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84,分19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战争
民乐
同胞
胡越
突厥
胡人
九夷
回纥
南蛮
膻腥
凿齿
互市
祖先
公房
杂居
《國語辭典》:战争(戰爭)  拼音:zhàn zhēng
两个以上的敌对双方,为了屈服对方的意志,实现自己的主张,运用有形或无形的威力以决胜负的斗争。《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后世。」
《漢語大詞典》:民乐(民樂)
民族器乐。如:民乐合奏。
《國語辭典》:同胞  拼音:tóng bāo
1.同父母所生的兄弟姊妹。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红楼梦》第五八回:「宝琴前直以『妹妹』呼之,俨似同胞共出,较诸人更似亲切。」
2.同国的人。如:「本国同胞皆应秉持民胞物与之精神,并怀抱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之情怀,以建立祥和博爱之社会。」
《國語辭典》:胡越  拼音:hú yuè
1.胡与越。泛指中国古代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汉。邹阳 上书吴王:「臣闻秦倚曲台之宫,悬衡天下,画地而人不犯,兵加胡越。」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胡在北、越在南,比喻相隔遥远。《淮南子。俶真》:「六合之内,一举而千万里,是故自其异者视之,肝胆胡越。」唐。白居易 与元微之书:「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得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
3.胡、越等民族时有侵犯中国边境之举,因以比喻祸患。汉。司马相如 上书谏猎:「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
《國語辭典》:突厥  拼音:tú jué
中国古代北方阿尔泰山一带的边疆游牧民族。隋、唐之际,与铁勒种族组成的帝国,占有漠北之地。曾分裂为东、西两部,先后为唐所统一,而一部分南迁的突厥建立了后突厥,后亦为回纥所灭。其残馀的部分转徙西方,进入小亚细亚改信奉回教,成为今日土耳其民族的祖先。
《國語辭典》:胡人  拼音:hú rén
古代对北方异族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文选。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唐。王昌龄 胡笳曲:「三奏高楼晓,胡人掩涕归。」也称为「胡儿」。
《漢語大詞典》:九夷
(1).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东方之夷有九种。”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明 袁衮 《远游赋》:“昔 孔 圣之周流兮,居九夷而弗陋。”一说指玄菟、乐浪、高骊、满饰、凫更、索家、东屠、倭人、天鄙。见《尔雅·释地》“九夷”疏。
(2).泛称少数民族。书·旅獒:“遂通道於九夷八蛮。” 孔 传:“九、八,言非一。”文子·精诚:“故 秦 楚 燕 魏 之歌,异声而皆乐,九夷八狄之哭,异声而皆哀。” 唐 李白 《明堂赋》:“九夷五狄顺方向而来奔。” 明 陆深 《传疑录》:“诸侯述职,於是乎布政。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
《國語辭典》:回纥(回紇)  拼音:huí hé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古时称为「丁零」、「铁勒」,初与突厥为兄弟民族,后又从属于突厥。南北朝时,为敕勒部落之一,至唐代叛离突厥后,始称为「回纥」,后又改称为回鹘。唐时建立其汗国,助讨安史之乱及抗禦吐蕃,屡建功勋。唐文宗时,族众西奔,散居今新疆南部。宋、元以后,名称极多,后定称为「维吾尔」。
《國語辭典》:回回  拼音:huí hui
1.迂回转折的样子。唐。杜甫〈法镜寺〉诗:「回回山根水,冉冉松上雨。」
2.每次。唐。王建〈乌夜啼〉诗:「一飞直欲飞上天,回回不离旧栖处。」
3.古时称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
《國語辭典》:南蛮(南蠻)  拼音:nán mán
1.中国古代对南方部族的称呼。《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2.北方金人鄙视南方宋人的称呼。《精忠岳传》第一五回:「哈迷蚩奏道:『臣到中原探听消息,老南蛮皇帝,让位与小皇钦宗。』」
3.日人称早期到日本的荷兰人。
《國語辭典》:膻腥(羶腥)  拼音:shān xīng
羊臭及鱼臭。《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手荐鸾刀,漫之膻腥。」
《漢語大詞典》:凿齿(鑿齒)
(1).古代传说中的野人。山海经·海外南经:“ 羿 与凿齿战于 寿华 之野。 羿 射杀之,在 昆仑虚 东。 羿 持弓矢,凿齿持盾。” 郭璞 注:“凿齿亦人也,齿如凿,长五六尺,因以名云。”一说谓兽名。《淮南子·本经训》:“ 尧 乃使 羿 诛凿齿於 畴华 之野。” 高诱 注:“凿齿,兽名,齿长三尺,其状如凿。”梁书·文学传下·刘峻:“虽大风立於青丘,凿齿奋於 华 野,比其狼戾,曾何足踰。”
(2).比喻残暴作乱之徒。 汉 扬雄 《长杨赋》:“昔有彊 秦 ,封豕其土,窫窳其民,凿齿之徒相与摩牙而争之。” 唐 李白 《北上行》:“奔鲸夹 黄河 ,凿齿屯 洛阳 。” 王琦 注:“其曰‘凿齿屯 洛阳 ’者,谓 禄山 据 东京 僭号也。” 清 顾炎武 《拟唐人五言八韵·申包胥乞师》:“九县长蛇据,三关凿齿横。”
(3).古代某些民族的一种风俗。 唐 张说 《广州都督岭南按察五府经略使宋公遗爱碑颂》:“虽有文身、凿齿、被髮、儋耳、衣卉、麵木、巢山、馆水,种落异俗而化齐。”
《國語辭典》:互市  拼音:hù shì
互相买卖。《后汉书。卷四八。应奉传》:「唯至互市,乃来靡服。」《儒林外史》第三九回:「过了半年,松藩卫边外生番与内地民人互市,因买卖不公,彼此吵闹起来。」
《國語辭典》:祖先  拼音:zǔ xiān
始祖或历代的先人。《三国志。卷一二。魏书。毛玠传》:「今真奴婢祖先有罪,虽历百世,犹有黥面供官。」元。张国宾《合汗衫》第四折:「若说著俺祖先,好家私似泼天。」也称为「祖上」。
《漢語大詞典》:公房
(1).属国家或集体所有的房屋。
(2).我国景颇、傈僳、彝(撒尼、阿西)、黎等民族的村寨内,过去专供未婚青年男女社交的场所。在不同民族中各有禁例,如同姓、近亲、不同辈份等不得进入同一公房等。在世界其他地区,特别在 东南亚 一带也有类似习俗。《阿诗玛》诗:“床头拿麻团,墙头拿口弦,口弦阵阵响,姑娘去公房。”
(3).复姓。古有 公房皮 。见汉书·古今人表
《國語辭典》:杂居(雜居)  拼音:zá jū
种族或阶级身分不同的人同居一处。《魏书。卷六○。韩麒麟传》:「然犹分别士庶,不令杂居,伎作屠沽,各有攸处。」《文选。陆机。五等论》:「使万国相维,以成盘石之固;宗庶杂居,而定维城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