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159,分278页显示  上一页  252  253  254  255  256  258  259  260  261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法诜( 孙 )
僧法海( 文允 )
释法如( 韩 )
僧悟空(别称 法界、摩驮都 奉朝 达摩驮都 悟空 )
僧法照
三刀师(别称 三刀法师 三刀师 曹 )
僧法振( 法震、法贞 )
释法烱
僧法藏( 世称 高城和尚 )
释法融( 严 )
僧法常( 世称 大梅和尚 梅山 )
释法相( 俞 )
僧尊法(别称 伽梵达摩、伽梵达磨 )
僧法海
僧法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8—778 【介绍】: 唐僧。俗姓孙。年十五辞亲从师。尝梦乘大艑直截沧溟,自此经义不思而得。初居钱塘天竺寺,盛阐《华严经》。代宗大历时,居常州龙兴寺。前后讲大经十遍。有《仪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孙氏。母梦吞明珠而娠。及生。奇相异表。不类群儿。从师薙落。依年受具。而遗形治性。隐居自得。于是地恩贞大师。以华严经菩萨戒起信论付嘱之。一夕梦。乘舟渡海。而山横其前。已而所乘之舟。凌峰竟济。而不为所碍。既寤。骇汗喜莫之胜。由是贯华偈义无所底滞。天宝六年。缋卢舍那像于苏州常乐寺。大历二年。众请于常州龙兴寺开阐。将升法座。忽有神光。如曳红缕。渐大渐明。萦旋空中。久修行者先睹焉。十三年十一月七日。沙门惠觉。梦钜塔三级陷地。继而诜以疾卒。寿六十腊四十三。弟子太初正觉神秀嗣。墓则吴兴昼公为碑。邗城肃公为颂。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法诜。姓孙氏。母初梦吞明珠。遂黜鱼恶荤。诞弥厥月生有异表。十五辞亲从师依年受具。行学一集蔚为教宗。卷伊吕立功之致。陋黄绮肆志之适。遗形理性与山木为群。故地恩贞大师嘱之以华严经菩萨戒起信论。心以静铣智与经冥。一夕梦乘大艑直截沧溟。横山当前峻与天极。不觉孤帆鸢戾怀襄上济。峰竦竦而忽高。云溶溶而在下。既寤形若委衣流汗轻醒。自此句义不思而得。一部全文常现心境。事事无碍之旨如贯华焉。天宝六年于苏州常乐寺缋卢舍那像化示群品。大历二年于常州龙兴寺讲。才登法座忽有异光如曳红缕。渐明渐大萦旋杳空。久修行者会中先睹。前后讲大经十遍。撰仪记十二卷。大历十三年十一月七日。沙门慧觉梦巨塔陷地二级。无何诜示疾而终。春秋六十一。慧命四十二。受法弟子太初付以香垆谈柄。浔阳正觉。会稽神秀。亦犹儒氏之有游夏焉。诜初讲天竺寺。盛阐华严。时越僧澄观就席决疑深得幽趣。及终吴兴皎然为碑。䢴城肃公为颂。合扬其美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丹阳人。俗姓张,字文允。少出家于鹤林寺。周览群经,该通外学,圆入一性。玄宗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席,与昙一、灵一等同推为颜、冉。复与皎然为忘形交。
全唐文·卷九百十五
法海字文允。俗姓张氏。丹阳人。一云曲江人。出家鹤林寺。为六祖弟子。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席。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文允。生丹阳之张氏。少隶鹤林寺薙染。寻访师友。研究经论。于是东鲁之书。西来之指。悉探其源奥。尝谓人曰。佛学无他。惟心地而已矣。馀皆椎轮也。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寺讲席。时昙一灵一等。人共推为颜冉焉。尤与杼山昼公交善。黑白二徒为林下游者多从之。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法海字文允。姓张氏。丹阳人。少出家于鹤林寺。白驹匪食其场苗。金翅俄翔其海面。曲从师教周览群经。大壑纳川邓林聚羽。是以圆入一性学阶空王。擅当代独悟之名。剖先贤不决之义。一时外学六籍该通。尝谓人曰。佛法一门极唯心地。馀皆椎轮也。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肆。同昙一灵一等推为颜冉焉。复与杼山昼公为忘形之交林下之游。黑白二徒多从求益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韩氏。慈州人。少商贾逐什一利。忽自悔。依汴京相国寺洪思法师出家。登具后。访道嵩少。见神会禅师于洛下。疑情顿释。受印可。后遁太行山马头峰下。褚墩戍将王文信。唱众构宇。以说法匡徒。刺史李亚卿。邀入城不起。元和六年示寂。报龄八十九。三月迁舆于塔。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又唐太行山释法如。俗姓韩。慈州人也。少为商贾心从平准。至今东京相国寺发心。依洪思法师出家。隶业偕通。遂往嵩少间游于洛邑。遇神会祖师授其心诀。后登太行山。见马头峰下可以栖神。结茅而止。有褚塾戍将王文信。率众建精庐焉。刺史李亚卿中丞命入城。不赴示寂。报龄八十九。元和六年三月迁塔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京兆云阳人,俗姓车,名奉朝。后魏拓跋氏后裔。玄宗天宝十载,为左卫泾州四明府别将,随中使张韬光出使罽宾国。十二载,因病留健陀罗国。肃宗至德二载,病愈出家,号达摩驮都,汉名法界。寻往北天竺瞻礼,习根本律仪。数年后,携梵经取北道归唐。途经龟兹、北庭时,请西域僧共译出《十地》、《十力》等经。德宗贞元五年,归长安,敕试太常卿,住章敬寺,时年六十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华言法界。一名悟空。生京兆云阳车氏。拓跋魏之裔也。天宝九载。罽宾国愿内附。遣大首领萨婆达干。三藏舍利越摩来朝。且请使者巡按。明年诏中使张韬光。偕国信行官傔使四十人西迈。时空名奉朝授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随使者出安西。十二载。至健陀罗国。罽宾东都城也。其王礼接唐使者于此。及使者归。报空方以疾笃。留健陀罗国。于是发愿。师事舍利越摩出家。肃宗至德二年也。年二十九。受具戒于迦湿弥罗国。文殊矢涅地。为亲教师。邬不羼提。为羯磨阿遮利耶。驮里魏地为教授。于蒙提寺。讽声闻戒。习根本律。盖北天之学。皆萨婆多部也。巡礼八塔。咨师舍利越摩。归觐君亲。摩因授空十地回向轮十力三经梵夹。佛牙舍利以别。至骨咄国。小海南岸。地忽摇动。雨雹交作。而霆击不已。时众商奔避一大树下。商主曰。龙神怒如此。众中或有舍利异宝。可出之海中。毋以为性命害也。空欲以利东夏故。潜乞龙神宥过。终不出。自卯及申始霁。即而请勿提提羼鱼。出十力经于丘兹莲华寺。请尸罗达磨。出十地回向轮经于北庭。贞元五年己巳。至京师。上佛牙舍利经本。诏功德使窦文场。付左神策军。缮写进呈。署空壮武将军。试太常卿。居章敬寺。返云阳。二亲之坟树拱矣。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悟空。京兆云阳人。姓车氏。后魏拓跋之远裔也。天假聪敏志尚典坟。孝悌之声蔼于乡里属玄宗德被遐方。罽宾国愿附大唐。遣大首领萨婆远干与三藏舍利越摩。于天宝九载来朝阙庭。请使巡按。明年敕中使张韬光。将国信行官兼吏四十馀人西迈。时空未出俗名奉朝。授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令随使臣自安西路去。至十二载。至健陀罗国。罽宾东都城也。其王礼接唐使。使回。空笃疾留健陀罗。病中发愿。痊当出家。遂投舍利越摩落发。号达摩驮都。华言法界。当肃宗至德二年也。洎年二十九。于迦湿弥罗国受具足戒。文殊矢涅地为亲教师。邬不羼提为羯磨阿遮利耶驮里。巍地为教授。于蒙鞮寺。讽声闻戒。习根本律仪。然北天竺国皆萨婆多学也。后巡历数年遍瞻八塔。为忆君亲因咨本师舍利越摩。再三方允。摩手授梵本十地回向轮十力三经。共一夹。并佛牙舍利。以赠别。空行从北路。至睹货罗国。五十七蕃中有一城。号骨咄国城果有小海。空行次南岸。地辄摇动。云阴雨暴霆击雹飞。乃奔就一大树间。时有众商咸投其下。商主告众曰。谁赍佛舍利异物殊珍耶。不尔龙神何斯忿怒。有则投于海中无令众人惶怖。如藏匿者自贻伊咎。空为利东夏之故潜乞龙神宥过。自卯达申雨雹方霁。回及龟兹居莲华寺。遇三藏法师勿提提羼鱼。善于传译。空因将十力经夹请翻之。寻抵北庭大使复命。空出梵夹。于阗三藏戒法为译主。空證梵文并度语。翻成十地。回向轮经。事讫随中使段明秀。以贞元五年己巳达京师。敕于跃龙门使院安置。进上佛牙舍利经本。宣付左神策军缮写。功德使窦文场。写毕进呈。敕署空壮武将军试太常卿。乃归章敬寺。次返云阳。问二亲坟树已拱矣。凡所往来经四十年。于时已六十馀。所翻经三本共十一卷。翻经大德圆照续开元录。皆编入藏。复记空之行状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7 【介绍】: 唐僧。蜀地人。姓氏籍贯不详。依承远修净土。代宗大历年间栖止衡州云峰寺,大弘净土,开五会念佛之说,五日为一会。代宗尊为国师,世称“五会法师”。后世尊为净土四祖。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南梁(今陕西汉中)人。净土宗僧人。代宗大历二年(767)住衡山云峰寺,五年至五台山佛光寺,专修念佛法门,以求往生净土。后建竹林寺居之。与诗僧清江为友。《宋高僧传》卷二一有传。《全唐诗》存诗3首。光绪《洋县志》卷七另存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不知何许人。大历二年。依止衡岳云峰寺。修习罔怠。尝于僧堂晨粥。睹钵内五彩云气骤起。而山寺影现其中。去寺东北五十里。有山。山下有涧。北去涧有石门。入石门。行可五里。有寺金榜。署云大圣竹林寺。当是时。目了而心疑之。盖以平生所未尝造也。他日又现台山诸寺于午钵云气中。其楼观池榭。皆众宝严饰。而无山林秽恶诸物。并现十方佛国清净可爱。食毕乃灭。于是照问嘉延昙晖二师之尝游五台者。其言与所见尤合。四年遂起五会念佛道场于衡州湖东寺。六月二日。祥云弥覆一寺。云中楼阁影现。且有梵相数僧。身长丈许。执锡行道。阿弥陀佛。文殊普贤。一万菩萨。其身高大咸在。自未至酉方灭。州人见者率感泣作礼。及晚照于道场外。遇一老人谓之曰。师先发愿往金色世界。奉觐大圣。今可去矣。照答曰。时危路险未可也。老人曰。但亟去无惮也。忽不见。八月十三日。结同志发衡岳。五年四月五日。抵五台。已遥见白光数道于佛光寺之南矣。明日诣寺揽其境。则悉无异昔日钵中所现者。夜四鼓。又一光自北山来。正触照身。照即入堂问众。众曰此大圣不思议光。常以感悟有缘者耳。照因具威仪。寻光由寺东北。行十五里。果得山涧石门等。而善财难陀二青衣年八九岁。立石门外。若预候照者。引照入门。向北行五里。过金门楼。入门则大圣竹林寺也。地纯黄金。流渠华甫方二十里。两庑周遭。一百二十院。比之钵中所睹者。差分明耳。而讲堂之中。狮子座上。文殊处西。普贤处东。大菩萨众。左右围绕。说法之音历历可听。照前作礼。问言。末劫凡夫。智浅障深。法海渊洪。虽欲修行。罔得其要。惟愿大圣指陈。使知所在。文殊报曰。诸修行门。无过念佛。福慧二严。举无遗者。我于过去劫中。以念佛故。今获一切种智。是以一切诸波罗蜜。乃至诸佛。从念佛生。汝当勤念。无令休息。照又问其念云何。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系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说是语已。时二菩萨。舒金色手。为照摩顶而授记言。汝以念佛功德力故。不久获證无上正等菩提。若有善男女等。必欲疾成佛道者。但念佛而已。于是二菩萨。各说伽陀以发明之。照则欢喜踊跃。疑网顿除。作礼以谢。合掌住侧。文殊使之巡历菩萨诸院。遍请教戒。及游七宝果园。其果才熟。大如碗许。取而食之。身意泰然。旋辞菩萨以出。随青衣至于门外。遂失所在。而徘徊伫眺。倍增悲感。十三日复偕五十馀僧。于金刚窟。循无著遗迹。礼二十五佛名。而照独见地莹琉璃。宫殿严净。文殊普贤万菩萨众佛陀波利等。坐立俨然。其馀僧则无所见也。是夜三鼓。又见五镫于所止华严寺西楼上。照默祝曰。愿分百镫。寻如其数。曰愿千镫亦然。且其比列之整。非世所能拟。乃复独诣金刚窟见大圣。而佛陀波利引入圣寺。语具觉救传。十二月照于寺之念。佛道场。绝粒要期誓生净土。七日之夜方唱佛次。有梵僧造道场。谓照曰。汝盍亦流通所见境界乎。照不应。明日申时。则有梵僧之老者。见曰。灵异之事。宜普示众生。使发菩提心可也。照曰。非敢閟也。第恐俗情腾谤耳。其僧曰。大圣之居此山。谤议纷纭。尚莫之止。况汝所见境界耶。然性善性恶均为菩提。而涂毒鼓缘自应不谬。六年正月。华严寺僧崇晖明谦等三十馀人。立石记于金刚窟般若院地。当是时忽闻钟声雅亮。节解分明。众尤惊异。以为照所开示断不虚矣。后照又建竹林寺一区以自表显。十二年九月十三日。照𢹂弟子纯一惟秀归政智远。沙弥惟英。优婆塞张希陵等八人。登东台。先睹白光数四。异云叆叇。云开而红色。文殊乘青毛狮子。于五色通身光内。微雪飘洒。圆光遍映山谷。详载绛州兵椽王士詹记。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法照。不知何许人也。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勤修不懈。于僧堂内粥钵中忽睹五彩祥云。云内现山寺。寺之东北五十里已来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入可五里有寺。金榜题云大圣竹林寺。虽目击分明而心怀陨穫。他日斋时还于钵中五色云内现其五台诸寺。尽是金地无有山林秽恶。纯是池台楼观众宝庄严。文殊一万圣众而处其中。又现诸佛净国。食毕方灭。心疑未决。归院问僧。还有曾游五台山已否。时有嘉延昙晖二师言曾到。言与钵内所见一皆符合。然尚未得台山消息。暨四年夏于衡州湖东寺内有高楼台。九旬起五会念佛道场。六月二日未时。遥见祥云弥覆台寺。云中有诸楼阁。阁中有数梵僧。各长丈许。执锡行道。衡州举郭咸见弥陀佛与文殊普贤一万菩萨俱在此会。其身高大。见之者皆深泣血设礼。至酉方灭。照其日晚于道场外遇一老人。告照云。师先发愿往金色世界奉觐大圣。今何不去。照怪而答曰。时难路艰何可往也。老人言。但亟去。道路固无留难。言讫不见。照惊入道场重发诚愿。夏满约往前。任是火聚冰何终无退衄。至八月十三日。于南岳与同志数人惠然肯来。果无沮碍。则五年四月五日到五台县遥见佛光寺南数道白光。六日到佛光寺。果如钵中所见略无差脱。其夜四更见一道光从北山下来射照。照忙入堂内。乃问众云此何祥也。吉凶焉在。有僧答言。此大圣不思议光。常答有缘。照闻已即具威仪寻光至寺。东北五十里间果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一石门。见二青衣可年八九岁。颜貌端正立于门首。一称善财二曰难陀。相见欢喜问讯设礼。引照入门。向北行五里已来。见一金门楼。渐至门所乃是一寺。寺前有大金榜。题曰大圣竹林寺。一如钵中所见者。方圆可二十里。一百二十院皆有宝塔庄严。其地纯是黄金。流渠华树充满其中。照入寺至讲堂中。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师子之座。说法之音历历可听。文殊左右菩萨万馀。普贤亦无数菩萨围绕。照至二贤前作礼问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浣。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网。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照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说是语已。时二大圣各舒金手摩照顶为授记别。汝已念佛故不久證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證无上菩提。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陀。照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又更作礼。礼已合掌。文殊言。汝可往诣诸菩萨院次第巡礼。授教已次第瞻礼。遂至七宝果园。其果才熟其大如碗。便取食之。食已身意泰然。造大圣前作礼辞退。还见二青衣送至门外。礼已举头遂失所在。倍增悲感乃立石记至今存焉。复至四月八日。于华严寺西楼下安止。洎十三日照与五十馀僧同往金刚窟。到无著见大圣处。处心礼三十五佛名。照礼才十遍。忽见其处广博严净琉璃宫殿。文殊普贤一万菩萨及佛陀波利。居在一处。照见已惟自庆喜。随众归寺。其夜三更于华严院西楼上。忽见寺东山半有五圣灯。其大方尺馀。照咒言。请分百灯归一畔。便分如愿。重谓分为千炬。言讫便分千数。行行相对遍于山半。又更独诣金刚窟所。愿见大圣。三更尽到见梵僧。称是佛陀波利。引之入圣寺。语在觉救传。至十二月初。遂于华严寺华严院入念佛道场。绝粒要期誓生净土。至于七日初夜正念佛时。又见一梵僧入乎道场。告云。汝所见台山境界何故不说。言讫不见。照疑此僧亦拟不说。翌日申时正念诵次又见一梵僧。年可八十。乃言照曰。师所见台山灵异。胡不流布普示众生令使见闻发菩提心获大利乐乎。照曰。实无心秘蔽圣道恐生疑谤。故所以不说。僧云。大圣文殊见在此山。尚招人谤。况汝所见境界。但使众生见闻之者发菩提心作毒鼓缘耳。照闻斯语便随忆念录之。时江东释慧从。以大历六年正月内。与华严寺崇晖明谦等三十馀人。随照至金刚窟所。亲示般若院立石标记。于时徒众诚心瞻仰。悲喜未已。遂闻钟声。其音雅亮节解分明。众皆闻之惊异尤甚。验乎所见不虚。故书于屋壁。普使见闻同发胜心共期佛慧。自后照又依所见化竹林寺题额处建寺一区。庄严精丽便号竹林焉。又大历十二年九月十三日。照与弟子八人于东台睹白光数四。次有异云叆叇。云开见五色通身光。光内有圆光红色文殊乘青毛师子。众皆明见。乃霏微下雪。及五色圆光遍于山谷。其同见弟子纯一惟秀归政智远沙弥惟英优婆塞张希俊等。照后笃巩其心修鍊无旷。不知其终。绛州兵掾王士詹述圣寺记云。 系曰。佛成就三身必居三土。显正依报庄严故。菩萨未沾国土名。但云住处。修净佛国因随生佛家。故华严经有菩萨住处品焉。经云。唯佛一人居净土此下不僣上也。若八字陀罗尼经云文殊大愿力与佛同境界。境界净则说法净。则三土义齐也。问诸经中佛住王舍城等。可非住处邪。通曰。此义同名别。或可上得兼下也。又如兜率宫院是补处净域宝陀落清凉支提等山。皆是菩萨净识所变刹土也。若然者净土与住处义同名异耳。如法照入竹林圣寺见文殊净境也。诸于山岭见老人童子等。则秽土见圣人。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勤修不懈。于僧堂内粥钵中。忽睹五彩祥云。云内现山寺。寺东北五十里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入五里有寺。金榜题云。大圣竹林寺。虽目击分明。而心怀陨穫。他日斋时。还于钵中。五色云内。现其五台。诸寺尽是金地。无有山林秽恶。纯是池台楼观。众宝庄严。文殊一万圣众。处其中。又现诸佛净国。食毕方灭。心疑未决。归院问僧。还有曾游五台山者否。时有嘉延。昙晖。二师言曾到。言与钵内所见。一皆符合。四年夏。于衡州湖东寺内。有高楼台九旬。起五会念佛道场。六月二日。遥见祥云弥覆台寺。云中有诸楼阁。阁中有数梵僧。各长丈许。执锡行道。衡州举郭咸见。弥陀佛。与文殊普贤。一万菩萨。俱在此会。其身高大。见之者皆泣血设礼。至酉方灭。日晚照于道场外。遇一老人。告照云。师先发愿。往金色世界。奉觐大圣。今何不去。照怪而答曰。时难路艰。何可往也。老人言但亟去。道路固无留难。言讫不见。照惊入道场。重发诚愿。夏满约往。至八月十三日。于南岳同志数人。惠然前来。果无沮碍。五年四月五日到五台县。遥见佛光寺南数道白光。六日到佛光寺。果如钵中所见。其夜四更。见一道光。从北山下来射照。照忙入堂内。问众云。有何祥也。有僧答言。此大圣不思议光。常答有缘。照闻已。即具威仪。寻光至寺东北五十里间。果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一石门。见二青衣。年八九岁。颜貌端正。立于门首。一称善财。二曰难陀。相见欢喜。问讯设礼。引照入门。向北行五里已来。见一金门楼。渐至门所。乃是一寺。寺前有大金榜。题曰。大圣竹林寺。一如钵中所见。方圆二十里。一百二十院。皆有宝塔庄严。其地纯是黄金。流渠华树。充满其中。照入寺。至讲堂中。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师子之座。说法之音。历历可听文殊左右。菩萨万馀。普贤亦无数菩萨围绕。照至二贤前作礼。问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网。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请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照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则能速證无上菩提。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陀。照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又更作礼。礼已合掌。文殊言。汝可往诣诸菩萨院。次第巡礼。授教已。次第瞻礼。遂至七宝果园。其果才熟。其大如碗。便取食之。食已。身意泰然。造大圣前。作礼辞退。还见二青衣。送至门外。礼已举头。遂失所在。倍增悲感。乃立石记。
三刀师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庐陵曹氏子。伯连也。貌刚毅而心柔善。恒持金刚经。其经卷。每以竹筒盛而佩之。自誓毕生不娶。时天下方以安史之乱。所至不宁。而江南尤甚。大历七年。十一月广州吕大夫叛。州刺史刘宁。被洪州会府路嗣恭牒徵兵三千人。收番禺。于是伯连在选中。既呈阅。又差充行营小将。伯连患之。遂亡命。府即牒诸处要害捕逐。寻获于州之洋口。械送州处分。州命斩于朱木桥。三斩刀刃皆不入。宁怪而问其故。答曰。素怯懦。使从军。或恐剉衄威武。所以逃也。然而三斩不入者不自知。果何说也。其无乃金刚经之力欤。问经今安在。答曰。被获时。已失坠于数百步之外。宁遽令求而得之。则竹筒之上有刀痕三。宁叹异听为僧。世号三刀师。隶名郡之龙兴寺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三刀法师者。本姓曹。庐陵人也。天然之性嗜于蔬食。羁贯成童志愿出家。于时自江以西从安史之乱。南方不宁多事土扶。故强兼弱兵革未休。大历七年十一月广州吕大夫被翻城。奉洪州路嗣恭。牒吉州刺史刘宁徵兵三千人。同收番禺。法师旧名伯连。其为人也强渥而貌恶。且心循良恒持诵金刚经。以筒盛经佩之于身。誓不婚娶。然不扬此善于他。惟密行愈至。无何被括为军。呈阅之时又选充行营小将。非其所好。遂亡命焉。时徵兵颇急牒诸处要害捕逐。于本州洋口擒送刘宁。令于朱木桥处死。三下刃俱折。刘怪问之。遂言。素志舍家恒持经法。如斯怯懦恐衄军威。是以亡耳。问经何在。曰被获时遗坠。遂令搜取果数百步外得之。竹筒有刃痕而几绝。刘拱手称叹久之。乃纵其为僧。奏闻。敕下本道号三刀法师。配本郡龙兴寺。后加精进卒于住所。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又作法震、法贞,误。天宝、大历间江南诗僧。曾游越中、天长、丹阳等地,住长安大慈恩寺,又住无碍寺。与诗人王昌龄、皇甫冉、韩翃、李益等为友。事迹见《唐才子传》卷三。《全唐诗》存诗16首、断句2及与李益联句1首。
唐诗汇评
法振,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大历、贞元间诗僧。大历初,在长安,李益有诗送其赴越。《全唐诗》存诗十六首,残句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法振禅师者。荆州人也。景行高尚唯福是修。濯足禅波栖心戒海。法侣钦肃为导为归。讽诵律经居山居水。而思礼圣迹有意西遄。遂共同州僧乘悟禅师梁州乘如律师。学穷内外智思钩深。其德不孤结契由践。于是携二友出三江。整帆上景之前。鼓浪诃陵之北。巡历诸岛渐至羯荼。未久之间法振遇疾而殒。年可三十五六。既而一人斯委彼二情疑。遂附舶东归。有望交阯。覆至瞻波(即林邑国也)乘悟又卒。瞻波人至传说如此。而未的委。独有乘如言归故里。虽不结实仍嘉令秀尔。独何为三无一就。

作品评论

沧浪诗话
唐诗僧有法震、法照、无可、护国、灵一、清江、无本、齐己、贯休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居广州之开元寺。行头陀。尤勤至。古有钟。沈海坛练门江内。每月望。大潮退。则蒲牢出泥涂中。其隙可容一人。如此则钟之大可知矣。大历中。烱构楼其寺。心欲登此钟。以作佛事。先设大斋会。众诵神祝使小僧没水。诣龙宫通意。既而小僧持珠三颗。出水报曰。钟以镇海。不可得也。然烱欲致钟。而得珠。盖物有不可必者。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744—约825 俗姓周,南康(今属江西)人。年已长始出家,后嗣马祖道一。至庐山五老峰,爱其灵异,遂止住数年。世称高城和尚。敬宗宝历中卒,年82岁。《宋高僧传》卷二〇有传。《祖堂集》卷一四收长篇歌行1篇,《宗镜录》曾多次节引,《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南康周氏子也。家世业儒。后尤进于岐黄之学。凡僧之有疾者。召之使治。必投之良剂。起其危笃。而辞其谢礼。以故多从林下游。而禅悦法喜之益。尤所慕嗜。遂依郡之平田山宝积院沙门师愿。而落发焉。寻谒大寂禅师于豫章。得心法。登庐山。卜居五老峰。食橡栗。饮溪涧。如是数年。而神人仙圣或过之。俄施币云委。而户屦响臻矣。宝历中。示寂。寿八十二。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法藏。俗姓周氏。南康人也。稚龄爽俊始研寻史籍。而于医方明得其工巧。同支法存之妙用焉。有门僧卧疾。几云不救。藏切脉处方。信宿平复。其僧多接谈玄。自尔萌出尘之意。年已长矣。恳辞亲投本郡平田山宝积院从愿师下。受教纳戒。后游谒大寂禅师。言喻若石之投水。翛然北下庐山登五老峰。爱其灵异独止寒林。采橡栗掬溪涧。聊延形气而止数年有二仙乘云而来。终日谈论。或留宵宿。或经月不来。或继日而至。他人有见者旁说不同。及乎学僧臻萃全无踪迹。又一日告辞藏云。且归山去师当好住。由是道且馨香檀越共营一院。宝历中示灭。年八十二。其年三月四日入塔云。 系曰。藏隐五老峰。时二仙来终日谈论者何。通曰。昔刘向辑列仙云。若干人见于内典欤。又裴周桐柏三真人弟子。各半学佛法可非来问道乎。诗中草虫之应阜螽同也。
释法融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严氏。阆中入。童稚时。父使秉笔习书。即画佛像颇肖。年甫十三。见沙门辄持经卷问义。竟去事长乐寺慧休法师。为弟子。登具后。诵南山律钞。及游方见普寂禅师于嵩岳。密付心印。遂戾止戈阳福宁寺。四方学者。从之如归市。大和九年。示寂春秋八十九。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法融。姓严氏。阆中人也。稚齿好朴素恶华楚之服。父训令秉笔便画佛形像。至于聚戏搏沙为塔。所作无非佛事。年甫十三见释子抠其衣坐执经卷。苦求出家。依长乐寺慧休法师为弟子。经诵偕通。乃沾戒善遂讲南山律钞。后游云水。见嵩岳普寂禅道风行。密付心印。往弋阳福宁寺放荡闲居。学道者麇至。以大和九年示疾而终。春秋八十九。其年正月十日门人奉神座入塔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2—839 【介绍】: 唐僧。襄州襄阳人,俗姓郑。幼入玉泉寺,凡百经书,一览必暗诵,更无遗忘。尝参大寂,遂悟。德宗贞元十二年,寄宿于四明梅福旧隐处,编苫伐木以居。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2—839 俗姓郑,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幼于荆州出家。后嗣马祖道一。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自天台移居明州余姚大梅山,世称大梅和尚。文宗开成初建成寺院,四方请学者甚众。《宋高僧传》卷一一、《祖堂集》卷一五、《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后二书录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全唐诗》误收1首于耽章(即曹山本寂)名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出襄阳之郑氏。幼于荆之玉泉寺入道。弱冠登具品于龙兴寺。貌清峻。资禀刚敏。衲衣缀钵。冷然世表。性慕禅悦。时大寂方王化钟陵。乃趋其座下。而问曰。如何是佛。寂曰。即心是佛。因有省。贞元间。自天台之四明。得汉南昌尉梅子真旧隐。而居焉。地深僻。衣食无所从致。乃啖松花。以充饥。制荷叶以被体。徙其庵重崦中。以避世人相接之迹。初盐官安禅师亦以大寂之道。提唱海上。僧有自其会中。入山求主杖者。见之遂以闻大寂。大寂令僧问云。和尚见马大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常答以马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者里住。僧云。马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常云作么生别。僧云。又道非心非佛。常云者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在。任你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僧回似马师。马师召大众云。梅子熟也。于是庞居士遂造大梅问云。久向大梅未审梅子熟也。未。答云熟了也。只是无汝下口处。士以口作嚼势云。百杂碎。常伸手云。还我核子来。自此学者渐臻。道誉弥著。示众云。汝等诸人各自回心达本。莫逐其末。但得其本。其末自至。若欲识本。惟了自心。此心元是世出世间法之根本。故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本自如如。万法亦尔。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答云蒲花柳絮竹针麻线。夹山与定山同行言话次。定山云生死中无佛。即无生死。夹山云。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二人上山参礼。便举问常。未审二者见处。孰亲孰疏。常云且去明日来。夹山明日再问。常云亲者不问。问者不亲。一日忽谓其徒云。来莫可遏。往莫可追。从容间。闻鼯鼠声乃云。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诸人。善护持之。言讫而逝。寿龄。八十八。腊六十九。阇维获舍利无数。以葬而塔其上。碑则进士江积文也。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法常。俗姓郑。襄阳人也。稚岁从师于荆之玉泉寺。凡百经书一览必暗诵更无遗忘。冠年受具足品于龙兴寺。容貌清峻性度刚敏。纳衣囊钵毕志卯斋。贞元十二年自天台之于四明馀姚之南七十里。寓仙尉梅子真之旧隐焉。昔梅福初入山也见多龙穴。神蛇每吐气成楼阁。云雨晦冥。边有石库。内贮仙药神仙经籍。常寄宿于房。乃梦神人语之曰。君非凡夫。因话及石库中圣书悬记既往将来之事。受之者为地下主。不然为帝王之师傅矣。常谓之曰。石库之书非吾所好。昔僧稠不顾仙经。其卷自亡。吾以涅槃为乐。厥寿何止与天偕老耶。神曰。此地灵府俗气之人辄难居此立致变怪。常曰。吾寓迹于梅尉之乡非久据焉。因号梅山也。由是编苫伐木作覆形之调。居仅四十年。验实非常之人也。开成年初院成。徒侣辐凑请问决疑。可六七百纳徒矣。四年常忽示疾。九月十九日山林摇荡鸟兽悲鸣。辞众而逝。报龄八十八。戒腊六十九。十月十九日焚于南涧。收舍利五色璨然圆转焉。常先隐梅岭。有僧求拄杖。见之白盐官安禅师。曰。梅子熟矣。汝曹往寻。幸能疗渴也。进士江积为碑云尔。
释法相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俞。吴之长水人。七岁。师使习诵法华。仅三阅旬浃。而通彻全部。视诸儿卓异。大历中。受具足戒。于京师之安国寺。遂复该综毗尼部文。涉十一载。而蔚有成绪。及归。从之学者如市。郡太守奏置戒坛于开元寺。就推相。充寺纲管。既临坛且为众依止。恒施白衣归戒。佩漉水囊。所至辄用。平生未尝畜长。所坐之地。每有乌栖止。驱之不去。会昌元年二月十日。告弟子清浚清高等曰。吾其逝矣。因累足右胁而卧。众闻天乐昼鸣。夕睹瑞光。寿八十九。腊六十九。是年四月。迁龛塔于来苏之原。后唐景福二年。其弟子。与义州刺史曹信。大理司直吴方将重治其塔发之。见遗骸若铜色。舌若芙蓉。齿全四十二。香汤熏沐。用其年五月二十五日以葬焉。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法相。姓俞氏。吴长水人也。天宝中诞育为婴儿。卓异。七岁投师受经法。三浃旬诵通法华全部。弱冠往长安安国寺得满足戒。即人历中也。便于上京习毗尼道。诸部同异无不该综。涉十一载蔚成其业。传法东归。请学者如林。吴郡太守奏。于开元寺置戒坛。相预临坛之选。寻充依止。兼众推为寺纲管。恒施二众归戒。行佩漉囊器不畜长每有鸟栖于座侧。驰斥不去。会昌元年二月十日午时三刻。告弟子清浚清高。吾当灭矣。俨然累足右胁而逝。时众昼闻管弦清亮。乃天乐也夕睹异光。春秋八十九。僧腊六十九。四月迁塔于来苏乡之原。白塔是也。后弟子率义州刺史曹信大理司直吴方重修塔。发之见相遗骨若铜色。舌相不坏若芙蓉焉。齿全四十二。香汤沐之重葬盖。景福二年癸丑岁五月二十二日也。高弟子公静。静弟子行蕴。蕴弟子仁表。表弟子玄杲。杲本清白之僧也。同鸿启重修灵光一寺。为兵革残毁之后也。杲公启公后偕隐天台习禅观。相次终于山。焚之皆获舍利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西印度人,梵名伽梵达磨。高宗永徽年间来华,译有《大悲心陀罗尼经》。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尊法。西印土人也。史失载其出处之详。永徽中。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又按千臂经。序云。偕沙门智通译。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尊法。西印度人也。梵云伽梵达磨。华云尊法。远踰沙碛来抵中华。有传译之心。坚化导之愿。天皇永徽之岁翻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经题但云西天竺伽梵达磨译。不标年代。推其本末疑是永徽显庆中也。又准千臂经序云。智通同此三藏译也。法后不知其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韶州曲江人。六祖慧能门人。今在敦煌石窟发现其所写《六祖法宝坛经》,错字较多。与原流传其他三种《坛经》内容稍异。一说法海所写《坛经》最早,其他三种在法海本基础上修改而成。一说四本均为慧能门人所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禅宗六祖慧能之门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并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平无考。僧人。《古今禅藻集》卷七收其《山居》诗4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