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06,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明文
犯法
条目
教条
役法
守法
资格
科条
粉壁
准绳
军令
变法
烦苛
木铎
王法
《國語辭典》:明文  拼音:míng wén
1.事实规则有文字可以依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礼无明文,则吾不取。」
2.正式发布的公文书。如:「明文规定」。
3.美善的文章。汉。班固〈典引〉:「答三灵之蕃祉,展放唐之明文。」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或曰春秋之作,左传及谷梁无明文。」
《國語辭典》:明德  拼音:míng dé
崇高显明的德性。《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南朝梁。丘迟 与陈伯之书:「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吊民弗汭,伐罪秦中。」
《國語辭典》:犯法  拼音:fàn fǎ
违犯法律。《史记。卷三○。平准书》:「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儒林外史》第五一回:「中书自去年进京,今年回到南京,并无犯法的事。」也作「犯科」。
《國語辭典》:条目(條目)  拼音:tiáo mù
1.传统法中分条列举的细目。《晋书。卷三○。刑法志》:「抄新律诸死罪条目,悬之亭传,以示兆庶。」
2.按内容分的细目。《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刘向》:「著其占验,比类相从,各有条目,凡十一篇。」
《國語辭典》:教条(教條)  拼音:jiào tiáo
1.教令、法规。唐。韩愈 许国公神道碑铭:「公之为治,严不为烦,止除害本,不多教条,与人必信。」
2.宗教上要求信徒服从遵守的条文。
3.只凭信仰,不加思考、求證,使人盲目接受的立论。
《漢語大詞典》:役法
(1).谓为法令所役使。慎子逸文:“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变法者,君长也。”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杂说》:“作法者君,守法者臣,役法者民。”
(2).差役之法。 宋 秦观 《论议上》:“夫所谓役法者,其科条品目虽曲折不同,大抵不过差、免二法而已。”明史·食货志二:“役法定於 洪武 元年。”
《國語辭典》:守法  拼音:shǒu fǎ
遵守法律、法规。唐。韩愈河南令张君墓志铭〉:「岁馀迁尚书刑部员外郎,守法争议,棘棘不阿。」宋。苏轼 省试策问三首之二:「昔常衮当国,虽尽公守法,而贤愚同滞,天下讥之。」
《國語辭典》:资格(資格)  拼音:zī gé
1.从事某种活动或工作,所应具备的条件、身分等。《儒林外史》第四○回:「老先生这一番汗马的功荣,限于资格,料是不能载入史册的了。」《文明小史》第二二回:「那抚院是胆小的人,诚恐风声大了,弄成一个无私有弊,便密查资格。」
2.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视其时间长短所形成的经历与身分。《新唐书。卷四五。选举志下》:「侍中裴光庭兼吏部尚书,始作循资格,而贤愚一概,必与格合,乃得铨授。」《儒林外史》第七回:「现今考选科道在即,你我的资格,都是有指望的。」《文明小史》第二一回:「但是他们都在京里当差,想熬资格升官放缺,谁肯来做这个事情?」
《國語辭典》:科条(科條)  拼音:kē tiáo
法令规章。《战国策。秦策一》:「科条既备,民多伪态。」《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科条如左,檄到详思,至言如诏律令。」
《國語辭典》:粉壁  拼音:fěn bì
宋元时代,张贴法令,誊写告示的墙壁。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你便晨挑菜,夜看瓜,春种谷,夏浇麻,情取棘针门粉壁上除了差法。」
《國語辭典》:准绳(準繩)  拼音:zhǔn shéng
1.用来测量平直的器具。《淮南子。说林》:「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不能正曲直。」
2.比喻权衡事物的法度。《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上》:「坟、典起之于前,诗、书继之于后,先王陈迹,后王准绳。」
《國語辭典》:军令(軍令)  拼音:jūn lìng
军中的法令。如:「军令严明」。《红楼梦》第四○回:「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惟我是主。」
《國語辭典》:变法(變法)  拼音:biàn fǎ
改变原有的法令规章制度。《商君书。更法》:「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史记。卷五。秦本纪》:「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
《國語辭典》:烦苛(煩苛)  拼音:fán kē
烦扰苛细。《汉书。卷四。文帝纪》:「汉兴,除秦烦苛,约法令。」
《國語辭典》:木铎(木鐸)  拼音:mù duó
1.金口木舌的铜铃,古代施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招众注意。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原道》:「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明。朱权《卓文君》第一折:「常言道时来木铎也叮当响,时不至呵兰麝也不生香。」
2.指宣扬教化的人。《论语。八佾》:「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國語辭典》:王法  拼音:wáng fǎ
朝廷所颁布的法令。即国法。元。关汉卿《救风尘》第四折:「明有王法,我和你告官去来。」《儒林外史》第四三回:「冯君瑞是我内地生员,关系朝廷体统,他如何敢拿了去,要起赎身的价银来?目无王法已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