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维基
赫特贺(1805年—1857年),清朝官员,字子绂,号蓉峰,别号兰江 ,希尔努特氏,河南驻防蒙古镶红旗人。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进士。
夏云岫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夏云岫(?年—?年),号金江,奉天岫岩县人。清朝官员。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式壬辰恩科进士,即用知县,历任山西荣河、永济、孝义、湖北黄梅、云梦、四川安县、彭县、成都、双流等县知县。升马边厅同知,充任湖北庚子科乡试同考官。因捕获邻境盗犯有功,加知府衔,实授河南南阳府知府,调湖南衡州府,再升河南河陕汝道,加按察使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81 【介绍】: 清广东南海人,字子襄,号稚圭。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官襄陵知县。曾解决县民争水溉田陈案,推行水田近万亩,有惠政。后隐居九江乡,学者称九江先生。其学宗郑玄、朱熹,以修行为本,以经、史、掌故、性理、词章五学为读书之实,从学者甚众,康有为亦其弟子。有《朱氏传芳集》、《大雅堂诗集》、《燔馀集》、《橐中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四九
朱次琦,字稚圭,一字子襄,南海人。道光丁未进士,官襄陵知县,赐五品卿衔。有《朱九江先生集》。
维基
朱次琦(1807年—1882年),字稚圭,一字子襄,人称九江先生,广东南海县九江下西太平村人,晚清思想家、儒学家、教育家、学者、诗人。朱次琦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丁未科进士。任山西襄陵县令,任内政绩显著,邑人立碑以记。后引疾辞官,在家乡讲学二十余年。光绪七年(1881年),赏五品卿衔,数月后卒。《清史稿》将其列入儒林传。六世从祖为天启元年举人、临淮县知县、南明户部郎中朱实莲。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四二
江国霖,字小帆,大竹人。道光戊戌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历官广东布政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2—1854 【介绍】: 清湖南新宁人,字岷樵,一字常孺。道光十七年举人。在籍练乡勇,镇压当地雷再浩起事,授知县,以丁忧去官。咸丰初练乡兵,号楚勇,解桂林之围,旋于蓑衣渡袭击太平军,致南王冯云山伤重而亡。又驰援长沙,入城劝发兵阻太平军北上要道,时不能用,三年,授湖北按察使,寻受命东进,帮办江南军务,至九江,闻南昌被围,率兵回援,解围后擢安徽巡抚。守庐州。咸丰三年十二月城陷,投水死。谥忠烈。
晚晴簃诗汇·卷一三九
江忠源,字岷樵,新宁人。道光丁酉举人,官至安徽巡抚。殉难,赠总督,谥忠烈。有遗集。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三
江璧,字南春,江苏甘泉人。同治乙丑进士,官武宁知县。有《黄叶山樵诗钞》。
维基
江璧(1812年—1886年),字南春,江苏甘泉县人,祖籍安徽旌德县。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科解元,次年联捷成进士。以知县即用,补授江西万载县知县,有循良之称。致仕归,主讲江宁钟山书院。著作有《黄叶山诗文集》,曾纂《甘泉县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00左右—1853 【介绍】: 清浙江长兴人,一作归安人,字东平。使酒负气,好谈经世之略。道光二十二年,在广州抗英,参与起草《全粤义士义民公檄》,因此遣戍新疆。咸丰三年,为驻江北大营的左副都御史雷以諴划策,收厘捐以供军饷。厘捐之设始此。后以諴诬其谋反,遂被杀。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
钱江,字东平,长兴人。诸生。有《六朝杂咏》。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江有兰,字贻之,号待园,桐城人。道光咸丰间诸生,工楷隶。著《湘槎集》。

人物简介

维基
崔荆南(1819年1月21日—?年),字孟楚,号云湘,一号晴江,四川华阳县(今属成都市)人。清朝翰林,又善昆曲演奏。崔荆南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二甲第二十一名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年少即得入词林,顾影自喜。可惜未及散馆而卒。荆南风度优雅,通晓音律,喜好昆曲,善奏萧管。民国《华阳县志》有其传。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八
左锡璇,字芙江,阳湖人。宛平道光丁未进士、延建邵道、谥文节袁绩懋继室。有《碧梧红蕉馆诗》。
闺秀百家词选·碧梧红蕉馆词
左锡璇,字芙江,阳湖人。大理寺丞左昂女。幼受贽于张孟缇,工诗词,画宗南田,亦秀润有法,归武进袁厚安太史绩懋为继室。未十年,太史观察闽之延平督师剿贼殉节,时年甫三十,留居闽峤,画荻教子,有贤母风,著有《碧梧红蕉馆诗稿》藏于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8—1866 【介绍】: 清江苏长洲人,字韬叔。诸生。三与乡试,皆不第。出为幕友,历山东、福建等省。在京师得亲戚资助,捐得浙江候补县丞。咸丰十年,奔走避兵,自杭而苏,又自苏而浙,再至福建,忧愤而死。诗宗宋人,多危苦之言。有《伏敌堂诗录》。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九
江湜,字韬叔,长洲人。诸生,浙江候补,从九品。有《伏敔堂诗录》。
伏敔堂诗录·自序
忆束发受书之日,先君举藏书见付,辍举业读之。十馀年间,于学无不窥,然迄无成;独词章稍有心悟,而于诗学之尤力。道光癸卯,年二十六,始游京师。时则已遍参古人之制,得其各自成者,而益有悟焉。明年甲辰,从殷述斋学使于山左,作《泛舟大明湖》以下诸诗,窃自喜,秘诸行箧,虽同舍不与观。 后三年丁未,从表丈彭咏莪先生于闽中。先生喜言诗,始呈前作。先生读之,惊曰:「汝笔力已到昌黎、山谷,后必大成。吾为作序,俟汝集行世,以吾文附焉,幸矣。」余见先生语重,急避席谢不敏。先生曰:「吾为汝姻长,岂欺汝者?且吾文虽不工,亦岂妄为人作序?汝第勉之。」余自是思欲勉副先生之期,作之益勤。凡从先生游闽中三年,诗益富。 及咸丰壬子在乡,薄游华亭,屡过青浦熊苏林。一日,留诗四册而去。翌日苏林以书复曰:「诗自苏、黄以后,难乎为作者。君笔力挽回七百年矣。」后过苏林,又见谓曰:「吾平生读书,一过成诵,两过不忘。爱君诗欲不忘,故读两过。」试之,果背诵如翻水,尽四册不差一字。后里中有传,苏林近诗,皆效拙体。是岁有同郡盛艮山以诗来见。艮山幼负「圣童」之名,读其诗亦惊绝。欲更进之,为摭利病,艮山亦立悟,急请余诗,归读十日,自焚所作二百首,而来告曰:「诗在君矣。吾前为古人所蔽,几自误。今悟矣!悟矣!」自是艮山学诗益苦。明年复见告曰:「吾学君诗,终为君掩,舍君则仍为古人役。求所谓自得者,无有也。吾且治他业,以此事让君矣。」艮山天挺异材,苏林学博才富,二君于文学空一世,而见推如此,余盖稍稍自信云。 又后七年庚申,余方以卑官需次浙江,值二月杭城之变,不得死。乱定后,丛稿都尽,独诗集有相知收得见还,为同宦友人徐仲水所见。仲水曰:「君诗自难磨灭,然世变时,宜速刊布,吾为君成之。」时仲水窘甚,余笑而漫应也。明年春,余在永嘉,仲水忽遣使来受诗稿,书言署东阳县事,之官日,于杭城募剞劂工俱来,将践前诺。余留使十日,而闻金华骤陷,即东阳危在旬日,事乃止。是秋永嘉有土寇之变,余携诗重来福州。老友符雪樵丈相见惊喜,慰劳外,即问诗稿存否。为述前事,雪樵笑曰:「吾无县印,不忧贼至,独不可为徐君竟其志乎。」然雪樵视仲水尤窘,余诺之而难于相累,则为螺洲陈氏授经,以束脩所得若干金,反助雪樵。越数月而十五卷之刻以成,时同治元年壬戌三月也。 呜呼!余穷于世,晚而以诗人自见,乃遭逢离乱,婴千古诗人未有之惨,将终身为礼崩乐坏之人,以何肺腑更吟风月?即前此区区千首之诗,与他文并付劫灰,亦复奚惜?而一二穷交,独珍护于兵火之馀,至不惮节衣缩食,为登梨枣,若万万不忍听其灰灭无传者,益滋愧矣。余诗诚传世,后当自有定论,不敢挟数君子之推许以自矜重。惟念经变以来,平生亲旧至交,存亡乖隔,多可感者。即如彭先生,以大臣蒿目时艰,未暇乞退,而余转徙天南,相见不可期。苏林、艮山皆于乱前下世。苏林官户部,以葬亲归里,方再出而以病死,年不满四十。艮山少余十有三岁,以明睿證绝学,方望其为钜儒也,不幸短命,年二十七,以诸生终。仲水虽少年,于浙江以吏材称首,东阳受代后,值杭城再陷,不知所之。独雪樵羁迹闽中,以直道与俗龃龉,卒挂吏议,日益穷老,方与余为悲天悯人、伊郁侘傺之词,以相赠答。余年来身世既如此,因诗而感念亲交数人,死者不生,生者日以零落,仰观宇宙,不自知其泪之堕也,并书为吾诗自序云。 彭先生前为辅臣,名氏里居不待著。苏林讳其光,江苏青浦人;艮山讳树基,余同郡元和人;仲水名之鉴,贵州开泰人;雪樵名兆纶,江西宜黄人。彭先生序已遗失,兹于归朴龛稿中录出,急登为首简焉。 同治元年壬戌三月,长洲江湜书于福州。(电子版录入:顾青翎)
伏敔堂诗续录·自序
《伏敔堂诗录》十五卷,编至去年三月。自三月以至岁除,又得诗九十五首。今携示雪樵,雪樵叹曰:「哀至矣!后数百年,当有读此诗而吊君者,其续刊以俟。」遂刊为《绩录》第一卷。继此有作,当以次编至尽年而止也。 同治二年癸亥正月,长洲江湜书于福州。
伏敔堂诗选·序(郑孝胥)
余得《伏敔堂诗》,读而奇之。其于古人妙处,深造有得,笔力复足以自达。近言诗者,颇以余为不谬。丁卯八月,言仲远兄见示所钞韬叔诗选录,几及其半。仲远之嗜韬叔诗,盖甚于余矣。此编既出,韬叔之诗声价自倍。身后之名,果足偿其毕生之厄乎?是可哀也。丰城剑气,终有识者。独往之士,可以兴矣。 丁卯冬,孝胥。
伏敔堂诗选·序(言敦源)
韬叔少作,追蹑昌黎、山谷,彭文敬既表而出之。厥后转徙闽、浙,饱经寇乱,国忧家难,字字血泪,颇似少陵至高妙处;纯尚白描,又似东坡之学香山。间有一二粗质语,不碍其佳。东南诗人,大抵以文采风流相摩相荡。若乃不囿流俗,力矫其失,起八代之衰,真杰材也。乡人费君仲深、章君式之数称许之。 今读全集,讽咏再四,如得瑰宝,如探好山,凡吾心中以为可爱可惊者,悉粹于是。昔曾湘乡有云:「不能以天下之舌,尽效吾之所嗜。」或原集所有,而未经予所甄采者,宁免遗珠之诮;或予所许可,而他人犹有异议者,得无偏好之讥。此则限于才识,无可如何者也。 山中白云,足以怡悦。造写付印,爰识颠末于右。甲子秋九下浣,常熟言敦源仲远氏识于天津寄庐之无弦琴室。
伏敔堂诗录·又(言敦源)
予既谋印韬叔诗,复得沈四山人诗、刘梁壑词。两家学有本原,工画,以孝称,皆为韬叔文字至交,授之手民,用附简后,以存其人。戊辰冬,敦源再识。
伏敔堂诗选·跋(江迟)
惠施五车,今无只字可读;《长庆》一集,因钞五本而传。故知文章之道,贵精不贵多,传之其人,固有幸有不幸欤? 昔我先君怀才不遇,晚而以诗鸣于时,所著《伏敔堂诗》正、绩十九卷,上海王氏《同人诗录》、吴县叶氏《百三十家诗选》各有选刻本行世,今并此录而为三矣。王、叶两选,视此录异同何如?亦不知板尚存否? 虞山言仲远先生,文武通才,扬历中外。比年厌闻政事,侨寓津沽间,惟以吟咏自适,尤爱读《伏敔堂诗》,笃嗜深好,间辄一效其体,所谓膏少陵而饮,铸贾岛而拜,神明默契,先后同揆。是编经先生选定,犁然各当,良工心苦。昔南丰志铭,非欧阳不能作;子云玄草,独桓谭决其传。先君殁已六十年,两经丧乱,遗文都尽。伏敔诗刻,若在存亡绝续之间。幸遇先生,旷代相知,亟亟焉撮录传布。片羽重其吉光,万钱荣于青选。不惟表章文献盛德不朽,抑亦两家文字缘乎? 迟生恨晚,未读父书。窃幸先生此举,沾溉无穷,因识其缘起如此。览是录者,虽谓王混摘句之二图,昭明选楼之外集可也。岁在彊圉单阏之辜月,嗣子迟谨跋。
伏敔堂诗选录·叙(黄华)
幼闻父老论诗,每谓李由天才,杜由人力,心窃以为不然。世安有天人不合而能得好诗哉?余年十九,始得全读杜诗,爱玩难释,益信非夫天人交至,必不能自述所欲言如彼其真切也。既一再读,辄举所心得者七绝、七五律、五七古各若干首,录之为《杜诗我爱录》,以授弟妹。风师见而大叹赏之。风师者,吾妇风绪之父师也。姓吉,名亮工,字住岑,别署莽书生。吾郡江都孝廉,四十以后,以风自晦,自号风先生。吾妇竞安杨氏幼孤,年十五,始得拜见风先生而受教焉。 风先生子之,字之曰风绪,因字余曰风婿。竞安呼父师,余呼风师,龙弟随竞姊呼父师,驹弟、瑛妹随阿兄呼风师。风师居,但与儿曹谈修行,不谈词章。然其少年时,诗文书画本自精绝,持论尤高。余间闻风师论诗,未尝不坚其自信也。 余初得读伏敔诗在己酉年,亦得自风师。风师得诸武林鲁君朴人,鲁君得诸江君梅生,即伏敔诗中所称八弟澄者也。忆当时才一展对,即觉如读陶杜诗,于真率中见其用心深苦,于精鍊处见其妙造天然,为之眼明,为之气王。风师亦云:「江君所为诗,能自出机杼者,其识见亦迥不犹人,可谓有志之士矣。」继览赵之谦述韬叔语云:「四千三百年中,辞章有传有不传,独立者贵。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素难求。」(赵之谦《书江韬叔伏敔堂诗录后》)始知韬叔所以自策者,固自不凡。抑韬叔自语其弟梅生也,亦曰:「清处见骨,真处入情。如唱曲者字字从喉中过,舌尖无函胡影响之音,此我诗的派也。」(《吟秋馆诗存》卷首)乌乎,此皆真实语也!然非夫天人交至,安得有入情入骨之诗乎。 韬叔并世英髦,皆称韬叔诗昌明博大,深入昌黎、山谷堂奥。即今观之,昌黎、山谷曾何足以限韬叔乎?抑岂但昌黎、山谷不能限韬叔,即陶、杜亦何能限之哉?吾以为伏敔诗诚能自述所欲言而真切者,诚能于古作者中独立者,顾何必斤斤然求其似韩、黄,或似陶、杜?亦但知其为江诗,为可爱之江诗而已。吾家人既爱杜诗,因爱江诗。驹弟遂仿我选杜例,选录《伏敔诗选》成,呈风师,兼假春官读。春官者,亡友吉子青,风师之次子也。至行力学,不幸以哀毁短命死,识者莫不伤之。风师佳其能自择也,乃重选一过,并手书以付子青,即是册风书《伏敔堂诗录选》所由来也。 岁在乙丑,去风师之逝十年矣,偶游白下,以乡人公约梁君之介,得识韬叔嗣子晋之君于瞻园。喜此身得亲见诗人之才子,又以今岁在丙寅,去先生之逝正六十年,因与晋之议重印《伏敔堂集》,并辑年谱,付诸同志,以资追思。不幸卒卒一年,各以事沮,未遂初期。季冬避兵海上,始假得风师此选,亟付影印,先寄江君。江君名迟,一字迟鸿,善篆书,精金石之学,以文字世其家声。凡吾友闽江君名者,莫不称其孤介,盖能传韬叔之真者,韬叔为不死矣。 此册初印成,晋之又寄我影印韬叔自题行乐图龙湫院行者之象,适龙弟亦先于师母处得风师蜕影,因并印卷端,以贻同好。仍叙其始末如是。乌乎!风师之真何尝在此?即韬叔亦何必待此而传?然爱之者如吾家弟妹,见二妙集于一编,固已觉其可宝极矣。丙寅嘉圆节,风婿黄华胜白谨序。
伏敔堂诗选录·序(吉亮工)
韬叔江君所为诗,吾喜之,吾又不尽喜之也,何则?一人之言,则自其所欲出也。易一人,则又有其所欲言而不得言,见彼之所已言,则先得我心,爱之不忍释矣。余懒散不欲择,并爱与不爱而俱存之。乙卯春,鸣驹择其所爱,都为二卷,余喜其能自择也。复就正于余,余更即其所选而选之,以授春官。 乌乎!韬叔之诗,固自道其所道也。鸣驹选韬叔,又鸣驹借其所已道以为之道也。余再去取焉,则又道我之所道也。余此所再选,春官或有爱不爱,则又春官之心之所道也。言为心声,可强乎哉?微独韬叔之心不可强,即春官与我今日之心,又可强乎哉?韬叔名湜,苏州人。丙辰八月,风书。
伏敔堂诗选录·跋(吉亮工)
韬叔诗如话如画,固自可爱。然亦有不可爱处。盖彼之白话,不从白话来,故白话亦雅。后生小子,书卷无多,见彼白话,以为吾亦优为之,则受其病为不小矣。书此以告春官,并凡阅吾韬叔诗者。
伏敔堂诗录·序(彭蕴章)
学问之道,为之于举世不为之日者,必其人之志不凡,而其成可以传后者也。昌黎之于文,渊明之于诗是也。降及近代,震川之文,空同之诗,亦犹是也。举世之所不为,而一人独毅然为之,其识已超乎流俗,故其成也可传于后。 以余久处京华,得交四方英俊,所见诗集以至零篇多矣。其未脱时趋者,则或工温、李,或耽元、白,间有一二杰出之才,沉着者追少陵,豪放者师太白。唯昌黎、山谷二家,无人蹑迹。即有一卷之中,一二篇相似,一篇之中,一二语相似者,未有积句成篇,积篇成卷,无不从两家出者。由两家诗境高峻,攀陟为难也。 今读韬叔诗,则古体皆法昌黎,近体皆法山谷,无一切谐俗之语错杂其间,戛戛乎其超出流俗矣。虽然,由斯道也可传于后,而不适于时,犹古锦之不可为衣裳,古乐之不可娱宾客,而诗之品则益高矣。夫既为之于举世不为之日,又岂望其适时耶? 韬叔甫届立年,精识同于耆宿,方有志于身心之学,经籍之功,未尝汲汲欲以其诗问世。余谓是希世之璞也,故不待其请而为之序。 道光二十七年,岁次丁未春正月,愚表彭蕴章书于福州使院。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四九
江人镜,字云彦,号蓉舫,婺源人。道光己酉举人,历官两淮盐运使。有《知白斋诗钞》。
江忠济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9—1856 【介绍】: 清湖南新宁人,字汝舟。江忠源弟。咸丰间从兄与太平军战。累官道员。防驻通城,被太平军包围歼灭。谥壮节。
张同登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张同登(?—1860年),字镜江,安徽桐城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科进士。用云南县(今祥云县)知县。以军功补大理知府。护迤西道督剿回族反清民军。咸丰十年(1860年)秋,禄丰县城被起事军队攻破,张同登阵亡。朝廷降旨抚恤,建立专祠。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潘永清(1820~1873),字筱江 ,号定民,台北士林人。清咸丰年间恩贡生,军功叙议训导,升分部员外郎。潘氏为士林望族潘宫筹之长子,咸丰九年(1859)漳州、同安籍民分类械斗,芝兰街一带付之一炬,事后由板桥林家出钱,士林地主捐地,在潘永清、潘盛清兄弟筹画下,定路线、水沟、划定店铺、开运河、造码头……使新街成为一功能全的计画都韨,即今士林街,对清代台北士林之开发贡献甚大。年五十四岁卒,葬外双溪潘杉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