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大猷  拼音:dà yóu
大道。《书经。周官》:「王曰:『若昔大猷,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國語辭典》:国计(國計)  拼音:guó jì
1.国家的经济。《荀子。富国》:「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2.国家的政策、计画。《大宋宣和遗事。贞集》:「往时肃王已为奸臣所误,大王可复误耶?不如暂留,审视国计。」
《漢語大詞典》:三度
三种尺寸。周礼·考工记·辀人:“輈有三度,轴有三理。国马之輈,深四尺有七寸,田马之輈,深有四尺,駑马之輈,深三尺有三寸。”
指治国必须考虑的三个方面。管子·五辅:“所谓三度者何?曰:上度之天时,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顺。”
《國語辭典》:周道  拼音:zhōu dào
1.本指周代官修的大道,后泛指大道。《诗经。小雅。四牡》:「四牡騑騑,周道倭迟。」
2.周代的政令教化。《诗经。桧风。匪风》:「顾瞻周道,中心怛兮。」《文选。李康。运命论》:「故自幽厉之间,周道大坏,二霸之后,礼乐陵迟。」
《國語辭典》:军国(軍國)  拼音:jūn guó
1.军务及国政。《文选。干宝。晋纪论晋武帝革命》:「值魏太祖创基之初,筹画军国,嘉谋屡中。」《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威在河中讨三叛时分,得朝廷诏书,见其处分军国之事,皆合机宜。」
2.以军事统治的独裁国家。
《漢語大詞典》:嘉猷
治国的好规划。《书·君陈》:“尔有嘉谋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 孔 传:“汝有善谋善道则入告汝君於内。” 蔡沉 集传:“言切於事谓之谋,言合於道谓之猷。”文选·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一:“寤寐嘉猷,延佇忠实。” 李周翰 注:“嘉,善;猷,道也。” 宋 曾巩 《使相制》:“配于前哲,属在老成。其代天工,矧久闻於大政;廼心王室,尚思告於嘉猷。”清史稿·颖毅亲王萨哈璘传:“伏思皇上不受尊号,咎在诸贝勒不能殫竭忠信,展布嘉猷,为久之大计。”
分類:治国规划
《國語辭典》:治世  拼音:zhì shì
1.太平时代。《礼记。乐记》:「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荀子。天论》:「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
2.治理国事。《史记。卷六八。商君传》:「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國語辭典》:四维(四維)  拼音:sì wéi
1.语出《管子。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指礼、义、廉、耻四种中国立国的纲维。《史记。卷六二。管晏传》:「仓廪实而知礼义,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2.东、南、西、北四方之隅。《西游记》第六回:「天王各居四维,众天兵各挨排列阵去讫。」
《漢語大詞典》:道术(道術)
(1).道路。庄子·大宗师:“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正误·道术》:“途之大者谓之道,小者谓之术…… 庄周 以江湖对道术而言,则直指为道路无疑矣。”
(2).指学术,学说。庄子·天下:“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汉 刘歆 《移书让太常博士》:“陵夷至於暴 秦 ,焚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此遂灭。” 宋 王圭 《除皇伯祖承亮检校工部尚书制》:“曾无车服珍宝之玩,固有诗书道术之明。” 梁启超 《新民说》十一:“ 中国 惟 战国 时代,九流杂兴,道术最广。”
(3).治国之术。吕氏春秋·任数:“ 桓公 得 管子 ,事犹大易,又况於得道术乎!” 汉 张衡 《四愁诗》序:“ 屈原 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貽於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 宋 司马光 《稷下赋》:“然而诸侯未服,四邻交侵,士有行役之怨,民有愁痛之音,意者臣等道术之浅薄,未足以称王之用心故也。”
(4).道德学问;文章道德。墨子·非命下:“今贤良之人,尊贤而好功道术,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赏,下得其万民之誉。”《韩诗外传》卷二:“夫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务之以调和,智慧潜深则一之以易谅,勇毅强果则辅之以道术,齐给便捷则安之以静退。”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上》:“逐去邪人,不使见邪行者,皆选天下端士,孝弟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5).道教的法术;方术。后汉书·张楷传:“﹝ 张楷 ﹞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 晋 葛洪 神仙传·魏伯阳:“ 魏伯阳 者, 吴 人也。本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后与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麴生》:“ 叶法善 有道术,居 玄真观 。” 明 冯梦龙 《邯郸梦·酒馆求度》:“据著道术呪符,便鸡犬也都堪度。”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盖 仲仙 亦尝述 附云 之名于 可覲 ,并称其有道术。 附云 谓 仲仙 尝得真人宝印,故能如是。”
《漢語大詞典》:治体(治體)
(1).治国的纲领、要旨。 汉 贾谊 《新书·数宁》:“以陛下之明通,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治非有难也。”周书·王褒传:“ 襃 有器局,雅识治体。” 宋 司马光 《乞优老上殿札子》:“愿陛下慎选德望材器为众所服,知治体、晓兵略者以代之。”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天下无无弊之制,无不扰民之事,当择其合时势而害轻者行之。后之儒者,以 熙寧 之法而妄意詆娸,非知治体者也。”
(2).政治法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孔融 之守 北海 ,文教丽而罕于理,乃治体乖也。” 宋 龚鼎臣 东原录:“臺官言事,惟务摭人之恶,不顾治体之如何尔!自以为若卹治体,则仅乎不举职矣。”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三章:“大同之治体,无国种,无险要。”
(3).指规范的文体。 明 杨慎 《萧颖士论文》:“ 贾谊 文辞最正,近於治体。”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去古既远,治体不振,生当其时,手足罔措,輒欲争效异国,不以师人为耻,偶见章句之大殊,喜其文法之一定,忘其鄙且拙,而谓新且异焉。”
《國語辭典》:命世  拼音:mìng shì
有名于世。汉。赵岐 孟子题辞:「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汉。李少卿答苏武书:「其馀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
《國語辭典》:经制(經制)  拼音:jīng zhì
1.经理管辖。《宋史。卷三○二。贾黯传》:「又靖专节制西路,若贼东向,则非靖所统,无以使众,不若并付靖经制两路。」
2.典章制度。《宋史。卷四三四。儒林传四。陈傅良传》:「而伯熊于古人经制治法,讨论尤精。」
《國語辭典》:国器(國器)  拼音:guó qì
1.才能足堪为国效劳的人。《史记。卷三九。晋世家》:「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
2.对别人儿子的敬称。《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类》:「国器掌珠,悉是称人之子。」
《國語辭典》:陶钧(陶鈞)  拼音:táo jūn
1.制造陶器所用的旋盘。后世多以陶工转动旋盘制器,比喻圣王治理天下。《汉书。卷五一。邹阳传》:「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也作「陶甄」。
2.意象的经营塑造。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神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漢語大詞典》:烹鲜(烹鮮)
(1).语本《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后以“烹鲜”比喻治国便民之道,亦比喻政治才能。后汉书·循吏传赞:“政畏张急,理善烹鲜。”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烹鲜之戒,不欲其烦。” 唐 李颀 《赠别穆元林》诗:“彼乡有令弟,小邑试烹鲜。” 宋 张元干 《水调歌头·陪福帅燕集口占以授官奴》词:“调鼎他年事,妙手着烹鲜。”参见“ 烹小鲜 ”。
(2).烹鱼。 唐 李颀 《夏宴张兵曹东堂》诗:“重林华屋堪避暑,况乃烹鲜会嘉客。”
《漢語大詞典》:烹小鲜(烹小鮮)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河上公 注:“鲜,鱼。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治国烦则下乱。”后比喻治国便民之道。 唐 高适 《过卢明府有赠》诗:“何幸逢大道,愿言烹小鲜。” 清 袁枚 随园随笔·烹小鲜之讹:“ 老子 言治大国若烹小鲜,言烹小鱼者不事割鳞剖腹,意在简便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