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05,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远势
雄词
猛气
作气
气焰
郁勃
气貌
锐气
气骨
恣睢
气体
英伟
胜气
异气
雄壮
《漢語大詞典》:远势(遠勢)
谓远物的气势、姿态。 唐 方干 《东山瀑布》诗:“掛巖远势穿松岛,击石残声注稻畦。”
谓避免滥用权势。 宋 李元纲 厚德录卷二:“ 李翰林 宗諤 ,其父 文正公 昉 秉政时,避嫌远势,出入僕马与寒士无辨。”
《漢語大詞典》:雄词(雄詞)
气势雄壮的词句。 唐 岑参 《送魏升卿》诗:“如君兄弟天下稀,雄词健笔皆若飞。” 宋 苏轼 《故李承之待制六丈挽词》:“疑公 李北海 ,慷慨多雄词。” 明 朱鼎《玉镜台记·开场》:“雄词惊四座,压倒羣英。”
《漢語大詞典》:猛气(猛氣)
勇猛的气势或气概。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哮闞之兽,张牙奋鬣。志在触突,猛气不慴。” 唐 杜甫 《高都护骢马行》:“雄姿未受伏櫪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清 许承钦 《将相谈兵歌题蔡怀真画册》:“年过五十猛气在, 王翦 既老称冠军。” 清 吴嘉纪 《垂钓行答郑绛州》:“敛抑猛气上小舟,天海之际垂钓钩。”
《漢語大詞典》:作气(作氣)
(1).振作勇气。《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唐 陈子昂 《为建安王誓众词》:“鼓以作气,旗以应机。” 清 顾炎武 《上吴侍郎旸》诗:“作气须先鼓,争雄必上游。”
(2).指壮大气势。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下:“但支港通诸小湖,故为盗区,客舟非结伴作气不可行。”
(3).犹言争气。《金瓶梅词话》第二一回:“作气不作气,休对我説。”
《國語辭典》:气焰(氣焰)  拼音:qì yàn
原指开始燃烧,尚未成势的火焰。常用以比喻人或其他事物的威势、声势。《左传。庄公十四年》:「人之所忌,其气焰以取之。」《文明小史》第四八回:「自己实在不及他,气焰亦登时矮了半截。」
《國語辭典》:郁勃(鬱勃)  拼音:yù bó
盛多。汉。应玚 杨柳赋:「摅丰节而广布,纷郁勃以敷阳。」
《漢語大詞典》:气貌(氣貌)
(1).谓描述气势、形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夸饰:“气貌山海,体势宫殿,嵯峨揭业,熠燿焜煌之状,光采煒煒而欲然,声貌岌岌其将动矣。”
(2).气度,风貌。 唐 李华 《元鲁山墓碣铭》:“神体和,气貌融,视色至教,不言而信。” 南唐 李建勋 《赠送致仕郎中》诗:“衣冠皆古製,气貌异常人。”新五代史·杂传三·赵匡凝:“ 匡凝 为人气貌甚伟,性方严。” 明 王廷相 慎言·君子:“气貌可以观德,役使可以观政。”
《國語辭典》:锐气(銳氣)  拼音:ruì qì
勇往直前的气势。《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夫锐气挫于险塞,而粮食竭于内府。」《三国志。卷一○。魏书。荀攸传》:「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
《國語辭典》:气骨(氣骨)  拼音:qì gǔ
气概风骨。《南史。卷七二。文学传。丘灵鞠传》:「迟字希范,八岁便属文。灵鞠常谓『气骨似我』。」唐。吴融〈赠广利大师歌〉:「近来兼解作歌诗,言语明快有气骨。」也作「气格」。
《國語辭典》:恣睢  拼音:cī suī
1.形容暴横、放纵。《史记。卷六一。伯夷传》:「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黎、共奋以跋扈兮,羿、浞狂以恣睢。」
2.自得的样子。《庄子。大宗师》:「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
《國語辭典》:气体(氣體)  拼音:qì tǐ
1.物质三态之一。形状和体积不固定,会随容器而异,可充满整个容器空间,如空气即是。
2.有生命的现象。《儒林外史》第二九回:「诗以气体为主,如尊作这两句。」
《漢語大詞典》:英伟(英偉)
(1).英俊奇伟。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故中书郎 周生 恭远 ,英伟名儒也。” 宋 司马光 《送崔尉之官巢县》诗:“君为太学生,气格已英伟。”《东周列国志》第一○四回:“是时 秦王 政 年已长成,生得身长八尺五寸,英伟非常。”
(2).指智能卓越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遁:“徒闻振翅竦身,不能凌厉九霄,腾跚玄极,攸叙彝伦者,非英伟也。”能改斋漫录·辨误三引 宋 蔡絛 西清诗话:“ 欧阳公 一代英伟,何斯人而斯误也?”
(3).宏伟卓越(指规模,气势)。 宋 曾巩 《请减五路城堡札子》:“臣歷观世主,知人善任使,未有如 宋 兴 太祖 之用将英伟特出者也。” 宋 苏轼 《凤翔太白山祈雨文》:“维西方挺特英伟之气,结而为此山。” 鲁迅 《坟·未有天才之前》:“有一回 拿破仓 过 Alps山 ,说:‘我比 Alps山 还要高!’这何等英伟!” 铁郎 《二十世纪之湖南》:“如斯之光荣歷史,如斯之开化民俗,如斯之大好人物,如斯之英伟事业。”
《漢語大詞典》:胜气
1.不平凡的气质、气度。 南朝 梁 萧统 《与晋安王令》:“ 陆生 资忠履贞,冰清玉洁,文该四始,学遍九流,高情胜气,逌然直上。”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四·僧彻:“尝至山南,扳松而啸,於是清风远集,众鸟和鸣,超然有胜气。”
2.强盛的气势。 唐 宋璟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德风边草偃,胜气朔云平。” 唐 吴筠 《建业怀古》诗:“王风久泯灭,胜气犹氤氲。” 宋 苏舜钦 等《地动联句》:“浓寒有胜气,天冻无败期。”
《漢語大詞典》:异气(異氣)
(1).指无血统关系之亲,多指非同胞兄弟姐妹或异姓之人。 汉 班固 《白虎通·嫁娶》:“不娶两娣何?博异气也。”左传·成公八年“ 卫 人来媵 共姬 ” 唐 孔颖达 疏:“‘膏肓’以为媵不必同姓,所以博异气也。”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武王女得适齐侯之子义答何休皇甫谧:“左传记载实事,言同姓当媵,异姓不必凡嫁皆媵,非谓异姓不许媵…… 休 忽言备姪娣,忽言博异气,则 武王 二女非异气,何必俱嫁 胡公 ?”
(2).神异的气质;非凡的禀赋。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神仙﹞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若谓彼皆特禀异气,然其相传皆有师奉服食,非生知也。” 唐 王勃 《秋夜别薛昇华序》:“羣公竝受奇彩,各仗异气,或江海其量,或林泉其识。”
(3).特指不同于华夏的禀赋。后汉书·鲁恭传:“夫戎狄者,四方异气也。蹲夷踞肆,与鸟兽无别。”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蛮夷者,外痴内黠,安土重旧,以其受异气於天命,故待以不常之律。”
(4).指物质的特殊属性。 宋 沈作喆 寓简卷三:“物有含异气者,不可以常理推也。”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金狮猛:“得一石,作狮形,色如泥金所涂……夜夜有光,高二寸餘,殆秉异气所化。”
(5).指天空出现的特异气象。祥瑞之象。晋书·张华传:“ 焕 曰:‘僕察之久矣,惟牛斗之间颇有异气。’ 华 曰:‘是何祥也?’ 焕 曰:‘寳剑之精,上彻於天耳。’”
(6).指天空出现的特异气象。指大气中的蜃景影像。 南朝 梁武帝 《乾闼婆》诗:“蜃蛤生异气,闥婆鬱中天。”
(7).气候不同。 三国 魏 曹植 《泰山梁甫行》:“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8).气味不同。 晋 潘尼 《钓赋》:“燔炙之鲜,煎熬之味,百品千变,殊芳异气。”
(9).指文章不同寻常的有力气势。 唐 崔融 《报三原李少府书》:“龙文阳发,居然异气射人;凤律雄鸣,自有奇音震物。”
《國語辭典》:雄壮(雄壯)  拼音:xióng zhuàng
威武勇壮。《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张飞传》:「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