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禹凿

相关人物
夏禹


《孟子注疏》卷五〈滕文公上〉~98~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淮南子》卷十九〈脩务训〉~63~
南征三苗,道死苍梧。禹沐浴霪雨,禹沐浴霪雨,栉扶风,决江疏河,凿龙门,辟伊阙,脩彭蠡之防,乘四载,随山刊木,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国。
《艺文类聚》卷十一
《符子》:禹让天下于奇子,奇子曰:「君言,佐舜劳矣,凿山川,通河汉,首无发,股无毛。」

例句

往来行旅弊,开凿禹功存。 孟浩然 入峡寄弟

井邑观秦野,山河念禹功。 孙逖 奉和御制登鸳鸯楼寓目应制

朅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 李白 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舜耕余草木,禹凿旧山川。 杜审言 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

江流思夏后,风至忆襄王。 杜甫 上白帝城

龙门非禹凿,诡怪乃天功。 沈佺期 过蜀龙门

河看大禹凿,山见巨灵开。 赵彦昭 奉和圣制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凿崖泄奔湍,称古神禹迹。 韦应物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韩愈 调张籍

《國語辭典》:治水  拼音:zhì shuǐ
疏理水道,消除水患。《孟子。告子下》:「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国语辞典》:大禹治水  拼音:dà yǔ zhì shuǐ
1.古代传说夏禹治水救民。
2.书名。清沈滕友所写的小说,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沈氏按禹所历,参考《真仙通鉴》、《古岳渎经》、《山海经》等书,敷衍大禹治水的故事。
《國語辭典》:行水  拼音:xíng shuǐ
1.行于水上。《周礼。冬官考工记》:「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
2.疏导水流、治水。《孟子。离娄下》:「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令吏民勉农,尽地利,平繇行水,勿使失时。」
3.巡视水势。《战国策。秦策四》:「智伯出行水,韩康子御,魏桓子骖乘。」
4.流动的水。《黄帝内经素问。卷二○。五常政大论》:「地裂冰坚,少腹痛,时害于食,乘金则止水增,味乃咸,行水减也。」
《漢語大詞典》:理水
治水。后汉书·张衡传:“尚书: 尧 使 鯀 理洪水,‘九载绩用不成’, 鯀 则殛死, 禹 乃嗣兴。而《春秋讖》云:‘ 共工 理水。’”后汉书·循吏传·王景:“ 永平 十二年,议修 汴渠 ,乃引见 景 ,问以理水形便。”
分類:理水治水
《國語辭典》:九龙(九龍)  拼音:jiǔ lóng
1.传说中的神兽,能治水。《抱朴子。内篇。金丹》:「能调和阴阳,役使鬼神风雨,骖驾九龙十二白虎。」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三折:「今年是九龙治水,少不的珠露成灾。」
2.对一门九子的美称。如北魏崔长瑜子枢等九人,人称「九龙」;北齐王昕兄弟九人,风流蕴藉,世称为「王氏九龙」。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七。氏族类》。
《漢語大詞典》:九逸
指 汉文帝 的九匹良马。西京杂记卷二:“ 汉文帝 自 代 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之骏马也。一名浮云,一名赤电,一名絶羣,一名逸驃,一名紫燕騮,一名緑螭驄,一名龙子,一名麟驹,一名絶尘,号为九逸。”
《國語辭典》:丹书(丹書)  拼音:dān shū
1.古代颁给功臣的契券。《汉书。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于是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
2.用朱笔定罪的文书。《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执其手,赂之以曲沃,初斐豹隶也,著于丹书。」
3.周文王所得的纬书。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正纬》:「则是尧造绿图,昌制丹书其伪三矣。」
《漢語大詞典》:庚辰
古代传说中的助 禹 治水之神。 禹 治水,“三至 桐柏山 ,惊风走雷,石号木鸣”。 禹 怒,召集百灵,获 淮 涡 水神 无支祁 。授之 章律 、 鸟木由 、不能制。授之 庚辰 ,“ 庚辰 以战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 淮阴 之 龟山 之足下,俾 淮 水永安而流注海”。见 唐 李公佐 《古〈岳渎经〉》
分類:治水水之
《國語辭典》:禹迹(禹跡)  拼音:yǔ jī
1.夏禹治水,足迹遍历中国,故以禹迹为中国的代称。《左传。襄公四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
2.夏禹的功业。北周。庾信《周宗庙歌。皇夏》:「功参禹迹,德赞尧门。」唐。章孝标 上浙东元相诗:「何言禹迹无人继,万顷湖田又斩新。」
《國語辭典》:四岳  拼音:sì yuè
1.四方诸侯之长。《书经。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
2.四岳。参见「四岳」条。
《國語辭典》:四岳(四嶽)  拼音:sì yuè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古代天子巡狩四方,于此朝见诸侯。《文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汉中地形,实有险固,四岳三涂,皆不及也。」也作「四岳」。
《漢語大詞典》:为鱼(爲魚)
左传·昭公元年:“微 禹 ,吾其鱼乎。”言若无 大禹 治水,人们将淹没为鱼。后因用“为鱼”喻遭受灾殃。 唐 杜甫 《草堂》诗:“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新唐书·薛仁贵传:“帝思其功,乃召见曰:‘畴岁 万年宫 ,微卿,我且为鱼。’”
《漢語大詞典》:禹功
指 夏禹 治水的功绩。左传·昭公元年:“美哉 禹 功,明德远矣。微 禹 ,吾其鱼乎!” 清 戴名世 《杨维岳传》:“践土而思 禹 功,食粟而思 稷 德。”
《國語辭典》:水官  拼音:shuǐ guān
1.职官名。掌修治湖泽,收取鱼税。《续汉书志。第二八。百官志五》:「有水池及鱼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渔税。」
2.水神。唐。韩愈〈咏雪赠张籍〉诗:「水官夸杰黠,木气怯胚胎。」
《漢語大詞典》:宣房
亦作“ 宣防 ”。
(1).宫名。 西汉 元光 中, 黄河 决口于 瓠子 ,二十余年不能堵塞, 汉武帝 亲临决口处,发卒数万人,并命群臣负薪以填,功成之后,筑宫其上,名为 宣房宫 。见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作“宣防”。故址在今 河南 濮阳县 境。 汉 桓宽 盐铁论·力耕:“洪水滔天,而有 禹 之绩, 河 水泛滥,而有 宣房 之功。”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 宣房 今安在,高岸空嶙峋。”
(2).借指该处之 黄河 水。 明 吴宽 《赠河南巡抚杨贯之》诗:“宪府乍临新邑 洛 , 宣房 已復旧河流。” 清 顾炎武 《登岱》诗:“庶几大道还,民质如初元。上采黄金成,下塞 宣房 湍。”
(3).泛指防河治水。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砭俗:“既承不可遏之江河,则当相度宣防,资其灌溉,通其舟楫,乃见神明通久之用焉。” 清 龚自珍 《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两广总督谥敏肃涿州卢公神道碑铭》:“起家文辞,观政於曹,翠翎英英。出治南服,又歷试旃,以知宣房。”
《漢語大詞典》:夏后
见“ 夏后氏 ”。
《國語辭典》:夏后氏  拼音:xià hòu shì
1.夏禹的别名。参见「夏禹」条。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原道》:「夏后氏兴,业峻鸿绩。」
2.夏朝的别名。参见「夏朝」条。《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律》:「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