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216,分1748页显示 上一页 78 79 80 81 82 84 85 86 87 下一页
胡舜陟(字 汝明 号 三山老人 )
谢安时(字 尚可 号 桂堂居士、桂堂 )
释可观( 戚 字 宜翁 号 解空、竹庵 别称 法界庵主 )
释士圭(别称 鼓山圭、竹庵圭、明眼 士圭 号 竹庵、老禅 史 )
黄龟年(字 德邵 号 竹溪先生 )
侯彭志(字 思孺 号 醒翁 )
刘羲仲(字 壮舆 号 漫浪翁 )
吴氏小四娘
孙沂(号 练江居士 )
张守(字 子固、全真 号 东山居士 文靖 )
曾几(字 吉甫 号 茶山居士 文清 )
李彭(字 商老 号 日涉翁 )
李清照(号 易安居士 )
杨公度(字 元宏 号 玉峰 )
其它辞典(续上)
李纲(字 伯纪 号 梁溪、梁溪居士、梁溪先生、梁溪病叟 忠定 )胡舜陟(字 汝明 号 三山老人 )
谢安时(字 尚可 号 桂堂居士、桂堂 )
释可观( 戚 字 宜翁 号 解空、竹庵 别称 法界庵主 )
释士圭(别称 鼓山圭、竹庵圭、明眼 士圭 号 竹庵、老禅 史 )
黄龟年(字 德邵 号 竹溪先生 )
侯彭志(字 思孺 号 醒翁 )
刘羲仲(字 壮舆 号 漫浪翁 )
吴氏小四娘
孙沂(号 练江居士 )
张守(字 子固、全真 号 东山居士 文靖 )
曾几(字 吉甫 号 茶山居士 文清 )
李彭(字 商老 号 日涉翁 )
李清照(号 易安居士 )
杨公度(字 元宏 号 玉峰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3—1140 【介绍】: 宋邵武人,字伯纪,号梁溪。徽宗政和二年进士。宣和间为太常少卿,金人南下,因刺臂血上疏,请徽宗禅位太子以号召天下。钦宗立,历任兵部侍郎、东京留守、亲征行营使。坚主抗金,反对迁都,积极备战,迫使金兵撤离。未几以“专主战议”被逐。高宗建炎元年,进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力主联合两河义士,荐宗泽,然高宗意存苟安,为相仅七十五日即罢。后屡陈抗金大计,均未纳。卒谥忠定。有《梁溪集》。全宋诗
李纲(一○八三~一一四○),字伯纪,号梁溪居士,邵武(今属福建)人,自其祖始居无锡(今属江苏)。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进士。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因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宣和元年(一一一九),因言事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七年,为太常少卿。钦宗即位,除兵部侍郎,为行营参谋官,力主抗金,以姚平仲兵败罢。寻复尚书右丞,充京城四壁守御使,除知枢密院事。后因反对和议,落职提举亳州明道宫,建昌军安置,再谪宁江。金兵再至,除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纲行次长沙受命,率湖南勤王师入援,未而而开封已陷。高宗即位,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因反对避地东南,落职居鄂州。绍兴二年(一一三二),除观文殿学士、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未几罢提举西京崇福宫。五年,疏奏攻战、守备、措置、绥怀之策,除江西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九年,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大使,力辞。十年卒,年五十八。赠少师。谥忠定。纲为著名抗金志士,将领如宗泽、韩世忠或得其扶掖,或在其麾下。有《梁溪集》一百八十卷。本集附有行状及年谱多种,《宋史》卷三五八、三五九有传。 李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诗二十八卷)为底本,校以清初《梁溪先生文集》(五十卷,简称蓝格本,藏上海华东师大图书馆)、道光十四年刊本(简称道光本、藏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宋刻残本(存诗二卷,简称残宋本,藏上海图书馆),参校明崇祯刻、左光先等辑《宋李忠定公奏议选》(简称左选,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日本安政六年刻、赖襄选《李忠定公集钞》。诗集外散见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词学图录
李纲(1083-1140) 字伯纪。邵武(今属福建)人。有《梁溪词》,一名《李忠定公长短句》。黄鹤楼志·人物篇
李纲(1083—1140) 宋代官员、抗金名臣、学者。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政和二年(1112)进士,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宋高宗时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复起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旋又遭免职。卒赠少师,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工诗文,亦能词,著述甚多,有《梁溪先生文集》《梁溪词》等。建炎元年(1127)后,李纲罢相贬居鄂州,曾作《次通城送季言弟还锡山二首》,有“渚宫此去无他地,怅望自登黄鹤楼”之句,后又作《怀季言弟并简仲辅叔易》长诗,有“凭高欲望远,独上黄鹤楼”之句。全宋文·卷三六八一
李纲(一○八三—一一四○),字伯纪,号梁溪病叟,邵武(今福建邵武)人,自其祖徙居无锡。登政和二年进士第。积官至起居郎,宣和元年以京师大水上疏言事,谪监沙县税务。七年,为太常少卿,时金人渝盟,上御戎五策,又刺臂血上疏论内禅,其议乃决。钦宗即位,除兵部侍郎。靖康初,为行营参谋官。金兵渡河,力主迎战,擢尚书右丞,为东京留守、亲征行营使,躬身督战,金兵乃退。朝廷议和,金人以其用兵为言,遂罢。太学生诣阙上书,明其无罪,复官,又除知枢密院事,为河东、北宣抚使,以解太原之围。时方议和,诏止进兵,遂乞罢,除观文殿学士、知扬州,以专主战议落职。金兵再至,除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高宗即位,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兼充御营使。为主和派所沮,在位仅七十馀日而罢。绍兴二年,除观文殿学士、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为徐俯等所劾,罢。五年,除江西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九年,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大使。绍兴十年薨,年五十八。谥忠定。平生主战,负天下重望,屡起屡蹶。《宋史》卷三五八至三五九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3—1143 【介绍】: 宋徽州绩溪人,字汝明,号三山老人。徽宗大观三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钦宗时奏言战祸始于赵良嗣,请杀之以快天下。迁侍御史。高宗即位,言者论其尝事张邦昌伪廷,降集英殿修撰,知庐州。守庐二年,修城治战具,出兵击盗,人心始安。累迁广西经略使,因素为秦桧所恶,又遭转运副使吕源诬陷,下狱死。全宋诗
胡舜陟(一○八三~一一四三),字汝明,晚号三山老人绩溪(今属安徽)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山阴主簿。历秀州教授,选为睦亲宅宗子博士,迁监察御史。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擢侍御史。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出知庐州。三年,移建康府。四年,改临安府,以事夺职提举江州太平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四)。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起充京畿数略安抚使。二年,再知庐州。五年,移静江府(同上书卷一○一)。八年,以事罢;十年,再知静江(同上书卷一一九、一三五)。十三年,以忤秦桧死于静江狱,年六十一。秦桧败后追赠少师。著有《三山老人语录》等,已佚。清道光十九年裔孙胡培翚辑有《胡少师总集》六卷。《宋史》卷三七八、《新安文献志》卷七八有传。今录诗十四首。全宋文·卷三七七四
胡舜陟(一○八三——一一四三),字汝明,徽州绩溪(今安徽绩溪)人。登大观三年进士第,历州县官,为监察御史。迁侍御史。高宗即位,言者论其尝事伪廷,除集英殿修撰、知庐州。擢徽猷阁待制,知建康府,改临安府,充京畿数路宣抚使,迁庐寿镇抚使,改淮西安抚使。绍兴五年知静江府。为台官论罢。十年复为广西经略使、知静江府。十三年,运副吕源以书抵秦桧,讼舜陟受金盗马,非讪朝政。秦桧素恶舜陟,奏遣大理寺官往推劾,辞不服,死狱中。《宋史》卷三七八有传,又见清胡培翚《胡少师年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宁政和人,字尚可,号桂堂居士。博通经传,涉笔成文。徽宗崇宁、大观间以两优贡入太学。谒告归,复预乡荐。钦宗靖康之变,携家隐西坑别墅。后以累举得官,不拜,终于家。全宋诗
谢安时,字尚可,政和(今属福建)人。徽宗大观中优贡生。靖康之变,携家隐其乡西坑别墅,庭植三桂,自号桂堂。民国《政和县志》卷二八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2—1182 【介绍】: 宋僧。华亭(今属上海)人,俗姓戚,字宜翁,号解空,别号竹庵。得法于本溪卿法师。高宗建炎初,主寿圣寺。绍兴间,移主当湖德藏寺,旋去。孝宗乾道七年,主北禅寺。后复归当湖。有《圆觉手鉴》、《竹庵集》、《山家义苑》。全宋诗
释可观(一○八三~一一八二),字宜翁,号竹庵,俗姓戚,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得法于车溪卿法师。高宗建炎初,主嘉禾寿圣寺。绍兴间,迁当湖德藏寺。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主吴之北禅寺,时年八十九(生年据此推算)。淳熙九年卒(《释疑年录》据《释门正统》七,亦卒于本年,然卒年九十一,则生年为一○九二,与前说异)。有《竹庵集》,已佚。《补续高僧传》卷三有传。今录诗三首。槜李诗系·卷三十
可观,字宜翁,号竹庵,自称法界庵主。云间戚氏子。十三祝发,宗天台教,历钱塘南屏车溪等山。建炎初,住持海盐当湖镇之德藏寺。退居竹庵。后复住延庆祖刹。入门适九日,因指座作诗。寻归当湖,凿山月池,搆松风台。淳熙九年,年九十九,端坐而化。有《山家义苑》、《菊坡》等集。塔在德藏西北隅,为筑城所毁。邑令谢良弼梦一紫衣老僧曰:“我竹庵和尚也,以塔累公。”旦日,因为缮治立石表之。全宋文·卷三七九八
可观(一○八四——一一八二),字宜翁,号竹庵,俗姓戚,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年十六受戒,受法于车溪择卿法师。建炎初主嘉禾寿圣寺,迁当湖德藏寺,撰《楞严经补注》。乾道中主姑苏北禅寺,徙延庆寺,仍归当湖。淳熙九年二月卒,年九十九(《释氏疑年录》卷八据《释门正统》云年九十一)。著有《园觉手鉴》、《竹庵草录》一卷(存)、《山家义苑》二卷(存)。见《补续高僧传》卷三,《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姑苏志》卷五八,《吴中人物志》卷一二,《宋诗纪事》卷九三。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观。字宜翁。华亭戚氏子。年十六具戒。闻车溪声振江浙。负笈从之。一日闻举唱云。般若寂寥。忽有悟入。如服一杯降气汤。师闻而心服。玉慧觉有横山。命师偕行。读指要。至若不谓实铁床非苦变易非迁。叹曰。语言文字。皆糠秕耳。建炎初。主嘉禾寿圣。迁当湖德藏。居阅世堂。为楞严补注。霅以祥苻延阅二载。以疾返当湖南林。一室萧然。人不堪之。乃曰。松风山月。此我无尽衣钵也。乾道七年。丞相魏𣏌。出镇姑苏。请主北禅。入门适当九日。指座云。胸中一寸灰已冷。头上千茎雪未消。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又登高。魏公击节不已。次以皇子魏王命主延庆。时已八十九岁。行李寂寥。人所叹服。不二载仍归当湖。自题其像曰。维摩诘不坏于身。而随一相老竹庵。坏与不坏。初无欠长。到处江山风月。不是这个伎俩。淳熙九年二月。无疾而逝。师五住当湖。皆退隐于竹庵。因以自号。大慧杲尝过之。对语终日。叹之曰。教海老龙也。师见斋房安像。即诫之曰。汝起居无礼。说无益语。少时焚香之敬。不补终日媟嫚之罪。其谨慎微细如此。观塔。在德藏西北隅。为筑城所夷。知县谢良弼。梦一紫衣老僧。谓曰。我竹庵也。以塔累公。谢寻访。果得塔。因为缮治。复立石表之。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可观,字宜翁,年十六依南屏出家,复从车溪卿有省。宋建炎初,主嘉禾圣寿,选当湖德藏,补注《楞严》,一室翛然,人或不能堪,观顾而乐之,且曰:“松风山月,此我无尽衣钵也。”乾道七年,丞相魏杞请主吴之北禅,入门适当九日,指坐云:“胸中一寸灰已冷,头上千茎雪未消。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又登高。”魏公闻之,击节称赏。尝五住当湖,皆退隐于竹庵,因号“竹庵”云。大慧尝访之,对语终日,退而叹曰:“教海老龙也。”有《竹庵集》、《山家义苑》行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号竹庵,俗姓史,成都(今属四川)人。十三岁求为僧,初依成都大慈寺宗雅,后南游谒诸尊宿,师龙门佛眼清远。徽宗政和末,出世和州天宁寺。高宗绍兴间奉诏开山雁荡能仁。十五年(一一四五),住温州龙翔寺。十六年卒,年六十四。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士圭诗,据《续古尊宿语要》、《嘉泰普灯录》等书所录,编为一卷。全宋文·卷三七七三
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字竹庵,号老禅,俗姓史,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初依大慈宗雅出家,再师龙门佛眼远。宣和中住和州天宁,靖康初移庐山东林。绍兴中,与宗杲居云门,撰《颂古》百馀则。已而入闽主鼓山,更迁雁荡能仁,为第一代。十六年七月卒,寿六十四。有语录传世。见《嘉泰普灯录》卷一六。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士圭号竹庵。成都史氏子也。初依大慈宗雅和尚出家。心醉楞严。后南游谒诸尊宿。始参龙门远禅师。以平时所得白远。远曰。汝解心已极。但欠著力开眼耳。一日侍立。次问曰。绝对待时如何。远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圭罔措。至晚远抵堂司。圭复理前问。远曰。闲言语。圭于言下大悟。正和末住和州天宁。绍兴奉诏开山雁宕能仁。时真歇了公居江心。恐圭缘未熟迎至方丈。大展九拜以诱温人。由是人皆翕然归敬。上堂明明无悟。有法即迷。诸人向这里立不得住不得。若立则危若住则瞎。直须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机。此三者既明。一切处不须管带自然现前。不须照顾自然明白。虽然如是。更须知有向上事。竖拂子曰。久雨不晴咄。绍兴丙寅七月十八日召宗范长老付后事。次日沐浴声钟集众就座泊然而逝。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塔于鼓山。僧宝正续传·卷第六
师名士圭。城都史氏子。世业儒。师幼而明敏。年十三。依大慈寺宗雅首座。落发具授。大慈号四川学海。师执经讲筵。志在楞严。阅五祀。伯父持一居士勉之南询。即出关。谒玉泉勤云盖智百丈肃灵源清。所至参承。皆蒙咨揖。晚依百丈归正首座。正博贯内外典籍。一日正语以龙门佛眼道德。师闻而悦之。即自百丈历东吴。观光保社。寻抵龙门。以咨参。所得扣之。佛眼曰。汝解心已极。只欠著力开眼耳。令主堂司。一日问曰。绝对待时如何。佛眼曰。如汝僧堂中白槌相似。师罔措。至晚。复举前问。佛眼曰。闲言语。师于言下。顿释疑情。曰。东山铁酸饀。今而后。不复疑也。自是师资缘契。决择日臻玄奥。政和末。佛眼被旨。迁褒禅山。师佐其行。和守钱公请开法天宁。唱佛眼之道。佛眼谢褒禅。钱复请于朝。以师继其席。阅七稔。九江守赵公移师东林。未几胡马南渡。退居分宁之西峰。结茅于寺旁竹间。号竹庵。有偈曰。种竹百馀个。结茅三两间。才通溪上路。不碍屋头山。黄叶水去住。白云风往还。平生只如此。道者少机关。及圜悟禅师归蜀。送别次。圜悟剧称杲妙喜。师恨未之识。俄避地造仰山。适妙喜亦至。遂相与定临济宗旨。偕还南康之云门庵。妙喜曰。昔白云端师公谢事圆通约保宁勇禅师夏居白莲峰。作颂古一百一十篇。有提尽古人未到处。从头一一加针锥之语。吾二人同夏于此。虽效颦无愧也。遂取古人公案一百一十则。各为之颂。发明蕴奥。不开知见户牖。不涉言语蹊径。其颂女子出定话曰。不假文殊神通。不用罔明弹指。尔时灵山会中。女子从定而起。临济见僧入门。便喝颂曰。一喝喝上四禅天。临济元来不会禅。尽道朝阳生户外。不知夜月落阶前。德山见僧入门。便棒颂曰。棒下真鍮不博金。德山彻底老婆心。后人只看波涛涌。不见龙王宫殿深。芭蕉拄杖子话颂曰。绵州附子汉州姜。最好沉梨出麝香。鲁子师僧才一嗅。鼻头裂破眼睛黄。若此类皆奇作也。已而入闽。闽帅参政张公宋以圣泉处师。稍迁乾元。俄给事张公致远移师鼓山。授道元馀。创新栋宇。尝示众曰。巧说说不到。心思思不及。命断眼豁开。半钱也不直。又曰。不拥其前。不遮其后。上下四维。七通八透。正当恁么时如何。八十翁翁行不得。又曰。目击道存。已涉文彩。执鞭回首。未免途程。直向混沌未分时明白。父母未生时现成。翛然不落阴界。自由自在。当恁么时如何。踏著关棙子。处处得逢渠。又曰。正当明时如王宝剑。卓拄杖下座。又曰。玄路绝如解开。口说话。圣量尽。方得不受人瞒。玄路不绝。只是说道理。圣量不尽。依前落路岐。丞相张公德远出师七闽。一日谓僚属曰。越山当福城三山之中。院独废绝。非老禅不能办。即以属师。不数月。殿阁崇成。他日丞相游鼓山。目其成绩。遂迎师复归鼓山。是时闽中法道最盛。盖自师与真歇净照数公振发。绍兴甲子。有旨移雁山能仁。为第一代。乙丑蒙恩。住龙翔新寺。丙寅秋七月十八日。得旨谢院事。明日汤浴更衣。声钟集众。师步至众集处。方趺座。泊然而逝。寿六十有四。腊五十有一。火馀舌如红莲色。并二牙不烬。舍利不胜数。门人奉遗命归之鼓山寿塔。师风姿奇厖。朗润。声如钟。学兼内外。谈论衮衮。操持宗柄断断。然久益严严与贤士大夫游。几半天下。皆一时宗奉祖道外护佛乘者。晚居鼓山。自号老禅。书揩逌媚。尺牍所传。人以为宝。其所为。禅家四六。及五字句。皆精绝。自成一体。世多传诵。有语录。行于世。 赞曰。大慧禅师尝题师𦘕像曰。赞叹竹庵。也是妙喜骂詈竹庵。也是妙喜。赞之骂之。各有所以。赞之者。为渠具衲僧正眼。骂之者。为渠浸在醋瓮里。或曰。如竹庵之为宗师也。不可赞。不可骂。精金美玉。自有定价。赞之骂之。徒增话𣠽。妙喜闻之。笑而不答。但拊掌叩齿三下。从渠钻龟打瓦。世以为确论。予谓。近代宗师涉世交公卿大夫。言行相副。全节自高。宏法有体。由灵源佛鉴而后。竹庵其贤哉。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
禅师名士圭。号竹庵。蜀郡成都史氏子。乃龙门佛眼远公之高弟也。说法于江南浙闽诸大名坊。圭有密行。喜推奖人士。一与圭接者。皆成美名。圭初依止于大慈沙门宗雅。研究楞严。而雅亦僧杰也。默察圭器度宏大。意欲圭南询。乃盛赞真歇之为人。盖歇未出蜀时。亦习讲于成都大慈。圭味其指。弃讲谒诸名宿。虽经赏识。未豁所蕴。晚登龙门。拟以平时所得举似佛眼。佛眼知圭。命典堂司。不得辞。圭以未伸所解为闷。几入方丈。多遇高庵正堂辈在焉。高庵正堂时称明眼。圭惭乘间问曰。绝对待时如何。佛眼哂曰。如你僧堂中白椎相似。圭不领。至晚理前问。佛眼唾曰。閒言语。圭背汗淋踵。弗吐一词而出。因叹曰。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吾蜀周金刚不谬矣。政和间。开法天宁。浩归湖海。冯济川尝以圭之玄要颂举似妙喜。妙喜称之。及济川除给事。圭同日受诏。住雁山能仁。时称佛眼门下表里二檀树焉。真歇居江心寺。有大名闻。圭将至。恐东瓯未廓所见。乃过江迎圭。大展九拜。以诱瓯人。圭未视篆。有嫉者深夜纵火。能仁燬尽。圭就故址结茅。乃示众曰。爱閒不打禾山鼓。投老来看雁宕山。杰阁岳楼浑不见。溪边茅屋两三间。还有共相出手者么。喝一喝。未几能仁复成。初寺燬。随圭之众。多背去者。寺成复归。或曰。彼彼以成败事师。非义侣也。请勿收录。圭曰。不然。境风所飘。力未充也。若弃之。岂慈摄之义哉。真歇移径山。圭补江心。江心有僧。久居閒房。不预参列。值圭升座。搀众出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圭曰。东家点灯。西家暗坐。未审意旨如何。圭曰。马便搭鞍。驴便推磨。僧礼拜。圭曰。灵俐衲僧只消一个。圭乃曰。马搭鞍驴推磨。灵俐衲僧只消一个。纵使东家明点灯。未必西家暗中坐。西来祖意问如何。多口阿师自招祸。其僧脱然。终其身。不露姓字。圭后住闽之乾元。有慧温入室。圭曰。情生智隔。想变体殊。不用停囚长智。速道将来。温有省。大笑起曰。拶出通身是口。何妨骂雨呵风。昨夜前村猛虎。咬杀南山大虫。圭诺之。又移居鼓山。进院至三门。德升把住问曰。国师不誇石门句。请师速道。圭震声喝之。升亦领旨。圭既年老。罢上堂。惟临轩随机。不计旦暮而已。以绍兴丙寅七月晨起。沐浴升座。命声鼓集众。众方集。圭顾视左右。就法座。泊然坐化。茶毗舍利无数。送者均得之。塔于鼓山。 赞曰。竹庵以魁梧奇伟之姿。初剃染。即受知于宗雅。游方复际遇于龙门。及行道。又逢真歇而襄之。辄与高庵正堂辈。齐名海内。噫其所谓狮子乳得器。有以哉。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士圭,字竹庵,成都史氏子也。初依大慈宗雅出家,讲授《棱严》,潜心义奥。后南游谒诸尊宿,始参龙门佛眼远,以平日所得白之,远曰:“汝解心已极,但欠著力开眼耳。”一日,侍立次,问曰:“绝对待时如何?”远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圭罔措。至晚,远抵堂司,圭复理前问,远曰:“閒言语。”圭于言下大悟。宣和二年,住和州天𡧾。靖康改元,江州漕使方郎中请住庐山东林,后以兵乱避地闽中。乾元十二年,诏开山雁宕能仁,时真歇了公居江心,恐圭缘未熟,迎至方丈,大展九拜,以诱温人,由是人皆翕然归敬。未几,其徒失火,寺为煨烬。圭就树缚屋,升座示众曰:“爱閒不打鼓山鼓,投老来看雁荡山。杰阁危楼浑不见,溪边茅屋两三间。”已而听法檀施并力营建,复成宝坊。十五年,移住龙翔。上堂:“明明无悟,有法即迷。诸人向这里立不得、住不得,若立则危,若住则瞎,直须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机,此三者既明,一切处不须管带,自然现前,不须照顾,自然明白,虽然如是,更须知有向上事。”竖拂子曰:“久雨不晴,咄!明年丙寅七月十九日,召宗范长老付后事,”次日沐浴,声钟集众,就座泊然而逝。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塔于鼓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3—1145 【介绍】: 宋福州永福人,字德邵。徽宗崇宁五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钦宗时三上章劾秦桧专主和议,植党专权,遂夺桧职。累迁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给事中。司谏詹大方希桧意,劾龟年附丽匪人,落职归籍。全宋诗
黄龟年(一○八三~一一四五),字德邵,号竹溪先生(《吴兴备志》卷一三),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迁居鄞县(今浙江宁波)。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进士,调洺州司理参军。累官河北西路提举学士,入为太常博士。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拜监察御史。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为修政局检讨官。擢殿中侍御史,累迁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五、五七、六一、六五)。三年,迁给事中。论者议其阴结大臣,素无直声,罢领祠禄(同上书卷六八)。十四年,因尝论秦桧落职,隐居昌国县马秦山。十五年卒(同上书卷一五四),年六十三。《宋史》卷三八一、元《延佑四明志》卷四有传。今录诗四首。全宋文·卷三七七八
黄龟年(一○八三——一一四五),字德邵,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崇宁五年登进士第,调洺州司理参军,累官太常博士。建炎中,为屯田员外郎;四年,拜监察御史。绍兴二年,除左司员外郎、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寻迁殿中侍御史。劾秦桧专主和议,沮止恢复,植党专权,遂褫桧职。除太常少卿,累迁起居舍人、起居郎、中书舍人。三年,言者劾龟年阴结大臣吕颐浩,致身要地,坐罢官,寓居四明。十四年,言官又希秦桧意劾龟年附丽匪人,落集贤殿修撰,本贯居住。次年八月卒,年六十三。《宋史》卷三八一有传,又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五三、五五、五七、六○、六一、六五、六八、一五一、一五四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潭州衡山人,字思孺,号醒翁。徽宗建中靖国时以太学生上书得罪,诏归本贯编管。大观三年进士。高宗绍兴三年知藤州,以本州卖盐宽剩钱投进,降一官放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筠州高安人,字壮舆,号漫浪翁。刘恕子。长于史学,司马光以其父修《通鉴》有功,乞荫其子,补郊社斋郎,历钜野德安簿。徽宗政和间以蔡京荐,召为宣教郎编修官,后弃官不复仕,卒于庐山。有《太初历》、《通鉴问疑》等。全宋文·卷二八七○
刘羲仲,字壮舆,号漫浪翁,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恕子。长于史学,尝摘录欧阳修《五代史》之误,作《纠缪》。司马光以其父有修《通鉴》功,乞荫其子,补郊社斋郎,历钜野、德安主簿。政和间以蔡京荐,召为宣教郎、编修官。至京师,绝不造谒一人。后忤蔡京,弃官归庐山,竟不复仕。纂有《太初历》、《通鉴问疑》等。见《宋史》卷四四四《刘恕传》,《宋元学案》卷八,《宋元学案补遗》卷八。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一三六
吴氏小四娘,政和间宣州泾县(今安徽泾县)人。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九一五
孙沂,号练江居士,政和时常州江阴(今江苏江阴)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4—1145 【介绍】: 宋常州晋陵人,字子固,一字全真,号东山居士。徽宗崇宁二年进士。擢监察御史。高宗建炎初上防淮渡江利害六事,主张恢复中原,反对画江自守。历御史中丞、翰林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四年,除参知政事。未几罢知绍兴府,改福州。六年,复参知政事,兼权枢密院事。后历知婺州、洪州、建康府。卒谥文靖。有《毗陵集》。全宋诗
张守(一○八四~一一四五),字子固,一字全真,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进士,又举词学兼茂科。除详定《九域图志》编修官,擢监察御史。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迁御史中丞。四年,除参知政事。绍兴二年(一一三二)出知绍兴府,改知福州。六年,再除参知政事兼权枢密院事。八年,出知洪州。十年,改知绍兴府,以忤秦桧乞退奉祠。十四年,起知建康府,卒于任。谥文靖。著有《毗陵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五卷(其中诗二卷)。《宋史》卷三七五有传。 张守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简称武英殿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三七七九
张守(一○八四——一一四五),字全真,一字子固,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登崇宁元年进士第,再中词科。宣和末为监察御史,以忧去。建炎初免丧,复除监察御史,改殿中侍御史。三年,为起居郎、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擢翰林学士。九月,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四年五月,拜参知政事。绍兴元年八月罢。其后历知绍兴府、福州、平江府。六年十二月再拜参知政事兼权枢密院事。八年,出知婺州,寻除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十年,移知绍兴府。十四年,为江南东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次年卒,谥文靖。有《毗陵集》五十卷、奏议二十五卷。《宋史》卷三七五有传,又见本集《四老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有关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二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4—1166 【介绍】: 宋河南人,先世居赣州。字吉甫,号茶山居士。曾开弟。初入太学有声,授将仕郎,赐上舍出身。累除校书郎。高宗初历江西、浙西提刑。因兄力斥和议触怒秦桧,同被罢官。居上饶茶山寺七年。桧死,复官,累擢权礼部侍郎。绍兴末,金兵南下,上疏反对乞和。以通奉大夫致仕。卒谥文清。为文纯正雅健,尤工诗。有《经说》、《茶山集》。全宋诗
曾几(一○八五~一一六六),字吉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徽宗朝,以兄弼恤恩授将仕郎。试使部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辟雍博士,除校书郎。历应天少尹。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提举淮东茶盐。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改提举湖北茶盐,徙广西运判,历江西、浙西提刑。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会兄开与秦桧力争和议,兄弟俱罢。逾月复广西转运副使,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侨居上饶七年,自号茶山居士。二十五年桧卒,起为浙东提刑。明年改知台州。二十七年召对,授秘书少监,擢权礼部侍郎。以老请谢,提举洪州玉隆观。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以左通议大夫致仕。乾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清。有《经说》二十卷、文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茶山集》八卷。《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曾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武殿本),及《两宋名贤小集》所收《茶山集》(简称小集)、《瀛奎律髓》(简称律髓)。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全宋文·卷三八○○
曾几(一○八四——一一六六),字吉甫,其先赣人,后徙河南(今河南洛阳)。楙、开弟。以恩补将仕郎,试吏部中优等,擢国子正,为校书郎。靖康初提举淮南东路茶盐公事,徙荆湖北路。以疾奉祠,起为广南西路运判、荆湖南路转运副使。忤秦桧意,提举道观历七年。寓居上饶茶山寺,自号茶山居士。桧死,起两浙东路提刑,知台州。召除直秘阁,授秘书少监,权礼部侍郎。时金人入侵,上疏力谏通使纳币。孝宗立,迁左通议大夫致仕,乾道二年五月卒于平江,年八十三,谥文清。几刚毅质直,笃于为义,素擅文名,著有文集三十卷(今存《茶山集》八卷)、《易释象》五卷、《论语义》二卷、杂论著若干卷。见陆游《曾文清公墓志铭》(《渭南文集》卷三二),《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南康军建昌人,字商老。李常从孙。博览强记,诗文富赡宏博,锤炼精研,颇多警句,名列江西诗派。与苏轼、张耒等相酬唱,与苏庠齐名,时称“苏李”。又工书,兼熔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法于一体。有《日涉园集》。全宋诗
李彭,字商老,建昌(今江西永修西北)人。因家有日涉园,自号日涉翁。生平与韩驹、洪刍、徐俯等人交善,名列吕本中《江西宗派图》。《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一五存《玉涧小集》一卷。 李彭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胡思敬刻《豫章丛书》(简称豫章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二九二○
李彭,字商老,南康军建昌(今江西永修西北)人,常从孙。博闻强记,诗文富赡,为江西诗派诗人,有《日涉园集》(今存《永乐大典》本十卷)。书法王羲之之赡丽,用颜真卿之气骨,人争宝之。见《宋史翼》卷二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4—约1151 【介绍】: 宋齐州章丘人,号易安居士。李格非女,赵明诚妻。工诗文,以词擅名。与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之收藏研究。金人据中原,避乱南方。明诚病卒,流离江湖间,境遇孤苦。高宗绍兴二年,再适张汝舟,旋离异。晚年整理完成明诚所著《金石录》。词作为南宋婉约派宗主,语言清丽,善白描。论词强调协律、典雅,反对以诗为词。有《易安居士集》,已佚。后人辑有《漱玉集》。今辑本有《李清照集》。全宋诗
李清照(一○八四—?),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格非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适当时为太学生的赵明诚,时年十八,夫妻共事铅椠。崇宁元年(一一○二)父入党籍。宣和三年(一一二一),随夫宦居莱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明诚知江宁府,时金兵南侵,遂载书赴江宁。三年,明诚改知湖州,途中病卒,清照流寓浙东各地。绍兴二年(一一三二),赴临安府,夏,再适张汝舟,未几即离异(《云麓漫抄》卷一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八)。四年,撰《金石录后序》(《容斋四笔》卷五)。晚年表上《金石录》于朝(《隶释》卷二六),卒年七十馀(《渭南文集》卷三五《夫人孙氏墓志铭》)。清照工于诗文,尤以词擅名,为宋代婉约派大家。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一作十二卷(《郡斋读书志》卷一九),又《易安词》六卷(《宋史·艺文志》),皆已散佚,仅有《打马图经》一卷传世。近人辑有《李清照集》、《漱玉集注》等。事见《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诗,据有关载籍所录,并参考一九七九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编为一卷。词学图录
李清照(1084-约1151)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李格非女,赵明诚妻。撰《词论》一篇,有《漱玉词》。全宋文·卷三七九九
李清照(一○八四——?),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格非女。十八岁适赵明诚,后与其夫居青州、莱州。靖康之乱,渡江居建康。建炎三年明诚卒,清照避乱辗转于越州、台州、温州、衢州、临安等地。卒于绍兴二十一年以后,年七十馀。清照工诗文词,尤以词擅名于世。事迹参见王仲闻《李清照事迹编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李清照集校注》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潭州湘潭人,字元宏,号玉峰。杨训子。徽宗政和间进士。历福建提举常平司主管,丞相赵鼎尝荐其才。有劝其往见秦桧者,公度谢绝。尝摄潭州事,会军兵谋乱,立诛首恶数十人,事得平。有《玉峰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