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216,分1748页显示 上一页 56 57 58 59 60 62 63 64 65 下一页
僧海月( 惠辩、慧辩 傅 字 讷翁 号 海月 )
刘夔(字 道元 号 北山居士 )
刘贽(字 叔献 号 冲厚居士 )
杜醇(号 石台 字 仲醇 世称 石台先生 )
黄非熊(号 南溪处士 )
崇大年(字 静之 号 吴门十老 康靖先生 )
李中师(字 君锡 号 治办 )
王景(号 野民 )
石牧之(字 圣咨 号 江东三贤宰 )
释希最( 施 妙悟 号 义虎 )
袁陟(字 世弼 号 遁翁 )
释怀贤( 怀贤 字 潜道 何 圆通大师、圆通 号 五客、稚耄典记 )
陈翥(字 子翔 号 咸聱子、铜陵逸民、桐竹君 )
周敦颐(世称 周子 名 敦实 字 茂叔 号 濂溪 元、元公 惇实 )
其它辞典(续上)
僧希白(字 宝月 号 慧照大师 )僧海月( 惠辩、慧辩 傅 字 讷翁 号 海月 )
刘夔(字 道元 号 北山居士 )
刘贽(字 叔献 号 冲厚居士 )
杜醇(号 石台 字 仲醇 世称 石台先生 )
黄非熊(号 南溪处士 )
崇大年(字 静之 号 吴门十老 康靖先生 )
李中师(字 君锡 号 治办 )
王景(号 野民 )
石牧之(字 圣咨 号 江东三贤宰 )
释希最( 施 妙悟 号 义虎 )
袁陟(字 世弼 号 遁翁 )
释怀贤( 怀贤 字 潜道 何 圆通大师、圆通 号 五客、稚耄典记 )
陈翥(字 子翔 号 咸聱子、铜陵逸民、桐竹君 )
周敦颐(世称 周子 名 敦实 字 茂叔 号 濂溪 元、元公 惇实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长沙人,字宝月,号慧照大师。善书,有东晋人风度。填本刻石,不失其真。仁宗庆历中以《淳化阁帖》模刻于潭之郡斋。亦工白描荷花。有《古法帖》。全宋文·卷九三九
希白,字宝月,长沙(今湖南长沙)人。作书有江左风味,豪放自得,庆历中尝以《淳化阁帖》模刻于潭之郡斋。有古法帖十卷。见《皇宋书录》卷下,晁说之《题僧希白摹法帖》(《嵩山文集》卷一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4—1073 【介绍】: 名或作惠辩。宋僧。秀州华亭人,俗姓傅,一作富,字讷翁,号海月。年十九受戒。讲法于天竺,四方宗之,遂领寺事。迁杭州僧正。苏轼甚高其行。讲授二十五年,学者尝及千人。晚年倦烦而归隐草堂。卒后四日苏轼至,见其趺坐如生,以诗哭之。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慧辨。字讷翁。华亭富氏子。受业普照。从天竺韶及浮石矩传天台教观。韶将老。命师代讲。梦章安以金篦击其口曰。汝勤于诲人。当得辨智。久之。率继其席。嘉祐中。翰林沈公遘帅郡。以严为理。察师道行。独异之。俾涖僧职。迁都僧正。东坡时为通守。尝与师为方外之游。讲授二十五年。往来常千人。无何。归隐草堂。但六事随身而已。熙宁六年冬。旦起盥濯别众而化。遗戒须待东坡至方可合棺。四日坡始抵山中。见其趺坐如生。顶尚温煖。作三绝哭之。师没二十一年。东坡追序其事云。余去杭。梦至西湖上。有大殿。榜曰弥勒下生。故人海月辨师之流皆行道其间。乃作赞辞。颍滨铭其塔。 赞曰。 沧海孤月 生于云间 飞轮竺岭 万象光寒 知之者谁 眉山老仙 有如不信 铭赞皎然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慧辩。字讷翁。号海月。华亭傅氏子。生而颖异。父母令入普炤出家。初游学天竺。扣明智之室。尽心于教观。智将老。命代述八年。遂继其席。适翰林沈时卿。以威猛治杭。见者。无不惶慄失据。师与相对。从容如平生。沈异之。任以都僧正。时东坡倅杭。为序以送之。师容止端靖。不蓄长物。盗夜入其栖。脱衣与之。使从支径去。讲授二十五年。学者尝及千人。晚年倦烦。以六事随身。归隐草堂。将顺寂。遗言须东坡至。方阖龛四日。东坡至。见其端坐如生。顶尚温。乃作三偈。以哭之曰。欲寻遗迹强沾裳。本自无生可得忘。今夜生公讲堂月。满庭依旧冷如霜。生死犹如臂屈伸。情钟我辈一酸辛。乐天不是蓬莱客。凭仗西方作主人。欲访浮云起灭因。无缘却见梦中身。安心好住王文度。此理何须更问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州崇安人,字道元。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历知陕州、广州,皆有廉名。河北大水,民多流入京东,夔以给事中、枢密直学士知郓州,发廪赈饥,赖以全活者甚众。累官工部侍郎,知福州、建州,以户部侍郎致仕。英宗即位,迁吏部。卒年八十三。有《晋书指掌》、《武夷山记》。全宋诗
刘夔,字道元,自号北山居士,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补广德军判官。累迁屯田员外郎、权侍御史(《武夷山志》卷一七)。历江西、两浙、淮南转运使,知陕州、广州。仁宗庆历五年(一○四五),以右谏议大夫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七)。皇祐元年(一○四九)知郓州(同上书卷一六六)。四年,知建州。五年,以户部侍郎致仕(同上书卷一七二)。英宗即位,改吏部侍郎。卒,年八十三。有《文选笔粹》、《刘夔应制》等,不传。《宋史》卷二九八、《武夷山志》卷一七有传。全宋文·卷三六○
刘夔字道元,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及第。历三司户部判官,判度支勾院,江西、两浙、淮南转运使,知陕州、知广州。所至有廉名。以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知潭州,还,权判吏部流内铨、知审刑院。进给事中、枢密直学士,迁工部侍郎,知郓州、福州、建州,以户部侍郎致仕。英宗即位,迁吏部。卒,年八十三。《宋史》卷二九八有传,又见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一七五。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越州会稽人,居明州慈溪,号石台。以孝友称于乡里,为学不求人知。经明行高,学者以为模楷。仁宗庆历中,鄞县、慈溪建学,先后为王安石请以为师,二邑文风自此而盛。全宋诗
杜醇,字仲醇,学者称石台先生,慈溪(今浙江宁波西北)人(清雍正《慈溪县志》卷八)。仁宗庆历八年(一○四八),鄞令王安石聘为县学师席(清光绪《鄞县志》卷九),慈溪令林肇亦请入县学(《慈溪县志》卷四)。卒,王安石有《伤杜醇》诗悼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黄非熊,福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自号南溪处士。仁宗庆历间读书三岛村,得方广岩之胜,作十咏传于世。事见明万历《福州府志》卷五。今录诗十首。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5—1075 【介绍】: 宋开封人,字君锡。仁宗景祐元年进士。以荐为集贤校理、提点开封府界,督吏捕盗,尽得之。为淮南转运使,两浙饥,移淮粟赈赡。神宗时累官龙图阁直学士、知河南府,严整吏习,号为治办。然用法刻深,烦碎无大体,唯厚结中人。权发遣开封府卒。全宋诗
李中师(一○一五~一○七五),字君锡,开封(今属河南)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充集贤校理,提点开封府界诸县。擢三司度支判官,为淮南转运使,徙河东转运使。英宗即位,除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知澶州、河南府。神宗即位,迁给事中,除龙图阁直学士,充群牧使,兼知审官东院。熙宁八年权发遣开封府(《开封府题名记碑》),卒,年六十一。事见《祠部集》卷三四《李公行状》,《宋史》卷三三一有传。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吉州吉水人,号野民。视王安石为从祖。教授于吉,从学者倾一州。彭燮、杨纯等皆尝师之。著书数百卷,号《野民集》。全宋诗
王景,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嘉祐三年(一○五八)曾应进士试。事见民国《庐陵县志》卷一五。全宋文·卷五八○
王景,天圣中为选人。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又《长编》卷二一三:熙宁三年,殿中丞致仕王景在杭州因曲法请求知州祖无择,被追一任官,勒停。未知是否同一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5—1093 【介绍】: 宋越州新昌人,字圣咨。石待旦从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试秘书省校书郎。为天台令,有母讼子逆者,牧之训敕之,遂为善良。时与王安石、陈襄,号江东三贤宰。改著作佐郎。历知二县,通判二州,入为越王宫太学教授,监在京曲院,官至知温州。致仕优游十余年卒。在温酬唱篇咏,集为《永嘉唱和》。有《易论解经训传》及杂文歌诗等。全宋诗
石牧之(一○一五~一○九三),字圣咨,越州新昌(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历知江宁、盐城、雍丘三县,通判温、湖、舒、建四州。入为越王宫太学教授。后以尚书都官郎中知温州。哲宗元祐八年卒,年七十九。事见《苏魏公集》卷五五《石君墓碣铭》。宋登科记考
字圣咨。越州新昌县(今浙江绍兴新昌)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朝议大夫。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四三
希最(一○一五——一○九○),俗姓施,湖州(今浙江湖州)人。四岁出家,十五受教于钱塘名师慧才。治平中敷讲于秀州青龙镇隆平之塔院,后徙居胜果寺。元祐五年秋坐化,寿七十六。赐号妙悟。见吕益梁《胜果寺妙悟大师碑铭》(《至元嘉禾志》卷二一),《补续高僧传》卷二。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希最。霅川施氏子。四岁出家。十五传教观于广慈。同门畏爱。号为义虎。治平中。始敷讲于嘉禾隆平。继徙居胜果。有空室祟所栖。师咒土掷之。得片纸书。今被法遣。法力没。当复来。数日击物飏火。变怪百出。师诃之曰。不闻恼法师者。头破作七分乎。乃为广说轮转因缘。众僧声咒为其破障。忽空中轰然。掷朱书云。汉朝烈士沈光。今知悔过谢罪。且云。蒙师法力。当往生它化天矣。自此遂绝。师因净觉背宗。上十谏书。法智作解谤。净觉复作雪谤。时法智在疾。不复答。净觉在灵芝。对众诧曰。只因难杀四明师。谁向灵芝敢开口。师不甘。乃作评谤。以极辩之。其略有云。近睹雪谤盛制。所谓救生法二身。雪增减二谤者也。然此书一往可观。再言有失。解谤虽已焕然。雪谤犹自冰执。今据吾祖之格。以评阇黎之谬解。净觉见之曰。四明之说。其遂行乎。元祐庚午秋。坐化。阇维得舍利数百。 系曰。慈辩虽教人。每与禅衲游。尝问道于大通。通寄以书。发缄睹黑白二圆相。恍然有悟。答偈曰。黑相白相。担枷过状。了不了兮。无风起浪。若问究竟事如何。洞庭山在太湖上。慈辩眼光。出涯涘矣。由是。而知得台宗之真者。不在言说间也。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希最,姓施氏,霅川人。四岁出家,覃恩得度。年十五传教观于雷峰广慈,同门畏爱,号为“义虎”。治平中,敷讲于嘉禾隆平。已而徙居圣果,空室有怪,每崇所栖,希咒土掷之,得片纸书云:“今被法来遣,若法力没,当复来此。”数日,击物扬火,变怪百出。希呵之曰:“不闻恼法师者,头破作七分?”乃为广说轮转因缘,众僧声咒,助其破障。忽空中轰然,掷朱书云:“汉朝烈士沈光。”大略陈悔过之词,且云:“蒙师说法之力,当生他化天。”自此绝迹。希因净觉背宗上《十谏书》,法智作《解谤》,净觉复作《雪谤》。时法智在疾,不复答。净觉在灵芝,对众诧曰:“只因难杀四明师,谁向灵芝敢开口?”希闻之,乃作《评谤》以辨。净觉见曰:“四明之说,其遂行乎?”哲宗元祐庚午秋,集众书偈坐化,阇维,舍利数百,赐号“妙悟”。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6—1082 【介绍】: 宋僧。永嘉人,字潜道。俗姓何。真宗天禧二年受具戒,屡依高僧,四主名刹。多才艺,工诗,字画有法。赐号圆通大师。全宋诗
释怀贤(一○一六~一○八二),字潜道,赐号圆通,俗姓何,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真宗天禧二年(一○一八)落发受戒。后屡依高僧,四主名刹。神宗元丰五年卒,年六十七。所著诗颂文集凡五卷及《稚耄典记》一篇,已佚。事见《淮海集》卷三六《圆通禅师行状》。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金山龙游寺。圆通禅师。讳怀贤。字潜道。温州永嘉何氏子。在襁褓中。能合掌僧坐。四岁从嗣仁社主。出家受戒。有讲席辄往听。尽得其学。及长叹曰。说食能饱人乎。别社主。去遍参。最后见达观颖于润之因圣。初师从瑞新禅师游颇久。具知宗门承袭宾主之说。自谓无以复加。比至达观会中。闻所开示类。皆世缘俗谛。非谈谐嵬𤨏。则骂詈不已。心窃陋之。乃潜诣丈室。请白曰。为人天师。当只说法。奈何预以世间事。且僧有过斥去则已。何足追骂至累日乎。观颔而不答。师因此省悟。初开法于太平隐静。嗣主金山。金山当孔道。客至无虚日。师颇厌之。熙宁元年。遂谢事。隐于金牛山。山去丹阳数十里。人迹罕。至庭养猿鹤孔雀鹦鹉白鹇。皆就掌取食。号五客。各为一诗。赠之士大夫。欲相见者。就山中访焉。庐山之圆通。明州之雪窦。相次坚恳。各住一年。雪窦至。前后二十年间。三请乃赴。其行由海道。遇大风。漂至慈溪东岸。舟破。从者多人皆散走。师独安坐水中不动。以元丰五年九月甲午。示灭于金牛。寿六十七。腊六十三。弟子觉澄等。塔全身于西陇淮海。秦少游观为师状曰。师操行卓越。而遇人有恩意。虽对宾客。未尝与众异馔。夜辄从众僧寝于堂中。不入丈室。雅性乐施。所得金钱缯帛。率缘手尽。又多才艺。工于诗字画有法。閒居绝口。不挂事事。虽交至错出。处之晏然。无不集者当时贤士大夫闻其风。皆倾意愿与之游。始用参知政事高公若讷奏。赐紫方袍。又用节度使李公端愿。奏赐号圆通大师。凡十被请从之者四。皆天下名山巨刹。道化方行。辄托事隐去。州郡虽欲挽而留之。不可得也。弟子五十有五人。所著诗颂文集。凡五卷。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处之迹一篇。号稚耄典记。以自见云。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怀贤,字潜道。姓何氏,温州永嘉人也。儿时夙根萌发,常合掌僧坐,父母异之。时郡之西山有僧嗣仁,修西方白莲净观,行甚高,众多归之,号“嗣仁社主”,乃以贤从社主出家。天禧二年,普度天下僧,遂落发。受具戒时,年十四也。贤既得法器,又仰高规,艺行日进,同侣无与比。有讲肄,辄往听受。久之,尽传其学。慨然长怀,有志四方,辞仁远参,所至处,延居上游,最后见达观禅师昙颖于润之因圣,遂得法焉。皇佑初,润守王公珙雅闻贤敏悟,乃见礼请,传法甘露。而太平繁昌又以隐静相召,贤以甘露颇近城市,隐静僻在深山,遂从太平繁昌之请。初贤从瑞新游十有二年,具知宗门,承袭宾主之事。比至达观会中,闻所开示,类皆世缘俗谛,或杂以委琐恢奇之言。又尝以事斥一僧去,每升座辄追论前事,矢口谩骂,累日不休。贤心陋之,乃潜诣丈室,请达观曰:“为人天师,当只说法,奈何预以世俗间事,且僧有过,斥去则已,何足重辱?”达观颔而不答,贤亦因此省悟,居隐静七年,王公移守金陵,复召以清凉,辞不赴。明年,达观自明州雪窦徙金山之龙游。州人乃以雪窦召贤,既行,道过龙游,留一月。会达示寂,润之衣冠缁素因以状诣郡,请止贤继焉。而龙游主者故事,当禀命朝廷,郡守以白部使者,上之,报可。龙游自火灾之后,栋宇灰烬,瑞新禅师实中兴之,未既而卒。贤述其事,积勤八载,殿堂廊庑,灿然具备,今宫宇之盛,冠绝淮海。虽始于新,多成于贤。然其地当长江下游,帆穑迅至,游客登临,日不暇给,贤颇厌之。熙宁元年,遂谢去,隐于金牛山,去丹阳县数十里,人迹䍐至,庭养猿、鹤、孔雀、鹦鹉、白鹇,皆就掌取食,号“五客”,各为一诗赠之。士大夫欲相见者,就山中访焉。三年,刘公述商守九江,招贤主圆通,贤闻匡庐山水幽秀,得疏欣然,题诗壁间,有“岁晚当期返竹门”之句,示不久留也。居匡庐山下一年,果谢去,复还金牛。明州复以雪窦来请,固以疾辞。史官刁公约谓贤曰:“雪窦东南名山,明觉、达观相继居其地,二十年间,请者三至,可谓勤矣。今又不赴,无乃孤其望乎。”贤素善刁公,从之乘舟,遵海北转海门,遇大飓卒起,风樯摧败,黑夜漂泊至慈溪东岸,触礁舟破,从者百馀人皆散走,贤独淹坐水中,从者还救,乃免。居雪窦一年,复谢去,还金牛。以元丰五年九月甲午示寂,寿六十有七,腊五十三,葬于金牛之西垄,累坟为塔。秦少游状其行。贤操行卓越,遇人有恩,虽对宾客,未尝与众异馔,雅好施予,所得金钱缯帛率以散众,人多归之。又多才艺,工于诗,字画有法,当时贤士大夫皆倾意愿与之游。以参知政事高若讷奏,赐紫。复以节度使李端愿奏,赐号“圆通大师”。凡十被请,从之者四,皆天下名山巨刹,道化方行,辄托事隐去,州郡虽欲挽留不可得。弟子五十有五人,所著诗颂文集,凡五卷。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处之迹一篇,号《稚耄典记》,以自见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陈翥,字子翔,号咸聱子,又号铜陵逸民、桐竹君。仁宗庆历、皇祐间布衣,好植桐竹。有《桐谱》一卷。今录诗十首。全宋文·卷九三○
陈翥,字子翔,号咸聱子,又号铜陵逸民,池州铜陵(今安徽铜陵)人,仁宗时布衣。闭户著书,虽家人,非时不见,时称「闭门先生」。好植桐竹,又号桐竹君。著有《桐谱》一卷(存)。见《桐谱》,《明一统志》卷一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7—1073 【介绍】: 本名敦实。宋道州营道人,字茂叔,号濂溪。周辅成子。以荫为分宁县主簿,历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等,有治绩。神宗熙宁初,知郴州,擢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移提点刑狱。后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精于《易》学,喜谈名理,提出无极、太极、理、气、心、性、命等哲学范畴,以及立诚、主静学说,为道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皆从其受业。卒谥元。有《太极图说》、《通书》及文集,后人合编为《周子全书》。全宋诗
周敦颐(一○一七~一○七三),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以舅郑向荫得官,初仕分宁主簿,历知桂阳、南昌县,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神宗熙宁初,迁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峰前有溪,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学者因称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颐为宋代道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皆出其门下。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谥元公,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周敦颐诗,以清康熙张伯行刊《正谊堂集·周濂溪集》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辑《周濂溪集》(简称董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周元公集》(简称四库本)等。辑录之集外诗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一○七三
周惇颐(一○一七——一○七三),原名惇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少孤,养于外家。仁宗景祐中,以舅父郑向荫补试将作监主簿,授洪州分宁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郴州郴、桂阳二县令。知洪州南昌县,签署合州判官事,通判虔州、永州,摄邵州事。熙宁中擢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提点刑狱。移知南康军,自请分司南京而归。六年六月卒,年五十七。嘉定中赐谥曰「元」。喜谈名理,精于《易》学,程颢、程颐从之学,为宋代理学开山之祖。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见朱熹《濂溪先生事实记》,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宋刻《濂溪集》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