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鸥保(鷗保)
养水鸟的佣者。 明 袁宏道 《钓竿行》:“朝随鸥保歌,夜引鱼蛮醉。”
分類:水鸟
《漢語大詞典》:鶄鹤
水鸟名。产于我国南方。
《漢語大詞典》:鹬鹬(鷸鷸)
象声词。水鸟鹬的鸣声。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二·鹬﹝集解﹞引 陈藏器 曰:“鷸如鶉,色苍觜长,在泥涂间鷸鷸声,村民云田鸡所化。亦鵪鶉类也。 苏秦 所谓鷸蚌相持者,即此。”
《漢語大詞典》:智鹢(智鷁)
智慧之船。鹢,水鸟;古画鷁首于船头,故亦称船为鷁。佛教谓智慧能渡众生出离生死苦海,故称。 唐 司空图 《为东都僧化刻律疏》:“风波未息,横智鷁而难超;绳墨可遵,制心猿而有渐。”
《漢語大詞典》:闸喋(閘喋)
形容成群的鱼、水鸟、昆虫等吃东西的声音。 汉 王充 论衡·商虫:“藏宿麦之种,烈日乾暴,投于燥器,则虫不生。如不乾暴,闸喋之虫,生如云烟。”
《漢語大詞典》:吐蚊鸟(吐蚊鳥)
水鸟名。又名蚊母鸟。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蚊母鸟,形如青鷁,嘴大而长,于池塘捕鱼而食,每叫一声,则有蚊蚋飞出其口,俗云采其翎为扇,可辟蚊子。亦呼为吐蚊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 江 东有吐蚊鸟,夏则夜鸣,吐蚊于芦荻中。”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一·蚊母鸟﹝释名﹞:“吐蚊鸟、鷏。”﹝集解﹞引 陈藏器 曰:“此鸟大如鸡,黑色。生南方池泽茹芦中, 江 东亦多。其声如人呕吐,每吐,出蚊一二升。”参见“ 蚊母鸟 ”。
《漢語大詞典》:蚊母鸟(蚊母鳥)
亦作“蟁母鸟”。 即夜鹰。昼伏夜出,捕食蚊虻。旧时以为此鸟吐蚊,故名。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蚊母鸟,形如青鷁,嘴大而长,于池塘捕鱼而食,每叫一声,则有蚊蚋飞出其口……亦呼为吐蚊鸟。”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江 东有蚊母鸟,亦谓之吐蚊鸟。夏则夜鸣,吐蚊子於丛苇间, 湖州 尤甚。” 明 宋濂 《逐鷏文》:“ 江 东有蟁母鸟,生池泽茹藘中……每鸣,吐蚊一二升。”
《國語辭典》:鵚鹙(鵚鶖)  拼音:tū qiū
动物名。鸟纲鹫形目。头顶无毛,状如鹤,色苍灰,好啖蛇,性贪恶。也作「秃鹙」。
《漢語大詞典》:须鸁(須鸁)
水鸟名。鸊鷉的别称。尔雅·释鸟:“鷉,须鸁。” 郭璞 注:“鷉,鷿鷉,似鳧而小,膏中莹刀。”
《国语辞典》:脊令在原  拼音:jǐ lìng zài yuán
脊令,一种水鸟。飞翔时相互共鸣、共摆尾。当脊令失去居处而栖止于高原,便鸣叫寻其同类。语出《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脊令在原比喻兄弟有急难。也作「鹡鸰在原」。
《國語辭典》:囮子  拼音:yóu zi
用来诱捕其他同类鸟的鸟。
《漢語大詞典》:黄鹢(黄鷁)
水鸟的一种。太平御览卷九二五引《录异传》:“ 弘公 者, 吴兴 乌程 人,患疟经年。 弘 后独至旁舍,疟发,有数小儿或骑公腹,或扶公首脚。公因佯眠,忽起捉得一儿,遂化成黄鷁……明日当杀食之,比晓,失鷁处,公疟遂断。于时人有得疟者,但依 弘 便疟断。”故迷信以黄鷁为疟鬼。 唐 陆龟蒙 《幽居赋》序:“穷年学剑,不遇白猿;隔日伏店,未逢黄鷁。”
《漢語大詞典》:碧衣女子
唐 刘焘 《树萱录》:“ 张确 尝 游 霅上,于 白苹溪 见二碧衣女子,携手吟咏…… 确 逐之,化为翡翠飞去。”后因以为水鸟翡翠的别名。见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禽鸟·翡翠
分類:翡翠水鸟
《漢語大詞典》:鶄庄
水鸟名。即青庄,鹈鹕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