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江景春,青阳(今属安徽)人。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调旌德尉。事见清乾隆《青阳县志》卷三。
黄梦炎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瑞州新昌人,字如晦。理宗景定初进士。历官赣县尉、饶州军判官。少与姚勉、胡仲云、刘元高齐名,尝相与至书库,借书一览即焚之,各具纸默疏,纤悉无遗,人称锦江四俊。后终于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3 【介绍】: 宋通州人,寓居常熟。理宗嘉熙二年进士。知温州,携一仆赴任,会州卒作乱,用计设宴,来觇者杀之,余党悉散。开庆元年,为淮西总领财赋兼江东转运判官。景定元年,知江州、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节制蕲、黄、兴国三郡。度宗咸淳六年,官至两淮安抚制置使,九年告老进二秩致仕。
全宋文·卷七九九二
印应雷(?——一二七三),字德裕,号习隐,通州(治今江苏南通)人,寓居常熟。嘉熙二年进士。淳祐、宝祐间历知庐、和、温州。开庆元年,擢守军器监、淮西总领、江东运判。景定元年,除直焕章阁、枢密副都承旨。寻迁直徽猷阁、知江州、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咸淳初知福州。四年,改知庆元府、兼沿江制置使。六年,除两浙安抚制置使、知扬州、兼淮东提举。九年十月致仕,暴卒,特赠端明殿学士。见《宋史》卷四四、四五、四六、四二一,《碧梧玩芳集》卷六,《四明文献集》卷五,《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正德《姑苏志》卷五○、五七,雍正《江西通志》卷三○,乾隆《江南通志》卷一四五,《别号录》卷一。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陈淳祖,字道初,一字唯道,号卓山,瑞安(今属浙江)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进士。历知钱塘县、提辖榷货务、通判徽州。开庆元年(一二五九)知南康军。景定元年(一二六○)除秘书郎,迁著作佐郎兼权侍右郎官。出提举两浙西路常平(《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兼知安吉州。度宗咸淳中迁福建路提点刑狱(民国《福建通志》金石一一)。召为吏部郎官,迁司农少卿兼左司,以忤贾似道罢。久之,起为荆湖南路转运副使。明弘治《温州府志》卷一一有传。今录诗七首。
全宋文·卷七九八二
陈淳祖,字唯道,一字道初,号卓山,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登嘉熙二年进士。历知钱塘县,开庆元年知南康军。景定元年入为秘书郎,进著作佐郎,兼权右曹郎官。次年除浙西提举常平,寻兼知安吉州,入为司农少卿。见《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弘治《温州府志》卷一一,《宋诗纪事补遗》卷六九及所撰《新置社仓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瑞州高安人,字汉臣。理宗嘉熙二年进士。为饶州录事参军,以辨盗申诬著名。历官知广州、广东经略安抚使,以平定南海有功,拜户部侍郎兼侍读,七上奏辞免。迁兵部尚书、宝章阁直学士、知赣州。辞归,隐于九峰。
全宋诗
刘应龙,字汉臣,高安(今属江西)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进士,授零陵主簿。改饶州录事参军,进知崇仁县。累迁监察御史、司农少卿。景定三年(一二六二),提举荆湖南路常平。五年,迁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清雍正《广东通志》卷二六)。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知隆兴府兼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入为秘书监(《南宋馆阁续录》卷七)。擢权户部侍郎兼侍讲,以忤贾似道罢。九年,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恭宗德祐元年(一二七五)归隐九峰。《宋史》卷四二五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曹元发,字正己,瑞安(今属浙江)人。理宗淳祐四年(一二四四)进士。景定二年(一二六一),以宗学博士兼史馆校勘。三年,除著作佐郎,出知广德军(《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为淮西总领,权知镇江府(《至顺镇江志》卷一五)。五年,除两浙转运副使(《咸淳临安志》卷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元间处州人,字君高。宋淳祐四年进士,咸淳中以中奉大夫权户部尚书,知临安军府事,封缙云县开国男。时贾似道势方炽,说友曲意附和,故得进。后守平江,元兵至,弃城遁。宋亡,降元,受宣抚使之命。以官军支米不得,王积翁以言激众,遂为李雄剖腹死。有《咸淳临安志》。
全宋诗
潜说友,字君高,缙云(今属浙江)人。理宗淳祐四年(一二四四)进士。历知南康军(清光绪《处州府志》卷一八)。度宗咸淳二年(一二六六)除秘书丞,迁军器少监(《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出为两浙路转运判官。三年,迁转运副使。四年,知临安府兼两浙路安抚使(《咸淳临安志》自序)。八年,知平江府。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元兵逼境,以乞降输财犒军全城,削职贬南安军(《宋史》卷四七《瀛国公纪》)。后随二王入闽,留守福州。降元,为元守城,死于兵变(《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有《咸淳临安志》。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八○二六
潜说友,字君高,处州缙云(今浙江缙云)人。淳祐四年进士,尝知建德县。咸淳二年三月以枢密院编修官兼权刑部郎官兼权右司郎官,除秘书丞,十一月除军器少监。四年以朝散郎、直华文阁、两浙运副除司农少卿兼知临安府,寻措置两浙运司,擢户部尚书。十年知平江府,明年以城降元。后为李雄所杀。编有《咸淳临安志》一百卷(存)。见《咸淳临安志》卷四九,《宋史》卷四七《瀛国公纪》,《南宋馆阁续录》卷七。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一六五
黄大任,字之曾,建宁府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淳祐十年登进士第。开庆元年以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兼史馆校勘,除秘书郎。景定元年兼庄文府教授,除著作佐郎、兼权右司。咸淳末、德祐初任江东提刑。见《南宋馆阁续录》卷八、《昭忠录》。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刘澜(?~一二七六),字养原,号江村,天台(今属浙江)人。尝为道士,后还俗。端宗景炎元年卒。事见《瀛奎律髓》卷一三《夜访侃直翁》注。今录诗二首。
赵孟传 朝代:宋末元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元间庆元鄞县人,字岩起。宋末累官沿海制置使、知庆元府。入元,授沿海宣抚使。世祖至元十五年拜浙东宣慰使。二十一年入为集贤学士,未几卒。
全宋文·卷八二一一
赵孟传,字岩起,号松壑,宗室子。历知严州、泉州,德祐初为临安尹。授华文阁直学士、制置庆元府,擢淮东总领使、浙东制置使,官至户部尚书。见《后村先生大全文集》卷六一、六九及《四明文献集》卷五所载除官制,《景定严州续志》卷二,《延祐四明志》卷五。
邓得遇 朝代:宋末元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6 【介绍】: 宋邛州人,字达夫。理宗淳祐十年进士。累官广西提点刑狱,摄经略事,兼知静江府。恭帝德祐二年,元兵陷静江,投南流江而死。
全宋诗
邓得遇(?~一二七六),一作德遇,字达夫,号清湖,邛州(今四川邛崃)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历宁远主簿、知南昌县、通判隆兴府、监行在左藏库、知昭州。度宗咸淳中迁广西提点刑狱,寻摄经略事兼知静江府。恭宗德祐二年元兵破静江,投南流江死。《宋史》卷四五一有传。
全宋文·卷八一六○
邓得遇(?——一二七六),字达夫,邛州(今四川邛崃)人。淳祐十年进士。调宁远主簿,改知南昌县,通判隆兴府。监行在左藏库,出知昭州,迁广西提刑,逾年摄经略事兼知静江府。德祐二年移治苍梧。元兵破静江,得遇以幅纸书绝命词,投南流江而死。《宋史》卷四五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台州宁海人,字镇之,号西涧。以太学上舍试两优入仕。授信州军事推官。理宗淳祐间累官直秘阁、江西提举常平兼知吉州,节制悍将,置社仓、义仓,平反李义山受赃之冤。度宗咸淳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以与贾似道不合,引疾辞归。端宗即位于闽,召为少师,因道阻不能赴,恸哭而还。卒年八十。
全宋诗
叶梦鼎(?~一二七八),字镇之,号西涧(《钱塘遗事》卷五),宁海(今属浙江)人。少从郑霖、赵逢龙学。理宗嘉熙元年(一二三七)以太学上舍试入优等释褐(《南宋馆阁续录》卷九)。授信州军事推官,迁太学录。理宗淳祐三年(一二四三)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六年,迁军器少监兼兵部郎官。出权知袁州。十一年,为江南西路提举常平兼知吉州。召为国子司业。历知赣州、建康府、隆兴府。景定元年(一二六○)召为太子詹事。五年,进参知政事。寻出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四年,出判福州兼福建安抚大使。益王即位,召为少师,以道梗还,后二年卒。《宋史》卷四一四有传。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七九三三
叶梦鼎(?——一二七七),字镇之,号西涧,台州宁海(今浙江宁海)人。本陈待聘之子,七岁后于母族。以大学上舍试入优等,两优释褐出身,授信州军事推官,迁太学录。淳祐中召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迁秘书郎,又迁著作佐郎,拜军器少监兼兵部郎官。宝祐中授崇政殿说书,兼国史编修,迁国子祭酒,权礼部侍郎。出知赣州、建宁府、隆兴府,景定中累迁参知政事。度宗立,出知庆元府,复召为参政,进右丞相。与贾似道不合,引疾归。端宗即位于闽,召为少师,海道阻梗不能进,南向恸哭失声而还。后二年卒,封信国公。《宋史》卷四一四有传。
戴觉民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二四六
戴觉民,字希尹,台州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登景定三年进士第。咸淳五年为太平州学官。德祐初任浙东提举,知平江府,官终军器大监。入元,或荐之,不起。见元刘将孙《养吾斋集》卷六,吴师道《礼部集》卷六,正德《姑苏志》卷三六、五○,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南康军都昌人,字子玉,号古崖。江万里弟。历守大郡,所至以循廉称。知南剑州,内宽外明,政教备举,以兴学为第一义,增置学田,以助廪饩。元兵至,冒险难赴饶州兄所,与子江铎俱被执,不屈而死。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三二四
赵孟奎(一二三八——?),字宿道,太祖十一世孙,居吉州安福(今江西安福)。宝祐四年登进士第,咸淳间以奉直郎权发遣衢州军州事。编有《分门类纂唐歌诗》。见《宝祐四年登科录》,林希逸《慧通大师真身阁记》(《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一○),及本书所收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