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天然灾害(天然灾害)  拼音:tiān rán zāi hài
由自然的气候、地质变化而产生的灾难。通常是规模大且威力强。如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洪水、乾旱等。
《国语辞典》:阴阳五行(阴阳五行)  拼音:yīn yáng wǔ xíng
阴阳原指日光的向背,后引申到气候的寒暖、人体的构造、疾病的发源、天地万物的形成、宇宙运行的规律等。五行的说法为战国末年阴阳家邹衍所创,指木、火、土、金、水等五种天然势力。邹衍将阴阳和五行融合后,该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很大。例如在政治上,君主行事引以为法则,不敢逆天行事;民间命理学家用来推测祸福,预卜吉凶;中国医学更是以此为基础,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理论。
《国语辞典》:季节性(季节性)  拼音:jì jié xìng
在特定的季节或气候才呈现其特质的。如:「菱角的产期是有季节性的,通常在秋冬时节才吃得到。」
《国语辞典》:冬季运动(冬季运动)  拼音:dōng jì yùn dòng
利用冬季的气候条件所从事的运动。如溜冰、冰上曲棍球、雪车、滑雪等。
《国语辞典》:草原气候(草原气候)  拼音:cǎo yuán qì hòu
沙漠气候与其他气候间的过渡气候。多位于沙漠地区四周外围,雨水稍多,可生长耐旱的短草。
《国语辞典》:交节气(交节气)  拼音:jiāo jié qì
1.在节气之始,天气变化剧烈,称为「交节气」。
2.季节气候变化时,宿疾复发或加重。
《国语辞典》:生物相  拼音:shēng wù xiàng
在生物地理区内,由于气候、土壤,及其他自然因子与生物因子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形成一些占地广大、范围清楚,且各有其主要的生物群聚而易于分辨的单位。
《漢語大詞典》:佛罗里达半岛
11.5万平方千米。地势低缓,多湖泊。大部分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南端属热带气候。盛产柑橘、甘蔗。东部沿海海滩绵长,为著名旅游和疗养胜地。
《國語辭典》:狗盗鼠窃(狗盜鼠竊)  拼音:gǒu dào shǔ qiè
比喻行为偷偷摸摸、盗窃小利的人。《周书。卷四八。萧察传》:「加以狗盗鼠窃,蜂虿狐狸。群圉隶而为寇,聚臧获而成师。」也作「鼠窃狗盗」。
《國語辭典》:风刀霜剑(風刀霜劍)  拼音:fēng dāo shuāng jiàn
寒风像尖刀,严霜似利剑。形容气候寒冷。常比喻人情险恶。《红楼梦》第二七回:「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國語辭典》:防护林(防護林)  拼音:fáng hù lín
为了调节气候,减免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所营造的林带或大片森林。
《國語辭典》:季风气候(季風氣候)  拼音:jì fēng qì hòu
因受季风影响而形成的气候。主要特徵为夏季受海洋气流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大陆气流影响,低温乾燥。
《國語辭典》:害夏  拼音:hài xià
怕热。因夏天天气炎热而感觉精神不振、胃口不佳。《喻世明言。卷三。新桥市韩五卖春情》:「且说吴山原有害夏的病,每过炎天时节,身体便觉疾倦,形容清减。」
《漢語大詞典》:海洋性气候
近海地区受海洋影响明显的气候,全年和一天内的气温变化较小,空气湿润,降水量多,分布均匀。
《漢語大詞典》:和厉(和厲)
指气候的好与坏。和,暖和;厉,凛冽。 明 《悯黎咏》之一:“生黎若草木,荣陨随和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