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往则(往則)
往昔的法则。 唐 柳宗元 《闵生赋》:“列往则以考己兮,指斗极以自陈。”
分類:往昔法则
《漢語大詞典》:违经(違經)
违背义理、法则。《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夫 河 者水阴, 四瀆 之长,今乃大决,没漂陵邑,斯昭阴盛盈溢,违经絶纪之应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用疏则藏奸而不信,用密则任数而违经。”
《漢語大詞典》:死法
(1).一成不变的方法。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放用之,偃蹇狭陋,尽成死法,不知意与境会,言中其节,凡字皆可用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岂有执死法为文,而能见赏於人,相传於后者乎?”
(2).指过时的方法、法则。 黄人 《〈清文汇〉序》:“徇古文之虚名以求文,则文之实丧,泥古人之死法以衡文,则文之义荒。”
《漢語大詞典》:五则(五則)
(1).指衡量事物的五个标准。汉书·律历志上:“权与物钧而生衡,衡运生规,规圜生矩,矩方生绳,绳直生準,準正则平衡而钧权矣。是为五则。”
(2).谓帝王应恪守的五项法则。国语·周语下:“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祇,而蔑弃五则。” 韦昭 注:“则,法也。谓象天、仪地、和民、顺时、共神也。”
《漢語大詞典》:方道
(1).犹并道。谓在道路上并排行进。南史·宋纪上·武帝:“明旦, 恢 众五千,方道而进,每 晋 使将到,輒復如之。”南史·宋纪上·冯道根传:“ 汮水 急,不如悉弃船於 酇城 ,方道步进。”
(2).指关于坤、地的道理、法则。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杂说》:“天用其圆,地用其方。圆道主於生,方道主於成。”
《國語辭典》:辞条(辭條)  拼音:cí tiáo
1.辞藻条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既有佳致,兼辞条丰蔚,甚足以动心骇听。」也作「辞理」。
2.词典编辑所收集的辞目。也作「词条」。
《漢語大詞典》:琴理
关于弹琴的道理、法则。 宋 程正敏 《剡溪野语》:“ 范文正 尝问琴理於 崔遵度 , 崔 曰:‘清丽而婉,和润而远。’”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惟恐你不知琴理,若讲得有理,就不做官,亦非大事。”红楼梦第八六回:“上头讲的琴理甚通,手法説的也明白。”
《國語辭典》:律法  拼音:lǜ fǎ
法律。
《漢語大詞典》:常论(常論)
(1).指普遍适用的道理和法则。后汉书·王符传:“国以贤兴,以諂衰;君以忠安,以佞危。此古今之常论,而时所共知也。”
(2).平庸的言论。汉书·谷永传:“背可惧之大异,问不急之常论。” 章炳麟 《论式》:“游谈恣肆而无法程,常论宽缓而无攻守。”
《漢語大詞典》:故训(故訓)
(1).古训。先代留下的法则。诗·大雅·烝民“古训是式,威义是力” 汉 郑玄 笺:“故训,先王之遗典也。” 南朝 梁武帝 《谥始兴王憺册》:“方轨往贤,稽择故训;鸿名美义,允臻其极。”
(2).训诂。汉书·艺文志:“《毛诗故训传》三十卷。” 宋 洪迈 容斋四笔·诸家经学兴废:“毛诗者出於 河间 人 大毛公 ,为之故训,以授 小毛公 。” 清 曾国藩 《圣哲画像记》:“百年以来,学者讲求形声故训,专治説文,多宗 许 郑 ,少谈 杜 马 。”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夫如是,则虽有故训疏义之勤,而於古人詔示来学之旨,愈益晦矣。”
《漢語大詞典》:祖则(祖則)
祖宗的法则。文选·班固〈典引〉:“陛下仰监 唐 典,中述祖则。” 吕向 注:“高祖之则也。”
分類:祖宗法则
《漢語大詞典》:大律
重要的原则、法则。《商君书·战法》:“兵大律在谨。” 汉 班固 《典引》:“汪汪乎丕天之大律,其畴能亘之哉!” 严复 《救亡决论》:“且为将不知天时之大律,则暑寒风雨,将皆足以破军。”
分類:原则法则
《漢語大詞典》:保极(保極)
遵守法则。《书·洪范》:“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
《漢語大詞典》:同极(同極)
(1).同一法则;同一准则。鹖冠子·王鈇:“殊君异长,又何出入?若能正一,万国同极。”后汉书·仲长统传:“玄圣御世,则天同极;施舍之道,宜无殊典。”
(2).相同目标。《楚辞·九章·惜诵》:“同极而异路兮,又何以为此援也?”
《國語辭典》:命理  拼音:mìng lǐ
天命与自然的法则。如:「他精通命理,常教人如何趋吉避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