萨行也。今托仗夫人之病。为增上缘。欲附此经。出彼国流布耳。于是将三十来纸。重沓散经。付授使人。复曰。此经渡海中。恐罹魔事。王令持刀裂使人腨肠。而内于中。用蜡纸缠縢。以药傅之。其腨如故。龙王言。可令元晓法师造疏讲释之。夫人疾愈无疑。龙王送出海面。遂登舟归国。时王闻而欢喜。乃召元晓。造疏成五卷。王请剋日于黄龙寺敷演。号为略疏。晓乃宣吐有仪。解纷可则。称扬弹指。声沸于空。疏有广略二本。俱行本土。略本流中华。后有翻经三藏。改之为论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家本下俚。日打磨以受佣顾。然陀。性姿淳善。嗜佛学。其行已有悲𢪛慈予意。居家时。父使牧驴。夜转磨饥渴且困。陀辄解纵给水草而身代之转。父大感悟。为别营业。陀亦自尔薙落。既登具。所操履益笃。服粪扫重可数斤。卧具三十年。未尝易。居镇州之龙兴寺民无老幼贵贱。皆知所尊敬。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头陀。本下野磨家之子。然其器度温润若长者之规。厥父课令其守磨夜深悯驴牛之困惫。自己代之。放其畜啮草饮水。歇卧者父母知之为其罢业。儿亦乞出家。遂落发受具持无嗔怒。唯收拾粪扫物为衣。可重数斤。卧具三十年未尝更易。苦节之行无有伦比。真定之民重之。而不受人供施。号抖擞上人焉。 系曰。粪扫衣者。四圣种之一也。凡修鍊者必愿成此行。奈何少堪任之。其胜之者。勇猛堪能之人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居荆州之法性寺。性迭宕无行。然于金刚般若尤谨持诵。同寺有灵岿者。迹相类。人以二害呼之。一日岿偶出。去寺一里所。遇六七少年。容貌颇都。衣被亦华洁。手执乐器。如龟兹部。问岿以恭所在。岿疑其必至寺行香。且欲知恭处也。即语之不敢妄。翌日回寺始及门。闻钟声曰。恭卒于昨夜二鼓时。推此则所见少年。乃天乐以迎之者。使恭平生壹务于善。则诵经之力。岂止于生天而已哉。于是岿自尔感悟。而其所造诣。将未可与恭同日语。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
释惟恭。不详何许人也。少孺出俗于法性寺。好尚偪下多狎非法之友。虽乖僧行犹勤持诵金刚般若。罕离唇齿。酒徒博侣交集门庭。虚诳云。为曾无廉耻。后遇病且死。同寺有灵岿其迹相类。号为一寺二害也。岿偶出去寺一里所。逢六七人少年甚都。衣服鲜洁各执乐器如龟兹部。问灵岿曰。惟恭上人何在。岿即语其处。疑其寺行香乐佛也。及晓回入寺闻钟声云。恭卒。所见者乃天乐耳。盖承经力必生净刹。亦以其迹勉灵岿也。岿感悟折节。缁门崇重终成高迈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出祁之张氏。方三岁。能暗诵大云经。殊通利天后闻之。诏使见为抚顶。赐紫伽黎。俾出家于太原之崇福寺。稍长充寺上座。气貌刚介。见者畏惮之。行市井。见二众。或失仪矩。必惩戒。不小贷。晚脩禅寂尤谨。已而卒。年八十馀矣。其遗影并赐衣。俱存于寺之九子母院。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慧警。姓张氏。祁人也。少而聪悟襁褓能言。二亲鞠爱。邻党号为奇童。属新译大云经。经中有悬记女主之文。天后感斯圣莂。酷重此经。警方三岁有教其诵通。其含嚼纡郁调致天然也。遂彻九重乃诏讽之。帝大悦抚其顶。敕授紫袈裟一副。后因出家。气貌刚介学处坚固充本寺上座。拯顿颓纲人皆畏惮。或于街陌见二众失仪片招讥丑。必议惩诫断无宽理。后修禅法。虚室生白。终时已八十馀龄矣。九子母院有遗影并赐紫衣存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雍州长安冯氏子。年二十。出家于辩才寺。听凝法师摄论四十馀遍。性多掉举。仅能寻采。然于世间名利事。壹不以为意。衲裙垂膝。浪走坊市。所止之房。单床草荐。瓦碗木匙而已。或有为之经营者。随得则用。终不知谢。出入往来。门未尝关闭。同住之僧。辄以狂号之。则闻而笑曰。狂果谁欤。出家离俗。乃为衣食动。则锁门锁匮。裒敛储畜。役役不安。此而非狂。又何狂耶。因抚掌绝倒。嗜食馎饦。恒令寺北王摩诃家办之。议者以为则已果證。盖尝见其分身也。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智则。姓凭。雍州长安人。二十出家。止辩才寺。听凝法师摄论四十馀遍。性度掉举仅绝观采。恒披败纳裙垂膝上。有问其故则云。衣长多立耳。游浪坊市宿止寺中。销声京邑将五十载。财法食息一同僧伍。房施单床上加以荐。瓦碗木匙馀无一物。或见其褴缕为经营者。随得服用。言终不及。则虽同僧住形有往来。门无开闭。同房僧不知灵异。号为狂者。则闻之仰面笑曰。道他狂者。不知自狂。出家离俗只为衣食。往往遮障锁门锁匮。费时乱业。种种聚敛役役不安。此而非狂。更无狂者。乃抚掌大笑。则性嗜馎饱。寺北有王摩诃家。恒令办之。须便辄往。因事伺候。两处俱见。方委分身。而言行相投。片无瑕谬。自贞观来。恒独房宿竟夜端坐。嘅𠻳达曙。余亲目见。故略述其相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