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159,分278页显示  上一页  235  236  237  238  239  241  242  243  244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法等三昧
到法顶三昧
分别诸法句三昧
度诸法三昧
分别诸法三昧
其它辞典
彭宗(法先 )
齐襄王( 襄王、襄 法章 )
阿育王(别称 无忧王 世称 佛教护法 )
竺法兰
李法(伯度 )
法雄(文彊、文强 )
法真(高卿 )
法正(孝直 翼、翼侯 )
法衍(季谋 )
康法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周彭城人,字法先。学道于杜冲。随师采药,坠于谷中,为蛇所咬而无愠色。冲乃授《丹经》五千字。宗宝而修习之。据传能三昼夜为一息,或一年不动。及起,颜色愈鲜。后被道教崇为太清真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265 【介绍】: 战国时齐国国君。田氏,名法章。滑王子。滑王败走莒被杀后,法章变名更姓为莒太史敫家佣,敫女常窃予衣食。后被莒人立为襄王,即以太史敫之女为后。在莒五年,田单以即墨攻破燕军,迎襄王入临淄,齐故地始尽收复。在位十九年。谥襄。

人物简介

维基
阿输迦·孔雀(梵语:अशोक मौर्य,IAST:A?oka Maurya,约公元前304年—前232年),常被简称为阿育王(अशोक,A?oka,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频头娑罗王之子。他是一位佛教徒,也带来佛教的繁荣,后世称为佛教护法。阿育王是印度伟大的国王之一。在多次的战争之后,阿育王在公元前269年至232年的期间统治了印度次大陆大部分的土地。王朝的版图扩张到现在的阿富汗及今天的孟加拉,也可能达到伊朗的东部,东边则到印度的阿萨姆邦,南方则到喀拉拉邦及安得拉邦的北部。王国的首都是塔克西拉、邬阇衍那及巴连弗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僧。中天竺人。自言诵经论数万章,曾为天竺学者师。明帝时应邀与摄摩腾同时来我国。合译《四十二章经》。卒于洛阳,年约六十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中天竺人也。幼从师出家。日诵经论数万偈。五天学者举师之。至月氏。适与汉使愔景遇。复得迦叶摩腾。相率东游。其志固已决矣。然诸学者。苦遮挽不使行。于是崎岖间出佗道。会腾于洛阳。明帝劳尉。勤至。顷习汉语。译所献十地断结。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经等五部。今仅存四十二章。其馀皆以乱离散失。 初武帝之开昆明池也。得黑灰于池深处。人无识者。或以问东方朔。朔曰可问西域道人。及是而问兰。兰曰此过去劫。世界坏时。劫烧灰也。兰后终于洛阳。寿以貌观之。若五六十者。
神僧传·卷第一
竺法兰。中天竺人也。自言诵经论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时蔡愔既至彼国。兰与摩腾共契游化。遂相随而来。既达雒阳与腾同止。少时便善汉言。愔于西域获经。即为翻译。所谓十地断结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会移都寇乱四部失本不传。江左唯四十二章经。今见在。可二千馀言。汉地见存诸经唯此为始也。愔又于西域得画释迦倚像。是优田王旃檀像师第四作。既至雒阳。明帝即令画工图写置清凉台中及显节陵上。旧像今不复存焉。又昔汉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问东方朔。朔云。可问西域梵人。法兰既至。众追问之。兰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其言有徵。信者甚众。后卒于雒阳。春秋六十馀矣。
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
竺法兰亦中天竺人。自言诵经论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时蔡愔既至彼国。兰与摩腾共契游化。遂相随而来。会彼学徒留碍。兰乃间行而至。既达雒阳与腾同止。少时便善汉言。愔于西域获经即为翻译。十地断结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移都寇乱四部失本不传。江左唯四十二章经。今见在。可二千馀言。汉地见存诸经。唯此为始也。愔又于西域得画释迦倚像。是优田王栴檀像师第四作也。既至雒阳。明帝即令画工图写。置清凉台中及显节陵上。旧像今不复存焉。又昔汉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以问东方朔。朔云不委。可问西域人。后法兰既至。众人追以问之。兰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朔言有徵。信者甚众。兰后卒于雒阳。春秋六十馀矣。
李法 朝代:东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汉中南郑人,字伯度。博通群书,性刚而有节。和帝永元九年应贤良方正对策,除博士,迁光禄大夫。上疏直谏失旨,免为庶人。在家八年,征拜谏议大夫,正言极辞,无改于旧。出为汝南太守,有政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扶风郿人,字文彊。初仕郡功曹。除平氏长,迁宛陵令。安帝永初间征为青州刺史,与王宗并力击破张伯路等。每行部,录囚徒,察颜色,多得真伪,长吏不奉法者皆解印绶去。迁南郡太守,断狱省少,户口益增。元初中卒官。
全后汉文·卷四十九
雄,字文强,扶风郿人。和帝时,仕郡功曹,辟太傅张禹府,除平氏长,迁宛陵令。安帝时,为青州刺史,迁南郡太守。
法真 朝代:东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188 【介绍】: 东汉扶风郿人,字高卿。法雄子。博通内外图典,为关西大儒。恬静寡欲,不与人间事。辟公府,举贤良,皆不就。顺帝欲致,前后四征,终不仕。时号玄德先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6—220 【介绍】: 三国时右扶风郿县人,字孝直。汉献帝建安初入蜀依刘璋,为新都令。奉命邀刘备入蜀,并陈取益州之策。备据益州,任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倚为谋主。用其策攻杀魏将夏侯渊,夺取汉中。备称汉中王,以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曾与诸葛亮等共造《蜀科》。卒谥翼。
全三国文·卷六十
正字孝直,右扶风郿人。入蜀依刘璋,为新都令,后署军议校尉。先主定蜀,以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及为汉中王,进尚书令护军将军。明年卒,谥曰翼侯。
法衍 朝代:东汉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末扶风郿人,字季谋。法正父。汉末任司徒掾、廷尉左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中山人。少弃家。有律学。诵经见双林鹿苑事。流涕曰。吾已不及见圣师。独不能瞻拜遗迹乎。结伴四人。西渡流沙。凡三日。道绝行踪。草木芜没。迷所往。中有故寺败屋两间。而比丘二人。各居其一。或诵经或卧病。虽相比。不相料理。而卧病者。屎尿纵横。臭秽莫可近。朗谓其徒曰。出家以法为亲。不见则已。见之。其可弃去乎。为留六日。洗浣。明日忽满室香气错莫。谓朗曰。邻房我和尚也。已得无学。可往见之。朗至再拜。乞教。其人曰。君等款诚契圣。皆当入道。但功业小未熟耳。然何必远游。于事无益。唯自力行道。使不失时可也。朗因复游诸国。研究经论。后还真丹。聚徒授法。不知其终。 弟子令韶。生雁门吕氏。少喜猎。感悟出家。学善禅数。每入定。或数日不起。移柳泉山凿穴以坐。刻木为朗像。朝夕事之如生。世慕其行云。
神僧传·卷第一
释康法朗。学于中山。永嘉中与一比丘西入天竺行过流沙。千有馀里。见道边败坏佛图。无复堂殿蓬蒿满目。法朗等下路瞻礼。见有二僧各居其傍。一人读经。一人患痢秽污盈房。其读经。者了不营视。朗等怆然兴念。为煮糜粥扫除浣濯。至六日病者稍困。注痢如泉。朗等共料理之。其夜朗等并谓病者必不移旦。至明晨往视之。容色光悦病状顿除。然屋中秽物皆是华馨。朗等乃悟。是得道之士以试人也。病者曰。隔房比丘是我和尚。久得道慧可往礼觐。法朗等先嫌读经沙门无慈爱心。闻已乃作礼悔过。读经者曰。诸君诚契并至同当入道。朗公宿学业浅。此世未得愿也。谓朗伴云惠若植根深当现世得愿。因而留之。法朗后还山中为大法师。道俗宗之。
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一
康法朗。中山人。少出家善戒节。尝读经见双树鹿苑之处。郁而叹曰。吾已不值圣人。宁可不睹圣处。于是誓往迦夷仰瞻遗迹。乃共同学四人发迹张掖。西过流沙行经三日。路绝人踪。忽见道傍有一故寺。草木没人中有败屋两间。间中各有一人。一人诵经。一人患痢。两人比房不相料理。屎尿纵横举房臭秽。朗谓其属曰。出家同道以法为亲。不见则已。岂可见而舍耶。朗乃停六日为洗浣供养。至第七日见此房中皆是香华。乃悟其神人。因语朗云。比房是我和上。已得无学可往问讯。朗往问讯。因语朗云。君等诚契皆当入道。不须远游诸国。于事无益。唯当自力行道勿令失时。但朗功业尚小未纯未得所愿。当还真丹国作大法师。于是四人不复西行。仍留此专精业道。唯朗更游诸国研寻经论。后还中山门徒数百讲法相系。后不知所终。孙绰为之赞曰。人亦有言。瑜瑕弗藏。朗公囧囧。能韬其光。敬终慎始。研微辩章。何以取證。冰坚履霜。朗弟子令韶。其先雁门人。姓吕。少游猎后发心出家事朗为师。思学有功。特善禅数。每入定或数日不起。后移柳泉山凿穴宴坐。朗终后刻木为像。朝夕礼事。孙绰正像论云。吕韶凝神于中山。即其人也。
法等三昧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照了众生及一切法,悉皆平等,是名法等三昧。
到法顶三昧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以般若方便之力,而到于法山之顶,是名到法顶三昧,(法山之顶,以喻此三昧,在诸三昧之上也。)
分别诸法句三昧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分别一切诸法语言文句,为众生演说,词无滞碍,是名分别诸法句三昧。
度诸法三昧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入三解脱门,超出三界,度三乘众生,是名度诸法三昧,(三解脱门者,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也。)
分别诸法三昧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分别诸法善、不善,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相,是名分别诸法三昧,(有漏者,谓因烦恼惑业,漏落三界生死也。有为者,世间法也。无为者,出世间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