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异气(異氣)
(1).指无血统关系之亲,多指非同胞兄弟姐妹或异姓之人。 汉 班固 《白虎通·嫁娶》:“不娶两娣何?博异气也。”左传·成公八年“ 卫 人来媵 共姬 ” 唐 孔颖达 疏:“‘膏肓’以为媵不必同姓,所以博异气也。”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武王女得适齐侯之子义答何休皇甫谧:“左传记载实事,言同姓当媵,异姓不必凡嫁皆媵,非谓异姓不许媵…… 休 忽言备姪娣,忽言博异气,则 武王 二女非异气,何必俱嫁 胡公 ?”
(2).神异的气质;非凡的禀赋。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神仙﹞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若谓彼皆特禀异气,然其相传皆有师奉服食,非生知也。” 唐 王勃 《秋夜别薛昇华序》:“羣公竝受奇彩,各仗异气,或江海其量,或林泉其识。”
(3).特指不同于华夏的禀赋。后汉书·鲁恭传:“夫戎狄者,四方异气也。蹲夷踞肆,与鸟兽无别。”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蛮夷者,外痴内黠,安土重旧,以其受异气於天命,故待以不常之律。”
(4).指物质的特殊属性。 宋 沈作喆 寓简卷三:“物有含异气者,不可以常理推也。”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金狮猛:“得一石,作狮形,色如泥金所涂……夜夜有光,高二寸餘,殆秉异气所化。”
(5).指天空出现的特异气象。祥瑞之象。晋书·张华传:“ 焕 曰:‘僕察之久矣,惟牛斗之间颇有异气。’ 华 曰:‘是何祥也?’ 焕 曰:‘寳剑之精,上彻於天耳。’”
(6).指天空出现的特异气象。指大气中的蜃景影像。 南朝 梁武帝 《乾闼婆》诗:“蜃蛤生异气,闥婆鬱中天。”
(7).气候不同。 三国 魏 曹植 《泰山梁甫行》:“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8).气味不同。 晋 潘尼 《钓赋》:“燔炙之鲜,煎熬之味,百品千变,殊芳异气。”
(9).指文章不同寻常的有力气势。 唐 崔融 《报三原李少府书》:“龙文阳发,居然异气射人;凤律雄鸣,自有奇音震物。”
《漢語大詞典》:温凉(温涼)
(1).冷和暖。多指气候。 晋 陶潜 《闲情赋》:“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诗·郑风·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唐 孔颖达 疏:“仲春仲秋俱是昼夜等、温凉中。”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便见他一双手高高儿的举了一碗熬得透,滚得到不冷不热、温凉适中,可口儿的普洱茶来。”
(2).寒暖。借指生活情况。《文选·陆机〈门有车马客行〉》:“拊膺携客泣,掩泪叙温凉。” 吕向 注:“叙别离之岁月。”魏书·胡叟传:“ 祖思 习常,待 叟 不足, 叟 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冥迹:“ 什 遂前,入就牀坐。其女在户东立,与 什 叙温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兰:“其友 张 姓者,闻而省之,相见,话温凉。”
《國語辭典》:冬令  拼音:dōng lìng
冬季。如:「每到十一月都会有冬令救济的活动,帮助那些贫苦无依的人。」
《漢語大詞典》:调玉烛(調玉燭)
谓四季气候调和;四时之气和畅。形容太平盛世。 唐 杜甫 《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之五:“今春喜气满乾坤,南北东西拱至尊。 大历 三年调玉烛, 玄元皇帝 圣云孙。” 仇兆鳌 注:“玉烛云孙,喜太平有象。”参见“ 玉烛 ”。
《國語辭典》:玉烛(玉燭)  拼音:yù zhú
谓四时合气,温润明照。《尔雅。释天》:「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四气和谓之玉烛。」
《國語辭典》:节气(節氣)  拼音:jié qì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的位置。古代历家以冬至起每三十度(日)的十二个气分配十二个月,称为「中气」;其馀的称为「节气」,如立春、清明。两者合称「二十四气」,也称为「二十四节气」。参见「中气」条。
《國語辭典》:二十四节气(二十四節氣)  拼音:èr shí sì jié qì
为古代历法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所划分。指一年中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个节气。对农耕步骤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也称为「二十四节」、「二十四气」。
《國語辭典》:气节(氣節)  拼音:qì jié
1.节气、节令。晋。陶渊明〈劝农〉诗:「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2.人的志气、节操。《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莽败,磐拥富赀居故国,为人尚气节而爱士好施,有名江淮间。」宋。陆游 有所感诗:「气节陵夷谁独立,文章衰坏正横流。」
《漢語大詞典》:春候
(1).春日的气候。 唐 杜牧 《雪中书怀》诗:“且想春候暖,瓮间倾一巵。”宋史·吴奎传:“今冬令反燠,春候反寒,太阳亏明,五星失度。”
(2).指春季的节气。 唐 谢观 《初雷启蛰赋》:“启一声於春候,知万类之奋迅。” 宋 梅尧臣 《送张叔展北归》:“ 江 南春候早,水暖野芹生。”
《漢語大詞典》:旱气(旱氣)
干旱的气候;旱灾。汉书·食货志上:“恐生旱气,民被其灾。” 唐 韩愈 《贺雨表》:“青天湛然,旱气转甚。” 宋 司马光 《豢龙庙祈雨文》:“旱气消除,化为丰登。”
《國語辭典》:温和(溫和)  拼音:wēn hé
1.不冷不热。《醒世恒言。卷一八。施润泽滩阙遇友》:「又蚕性畏寒怕热,惟温和为得候。」
2.人的性情或态度平和温顺。《后汉书。卷五六。王龚传》:「政崇温和,好才爱士。」《三国演义》第一○六回:「宇为人恭俭温和,不肯当此大任,坚辞不受。」
《國語辭典》:节令(節令)  拼音:jié lìng
1.节气时令。如:「节令不正」。元。马致远《汉宫秋》第四折:「不争你打盘旋,这搭里同声相应,可不差讹了四时节令。」
2.指节日。《元曲选外编。黄花峪。第一折》:「时遇重阳节令,放众兄弟每下山,去赏红叶黄花。」
《漢語大詞典》:气劲(氣勁)
(1).气候寒冽。 南朝 宋 颜延之 《阳给事诔》:“凉冬气劲,塞外草衰。”
(2).意气傲岸。 唐 刘禹锡 《送裴处士应制举诗》:“ 裴生 久在风尘里,气劲言高少知己。”
(3).语气坚定严厉。宋史·忠义传七·吴革:“使 粘罕 军见之,庭揖不拜,责其贪利败约,词正气劲。”
《國語辭典》:风候(風候)  拼音:fēng hòu
气候。唐。白居易〈与元微之书〉:「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
《漢語大詞典》:夏气(夏氣)
夏令的节气,夏天的气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调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五行之随,各如其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音徵” 汉 郑玄 注:“夏气和,则徵声调。” 南朝 宋 范晔 《乐游应诏诗》:“兰池清夏气,脩帐含秋阴。”
《漢語大詞典》:卦气(卦氣)
(1).以六十四卦与四时、月令、气候等相配之法。相传 文王 序,以《坎》《离》《震》《兑》为四时卦,其二十四爻分主二十四节气。以《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遯》《否》《观》《剥》《坤》配十二地支,为十二月消息卦,其七十二爻分主七十二候。其余四十八卦,分布十二月,每月加消息卦共五卦,分配君臣等位,其三十爻,以配一月日数。凡此,统称之为卦气。其说出自 汉 孟喜 、 京房 等。参阅 清 庄存与 《卦气解》
(2).术数家用八卦配《洛书》数,本于阳卦奇、阴卦偶之说,以奇偶分阴阳,也叫卦气。
《國語辭典》:惨烈(慘烈)  拼音:cǎn liè
1.寒冷。《文选。张衡。西京赋》:「雨雪飘飘,冰霜惨烈。」
2.凄惨壮烈。如:「惨烈的牺牲」。
3.苛重。《抱朴子。外篇。君道》:「瞻藻丽之采粲,则虑赋敛之惨烈。」
《国语辞典》:晚霜  拼音:wǎn shuāng
1.春季气候变冷后所降的霜。因霜期将尽,故称为「晚霜」。
2.晚上用的面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